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4.5 山坡羊潼关怀古 教案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曲的体裁常识,理解诗歌的内容。2.体会咏史诗表达的民本思想。3.自主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交流。教学重难点1.初步了解元曲的体裁常识,理解诗歌的内容。2.体会咏史诗表达的民本思想。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元代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况且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平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地烙印:他们或感伤古王朝之覆,发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叹古今之巨变,流露对世事人
2、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岁月流逝,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情。惟有潼关怀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这种同情与关怀的出发点是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在传统的五七言诗歌中本为常见,但在元代散曲中却是少有。二、 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今属山东)人。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被罢官。复职后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因上疏谏元夕内庭张灯得罪,辞官归隐,屡召不赴。1329年关中大旱,应召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忙于赈灾事宜,积劳成疾
3、,任职仅四个月,死于任所。三、 背景介绍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四、知识链接咏史诗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这些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的,因此都属于广义咏史诗的范畴。如果给咏史诗下个定义的话,那么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
4、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早在先秦时期,诗经楚辞中就有这种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的作品。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是东汉时班固的咏史。五、知识链接散曲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六、朗读课文,理解大意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停顿。2.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3.教师播
5、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七、检查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踌躇( chu ch ) 宫阙( qu ) 八、精读课文,把握文章1.请赏析“聚”“怒”二字的表达效果。明确:“聚”字从视觉的角度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怒” 字将黄河拟人化,既写出了黄河咆哮的气势,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边的险要位置。2.“山河表里潼关路”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明确:“山河表里潼关路”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概括,也
6、照应了题目。3.作者为什么“意踌躇”?“宫阙万间”是实写还是虚写?明确:“意踌躇”因为长安已破败凋敝,破败的长安凝聚着劳动人民大量的血汗。“宫阙万间”看似实写,实则虚写,概括了秦汉两代的兴亡,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4.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深刻内涵?明确:此处为全曲的点睛之笔,主旨所在,封建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百姓受害;“亡”则战争频繁,百姓遭殃。作者指出历代王朝的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对以往历史兴替所做的概括和评判,表现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九、合作探究1.反复朗读课文,说说这首小令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几层?每一
7、层写的是什么内容?明确:共写了三层。第一层:“峰峦如聚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第二层:“望西都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由潼关的险要地势想到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及曾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抒发怀古情思。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从对现实场景的描写转入议论抒情,诗人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对老百姓的疾苦感到无比愤慨和深切同情。2.作者是如何借古讽今的?明确:作者所概括的人民受苦的历史事实,其实就是元代社会现实生活的写照:作者面对历史事实所发出的深沉感慨,其实就是对元代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慨,对元代人民群众苦难的同情。作者以饱含血泪的语言,揭示了在封建社会中,百姓永远受压迫受剥
8、削的悲惨命运,对历代封建统治者进行了严厉谴责。3.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怀古、议论三者有机结合的?明确:作者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然后对秦汉各朝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产生了深沉的感慨,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十、本文主旨作者借古讽今,借凭吊潼关古迹,感慨历代王朝兴亡,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和对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十一、文本特色1.写景、抒情、议论,完美结合。作者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地势,然后由万间宫阙均化为“土”产生了深沉的感慨,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完美结合,使全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2.虚实结合,突出主旨。眼前的潼关、华山、黄河是实写,潼关的历史是虚写。虚实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胜景的不变来衬托历史的多变,以潼关来做历史的见证,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因个人利益的争夺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突出了主旨。名句默写1.曲中揭示出无论朝代是兴还是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的句子是“_,_;_,_”。2.随张养浩西出潼关,领略华山黄河“_,_”的雄伟险峻、气势磅礴。答案: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