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必考点解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定向测评试题(含详细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必考点解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定向测评试题(含详细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定向测评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I卷(选择题 3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A水B铜C氯气D氯化钠2、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信息如图。下列有关镍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2、原子序数是28B属于金属元素C元素符号是NiD相对原子质量为58.69 g3、如图为四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化学性质相似的一组是A和B和C和D和4、在元素周期表中铁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中子数为26B属于金属元素C元素符号为FeD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5、某化学兴趣小组借助氧气传感器探究微粒的运动,并用数据处理软件实时绘出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收集一塑料瓶氧气进行以下三步实验:敞口放置;双手捂在塑料瓶的外壁上;将塑料瓶的瓶口朝下。三步实验中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依次为图中的MN段、NP段和PQ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MN段变化是由于氧分子不断
3、运动导致的BMN段和NP段相比较,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CPQ段变化较大的原因是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D实验时间越长,传感器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会越来越小6、下列关于微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B氯化钠是由氯化钠分子构成的C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D干冰升华过程中,干冰分子变成了二氧化碳分子7、下列粒子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属于原子的是ABCD8、镓元素的单质是半导体材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镓的核电荷数是31B镓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72C镓属于金属元素D镓原子中子数是319、下列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AZnBAgCNDNa10、中坝酱油是江油市的特产,距今有194年生
4、产历史,其主要原料是大豆,它的营养价值很高。大豆及其制品因富含硒等矿物质而有防癌的效果。这里的“硒”指A硒原子B硒元素C硒分子D硒离子第卷(非选择题 70分)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1、某同学为了探究分子的性质,做了如下的实验:(1)向容积为250mL的细颈玻璃仪器A中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是整瓶水都变红了,说明_。(2)继续向A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切,塞紧玻璃塞,将A中液体倒转摇匀,重复2次。静置一段时间后,A中的液面位置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说明_。仪器 A细颈部的作用是_。2、下图是一些元素的粒子结构示意图
5、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1)锶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2)锶元素它的原子的化学性质与A、B、C、D中的_(填序号,下同)相似,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是_。(3)图3所表示的粒子的化学符号是_。3、某元素X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试回答:(1)该粒子的核电荷数为_。(2)图中y表示_。(3)若该粒子为原子,x=_。(4)若该粒子为阳离子,x与y的关系为_。4、如图是一种处理汽车尾气的反应微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微观上看,该化学变化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填“分子”或“原子”),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_(填“有”或“没有”)增减,反应后生成_种物质。(2)根据如图几种粒子的结构示
6、意图,回答下列问题。在化学反应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_(填编号)。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填编号)。若D中粒子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荷,则X=_。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_。5、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依图回答下列问题:(1)D示意图中,x=_,其所示元素属于_(金属/非金属)元素。(2)A、B、C、D、E中,在周期表中处于第二周期的是_。(3)B、D、E中,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的是_。三、计算题(3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1分)1、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后计算:当x-y=_,该粒子为原子。若y=3时,则x=_;当x-y=8时,则该粒子的化学符号_。
7、(2)已知:R原子的中子数比质子数多17个,其阳离子R3+核外共有46个电子。请计算:R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必须有具体的计算过程)2、已知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kg,铜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4,则一个铜原子的质量是多少?3、若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5.4mkg,另一个R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R原子的质量为_kg。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24分)1、化学小组的同学们在探究“分子运动”时,设计了如下几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实验1中的装置A取一个60 mL的试剂瓶,盖上一个单孔塞,单孔塞中插入一根带玻璃旋塞的导气管;装置B为一段
8、医用输液管,内置一根浸泡过酚酞试剂并干燥的棉线。用橡胶管将A、B两装置链接。装置A 中加入约20 mL浓氨水,装置B的另一端连接导气管,导气管伸入小试管中。向小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实验2、3、4的装置与实验1基本相同,只是根据实验需要变换了A、B装置和小试管的位置。(实验步骤)打开玻璃旋塞,观察现象。将棉线润湿。实验1实验2实验3实验4干燥棉线没有明显变化。湿润的棉线由ab 逐渐匀速变红。湿润的棉线由a b迅速变红,并且棉线变红的速率明显高于实验1湿润的棉线由a b逐渐变红,并且棉线变红的速率明显低于实验1 装置。cb 段棉线变红的速率比较缓慢,近b 端甚至不能变红。湿润的棉线逐渐变红,
