《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2009-09-08 08:00:32| 分类: 理论学习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古汉语词汇的特点、古今词义的异同,词义引申的方式,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意义关系及词的假借义,掌握分析词的本义的方法、同义词的辩析和同源词的概念。具体要求如下: 一、古汉语词汇的构成特点,需用3教时。重点讲授:1.划分古汉语词的结构的标准;2.古汉语的单音词;3.古汉语的双音词。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需用2教时。重点讲授:1.古今词义完全相同;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4.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情况:词义范围的扩大、缩小、转移、词义轻重及感情色
2、彩的变化。三、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需用5教时。重点讲授:1.词的本义;2.词的引申义及引申规律;3.词的假借义四、同义词及其辨析,需用1教时。重点讲授:1、从来源、内容、语法特点、词义的范围、轻重、感情色彩等方面来比较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2、如何分清词义的时代性和层次性;关于“对文则异,散文则通”的用法特点。五、同源词及确定同源词的方法,需用1教时。主要讲授:1、什么是同源词;2、汉语同源词研究的历史;3、如何确定汉语中的同源词。第三节 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查看: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阅读39次中国教育招生在线 汉语言文学专业 第三节 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由于词义是不断发展的,
3、汉语中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止一个意义,因此,词的多义现象是古汉语中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在本节中,我们就来谈谈古汉语书面语言中词的多义现象的几个重要方面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一、词的本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也就是从记录词的汉字的字形结构上所反映出来的、并且在古代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得到证明的意义。 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或最早的意义。这是因为在汉字诞生之前,语言(口头语言)早已产生,某个词在口语中刚出现时究竟表示什么意思,我们无法考证。据考古发掘,中华大地上早在170万年之前,就有元谋猿人的活动,就有人类社会,就有语言。而汉字的产生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
4、以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同170万年相比,五、六千年实在是短暂得很。我们现在了解古代语言,主要是靠用汉字记录的书面材料;王力先生说:“所谓古代汉语,实际上就是古书里的语言。”因此,研究和学习古代汉语,离不开汉字。在汉字诞生之前的一百六七十万年中,汉语的形态和词的含义,我们无法确切知道。因此,我们界定的词的本义,是从有记录词的汉字之时算起的,而不是从语言中词的产生之时算起的。词的本义和词的原始意义之间不能画等号。 对于一个多义词来说,本义在它的所有含义中,居于中心地位,其他含义多数是从本义派生发展出来的,抓住了本义,其他含义也就容易理解。清儒江沅在说文解字注后叙中指出:“本义明而后余义明,引申之义亦
5、明,假借之义亦明。”这是对本义与引申义、假借义关系的深刻揭示。 例如,在新版辞海中,“题”字共有七个义项,即: 头额; 标识篇首的文字,如“标题”、“篇题”; 题目、问题; 书写、署,如“题字”、“题诗”; 品评; 章奏; 通“提”。在这七个义项中,“头额”是本义,说文:“题,额也,从页,是声。”说文告诉我们,“题”是形声字,它的本义与“页”有关,读音为“是”。“页”()是个象形字,含义为“头”;“头额”是“头”的一部分,所以从“页”。山海经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名曰孟极。”“文题”即“花额”,这是“题”的本义之用。义项至,都是由本义发展推衍出来的:“头额”是人体最上最前的部
