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精品教案全集[全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精品教案全集[全套].doc(9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临渭区下邽镇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教 案语文组为你打开一扇门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体会课文优美丰富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优美丰富的语言。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备 第二次备课 一、导入。由“门”的意思导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文学常识,指名回答。 2指名5个学生上黑板听写词语,其余的在下面听写。 憧憬 裨益 诠释 斑斓 真谛 师生集体订正,组内互评。 三、新授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优美的语言。 (1)布置自学任务: 自由朗读课文,了解: 作者为谁打开一扇门;作者要打开的是怎样的一扇门;作
2、者认为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联系全文看,题目的意思是什么;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进而思考文章的结构。 (2)学法指导: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随文圈点;然后小组讨论。 学生自学,教者巡视。 (3)讨论、启发。 题目中的“为”,引出行为的对象“你”(青少年),从中寄寓了作者的一片诚意和良好愿望。 作者要打开的是一扇文学之门。 从文中第2节可知打开文学之门的条件。 题目是讲:把你领进文学领域的入口处。 文章的写作顺序,即作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本文是:亲近文学、领悟文学的思路,可分两部分。 以上问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经过启发,学生作答。 2、学习第一部分(14节) (1)学习第12节: 自由朗读本部
3、分,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本段的话题是什么?(门) 第1节中的1、2句的两个“世界”分别是何意思?(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合:领域) 文中的“你”指什么人?(青少年读者) 第4句与第5、6句分别写了哪两种情形?二者形成了什么?(“打开这些门”与“不想开门探寻”;对比,说明打开门的必要性) 第2接中,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打开这些门?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学习第34接: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讨论: 第3节在文中的作用;(点题) 文学的特点是什么?文学的内容、阅读的意义是什么?从第4节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序号) 中心句;(第12句) 怎样理解“高智商的野蛮人”? 方法指导:通过
4、朗读,给句子标上序号,找出有关句子,再小组讨论、交流。 (3)点拨:作者写作本部分的目的在于让青少年读者明白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所在。 (4)学生齐读第4节。 四、当堂训练: 完成自主学习第2页14题。 五、布置作业:(语言积累) 熟读第4节,力争背诵,并在组内过关。第二课时初备 第二次备课 一、检查复习:指名三个同学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每人一节)。 二、导入本课的学习,揭示学习目标。 三、新授: 1、自学第5节,思考、讨论:本段的写作内容、作用。 指名回答。 2、学习第6-11节: (1)学生齐读。 (2)布置自学任务: 从内容上看,这一部分采用了什么方式写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的?有什么作用?
5、 (对话方式,从文中第5节“我和文学的对话”可见;用了拟人手法;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便于读者接受) 本部分的“你”指什么?(文学) 这几段从哪几个角度分别写了哪几个内容,照应上文的哪一句话? (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感情三个角度;写了文学的广阔性、反映社会生活的丰富性、文学内容的时间性、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影响、文学作品的真诚和忠实、文学作品爱憎分明几个方面写的;照应第4节的中心句) 作者写这几段的用意何在? (引起青少年读者对文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去打开文学这扇大门) (3)学法指导: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感悟,先思考再讨论。 3、学生自由朗读,细细品味611节,欣赏文中优美丰富的
6、语言。 四、当堂训练: 自主学习第2页的“语段研读部分”。先独立完成,后组内互评。 五、布置作业: 1、写下你学了本文后对文学的感受; 2、预习冰心诗三首。 附:板书设计 为你打开一扇门 赵丽宏 议论大门 门 引出话题 以理激人 初识大门 文学之门 文学的内容、阅读的意义 打开大门 打开文学之门 对话式描魅力 以情感人 教学后记繁 星 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二、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三、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品析课文描写繁星的精彩语言。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启发、
7、点拨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实践。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备 第二次备课 一、导入(播放星空影片或图片,也可调动学生记忆)师问:同学们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你的心情如何?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导入: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繁星,看看作家巴金遥望星空后是怎样的感受?板书课题:繁星1作者简介。2背景介绍。二、教师范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注意读音及字形摇摇欲坠(zhu)半明半昧(me)模糊(m)霎眼(sh)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讨论:课文几次描写繁星美景,内在的顺序是什么?讨论明确:作者三次描写繁星美景图:第一次是“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第二次是
8、“三年前在南京”,第三次是“如今在海上”。三次描写繁星美景的内在顺序是时间顺序。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1作者三次写看繁星的情况和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讨论后全班交流。明确:“从前”在家乡,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星”,“三年前”在南京的“一个静寂的夜”,作者看到的是“星群密布的蓝天”并且“认识了一些星星”,而如今,作者看到的是“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甚至“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那个巨人还在跑呢!”感受不同:“从前”的感受是“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三年前”“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9、如今”“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产生情况和感受不同的原因:作者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感知也渐进细微深切。2我们能比较一下感受变化的特点吗?明确:作者第一次感受是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第二次感受是仿佛和朋友对话,第三次感受是仿佛睡在母亲的怀里。感受越来越深,越来越细致,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越来越强烈,甚至还融入了对祖国的眷念之情。3作者是在赴法留学的邮船上创作的此文,看星的情况可以从第三段写起,那么前两个片段有什么作用?讨论后明确:前两次为“我”表达“爱星天”情感打下了铺垫,起烘托作用。
