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方案.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4116826 上传时间:2021-02-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连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连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连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连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方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大连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20-2021年)建设方案大连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由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以下简称“管理部门”)共同组织建设,面向我市疾病防治需求,以临床应用为导向,以医疗机构为主体,以协同网络为支撑,开展联合攻关、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等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市级科研平台。为更好地推进中心统筹建设,完善管理和支持,依据国家、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相关政策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2020-2021年中心建设方案。一、重要意义(一)加强中心建设是有效强化我市医学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一直以来,临床研究是我市医学科技创新工作的薄弱环节,临床研究创新不足、水

2、平不高,临床资源缺乏统筹整合,基础前沿研究成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到临床应用,临床研究专业化团队建设和临床医学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同新时期社会重大需求相比,有较大差距。以医疗机构为主体、以网络为依托,聚焦重大疾病,系统构建各疾病领域和临床专科的中心,将成为完善我市医学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加快突破现有疾病诊疗技术的局限性,探索适宜我市更为经济有效的疾病防控一项重要举措。(二)加强中心建设是加快我市卫生与健康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在医学创新领域,临床医疗机构处于医学科技创新链的中心枢纽位置,是承接基础研究、转化前沿技术成果、应用评价创新产品、研究制定指南规范的主体。一段时间以来,临床医疗机构、临

3、床医生参与卫生健康创新的动力机制不强、活力不够,是我市具有国内重大临床诊疗指南和技术规范产出少、自主医药产品创新少、转化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促进临床医疗机构与研究单位、大学、企业的紧密融合,加快推进医药产品研发和增强医药产业创新活力就成为医学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优化中心的布局建设,充分发挥中心优势,与相关研究单位、高校、创新型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有效激发中心及其协同创新网络的创新活力和创新潜能,汇聚创新力量,推动医、研、企融合创新,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保障。(三)加强中心建设是实现健康大连战略目标的有力支撑医学科技创新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上,落实到疾病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

4、高上。基层医疗技术服务能力薄弱,医疗服务质量不均衡是我市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短板”。按照功能定位,中心将以基层医疗机构为重点,大力开展新技术、新知识和先进适宜技术的普及推广,体系化推进人员培训、临床指导等工作,加快大医院先进、适宜技术向基层传播、助力广大基层医疗机构“学好、用好”医疗技术,增强服务能力,推进医疗服务均质化,整体提高我市疾病诊疗水平,为健康大连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聚焦我市疾病防控整体策略,结合大连市疾病防控需求和医疗资源、学科建设基础情况,以医疗机构为主体,建设协同网络,开展临床研究、协同攻关、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推广应用等技

5、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有效提升我市疾病临床诊疗水平,构建衔接紧密、协同整合、转化顺畅、服务基层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医学领域创新突破和普及推广,不断促进我市健康产业的发展。(二)基本原则1.强化创新,注重临床。以我市临床重大需求为导向,在相关疾病领域和临床专科建设中心及其创新网络,依托网络开展大样本临床循证、转化医学和防控策略研究,利用网络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的协同创新和原始创新,为提高地区诊疗水平提供科技支撑。2.错位发展,分步实施。根据疾病领域和资金补助政策,在布局疾病领域方面,综合考虑安排省、市中心建设,形成定位清晰、目标明确的省、市中心发展战略。申报省中心领域,同一年度将不

6、再安排中心申报。同时,将根据财力可能和年度工作计划,根据专家论证意见和中心申报审核情况,会同市卫健委择优组织安排中心建设。3.应用导向,加强转化。立足疾病防控需要和临床实际应用,瞄准国内医学科技前沿,加强原始创新、自主创新,重点开展临床诊疗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的研究和转化应用,切实提升地区诊疗水平;面向基层医疗卫生需求,以诊疗方案、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和编制为工作重点,不断加强基层医务人员技能培训,提升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4.强化管理,完善体系。按照政策制度规定建立考核评估机制,不断完善激励措施;鼓励中心依托单位积极同国家、省中心沟通联系,同基层医疗单位建立稳定的协同机制,建立有效的开放、协同

7、和共享机制;明确中心建设依托单位职责和建设任务,给予中心更大的资源保障和政策支持,营造有利于中心发展的政策环境。(三)总体目标针对临床重大需求,在主要疾病领域和重点临床专科,统筹布局一批中心,推进临床医学领域重大科技创新,打造一批规范化、规模化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生物样本库和信息库,搭建高水平临床研究公共服务平台;制定和编制疾病综合治疗方案,参与修订部分国家水平临床实践指南,普及推广一批医学科技成果;争取培养一批行业领军的学科人才,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管理科学、运行高效、协同发展市级临床医学研究创新体系,有效提升地区疾病诊疗水平,推动医疗质量均质化,带动整体医疗水平提升。三、重点任务(一

8、)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中心根据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需求,在充分掌握我市疾病谱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疾病领域和专科,考虑先后顺序,进一步完善中心布局。重点围绕我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常见多发疾病,在脑卒中、恶性肿瘤、急危重症、精神心理疾病、代谢性疾病、老年病、眼科疾病、儿童疾病等疾病领域和临床专科,择优组织开展中心建设。根据实际需求,管理部门可对疾病领域适当调整。原则上各疾病领域建设1-3家中心。(二)需求导向,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整合集成临床医学研究资源和研究力量,按照创新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重点开展临床循证研究、转化应用研究、应用推广研究3类研究。开展规范和达到一定规模数量的