6、位,由此引申表示一篇文章最前面的文字,即“标题”、“篇题”;“标题”表示文章要阐述、说明的具体对象,由此引申表示“题目”、“问题”;出了“题目”、提出了“问题”人们才能做文章,由此引申出“题字”、“题诗”之义;写的字、题的诗,是供人们鉴赏的,由此引申出“品评”之义;就某一问题向皇帝禀报,并发表自己的评论意见,便引申出“章奏”之义。义项“提”在意义上与“题”无关,是音同借用。可见,只要抓住“头额”这个本义,“题”的其余六个意义就不难把握。 正因为本义在理解多义词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古汉语研究者历来重视本义的探讨。我们在学习中,必须牢牢掌握一些常用词的本义。 2怎样掌握词的本义 前面谈到
7、,本义是指从记录词的汉字的字形结构上所反映出来的、并且在古代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得到证明的意义;因此,掌握词的本义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汉字的结构和寻找古书用例,并将两者结合起来。 我们在第一章第二节介绍汉字的造字理论“六书”时,曾全面讨论过汉字的结构方式和表义特点。历来的文字学家都是从分析字形入手来探求本义的。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就是一部通过字形分析来阐释本义的专书。清儒江沅在说文解字注后叙中指出:“许书之要,在明文字之本义而已。”清代著名文字学家王筠在说文释例一书中则指出:“许君之立说也,推古人造字之由,先有字义,继有字声,乃造字形。故其说义也,必与形相比附。”这些评论,都是十分中肯的。
8、 一般来说,分析字形以求本义,不能以楷书为据,而应以小篆为据,有时还应参考甲骨文和金文。 可以用来考核本义的古代文献,包括:经史子集等著作及其注释,古代的字典辞书,等等。当然,材料越古越可靠。 象形、指事、会意字可以通过直接分析字形、证以古书用例来确定其本义。例如: 豆说文:“豆,古食肉器也。”“豆”是个象形字,其外形像一只高脚盘盂。国语吴语:“在孤之侧者,觞酒、豆肉、箪食,未尝敢不分也。”韦昭注:“豆,肉器。”诗经大雅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登。”毛亨传:“木曰豆,瓦曰登。豆,荐葅醢也。”郑玄笺:“祀天用瓦豆,陶器质也。”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豆”的本义是古代用来盛放肉食的器皿。 末说文:“
9、末,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徐灏注笺:“木杪曰末,故于木上作画,指事。”“木”是个指事字,是在象形字“木”上加上一个抽象的指事符号来表示的,义为树梢。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意即树梢太大必定折断,尾巴太大难以甩动。由此,可以断定:“末”的本义是树梢。 秉说文:“秉,禾束也。从又持禾。”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从又持禾,会意。手持一禾为秉,手持两禾为兼。”诗经小雅大田:“彼有遗秉,此有滞穗。”毛亨传:“秉,把也。”仪礼聘礼:“四秉曰筥。”郑玄注:“此秉谓刈禾盈手之秉也。”由此,可以断定:“秉”的本义是禾束。 形声字的形旁,只表示字的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而不表示字的具体意义,因此
10、,不能从形旁直接断定其本义。但是,如果我们知道了某一个形声字的若干个意义,就可以根据其形旁来确定哪一个意义可能是本义,然后再通过古代的语言材料来论证。例如: 脱新版辞源“脱”字有八个义项: 肉去皮骨; 脱落,失去; 解去,去掉; 逃脱,免祸; 散落,缺漏; 疏略,轻慢; 中医病名“虚脱”; 副词:倘或,或许。“脱”是个形声字,从肉,兑声。在上述八个义项中,只有第一义与“脱”的形旁“肉”有关,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肉去皮骨”可能是本义。在古籍中,这一意义得到了应用,如礼记内则:“肉曰脱之,鱼曰作之,枣曰新之。”孔颖达疏:“肉曰脱之者,皇氏云:治肉除其筋膜取好处。故李巡注尔雅释器云:肉去其骨曰脱。郭
11、云:剥其皮也。”玉篇:“脱,肉去骨。”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断定:“脱”的本义是“肉去皮骨”,义项至是由本义发展引申而形成的含义,义项与本义毫无关系,是假借义。 编新版辞源“编”字有三个义项: 串联竹简的皮筋或绳子; 顺次排列,如编列、编排、编印; 编结,编织,如编蒲、编竹。“编”是一个形声字,从糸,扁声。“糸”的意义是“细丝也”(见说文)。由此可以确定:义项可能是本义。汉书儒林传:“(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注:“编,所以联次简也。”“韦”是熟牛皮,“韦编”即牛皮绳。根据上述材料,可以认定“编”的本义是义项,义项是引申义。等等。 以字形分析和古代文献材料相结合的方法来探
