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诗词的用典.docx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555147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古典诗词的用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古典诗词的用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古典诗词的用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古典诗词的用典.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浅谈古典诗词的用典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用典是一种较常用的表现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篇开头便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也就是说,用典的目的在于以古证今,加深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的确,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另一方面,有些用典较为生僻,晦涩难懂,给我们的阅读、鉴赏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鉴赏诗词时,我们要了解典故的来源出处,正确理解其本意,并在理解其原意的基础上理解用典所表达出的新义,弄清楚用典在诗词中所起的作用。用典较早见于盘庚,易传,孟子、韩非子等人就很喜欢引用典故。到了唐

2、宋,用典越来越多,内容丰富,手法多样。特别是宋词中,用典已成为扩大词的容量。从形式来看,用典主要有引用历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一是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即把典故提炼成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如辛弃疾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片:“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里引用了三个典故。一是张季鹰思乡的典故。晋代的张季鹰是吴地人,在洛阳为官。他看到秋风吹起,便想念故乡的鲈鱼脍、莼菜羹,于是忘情世事,弃官归家。二是许汜、刘备的典故。三国志.陈登传记载:三国时,许汜把陈登自己睡上床却让他睡下床

3、之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不顾国家大事,只顾买房置地。换了我,我睡在高楼上,叫你睡在地下。”词人借此典故表明:如果我像许汜之类的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将无颜见刘备那样胸怀国家的英雄人物了。三是东晋桓温见树伤怀的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载:“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概然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词人借这个典故抒发时不我待,而志向不能实现的忧情苦绪.辛弃疾作词喜欢大量用典,曾被人称为“掉书袋”,但此词的三个典故用得恰当、自然,浑然天成.二是引用或点化前人诗句,也叫“用句”。一种是直接引用前人现成诗句,如辛弃疾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山前灯火

4、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词中的“潇湘逢故人”、 “儒冠多误身”两句,分别直接借用梁柳浑江南曲:“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的成句和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绔不饿死,懦冠多误身”的成句。分别写出他们在耒阳道中相遇时的情景和他们都有怀才不遇之感概。引用的诗句与词中的意境十分吻合。另一种是将前人诗句融会贯通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史达祖的绮罗香中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上半句化用李重元忆王孙“雨打梨花深闭门”句,取其寂静的黄昏之境;下半句化用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句,取其夫妻久别

5、重逢难舍难分的深情。两句诗把二李诗句中的情和境融合得妙合无垠,意境深远,真正达到了禅家所言的“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的境界。 从形式和内容的结合来看,用典的手法有明用、暗用、 正用、 反用等。明用,一般在诗词中明白指出是什么人什么事,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是用典。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就明确指出张季鹰、刘备等人的姓名,使人一看就知道用的是谁的典故。暗用,这种引用较为隐蔽。表面上与上下文句融为一体,字面上看不出用典的痕迹。由于没有明白指出是什么人什么事,因此较难判断,读者需要仔细品味、体会方能领悟。文心雕龙所言的“虽引古事,莫取旧辞”,指的就是暗用。如屈大均的秣陵第二联“六朝春草里,万井落

6、花中”,前一句暗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句的意思,寄寓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哀伤;后一句暗用南唐后主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词句之意,寄托了词人亡国之悲痛.明用一定要知道所用之典的原义及所产生的新义,这样才能理解典故所起的作用;暗用就算不知道其典故,也能读通诗句,但仍要知道其出处,才能理解得透彻。艺苑雌黄云:“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直用其事者,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正用反用虽然难易不同,但都以提高诗词的表达效果为前提。所谓“反其意而用之者”,即是反用典故本意,借以产生意外效果。如前

7、所举的张季鹰因思乡而弃官归家的典故,采用的就是反用手法。词人借用这个典故意在表明,自己虽然也动了思乡之情,但中原尚未统一,大丈夫何以家为?自己不会像张季鹰那样弃官隐居,而要以恢复中原统一国家为已任。通过反用典故,一退一进,对比分明,词人忧国忧民的形象更加鲜明了。再如王维的山居秋螟最后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用以表示诗人的归隐之心。这两句诗来自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意谓不要留在山中。诗人反用其意,他认为“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谓“直用其事者”,也就是正面取典故本意,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许汜求田问舍、桓温见树伤怀的典故都是正用。无论