10、五、拓展训练作者随着自己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有了对星空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我们每位同学的人生阅历都存在个性差异,那么当你在某个夜晚面对星空时,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再次放映星星闪烁的夜空,设置情境,然后要求学生写200字左右的短文,待第二课时交流。附板书: 繁星 巴金 情景 感受第一次 密密麻麻 回到母亲的怀里 (烘托)第二次 群星密布 朋友第三次 半明半昧 睡在母亲的怀里第二课时初备 第二次备课 一、展示上堂课“望星空”语文活动成果全班范围内,教师指名朗读自己的小练笔(视情况可让35名同学交流)。学生评价后教师提出:将自己的描写与巴金的描写进行比较。二、学生自
11、主学习,读作者描写看星空的三个片段,并与自己的描写比较,从中发现问题。三、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发现四、师生共同探究明确:作者在描写对象时既写眼前景,又由眼前景想到其他,这就是运用联想、想像写景状物。有的同学自己的描写也有此特点。作者在描写事物时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情趣,增强了感染力。以上特点结合具体描写来分析。五、重点结合第三段品赏文章语言美1读第三段,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教师引导:从思想情感、语言表达、谴词造句等方面去说理由。比如:“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这句话以一个“悬”字形象地写出了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我望着那许多认
12、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作者以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不仅情趣盎然,而且饱含着对大自然的深深热爱之情。2尝试背诵第三段。六、语文实践1同学们看星空能产生诸多的联想和想像,那么看自然界其他事物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请写出来。要求学习巴金描写事物的方法。2全班交流。指名35位同学交流,并围绕目标作评价。教学后记冰 心 诗 四 首 教学目的:1.体会诗中所要抒发的感情和所蕴涵的深刻的哲理2.学习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教学重点、难点:1.朗读诗歌2.创造性地感悟诗歌,把握作者是如何来抒情和阐述哲理的。教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备 第二次备课
13、 一、导入 以配乐诗献给母亲的歌导入:听完后问同学们,你们怎么样来赞美母亲呢?同学回答后教师概括:母亲是伟大的,无私的,母亲的怀抱是温暖的。先让我们来看看冰心奶奶是怎样来赞美母亲的?简介作者(“爱”的哲学自然、童贞、母爱。有关作品等)二、学习母亲(找一张母女相依相偎的图片)1朗读诗歌: (1)纠正个别字的读音。 (2)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3)你认为哪些字该重点读? (4)文中的“躲”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再读课文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抒发这种感情的? 3抽同学朗读。三、学习纸船 1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注意纠正读错的地方。 2讨论:(1)这首诗作者抒发了
14、什么样的感情?(2)作者折纸船的整个过程你能描绘一下吗? 3再抽读该首诗:注意要有感情。 (1)这只纸船母亲肯定是收不到的,但母亲为什么却能在梦中看见呢? (2)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抒情的?并区别一下这两首诗的抒情侧重点。 4齐声朗读这首诗。四拓展训练 以上两首诗都是抒情短诗,它们都是借用特定的物象(具体事物)来抒发感情的,请你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个事物来抒发赞美母亲的感情。五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第二课时初备 第二次备课 一.导入:屏幕映出两幅画(一幅绚丽的花,一幅科学家的画像)教师导入语:这幅花美吗?你羡慕它的明艳吗?这位科学家你熟悉吗?你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好,老师对你们的回答先不做评论
15、,先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个人生的哲理吧!二.朗读诗歌1.先请一名学生朗读成功的花,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一听该生朗读的节奏,重音是否确当,读后大家帮助纠正2.讨论问题:(1)“惊羡”一词什么意思?可以换成“羡慕”吗?“浸透”、“洒遍”分别换成“浸湿”、“洒下”好吗?请说明理由;(2)花的“明艳”与“泪泉”和“血雨”之间有什么关系?(3)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启示?谈一谈自己的感想;(4)你能举一些名人成功的例子吗?3.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板书。 泪泉、血雨芽儿明艳的花 艰辛、牺牲人成功的人(事业成功、荣誉夺目)4.学生在领会的基础上,再有感情的朗读(朗读形式:男、女生分读,全班齐读)三
16、.学习第二首诗嫩绿的芽儿1.学生朗读诗歌(提醒读时注意停顿、重音)2.你们能用素描速写笔法将这三小节的意象用三幅图画形象地表示出来吗? 请一学生上黑板画,其他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画3.讨论问题(1)找出诗中写色彩的词,体会其作用;(2)这三小节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3)诗人以果树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用拟人、反复的方法借“芽”、“花”、“果”之口劝勉青年应该怎样做?假如那青年就是你,你该怎么做呢?4.教师总结、板书:果芽儿发展、学习提高人树 成成花儿贡献、努力回报长长 的过 过程果儿牺牲、贡献社会程5.配乐朗读嫩绿的芽儿三.背诵四首诗(开展小组竞赛活动)四教师小结:1.总结一下“冰心体”小诗的特
17、点冰心的小诗,主要是歌颂母亲、自然、童真,这也是冰心早期创作的主题,是她当时“爱的哲学”思想体现。课文中的前两首是抒情短章,以“情”感人,偏重情感,风格温婉;后两首诗是哲理小诗,以“理”明人,侧重理趣,发人深省。四首小诗语言凝练,清丽。五.布置作业:六.布置作业:完成“探究练习”四。1.小作:学习冰心小诗风格,发挥想象,借助形象事物,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自创一、两首小诗,为办手抄报准备材料;3.阅读冰心繁星、春水并作读书笔记。可以就一个词或一句诗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也可就一首诗谈意旨教学后记_年级_科教案(总第_课时)任课教师梅春娣授课班级7.5授课时间9.12审核签名课题安恩和奶牛教学目标(包
18、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熟记本课的生字词,并学会运用2、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3、整体感知课文,初识安恩4、初步感受安恩和奶牛的特殊情感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初识安恩教学难点: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围绕课题所采取的措施:1、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2、降低问题难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3、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信心。 4、对学生的答案及时评价。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课生活中总有一些感情让我们难以忘怀,就像前面我们学过的冰心的小诗,充满着浓浓的母爱,就像我们即将学习的课文往事依依中对童年的深深怀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安恩的世界,