12、求本义,是比较可靠的方法。有些字难以找到或不能找到古代的文献用例,则主要靠字形分析来确定本义。 当然,探求本义不仅仅运用字形分析和文献材料相结合的方法,还有其他一些方法。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在这方面曾做出过突出的成绩,他在说文解字注中,运用了十余种方法求证本义。例如,通过字的读音来确定本义,就是段氏常用的一种手段。段玉裁指出:“形声相表里”,“声与义同原,故谐声之偏旁多与字义相近”,“义存乎音”,“于声得义”。这些话,就是段氏“以声求义”的理论。由于这一问题十分复杂,所涉甚广,我们不作全面分析。下面,举几个例子,看看段氏对这一理论的运用: 说文艸部:“芋,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芋也。”段玉裁注:“
13、口部曰:吁,惊也。毛传曰:訏,大也。凡于声字多训大。芋之为物,叶大根实,二者皆堪骇人,故谓之芋。”段氏以“凡于声字多训大”之理,证明了“芋”的本义。 说文衣部:“襛,衣厚皃。”段玉裁注:“凡农声之字,皆训厚。醲,酒厚也;浓,露多也;襛,衣厚皃也。” 说文艸部:“蔈,苕之黄华也。从艸,票声。一曰:末也。”段玉裁注:“金部之镖、木部之标,皆训末。蔈当训艸末。禾部曰:秒,禾芒也。秋分而秒定。按淮南子天文训作秋分蔈定。此蔈为末之证也。” 等等。 3常用词的本义举例 古汉语常用词很多,这儿举若干例子,说明它们的本义: 斤本义是“砍斫树木的横刃斧头”,象形字。说文:“斤,斫木斧也。”王筠说文句读:“斤之刃
14、横,斧之刃纵,其用与钁相似,不与刀锯相似。”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戒本义是“戒备”,会意字。说文:“戒,警也。从廾持戈,以戒不虞。”“廾”()是会意字,由左、右两手组成,意为“涑其两手以有所奉也”(段注),即两手捧物。左、右两手持戈,即“戒”字的构形。荀子儒效:“胜敌而愈戒。”杨倞注:“戒,备也。言胜敌而益戒备。” 表本义是“裘衣有毛朝外的一面”,篆字从衣从毛会意。礼记玉藻:“表裘不入公门。”郑玄注:“表裘,外衣也。” 策本义是“马鞭”,形声字。说文:“策,马箠也。从竹,朿声。”战国策赵策三:“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 零本义是“细雨徐徐而下”,形声字。说
15、文:“零,徐雨也。从雨,令声。”诗经鄘风定之方中:“灵雨既零,命彼倌人。” 更本义是“更改”,篆字从攴,丙声。说文:“更,改也。”论语子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质本义是“抵押品”,篆字从贝,斦声。战国策赵策四:“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句中的“质”义为“人质”。 佞本义是“巧言善辩”,从女,仁声。说文:“佞,巧谄高材也。”徐灏注笺:“佞者巧慧之称,巧慧有邪有正,故佞有美恶。”论语公冶长:“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邢昺疏:“佞是口才捷利之名,本非善恶之称,但为佞有善恶耳。为善捷敏是善佞,为恶捷敏是恶佞。” 及本义是“追上抓住”,篆文从又从人会
16、意。说文:“及,逮也。”左传成公二年:“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 脩本义是“干肉”,形声字。说文:“脩,脯也。从肉,攸声。”正字通:“脩,肉条割而干之也。”论语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脩”指用十条干肉扎成的一束。 造本义是“到”、“去”、“前往”,形声字。说文:“造,就也。从辵,告声。”左传哀公八年:“景伯负载,造于莱门。”世说新语任诞:“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然本义是“燃烧”,形声字。说文:“然,烧也。从火,肰声。”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趣此字在古代有二音、二义。 音“七句切”(今音),义与“趋”通,为“疾行
17、”、“疾走”之义。说文:“趣,疾也。从走,取声。”承培元广说文问答疏证:“趣,疾走也。凡言走之疾速者,皆以趣为正字。” 音“趋玉切”(今音),义为“督促”、“催促”。礼记月令:“乃命有司,趣民收敛。”史记陈涉世家:“(陈王)趣赵兵亟入关。” 构本义是“架屋”,形声字。说文:“构,盖也。从木,冓声。”玉篇:“构,架屋也。”淮南子氾论:“筑土构木,以为宫室。”高诱注:“构,架也,谓材木相乘架也。” 集本义是“群鸟栖止在树上”,会意字,篆字上面是三个“隹”,下面是“木”。说文:“集,群鸟在木上也。”桂馥说文义证:“禽经:独鸟曰止,群鸟曰集。”诗经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 探本义是“探取”,