8、哪种形式的用典,其在诗词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精练语辞,丰富内涵。民初学者江亢说过:“文字最妙之意味,在于用字简而涵义多,此断非用典不为功。”我们知道,古典诗词往往受字数、句数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表达出丰富的内涵、解决形式与内容这一对矛盾?用典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因为用典是对历史故事、诗词的高度概括,故用有限的文字去表现丰富的内容,增加诗歌的容量,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如元稹遣悲怀三首第三首的第二联:“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这里明用西晋邓攸、潘岳的故事。据晋书.邓攸传记载,在兵荒马乱中,邓攸为救亡兄的儿子,把自己的儿子丢弃了。事后多年妻子一直没有生育,他也不纳妾,

9、以至终老无嗣。元稹引用此典故,一则向亡妻表明深沉的爱情:邓攸不要子嗣也不纳妾,自己的就不能像他那样吗?二则表达了他丧妻之后的无限悲痛。仅仅七个字就表达了丰富的内涵,若非用典,诗人对亡妻的这番心意和情意,岂能用几个字表达得如此完美?此外,用典还可以使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谨严。在增加诗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美。2.比况寄寓,怀古伤今。在咏史、怀古、讽谏之类的诗词中,诗人引用典故,一则借历史人物寄托理想,抒发感情;借古喻今,咏史言志。特别是诗词中不方便直接叙述的,或难以言传的内容,借助典故的暗示、影射,可以委婉含蓄地道出诗人的心声。二则作为立论的根据,以验证其理论,正如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说的

10、“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此诗是诗人贬官二十多年后回乡的深沉感叹。诗中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晋书.向秀传记载:向秀经过被害朋友稽康的旧居,听见邻居吹笛,闻笛思人,不胜悲凉,写了一篇思旧赋,“闻笛赋”即指此。二是“烂柯人”。这是来自述异记中的神话故事:晋人王质进山打柴,见两童子下棋,便停下观看。棋到终局,王质发现手里的斧柄已烂掉。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过去一百年了。刘禹锡的政治生涯颇不得意,因

11、为得罪当权,屡屡贬谪,前前后后长达二十多年!在这首诗中,诗人借用典故含蓄地表情述意,曲折地抒写不平与愤懑。前一典故隐含诗人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的旧友深深怀念之情。又以“烂柯人”自比,暗示自己被贬谪时间太久,“二十三年弃置身”,以至于回到故乡恍如隔世。这不仅写出诗人因世事沧桑而产生的生疏、怅惘之感,也深含着其悲凉愤恨之情。3.引发联想,创新意境。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的描绘中引入典籍语言,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出新的画面,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杜甫的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霁潭鱣发发,春草鹿呦呦。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前村

12、山路险,归醉每无愁。”这是一首应酬之作,诗人把直说与用典结合。“霁潭鱣发发,春草鹿呦呦”,诗人由眼前景物联想到典籍语言。前一句出自诗经.卫风.硕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鲔发发。”借活活流动的黄河水,活蹦乱跳的大鲤鱼渲染诗人拜访朋友那种欢乐和谐的气氛。“春草鹿呦呦”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驾宾,鼓瑟吹笙。”诗中展示的意境是精美的:野地里鹿群三三两两地吃草,偶尔引颈长鸣,以呦呦的声音相互应和着。后来“鹿鸣”成为宴乐嘉宾的象征。古人用经语略有迂腐板重之嫌,但这两句诗把实景与经语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就算不知道它的出处,仍然使人感受到那种优美的意境。所以前人评之:“三四驱遣六艺却清秀。”鱼游清潭,鹿鸣春草,这样的景象有可能是张氏隐居的真实写照,但是和典籍语言联系起来,给人无限的遐想,产生悠悠怀古之情。这样的意境是悠远的、高古的。给人的感受是美好的、愉悦的。以上是从积极修辞效果的角度谈用典的作用。对用典,历来褒贬不一。钟嵘就是反对者,认为其是“殆同书钞”。胡适等人倡导文学革命,提出“八不主义”,其中一条就是“不用典”,这点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其实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用典,虽然有些用典有消极的一面,但总的来说,用典功大于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