19、感受安恩和奶牛的特殊情感二、介绍(课件展示)三、整体感知 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课件展示),并简要概括故事内容1、简要概括故事内容。(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安恩为什么带着她家的奶牛来到牲口交易市场?3、安恩带着她家的奶牛来到牲口交易市场的原因为什么不在开头交待,却在结尾处才揭示?(学生讨论问题,分组回答)四、初识安恩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这段文字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刻画)安恩的?介绍人物描写的方法描写人物的手法主要有: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讨论后明确:在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安恩主要运用了: 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
20、、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外貌、动作、神态的描写手法。(1)找出安恩的衣着外貌。像是在给她画像。(课件展示)(2)可是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作者对安恩精神状态的细节描写。(课件展示)(3)“一块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交叉盖在她那干瘪瘪的胸上”,“瘦骨嶙峋的双手”,“灰白的头发”。 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安恩怎样的性格特点找出她的神态的语句,讨论分析表现了安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作者着意写她的衣着外貌和神态,是想让读者通过这些描写,并凭借自己的经验, 去感悟揣摩安恩的形象:五、小结每一处描写都能让人物鲜活生动 每一个词语都能让文章熠熠生辉课后用本节课所介绍的人物描写的方法预习课文剩余部分。为下节课做好准备六、课堂小
21、练笔至少用一种人物描写的方法描写一个人物(200字左右)教学后记:古 代 寓 言 二 则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教学方法;讲读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备 第二次备课 一、导入: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
22、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二、作家、作品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三、疏通字词字义1、字音、字形l 履 su 遂 nng 宁 度:du量长短 d 量好的尺码
23、2、通假字坐,同“座”,座位。反,同“返”,返回。3、重要语句(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4、复述故事5、准确翻译,做到字字落实6、你怎样看待“郑国人”,怎样看待“郑人买履”。7、文章寓意(1)从郑人相信尺码的角度来看,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2)从郑人返家取尺码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为遇事不可太机械,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第二课时初备 第二次备课 一、复习上课学习的内容,齐背郑人买履。二、查字典,读准字音。ssh 涉 j
24、遽 q 契 y 矣 ru 若 三、作家、作品1、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四、重点语句1、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涉江(的)楚人。2、2、是吾剑之所从坠。注:(1)是,指示代词,这儿。(2)所者, 的地方(3)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3、求
25、剑若此,不亦惑乎?注:(1)若,像。(2)“不亦乎?” 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4、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5、写法评析: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四、讨论1、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把剑?2、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3、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教学后记 往 事 依 依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2
26、、 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 二、 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难点: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三、 教学用具:录音机 教学过程:初备 第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从为你打开一扇门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学生交流自己和文学的一段难忘往事,引入课文,简介作者.二.合作探究课文内容.1、朗读课文,圈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不明白意思的词语.(师生讨论解决)2、分组讨论.(1)文章作者回忆了自已的哪些往事? (一句话概括)读读听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听新派的老师
27、讲田汉的新诗(2)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往事的追忆之情?搜索枯肠,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3)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 承上启下的句子(学生一起朗读)三. 品味语言,明确主旨,欣赏背诵.1、生默读课文,画出好词佳句,说说自己的理解.(交流讨论)2、生齐读第四段,再背出一两句读过的歌咏祖国风物或描写春夏秋冬景物的诗.3、根据课文第五段描写的情景,背诵(学生表演,评价,集体背诵)1、请一位同学朗诵新诗 (教师作指导)2、体会作者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位老师讲课时的情态和自己听课的感受.(写好后全班交流评价)3、考作者追忆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讨论,教师明确)(1).热爱
28、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2).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4、说说自己课外读过哪些好书,推荐给大家(学生交流)四. 布置作业1、摘抄文中用得好的四字词语和句子2、课外搜集名人好读书的事例. 拓展资料1、作者简介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2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现在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工作.196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系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八,九届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教育学研究会会长,上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主要著作有,等等.2、辛弃疾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
