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课外阅读专项练习试题(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课外阅读专项练习试题(无答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五年级下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 学校: 班级: 姓名: (一)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左右。过了40亿年左右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
2、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
3、的面貌? 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1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_。2第2段中,“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左右”中的“左右”去掉可以吗
4、?为什么?3第三自然段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好处是什么?_4第段中,作者说“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什么?5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这一过程”指什么? 2)“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说说“控制人类自身”的含义。 (二)“绿色”浅层地温能你听说过“浅层地温能”吗?它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小于200米)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一般低于25C的热能。浅层地温能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其内
5、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具有经济价值的浅层地温能大约是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据专家测算,我国地处北纬30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是目前国内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也有2亿千瓦。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这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就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也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不发生任何变化。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
6、成本。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种比人类体温还要低很多的能源呢?科技人员采用了“热泵”原理。“热泵”和“水泵”类似。大家熟悉“水泵”吧,它是一种利用管道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的机械,只不过“热泵”传递的是热能。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时,再把室内的热能“取”出来,排放到地下储存起来。这样,可以通过自然和人工等补给方式,保持地温能量的动态平衡,使浅层地温能得以长期循环利用。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水都是传递热能的载体,被加热
7、后以便用来储存热量。由于电流只是用来传热,而不是用来产生热,因此热泵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通常情况下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浅层地温能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但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现,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1.“浅层地温能”有哪几方面的优点? 2.本文运用了各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3.画线句中的“通常情况下”能否删去?为什么? 4.文中第自然段介绍“热泵”时为什么要从“水泵”说起?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浅层地温能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B.地球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
8、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2倍。C.我们生活的室外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通常情况具有一定的温差。D.冬季时,地下的热能可以用热泵抽出来,以供室内取暖。(三)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钮扣松动了。她决定给儿子钉(dng dng)一下。儿子很年轻,却已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她是作家的母亲。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她在抽屉里拢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唯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们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9、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进。她不相信视力下降得这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再试线仍未穿进针眼里。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住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了。母爱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放弃。儿子的眼睛热了“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钮扣来,像在缝合
10、一个美丽的梦。儿子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钮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声誉日隆: 文思泉涌: 2、 第段中的划线句子如果改成“她在抽屉里拢针线时,怕弄出声响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们取出来,然后推好抽屉。”好不好?请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 3、第段中划线句子中引号的作用是 ,在这个句子里“孔”的准确含义是 。4、第段中的划线句子“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钮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里的“美丽的梦”指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5、文中最后一段说“母亲很容易
11、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钮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父母又何偿不是这样呢?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它的理解和感受。 (四)童年的馒头如今的幸福生活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一贫如洗。我在五里外的村小上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zhng zhng)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有年“六一”,学校说为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那天,学校真的蒸
12、了馍。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y yn yn )再咽,肚皮也发出咕咕的叫着。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个。三两口下去,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娘平时不是把麦耙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耙呀!等我回到家,手中的荷叶空空的,连馒头屑(xi xu)都没一星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妈妈笑笑,没吭声。呆立间 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 老远就嚷嚷 平娃娘 平娃娘 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 你看
13、我们家二丫 发三个馒头 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来了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家来,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 厉)了两个呢!”二丫娘看着我,我慌乱地点点头那天(晌 响)午,娘把馒头拿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地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1、 用“”在短文括号里选择正确的汉字或者拼音。2、 给第自然段加上标点。3、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故伎重演: 一贫如洗: 4、 读短文,感受“我”心理及其变化的原因。
14、(1) 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当时“我”心中可能是这样想的: (2) 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我”哭是因为 5、 “妹妹笑了,娘也笑了。”“娘笑笑,没吭声。”娘的这两处“笑”含义相同吗? 6、 文中妈妈不仅骗二丫娘“我”带回了馒头,还多说了两个,其用意是什么? 7、 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1) “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运用比喻写法,写出了日子的贫穷。( )(2) 娘平时把麦粑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是因为他不喜欢麦粑。 ( )(3) “我的童年结束了”,含义是小小年纪的“我”一下子成熟起来,懂得要为娘分忧,要关心娘和妹妹了。 ( )(4) “我”实在忍不住,先吃掉了自己的那个,说明“我”其实是个懂事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