9、疾病人群队列研究,开发1-3项疾病综合治疗方案,研究制定1-3项临床实践指南。一是临床循证研究。重点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效果评价与医疗质量提升研究,形成一批高质量的临床指南,建立疾病规范化诊疗技术体系。二是转化应用研究。重点加强基础和临床紧密结合的转化研究,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临床评价研究,加强创新药物临床试验,促进医学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三是应用推广研究。重点开展面向基层的适宜诊疗技术应用评价研究,建立有效的推广模式,推动成熟、先进诊疗技术和诊疗规范普及和推广,提高我市整体疾病防治水平。四是防控策略研究。开展针对我市重点疾病谱、重点人群监测研究,明确我市疾病流行病学分布情况、医疗质

10、量和诊疗技术水平的区域化差异等数据,加强对重点疾病高危因素的筛查和监测,为合理制定疾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三)共建共享,强化医学研究资源平台建设依托中心和网络,系统加强临床科研资源共建共享,推动生物样本、医疗健康大数据等资源的高效整合利用,在各疾病领域建成国内或省内一流水平的生物样本库和数据库,为高水平科技攻关提供条件平台支持。一是建立市级临床样本平台。立足医学前沿发展方向,推动临床样本资源库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打造国内或省内先进的生物样本管理平台,探索建立生物样本平台的高效运行与资源共享机制。二是建立市级健康医疗研究大数据库。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化规则对临床数据进行规范化管理,实现基于电子

11、病历、移动医疗设备的临床科研一体化、集成化的数据采集模式。强化数据汇聚互通,促进和规范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应用。三是建立药物和医疗器械临床评价平台。鼓励中心按照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和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建立药物和医疗器械的临床评价平台,积极推动国产药品和医疗器械加快进入临床诊疗实践。(四)提升能力,培养领军人才和团队着力解决目前临床研究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培训内容受众不全面等问题,利用互联网、学术会议等多种方式培养临床医学研究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实践中锻炼出一批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攻关创新主体。一是培养和引进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支持中

12、心聘请高端人才,加强对医学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的培养,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与国际水平接轨的科研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二是培养临床研究专业人才。加强科研设计、数据管理、统计分析、质量控制、病例随访等方面的临床研究专业人才的规范化培训,建立集中培训 (包括赴日本等国际高水平医学研究机构的专题培训)、统一考核、资质评价的培养模式,形成一支规模化的高水平临床研究人才队伍。(五)普及推广,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依托中心及其协同创新网络,面向广大基层的实际需求,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适宜技术推广,加强实时远程会诊和临床指导等网络服务,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一是基层适宜技术推广科技行动。发挥中心的作用,重点加强先

13、进适宜技术推广,重点推广适宜社区、乡镇等基层使用的重点病种规范化诊疗技术新方案,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技术水平、网络协同服务科技行动。依托协同创新网络,充分运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等,加强远程会诊和指导、教育培训等网络服务,建立有效的网络协同服务机制,加速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基层。二是帮扶地方 “精准”对接。针对重点贫困地区的疾病防控需求,推动中心与当地医疗机构精准对接,开展稳定的技术支援、远程指导、人员培训、专家会诊,以及诊疗指南和技术规范的推广应用等。三是建设科普基地,提高公众健康意识。积极推动中心纳入大连市特色科普基地,引导中心及网络成员单位建设面向公众开放的实验室和医疗平台,普及医疗健

14、康知识,传授急救技能,惠及民生。(六)开放创新,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和交流积极开展疾病防控领域国际国内科技交流合作,推进重大疾病科技合作研究网络的建设,打造国内一流水准的临床科研攻关团队。一是探索建设高水平合作研究网络。推进中心与大学、研究院所、医疗机构和跨国企业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依托中心搭建研究创新网络,提升国际影响力,引领临床研究发展和医学科学进步。二是积极开展重大疾病国内协同创新研究。在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重点加强与医学高水平国家中心的临床研究合作,通过承担子课题或其他合作形式,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强我市临床研究的能

15、力建设。(七)创新模式,助力健康产业持续发展建立合作机制,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中心作为医药和医疗器械产品创新应用平台的作用,促进医研企协同创新,探索多种形式,共同推动我市医疗健康产业发展。一是支持医联体建设。依托中心,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围绕我市的医疗创新需求,实现基础研发、临床应用、技术推广的有效对接。 二是推进协同研发。积极联合企业开展原创产品的研发,打造医、研、企紧密结合的医学创新联合体,着重加强国产新药和医疗器械的临床评价研究和产品孵化,推动科技成果向下游产业转化,推进健康产业高端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抢占健康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三是促进健康产业发展。发挥协同创新网络的作用,抓

16、住当前数字医疗、健康管理、人工智能、中医治未病等产业发展机遇,鼓励广大医学科技工作者开展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创业,在重大疾病领域打造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促进药品、器械、疫苗、试剂等的开发和临床转化。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协同推进建设管理部门应不断加强工作配合,统筹规划并组织实施好中心建设工作,积极支持中心申报省中心、国家中心分中心、国家中心。中心依托单位要切实推进中心建设,提供中心建设的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管理部门和依托单位共同推进中心在人才培养、享受科研机构优惠政策、国际合作、成果转移转化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二)强化考核评估,建立医学创新管理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中心考核评估方案,定期对中心进行考核评估,以评促建;建立退出机制,加强过程管理,严格奖惩措施,制定导向清晰、激励约束并重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并把考评结果将作为支持中心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三)强化资源配置,构建多元化投入体系针对中心科技创新发展的公益性特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申报单位投入,鼓励中心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市级科技计划 (专项、基金等)、基地与人才专项等科技和行业计划 (专项、基金等)和其他资金投入等多种渠道,得到持续稳定支持,保障中心及网络运行、资源平台建设等需求。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事务文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