18、即把手深深地伸进去摸取,形声字。说文:“探,远取之也。”尔雅:“探,取也。”郭璞注:“探者,摸取也。”论语季氏:“见不善如探汤。” 行()本义是“四通的道路”,象形字。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行象四达之衢,人之所行也。”诗经豳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微行”指小路。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周行”指大路。 旨本义是“味美”、“好吃”,是个合体象形字:甲骨文、金文“旨”的上部似匙形,下部是“口”(篆文改为“甘”),以匙送食物入口,表示味美好吃。说文:“旨,美也。”礼记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引本义是“开弓”,是个合体象形字:左边是“弓”,右边的“丨”表示箭。说
19、文:“引,开弓也。从弓、丨。”段玉裁注:“丨亦象矢形。”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朱熹集注:“引,引弓也。” 天本义是“人的头顶”,象形字。说文:“天,颠也。”“颠,顶也。”王国维观堂集林:“古文天字本象人形。本谓人颠顶,故象人形。”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天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神名“刑天”,意即其头为天帝所斩。 向本义是“朝北的窗户”,象形字。说文:“向,北出牖也。”徐灏注笺:“古者前堂后室,室之前为牖,后为向,故曰北出牖。象形。”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毛亨传:“向,北出牖也。” 解本义是“用刀宰割动物(如
20、牛)”,会意字。说文:“解,判也。从刀判牛角。”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成玄英疏:“解,宰割之也。” 责本义是“讨债”,形声字。说文:“责,求也。从贝,朿声。”王筠说文句读:“责,谓索求负家偿物也。”左传昭公二十年:“使有司宽政,毁关(关税),去禁(禁令),薄敛,已责(停止讨债)。” 牢本义是“养牲口的栏圈”,会意字,从宀从牛,甲骨文也有把“牛”写成“羊”的。说文:“牢,闲,养牛马圈也。”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引罗振玉曰:“牢为兽阑(栏),不限牛,故其字或从羊。”诗经大雅公刘:“执豕于牢,酌之用匏。”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析本义是“劈开树木”,会意字。说文:“析,破木
21、也。从木,从斤。”桂馥说文义证:“字从木、从斤,谓以斤分木为析也。”诗经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析薪”即“劈柴。” 顾本义是回头看,形声字。说文:“顾,还视也。从页,雇声。”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雠,亡无日矣!不顾而唾。”楚辞哀郢:“过夏口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 和本义是“声音相应”,形声字。说文:“和,相应也。从口,禾声。”广韵:“和,声相应。”后汉书黄琼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苏轼前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 极本义是房屋的正梁,形声字。说文:“极,栋也。从木,亟声。”徐锴说文系传:“极,屋脊之栋也。”庄
22、子则阳:“孔子之楚,舍于蚁丘之浆,其邻有夫妻臣妾登极者。” 利本义是“刀刃锋利”,会意字,从刀、从禾。说文:“利,铦也。”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孔颖达疏:“二人若同齐其心,其纤利能断截于金。”荀子劝学:“金就砺则利。” 绪本义是“丝头”,形声字。说文:“绪,丝耑(端)也。从糸,者声。”段玉裁注:“抽丝者得绪而可引。”汉焦延寿易林:“饥蚕作室,丝多绪乱,端不可得。”等等。 二、词的引申义 1什么是词的引申义 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从词的本义发展、推衍、引申出来的意义。引申义同本义有着内在的联系。例如: 焦本义是物体被火烧伤,变成黄黑干枯之色。说文:“焦,火所伤也。”玉篇:“焦,火烧黑
23、也。”左传哀公二年:“卜战,龟焦。”(意即用占卜的方式决定会战的吉凶,结果龟壳被火烧焦了)即其本义之用。“焦”由本义推衍派生出下列引申义: 物体烧焦后,其外形往往卷缩不平,由此引出“卷曲”义。战国策魏策四:“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吴师道补注:“焦,卷也。” 物体烧焦后,其颜色一般呈黄黑色,由此引出“黄黑色”之义。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卷二:“心悲则面焦,脑灭则发素。” 物体烧焦后,其气味特殊,由此引出“烧糊的气味”之义。广雅:“焦,臭也。”礼记月令:“其味(味道)苦,其臭(气味)焦。”郑玄注:“火之臭味也,凡苦焦者皆属焉。” 物体烧焦后,其质地往往变脆变酥,由此引出“脆”、“酥”之义。宋周紫芝五禽言
