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作文备考专题素材解读:节气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高考作文备考专题素材解读:节气文化.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考作文备考专题素材解读:节气文化节气,是干支历中对自然节律变化的反映,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年中时候、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在漫漫历史长河奔腾向前的过程中,二十四节气逐渐被列入农历,慢慢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在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能反映季节的变化,进而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彰显着中国人对自然认知的智慧以及与自然共处的和谐。历史溯源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
2、明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物候和农时的考证。诗经七月夏小正月令等文献里面都有关于物候和农时的记载,这是节气最原始的状态,中国古代先贤在这一时期定出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重要的节气名称,清楚地标明了四季的转换,使二十四节气系统初具模型。公元前132年成书的淮南子有了和现在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是目前见到的最早、最完整的节气记载。西汉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归入太初历,借此来指导农业生产。201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意味
3、着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业生产领域的杰出创造,而且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大家风范清 明丰子恺清明例行扫墓。扫墓照理是悲哀的事。所以古人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又说:“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然而在我幼时,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的乐事。人们借佛游春,我们是“借墓游春”。清明三天,我们每天都去上坟。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杨庄坟”。杨庄坟离镇五六里路,水路不通,必须步行。老幼都不去,我七八岁就参加。茂生大伯挑了一担祭品走在前面,大家跟他走,一路上采桃花,偷新蚕豆,不亦乐乎。到了坟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农家去,借一只桌子和两只条凳来,陈设祭品,依次跪拜。拜过之后,自由
4、玩耍。有的吃甜麦塌饼,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蚕豆梗来作笛子。蚕豆梗是方形的,在上面扎几个洞,作为笛孔,然后再摘一段豌豆梗来,装在这笛的一端,笛便做成。指按笛孔,口吹豌豆梗,发音竟也悠扬可听。可惜这种笛寿命不长。拿回家里,第二天就枯干,吹不响了。祭扫完毕,茂生大伯去还桌子凳子,照例送两个甜麦塌饼和一串粽子作为酬谢。然后诸人一同在夕阳中回去。楊庄坟上只有一株大松树,临着一个池塘。父亲说这叫做“美人照镜”。现在,几十年不去,不知美人是否还在照镜。闭上眼睛,情景宛在目前。正清明那天上“大家坟”。这就是去上同族公共的祖坟。坟共有五六处,须用两只船,整整上一天。同族共有五家,轮流作主。白天上坟,晚上吃上坟酒。
5、这笔费用由祭田开销。祖宗们心计长,恐怕子孙不肖,上不起坟,叫他们变成饿鬼,因此特置几亩祭田,租给农民。轮到谁家主持上坟,由谁家收租。雇船办酒之外,费用总有余裕。因此大家高兴作主。而小孩子尤其高兴,因为可以整天在乡下游玩,在草地上吃午饭。船里烧出来的饭菜,滋味特别好。因为,据老人们说,家里有灶君菩萨,把饭菜的好滋味先尝了去,而船里没有灶君菩萨,所以船里烧出来的饭菜滋味特别好。孩子们还有一件乐事,是抢鸡蛋吃。每到一个坟上,除对祖宗的一桌祭品以外,必定还有一只小匾,内设小鱼、小肉、鸡蛋、酒和香烛,是请地主吃的,叫做拜坟墓土地。孩子们中,谁先向坟墓土地叩头,谁先抢得鸡蛋。我难得抢到,觉得这鸡蛋的确比平
6、常的好吃。上了一天坟回来,晚上是吃上坟酒。酒有四五桌,因为出嫁姑娘也都来吃。第三天上私房坟。我家的私房坟,又称为旗杆坟。去上的就是我们一家人,父母和我们姐弟数人。吃了早中饭,雇一只客船,慢吞吞地荡去。水路五六里,不久就到。祭扫期间,附近三竺庵里的和尚来问讯,送我们些春笋。我们也到这庵里去玩,看见竹林很大,身入其中,不见天日。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中的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作无上的乐事。(选自护生画集第四集)教师见解诗词里的二十四节气潮起潮落,斗转星移。二十四节气经过诗词的雕琢和时间的打磨,在历史的文化长河中熠熠生
7、辉,璀璨夺目。二十四节气中包含的对大自然的关切与中国古典诗词里的“意境美”不谋而合。二十四节气中的烟火气息与诗词的含蓄慰藉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二者一经结合,显得别有一番韵味。春天,芳草萋萋,百花齐放,万物复苏,在苍茫的大地上绽放了一片蓬勃朝气。唐朝元稹在咏廿四气诗春分二月中写道:“二气莫交争,春分雨处行。雨来看电影,云过听雷声。山色连天碧,林花向日明。梁间玄鸟语,欲似解人情。”寥寥几笔就描绘出了一幅清新自然的春分时节的雨后图。远山一片朦胧黛色,林间百花争艳,鸟鸣婉转,让人仿佛置身其中,嗅到那一缕芬芳,听到那声声呢喃。然而,在远方的郊野,掩埋着故去的逝者。清明时节是一个专属于逝者的节气,人们难掩
8、哀伤前来祭拜,寄托自己的一片哀思。然而,孟浩然在清明即事里写道:“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在他笔下的清明并没有扑面而来的悲伤,反而是充满了闲适。我想,之所以把清明安排在春天,是让人在悲伤的同时不要忽略人生的春意吧。人们为亲人带去思念的同时,也为这沉寂的墓地增添了几分春意。夏天给人的感觉总是热烈奔放的,浓得像一团鲜艳的化不开的颜料,涂抹出一片如火的热情。韦应物在夏至避暑北池里写道:“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在夏日炎炎中为自己寻得了一丝凉意和片刻的宁静
9、,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的闲情逸致。在快节奏的喧嚣生活中感到迷茫的时候,诗意里的二十四节气总是让我们重新拾起被人们遗忘的大自然的美好,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把日子过成一首精致的诗。如果说夏天像暖色调的向日葵,那么秋天就像冷色调的星空,清冷孤傲。不管是白居易的“晚丛白露夕,衰叶凉风朝。红艳久已歇,碧芳今亦销”,还是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一不弥漫着凄楚哀伤的气息。万物失去了往日的光鲜,褪去一身荣华,不由得让人心生感伤。随着气温一天天下降,节奏也慢了下来。秋天弹着低沉的大提琴曲远去了,冬天披着一身洁白的圣衣缓慢走来。杨万里在毗陵郡斋冬至晴寒中写道:“竹屋消残半瓦霜,水河冻裂一渔航”,诗还未读完,就已觉寒气袭人,一身凉意。更有陆游的“大寒雪未消,闭户不能出,可怜切云冠,局此容膝室”,字里行间诉说着不能出门的无奈。这个季节让人冷静,可以让人投入思考,思考这一年的起落得失,从而对来年满怀希望,心生憧憬。诗里的二十四节气总是能让我们看到慢节奏的文人雅兴和生活情趣,让我们不由得反思自己。从诗词里的二十四节气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人眼中,时间是立体有形、具体可感的。东风西风、晴空细雨、雷电霜雪都是时间的主人;花开花落、春华秋实、晨钟暮鼓无一不是光阴的变迁与流逝。这些诗句里不止描绘了古人一年的生活,也包含着古人对生活的一腔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