9、并且ab段棉线变红的速率明显高于cd 段棉线变红的速率(1)以上实验得到的结论是:氨气不能使干燥的酚酞变色,氨气与水共同作用能够使酚酞试剂变红;_;_。(2)若要应用实验1装置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可以采取的操作是_。2、已知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氨气(NH3)的水溶液具有碱性。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1)实验: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现象是酚酞不变红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现象是溶液变红色。由实验说明_;(2)实验(如图甲所示):烧杯A中的现象是: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烧杯B的作用是_;(3)实验中有同学闻到有
10、少量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另一个小组将实验进行改进(如图乙),在A、D试管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乙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分析讨论:观察到的现象是_;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_;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B【详解】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铜属于金属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故选项符合题意;C、氯气是由氯分子构成,故选项不符合题意;D、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
11、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分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2、D【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8,故选项说法正确;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子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带有“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元素符号是“Ni”,故选项说法正确;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8.69,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3、B【详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12、相同,化学性质相似。最外层8个电子是相对稳定结构。但第一层就是最外层的,2个电子就是相对稳定结构。图中都是相对稳定结构。综上所述:选择B。4、A【详解】A、由图可知铁原子的原子序数为26,原子序数=质子数,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55.85-2630,所以中子数不等于26,说法不正确;B、铁的偏旁为金字旁,故为金属元素,说法正确;C、铁元素的符号为Fe,说法正确;D、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说法正确。故选A。【点睛】5、D【详解】A、敞口放置,氧分子不断运动,瓶内氧分子逐渐减少,故选项正确;B、用手捂在塑料瓶外壁,使
13、瓶内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故选项正确;C、PQ段将塑料瓶瓶口朝下,因氧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大量氧气逸散到空气中,所以氧气体积分数快速减少,故选项正确;D、空气中本就含有氧气,所以实验时间越长,传感器测得的体积分数越接近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但不会更小,故选项错误。故选D【点睛】6、C【详解】A、质子、中子、电子更小,错误。B、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错误。C、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正确。D、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错误。故选:C。7、D【分析】若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原子;若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阳离子;若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粒子为钠离
14、子,不符合题意;B.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粒子为镁离子,不符合题意;C.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粒子为氯离子,不符合题意;D.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粒子为氧原子,符合题意;故选D。8、D【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所以镓的核电荷数是31,故选项正确;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镓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故选项正确;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镓,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正确;D、在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
15、质子数+中子数,中子数为39,故选项错误。故选:D。9、C【详解】A、Zn的元素名称为锌,由“金”字旁可知,锌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B、Ag的元素名称为银,由“金”字旁可知,银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C、N的元素名称为氮,由“气”字旁可知,氮属于非金属元素,符合题意;D、Na的元素名称为钠,由“金”字旁可知,钠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故选C。10、B【详解】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中的“硒”不能以单质、分子、原子形式存在,“硒”指的是硒元素,与具体的存在形态无关。故选:B。二、填空题1、(1)分子在不断运动(2) 降低 分子间有间隔 便于观察液面的变化 【解析】(1)A中的现象是整瓶水
16、都变红了,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红墨水中的分子和水分子的不断运动所以最终看到整瓶水都变红了。(2)由于分子间有间隔,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彼此进入间隔中,所以A中的液面位置降低。仪器 A细颈部的作用是由于体积小,所以液面变化很明显,便于观察液面的变化。故填:降低;分子间有间隔;便于观察液面的变化。2、(1)38(2) BD A (3)Sr2+【解析】(1)元素信息图中,左上角的数字就是元素的原子序数,由图可知,锶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8,故填38。(2)由图可知,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A、B、C、D四种微粒中,B、D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溶液失去电子,与锶元素的原子的化学性质相同,虽然A微粒