24、婆饼焦:“婆饼欲焦新麦香。” 物体烧焦后,其含水量剧降,由此引出“干枯”、“干燥”之义。墨子非攻下:“日月不时,寒暑杂至,五谷焦死。”明张纲孙苦旱行:“林木焦杀鸟开口,鲂鱼枯干沟底卧。”“干燥”是令人十分难受的事,由此又引申出“烦躁”、“着急”之义,正字通:“心不宁曰焦。”史记夏本纪:“(禹)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专指烧焦的饭,引出“锅巴”之义。正字通:“釜底饭之干者俗曰焦。”世说新语德行:“母好食铛(三足锅)底焦饭。”本草纲目谷部锅焦:“(锅焦)一名黄金粉,乃人家煮饭锅底焦也。” 上述七个义项(含“烦躁”),都同“焦”的本义有联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引申义同本义的关系。 词
25、义的引申,是产生一词多义现象的根本原因。 2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 人们一般从两个角度来探讨词义引申的方式: 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 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 从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角度分析 从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角度来看,词义引申可以分为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两类。 直接引申。所谓直接引申,指引申义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引申义与本义发生直接关系。例如: 基本义是“墙基”,从土,其声。说文:“基,墙始也。”王筠说文句读:“今之垒墙者,必埋石地中以为基。”由本义直接派生出两个引申义: 1) 根本,基础。这个含义比较抽象,如: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基。”毛亨传:“基,
26、本也。”盐铁论非鞅:“伊尹以尧舜之道为殷国基,子孙绍位,百代不绝。” 2) 开始,起头。国语晋语九:“基于其身,以克复其所。”韦昭注:“基,始也,始更修之于身,以能复其光。” 又如: 径本义是“人步行的小路”,从彳,巠声。说文:“径,步道也。”段玉裁注:“谓人及牛马可步行而不容车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步行之道,谓异于车行大路。”论语雍也:“有澹台灭明(人名)者,行不由径。”史记高祖本纪:“前有大蛇当径。”由本义直接派生出以下几个引申义: 1) 泛指道路。楚辞招魂:“皋兰被径兮斯路渐。”王逸注:“径,路也。” 2) 迹,踪迹。小路上布满人行之迹,故引申出此义。广雅:“径,迹也。” 3) 行
27、。人常在小路上行走,故引申出此义。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昔赵衰(人名)以壶飱从径。”杜预注:“径,犹行也。”汉书苏建传附苏武:“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 4) 疾速。小路往往短近易达终点,故引申出此义。史记大宛列传:“从蜀宜径,又无寇。”裴骃集解引如淳曰:“径,疾也。” 5) 圆中的直径。小路往往是舍曲取直形成的,故引申出此义。周髀算经卷上:“此夏至日道之径也。”赵婴注:“其径者,圆中之直者也。” 6) 径直,直截了当。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径,戴氏侗曰:小道径达。故因之为径直之义。” 如果直接引申义不止一个,那么,每个引申义实际上都是从本义的某一个特点上派生出来的;本义同引申义之间,
28、形成以本义为中心的辐射关系,各个引申义与本义都是等距离的。 间接引申。所谓间接引申,指引申义是由直接引申义再引申出来的,即前人所讲的“展转为他训”,引申义和本义不发生直接关系,只发生间接关系。例如: 露本义是“露水”。说文:“露,润泽也。从雨,路声。”桂馥说文义证:“润泽也者,玉篇:露,天之津液下,所润万物也。”诗经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阳不晞。”(浓茂的露水啊,不出太阳就不会干)露水只出现在室外,“露”因而引申出“露天”之义,如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由“露天”之义又引申出“显露”的意思,如论衡对作:“文露而旨直,辞奸而情实。”由“显露”又引申出“洩露