29、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著有.幼 时 记 趣 教学目的: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2 教学难点:对“物外之趣”的理解。教具学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备 第二次备课 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
30、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2、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3、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 明察秋毫 故 和 拟 强 怡然称快 其 必 之 则 然 (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 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3、4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
31、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于 其 神游 庞然大物 方 之 盖 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以为 为所 8、朗读课文第三、四段,指导朗读 9、齐读课文 10、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11、作业:(1)抄写不认识的字 (2)练习二 第二课时初备 第二次备课 1、复习:(1)注音:童稚 项为之强 藐小 怡然称快 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 和拟作群鹤舞空 徐喷以烟 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心之所向
32、,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故时有物外之趣 2、导入:昨天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读懂了文章的大意,今天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4、小组合作学习:(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2)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3)根据课文所叙,你能说一说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5、齐读课文,注意体
33、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8、作业:(1)练习册(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板书设计: 物外之趣: 产生原因: 观蚊如鹤:(1)群鹤舞空 (2)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 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教学后记 十 三 岁 的 际 遇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 2继续学习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
34、大的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分段和归纳段意。 2难点:学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初备 第二次备课 一、预习指导 1自读课文,熟悉内容。 2查工具书,掌握下列词语,并抄录在本子上。 际遇:遭遇(多指好的)。 尘缘(yuan2):尘世的缘分。佛教徒或道教徒揩现车份界人与人才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机会。 穹窿(qi6ngl6ng):指中间高、四周低拱形。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涉足(She4):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徜徉(chang3yang3):安闲自在地步行。 絮语(xu4):絮絮叨叨地说。 犀利(xi1):(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古朴:朴素
35、而有古代的风格。 凝重(ning2):凝固而又沉重。 安恬(tian2)安详恬静。 撷取(xie2):摘下,取下。 惆怅(Chou2Chang4):伤感,失意。 沉淀(dian4):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课文指许多话堆积在心底。 呜咽(ye4):低声哭泣。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它。 绅士风度: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白驹过隙(Xi4):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文作者田晓非写作此文时,是北大学生。她
36、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 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 三、理解课文 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要求几个同学回答后比较) 第一部分(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 第二部分(413):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第三部分(1418):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 这样分段,显得自然、合理。 2提问:这三
37、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意? 要求学生充分发言,讨论并归纳: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把各部分再细读一遍,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然后再感受这些句子的情意,最后再做归纳整理。 第一部分:“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第二段中“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它表达了十岁的“我”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总之,这个部分主要表达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 第
38、二部分:入学之初发出了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这第二部分的许多重要语句,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感激之情。北大让作者读了许多书,结识了许多人;北大让作者开始新的生活;北大让作者的心灵更加充实、更加丰富。 第三部分:这个部分用更多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对北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心情。如“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
39、珠。“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由以上的细读、感受、理解,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归纳: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一情意。 3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教师给予足够提示,还可以互相交流) 提问后归纳: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四、小结 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放事中吸取一点什么,这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A类 2完成下列练习 (1)抄写出课文中运用下列词语的例句,并用这些词语自己各造一个句子(不能跟课文的例句一样)。B类 1倘祥例句_造句_2似曾相识例句_造句_3茫然若失例句_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