17、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也为2,但该原子既不容易失去电子,也不容易得到电子,与锶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故填BD;A原子的核外只有1个电子层,且该电子层的电子数为2,属于稳定结构,故填A。(3)由图可知,图3中的微粒的质子数为38,属于锶元素,核外电子数为36,是锶原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的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的锶离子,其离子符号为,故填Sr2+。3、(1)x(2)最外层电子数(3)10+y(4)x10+y【分析】(1)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即核电荷数,故该粒子的核电荷数为x;(2)由图可知,图中y表示最外层电子数;(3)若该粒子为原子,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x=2+8+y=10
18、+y;(4)若该粒子为阳离子,则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x2+8+y,x10+y。4、(1) 分子 没有 三 (2) BDE AE#EA 12 C 【分析】(1)从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化学变化中发生改变的是分子,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氮气、水三种物质;(2)最外层电子数为8(只有一层为2)的微粒具有相对稳定结构,故选BDE;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AE;若D中粒子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荷,表明失去了两个电子,故X=2+8+2=12;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易失电子,故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C。5、(1) 13 金属
19、(2)B(3)DE【解析】(1)D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为3,则D属于原子,原子中核外电子数=原子质子数,质子数为13的元素为铝元素,铝元素属于金属元素;(2)原子中,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其所在的周期数;A、原子核外电子层数=1,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第一周期;B、原子核外电子层数=2,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第二周期;C、C粒子对应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3,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第三周期;D、原子核外电子层数=3,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第三周期;E、原子核外电子层数=3,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第三周期;A、B、C、D、E中,在周期表中处于第二周期的是B;(3)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最外层电子数
20、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B、D、E中,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的是DE。三、计算题1、(1) 10 13 (2)R原子的阳离子R3+核外共有46个电子,所以R原子的质子数=46+3=49,R原子的中子数比质子数多17个,所以R原子的中子数=49+17=66,R的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49+66=115。答:R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15。【分析】(1)原子结构中,质子数=电子数,即x=2+8+y,所以x-y=10。若y=3,则x=2+8+3=13。x-y=8时,则x=16,y=8。所以,粒子符号为:。(2)见答案。【点睛】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2、一个铜原子的质量为:答:一个铜
21、原子的质量为。【详解】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铜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4;铜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是氧原子的4倍,一个铜原子的质量也是一个氧原子的质量的4倍;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kg,则一个铜原子的质量是2.65710-26kg4=1.062810-25kg。3、【详解】解: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5.4mkg,另一个R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所以可得:,可得:R原子的质量。四、实验探究1、微粒在不停地运动 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先进行实验1实验,记录湿棉线全部变红所需的时间,然后另取相同的装置将A放入热水中,记录湿棉线全部变红所需的时间,比较两次时间(合理即可)。 【详解】(1
22、)氨气不能使干燥的酚酞变色,氨气与水共同作用能够使酚酞试剂变红;湿润的棉线由ab 逐渐匀速变红,说明微粒在不停地运动;实验4中湿润的棉线逐渐变红,并且ab段棉线变红的速率明显高于cd 段棉线变红的速率,说明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2)若要应用实验1装置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可以采取的操作是先进行实验1实验记录湿棉线全部变红所需的时间,然后另取相同的装置将A放入热水中,记录湿棉线全部变红所需的时间,比较两次时间(合理即可)。2、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浓氨水可使酚酞溶液变红 酚酞溶液变红 氨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水中形成氨水,可以使酚酞变红 对照实验 B、C中溶液变红,且C中变红更快 浓氨水显
23、碱性,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防止氨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大气。 【详解】(1)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现象是酚酞不变红色,说明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现象是溶液变红色,氨水显碱性,说明浓氨水可使酚酞变红;(2)由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浓氨水中MH3会发出来后,在A中溶于水形成氨水,可使酚酞变红。烧杯B的作用是形成对照实验;(3)实验中可观察到B、C中溶液变红,且C中变红更快;因为微粒总是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在热水中氨气分子温度高,运动的快,比B中的氨气分子先进入酚酞溶液中,C中先变红。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有点是实验在密闭容器内进行,防止氨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