29、”之义(使不该显露的事情显露了,就是洩露),如后汉书皇甫嵩传:“(张)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驰勑诸方,一时俱起。”秘密被洩露了,往往招致失败,因而又引申出“败坏”义,如庄子渔父:“故田荒室露,永食不足。”郭庆藩集释:“荒露谓荒芜败露。” “露”的词义引申情况可以图示如下: 露(露水)露天显露洩露败坏 可见,除“露天”同本义有直接关系外,其余含义都同本义无直接关系,是引申义的引申义。展转引申的次数越多,所产生的含义与本义的联系越弱,但不论多弱,联系总是存在的。 又如: 贵本义是价格高,篆形为从贝、臾声。说文:“贵,物不贱也。”玉篇:“贵,多价也。”左传昭公三年:“国之诸市,屦贱踊贵。”由本义价格高引
30、申为社会地位高,如玉篇:“贵,高也,尊也。”荀子荣辱:“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由“地位高”又引申为“重要”,如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月战:“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由“重要”又引申为“重视”、“崇尚”(即“认为重要”),如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礼记中庸:“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由“重视”又引申为“敬重”、“尊重”,如孟子万章下:“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荀子正论:“下安则贵上。”由“敬重”又引申为敬辞,如三国志蜀志张裔传:“贵土风俗,何以乃尔乎?”“贵姓”、“贵庚”、“贵地”、“贵干”中的“贵”,也是敬辞,义犹“尊”。 “贵”的词义引申情况
31、,可以图示如下: 贵(价格高)地位高重要重视敬重敬辞 由上述引申图可以看出:本义同间接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以本义为起点、以直接引申义为第二环节、沿着线型序列一层一层引申下去的传递关系。 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举例。在实际语言中,以本义或某引申义为中心的辐射关系,和以本义为起点的传递关系,在词义引申的过程中是交织在一起的。这也表现了词义引申的复杂性和汉语词义的丰富性。下面,我们举若干例子,说明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的情况:(词的义项录自汉语大字典) 朝有下列义项: 早晨; 初; 日,天; 东方; 早朝; 朝见; 诸侯相见; 下属见上官; 儿女向父母请安; 宫室;11朝政,政事; 12朝服; 13会聚
32、;14归附;15朝廷;16官府厅堂;17朝代,等等。 聚有下列义项: 会合,集合; 积蓄,储备; 征收搜刮财物,敛财; 众,集团,一伙; 共同; 村落; 并拢。 徒有下列义项: 步行; 步兵; 跟随的人,从人; 徒党,同一类或同一派人; 门人 ,弟子; 役使; 服役的人; 拘禁使服劳役,即徒刑(古代刑法名); 服劳役的犯人; 众;11独;12仅,只;13裸露;14空;15白白地;16(贬义的)人,如“酒徒”、“暴徒”、“游手好闲之徒”。 烈有下列义项: 火猛; 猛烈,激烈; 甚,厉害; 严酷,严厉; 食物味道浓烈,味浓; 香气浓郁; 火光; 烧; 炙烤; 曝晒;11光明,显赫;12威;13刚正
33、,忠义;14功绩,功业;15祸害。 骄有下列义项: 六尺高的马; 马雄壮; 强烈,旺盛; 傲慢,骄矜; 欺; 放纵,横暴; 士卒不整肃。 粲有下列义项: 精米,上等白米; 鲜明貌; 清洁,洁白; 盛笑貌(露齿之笑,牙齿粲然); 有文采; 明白,清楚; 众多。 绳有下列义项: 绳子; 绳墨,墨斗(木匠工具); 准则,法度; 直,正; 度量,衡量; 纠正,弹正; 约束,制裁; 捆绑; 纠合; 颂扬,称誉。 精有下列义项: 优质纯净的米; 纯洁,纯净; 完美,最好; 精华; 专一; 细致,严密; 精通; 精明; 小; 神灵,鬼怪;11明亮;12事物内在的本质;13真气,宇宙间的灵气;14精神,魂魄;
34、15精力,人的生命力;16精液;17瘦肉;18甚,很;19全,皆;20光,袒露。 草有下列义项: 草; 割草; 荒野; 粗劣,草率,简略; 微贱; 创始,草创,起稿; 底稿,草稿。 粗有下列义项: 糙米,粗粮; 粗糙,质地低劣; 粗疏,不精细; 粗野,鲁莽; 粗大; 壮; 略微; 刚,才; 事物的表面现象。 等等,等等。 (2) 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角度分析 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角度来看,词义引申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实词到虚词。 由具体到抽象。由具体到抽象,是指本义所指的事物十分具体,人们凭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能够直接感觉到,而发展出来的引申义,
