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学科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语文学科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哈尔滨市呼兰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实验学校 孙艳一、课题的背景 1、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创新与合作能力越来越成为社会对人才的迫切要求, 这就要求教育界培养出大批有创新与合作能力的人才。 2、课程改革的需要。“自主、合作、探究”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 向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倡导的适合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作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我国本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 3、学校教学实践的需要。
2、“小组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开发与研究的历史,并取得非凡的成绩,而在我国却是新生事物。目前,我校正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初步形成了“三三制策略”指导下的“1+1模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如下问题:机械操作,华而不实。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机械地操作教学流程,“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成为制造主体学习热烈气氛的工具。有些语文老师不能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操作,盲目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什么问题都进行小组讨论,一节课中安排多次(3次以上)合作学习。结果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却收效甚微。有的教师提出问
3、题后未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分钟就叫“停止”。这时,学生并未真正进入合作状态,只会挫伤学生合作的热情,养成不愿参与的不良习惯。规则不明,职能不清。 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开放地学习,教室里也马上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局面,但只要细想一下,我们就能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学生的收获很少。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说,谁都不听谁的,结果组内的问题没有解决;有的小组成了一两个人的“新闻发布会”,其他人一言不发或“搭个便车”;有的小组互相推辞,没有发言人;有的小组成员借此机会闲聊,无拘无束。归根到底,主要是老师缺乏必要的指导,
4、小组内没有学习的规则,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组内成员参与度不均。 在此过程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表现得非常踊跃,他们不但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而且通过展示让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明了,而和这些学生相反的是,学困生在教师各种努力下都不愿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不愿意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使得他们在学习方面的提高变得很困难。随意分组,评价单一。 有些班级座位的编排往往是按高矮次序和男女搭配而成,最多也只是稍微考虑了一下学生的成绩。这种分组不利于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同时,我们的教师对组内交流后的汇报评价偏重于对个体的评价,忽略对整个小组的评价,使我们的小组学习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5、针对这些情况,分析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因素,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迫在眉睫。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研究的目的 我们学校的“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课堂教学环节以“关注学生生命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为重点,改变旧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和课型结构,努力创设“学生自学合作交流师生互动训练检测”的课堂教学流程,形成有澄城中学特色的“1+1”教学模式。本课题重点从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学会组织、学会评价等方面的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具体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培养小组合作意识。2、加强对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激励、引导,激发
6、学困生的参与热情。3、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中成员的职责和分工, 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4、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研究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合作革命”,对于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意义。语文学科“1+1”教学模式下提高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是对我校“三三制策略”指导下的“1+1模式”的有效补充,它可以使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他人相互交流合作,从根本上改善课堂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
7、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合作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交往理论认为,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受课堂教学氛围的影响很大。多种形式的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之间信息交流量增大,交流方式增多,这样有利于生动活泼课堂气氛的形成,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去发现问题、
8、解决问题,同时相互启发、共同进步,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和谐相处、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心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学生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了这种宝贵的教育资源 。四、研究对象与范围 在全校各年级各学科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选取高三
9、3、4、7、8、20、21班作为重点实验班,班级类型均为文理科普通班 ,学生大部分来源于农村,害羞、胆怯的心理较强,课堂上不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更不敢展示自我,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五、研究的内容1、精选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合理安排小组合作的时间。2、构建合理、规范的小组。建立小组组长轮流制,实现组内人人参与的科学分工。3、建立多方面、多角度的评价体系。4、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环境。六、研究的方法1、调查法:了解该班学生学习兴趣、个性、能力、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建立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2、行动研究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想法。3、经
10、验总结法:针对实验过程中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总结提高,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能力。七、研究步骤2012年7月是课题的准备阶段,我们做了以下工作:1、认真学习了学校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2、根据学校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制定了个人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3、根据自己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修改和完善了个人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4、运用问卷法,了解了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2012年9月-2013年6月是课题正式实施阶段,我们做了以下工作:1、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合作学习进行科学分组,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小组。在座位编排上根据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异,将学
11、生分成8-10个学习小组。依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或“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原则,每小组6-8人,组长轮流担任,负责小组讨论、学习;中心发言人轮流担任,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由此,小组成员可以互相促进,互相学习,以好带差,取长补短。2、课题组成员在组内针对单元专题观察和发现,每个人发表自己在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中激发学困生参与热情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 。讨论、比较、吸收、借鉴,形成更为有效、更加完善的人人积极参与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3、参加教研组组织的课题训练活动和校本教研活动。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合作学习方面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对分析概括,全面、
12、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4、开展活动,创新合作内容,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等方式,参与实践,提高合作能力。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展示自我的同学与倾听的同学目光对接与交流,使单向的展示或倾听变为双向的交流与合作。5、分析造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华而不实”的原因,进行反思,提出整改意见,找出“小组怎样合作才最有效”的方法。提出语文学科课堂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并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总结经验。6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一学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检测:学习兴趣;学习行为;学习水平;合作精神;表达能力。测检方法:课堂观察;对学生行为采取小组集体评价的方法;
13、对学习水平检测采用测验法;采用与学生谈话,口语测试等方法。小课题研究的成效(一)组建了合理有效的合作小组。 1形成稳定的合作小组。教师根据班级中学生学习的能力、兴趣、性别、学习水平差异等几个因素,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以对面桌6-8人为一小组。制定小组组长轮流制,明确组长职责。 2形成切中重点,有序操作的合作形式。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合作伊始,就应围绕“示疑内容”抓住重点。交流的内容要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主题要明确、清楚,要有思考价值。凡是自主探索已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合作交流。要根据题目内容调控好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展示合作成果时,教师尽量鼓励、引导学困生积极参与,并及
14、时予以表扬。3在小组内形成了健康的竞争机制。好胜是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在小组内开展竞争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并认识到竞争与合作的相融性,激发学习潜能。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赋分,每周评选优秀学习小组,颁发流动红旗,定期进行奖励等。(二)、能够正确实施合作学习的问题策略。1、问题设置明确。小组合作学习探讨的问题一定要明确,能紧紧扣住教学目标,特别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从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入手,设计出明确的活动要求。2、合理设计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
15、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同时小组合作学习要经常进行,但并非每堂必要,而是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而定。在设计问题时注重了问题的情景性、启发性、层次性。4、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小组合作教学中不仅评价教学效果,更注重对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对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文精神进行评价;不仅评价小组行为,更注重对学生个体行为进行评价。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使小组合作教学走向成功。(三)形成了参与度较高的有效合作学习模式。 1、通过谈话、问卷、家访等形式确定学困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组建了诸如成语收集、美词佳句、语文才艺等兴趣小组,让他们在活动中了解自己的特长,树立信心。 2、课堂上,分层次教学,分类赋分(学困生回答问题双倍赋分),大大提高了学困生合作学习、展示自我的积极性;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跟踪学习情况, 通过个案分析研究,寻找个性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多谈心、多鼓励、多表扬、多耐心启发,让他们能够感受来自老师的关爱。实践研究中,90%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够积极展示自己,80%学困生对语文产生较高的兴趣,基本形成了参与度较高的有效合作学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