35、所指对象则概括、抽象,一般只能靠理性思维去体会。例如: 纲本义是“提网的总绳”,如尚书盘庚上:“若纲在网,有条而不紊。”吕氏春秋用民:“壹引其纲,万目皆张。”引申为“事物的总要或主体”,如“大纲”、“总纲”,诗经大雅卷阿:“岂弟君子,四方为纲。”郑玄笺:“纲者能张众目。”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又由此引申为“国家的法度”,如史记淮阴侯列传:“秦之纲绝而维弛。”又由此引申为“纠正”,如韩非子八经:“设谏以纲独为,举错以观奸动。”陈奇猷校注:“纲,谓纪纲,犹今言纠正。” 网本义是用绳线结成的捕鱼鳖鸟兽的工具,如诗经邶风新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引申泛指网状之物
36、,如五代毛文锡虞美人:“蛛丝结网露珠多,滴圆荷。”由此又引申为法网、法律,如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史记酷吏列传:“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上下相遁,至于不振。”由本义还引申出“收容”、“搜罗”之义,如司马迁报任安书:“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规本义是画圆的工具,即圆规,孟子离娄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圆)。”引申为“画圆”、“加工成圆形”,如国语周语下:“成公之生也,其母梦神规其臀以墨。”又由此引申为“圆形”,如太玄玄图:“天道成规,地道成矩。”又由此引申为“典范”,如汉王粲咏史诗:“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又由此引申为“法度”,如韩非子饰邪:“释规而任巧,释法而任智,惑乱之
37、道也。”又由“法度”辐射出三个引申义:谋划,如商君书错法:“明君之使其民也,使必尽力以规其功。”效法,如张衡东京赋:“规遵王度,动中得趣。”规劝,如左传昭公十六年:“子宁以他事规我。”杜预注:“规,正也。” 术本义是都邑中的道路,篆形为“从行,术声”。说文:“术,邑中道也。”墨子旗帜:“巷术周道者必为之门。”引申为“途径”,如礼记乐记:“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郑玄注:“术,所由也。”由此又引申出“技术”和“方法”两个含义,前者如孟子公孙丑上:“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后者如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由“方法”引申为“法令”,如礼记文王世子:“
38、公族之罪,虽亲不以犯有司,正术也。”郑玄注:“术,法也。”又由此引申为“学说”、“学问”,如韩愈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等。 由个别到一般。由个别到一般,是指本义所指的是个别事物,具有特殊性,而引申义所指的是一般的同类事物,具有普遍性。例如: 匠本义是木工,孟子尽心上:“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引申为各种有专门技术的工人,如瓦匠、陶匠、冶匠、皮匠、鞋匠等,段玉裁说:“匠,以木工之称,引申为凡工之称也。”史记孝文本纪:“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又引申指在某一方面造诣或修养很深的人,如杜甫陈拾遗故宅:“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诗中“哲匠”指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 河本义专指黄河
39、,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引申为水道总称,泛指各种河流,如汉书颜师古注云:“冀州凡水大小皆谓之河。”后汉书李贤注云:“河者,水之总名也。”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特本义是公牛,说文:“特,朴特,牛父也。”玉篇:“特,牡牛也。”引申泛指雄性牲畜,广雅:“特,雄也。”元戴侗六书故:“特,畜父也。”周礼夏宫校人:“凡马,特居四一。”郑玄注引郑司农云:“四之一者,三牝一牡。”清孙诒让正义:“特,本为牡牛,引申之,牡马亦得称特也。”“特”还引申为女子的配偶、对象,如诗经鄘风柏舟:“髧彼两髦,实维我特。”(这是一个姑娘为追求婚姻自由而唱出的诗句,意为:那个头发向两边下垂的小伙子,
40、就是我看中了的好对象。) 市本义是做买卖的地方,如战国策秦策一:“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孟子滕文公上:“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说文:“市,买卖所之也。”即做买卖所去的地方。引申为一般性的人群聚集之地,即城镇、市镇,吕氏春秋仲夏纪:“门闾无闭,关市无索。”高诱注:“市,人聚也。”又引申指城市、都市,如刘克庄玉楼春:“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等等。 由实词到虚词。古代汉语中,有许多虚词是由实词词义引申、虚化发展而来。例如: 向本义是朝北的窗户,说文:“向,北出牖也。”“向”是朝北面的窗户,引申出“方向”、“趋向”之义,如国语周语上:“明利害之向。”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壑
41、圆而峡长,南北向皆有脊中互。”又引申出“朝着”、“对着”之义,为动词,如庄子秋水:“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战国策燕策三:“北向迎燕。”又由动词义引申虚化为介词,或表示动作对象,如世说新语雅量:“后有人向庚(子嵩)道此,庚曰:可谓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或表示动作方向,如李白赠崔郎中宗之:“日从海旁没,水向天边流。”等等。 及本义是后面的人追上抓住前面的人,说文:“及,逮也。”徐锴说文系传:“及前人也。”左传成公二年:“故不能推车而及。”引申为一般性的追上,国语晋语二:“往言不可及也。”韦昭注:“及,追也。”再由此引申为到达,广雅:“及,至也。”成语“由此及彼”、“力所能及”中的“及
42、”,即此义。又由此义引申虚化为介词,如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可译为“趁着”;韩非子难三:“及文公反国,披(人名)求见。”可译为“直到”;诗经卫风氓:“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可译为“跟”、“同”。由介词又进一步虚化为连词,如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 被本义是被子。说文:“被,寝衣,长一身有半。”宋玉招魂:“翡翠珠被,烂齐光些。”由被子的功能特点,引申出“覆盖”之义,如招魂:“皋兰被径兮斯路渐。”王逸注:“被,覆也。”由此义引申为“施加”,诗经大雅既醉:“天被尔禄。”郑玄笺:“天覆被女以禄位,使禄临天下。”汉书佞幸传石显:“忤恨睚眦,辄被以危法。”颜师古注:“被,加也
43、。”由“施加”又引申为“遭受”、“遭到”,如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世说新语言语:“孔融被收,中外惶怖。”又由“遭受”引申虚化为助动词和介词,用于被动句,如后汉书班超传:“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蔡邕被收时表:“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世说新语言语:“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颇本义是头偏,说文:“颇,头偏也。从页,皮声。”引申为“偏斜”、“不正”、“不平”,如左传昭公二年:“君刑已颇,何以为盟主?”杜预注:“颇,不平。”尚书洪范:“无偏无颇,遵王之义。”孔安国传:“颇,不正。”由此义引申虚化为副词,有时表示程度低,义为“略微”、“稍微”,如史记三代世表:“至于序尚书则略
44、,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有时表示程度高,义为“很”、“甚”,正字通:“颇,良久曰颇久,多有曰颇有。”论衡明雩:“雨颇留,湛之兆也;旸颇久,旱之渐也。”等等。 3词义引申的主要规律 词义是以词的语音形式所固定下来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和主观评价,以及词在特定的使用范围中所产生的意义。词的意义内容包括概念意义(理性意义、所指意义)和附加意义,前者主要指词义的特征、范围、性质等,后者主要指词义的感情色彩、语体风格和社会文化意义。 词义的引申,实际上是在上述词的意义内容的某一点或某几点上,派生出新义的过程。 词义的引申,主要有条规律,即:相似比喻、相容联想、相关代用和相因推演。下面,
45、我们就对此作一简单分析。 相似比喻 “相似比喻”反映了由词义特征所产生的引申现象的规律。所谓词义特征,是指词的意义内容所表示的客观事物的特征,这些特征通常具有形象性和可感知性。这种引申,是通过比喻即打比方的方式产生的。本义和引申义代表不同的事物,但它们在某一点上有相似之处。例如: 斗“斗”的本义是舀酒器,诗经大雅行苇:“酌以大斗,以祈黄耇。”毛传:“大斗,长三尺也。”陆德明释文:“三尺,谓大斗之柄也。”由于“斗”的外形与天上北斗七星(天枢星、天璇星、天玑星、天权星、玉衡星、开阳星、摇光星)联起来的形象相似,所以就以“斗”来比喻“北斗”,从而使“斗”引申出“北斗”之义。例如,诗经小雅大东:“虽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节“节”的本义是竹节。说文:“节,竹约也。从竹,即声。”段玉裁注:“约,缠束也。竹节如缠束之状。吴都赋曰:苞笋抽节。引申为节省、节制、节义字。”“节”的形貌特点是“缠束”,而“节省”、“节制”、“节义”等也都有抽象的“缠束”之义,两者相似,所以能够产生引申。 肉“肉”的本义是鸟兽之肉,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