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中考化学一模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中考化学一模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 年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模拟试卷(一)化学2022.05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共 27 题,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100 分钟。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考试号填写清楚,并用2B 铅笔认真正确填涂考试号下方的数字。3. 答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Na-23S-32Cl-35.5Fe-56Ba
2、-137选 择 题(共 40 分)单项选择题(包括 20 小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美丽家乡人人有责。下列做法不 合理的是A变废为宝,回收利用废旧电池B防治雾霾,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C布袋购物,努力减少“白色污染”D绿色出行,积极践行“低碳生活”2. 下列有关石油开采和利用过程中主要通过化学变化实现的是3. 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A铜B氯化钠C二氧化碳D金刚石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称量食盐B测定某溶液的 pHC点燃酒精灯D稀释浓硫酸5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3A2H 表示 2 个氢分子B硝酸铵中的阳离子是
3、NH+ C氧化铁的化学式为 Fe2O3DAl3+的结构示意图为 +10 2 86. 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原理为:NaHCO3HClNaClH2OCO2。该反应属于A复分解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化合反应7.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B霉变的大米、花生经蒸煮后可继续食用C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使用可以提高肥效D炒菜时油锅起火可放入菜叶灭火,原理是降低了油的着火点8. 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盐酸易挥发,可用于除铁锈B氧气具有助燃性,常作火箭推进燃料C金属铁具有导电性,可用于制铁锅D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粮食瓜果保护气9下列
4、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 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B. 饱和溶液降温后都有溶质结晶析出C碘酒溶液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D水中加入蔗糖后形成溶液,导电性明显增强1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淀粉和油脂都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B葡萄糖在人体内缓慢氧化释放热量C蛋白质与浓硝酸受热凝固属于化学变化D纤维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11. 下列指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 铝在空气中生成氧化物薄膜:2Al3O2Al2O3B.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NH4HCO3 NH3CO2 C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CuAgNO3CuNO3Ag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12. 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A无
5、色溶液中: B. 酸性溶液中:C. pH13 的溶液中:D. 含有大量Ca2+的溶液中: 13.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制取氢氧化钾来漂洗丝帛的工艺:“用栏木烧灰,再和以水,厚浇在帛上,再将蛤灰(贝壳灰)涂在帛上。明日,清洗帛上的蛤灰而拧干,振去细灰,厚浇栏灰水,再清洗拧干,涂上蛤灰。如此反复七昼夜,谓灰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栏灰”中含有 K2CO3B漂洗丝帛的“栏灰水”可使酚酞显红色C“蛤灰”常用于改良碱性土壤 D高温煅烧石灰石也可以得到“蛤灰”14. 构建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的二维图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图是碳元素的“ 价类二维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 点可能是 CH4BB 点
6、对应物质完全燃烧可得到 D 点对应物质C碱式碳酸铜对应的点是 FDC 点对应物质与水反应可得到 E 点对应物质15. 下列实验方案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16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使用等质量的钙片和白醋进行实验,测得四种不同条件下产生二氧化碳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对于 CO2 的浓度在 08%区间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对比,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B. 对比,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小,反应速率越慢C. 对比,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D对比,的反应速率最慢17. 某学习小组进行盐酸与氢氧化钠的中和反应实验时,在常温下,向一定量的某溶液中滴加 X 溶液,得到了如图所示的
7、 pH 变化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X 溶液是盐酸Ba 点时,参加反应的 HCl 与NaOH 的质量比为 36.540Cb 点时,溶液中的 Na+个数等于Cl个数 D向 c 点的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18. 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能实现的是AH2O2 溶液 MnO2 H2 点 燃H2OBKMnO4 O2 H2SO3 溶 液H2SO4 溶液C. NaOH 溶液稀硝酸NaNO3 溶液稀盐酸NaCl 溶液D. CuSO4 溶液 Fe FeSO4 溶液 KCl 溶液 K2SO4 溶液19. 右图是 KNO3、NaCl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t1时,两
8、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相等B. 将 t1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 t3(不考虑水的蒸发),所得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C. 当 KNO3 中混有少量 NaCl 时,提纯 KNO3 的方法是降温结晶法D. 现有 t2时 100g NaCl 溶液,将其蒸发掉 10g 水,再恢复到 t2时,析出 3gB。若继续蒸发掉 10g 水, 仍将温度恢复到 t2,此时析出 B 的质量3g20. 我们可利用气压变化来完成某些实验。下图各装置气密性均良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图 1 红磷燃烧过程中弹簧夹未夹紧,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后,将导管伸入水中,则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大B. 图 2 向试管中加入氧化钙后
9、,石灰水中溶质质量减小,玻璃弯管左侧液面会降低C. 图 3 向广口瓶中滴入稀盐酸后,气球变大,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放热D. 图 4 氢氧化钡溶液变浑浊,说明通入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钡发生了反应非选择题(共 60 分)21(4 分)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1) “70%消毒酒精”涂抹在手上,手很快变干,说明微粒 。(2) 木耳中铁元素含量很高,可对患有 的人群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3)厨房里水煮鸡蛋时,往水中加少量食盐,鸡蛋容易熟的原理是 。 (4)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利用洗洁精的 作用。22(7 分)航天梦照亮中国科技兴国路。在距离地球 400 多公里的“天宫”,三位航
10、天员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两节别开生面的“科学实验课”。根据图文回答问题。(1) 太空失重状态下把泡腾片插入水球的“泡腾片实验”,蓝色的水球内产生气泡,如图 1所示。泡腾片中的主要成分如图 2。泡腾片中柠檬酸发生反应:H3C6H5O73NaHCO3Na3C6H5O73H2O3X,X 的化学式为 。泡腾片中维生素 C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下列“天宫食品”中富含维生素 C 的是 。a苹果b酱牛肉c米饭(2) 冰墩墩(图 3)助力天宫课堂,其内部填充物为 100%聚酯纤维,聚酯纤维属于 (填“合成”或“复合”)材料。(3) 航天员在“天宫”中生活所需要的氧气来自于水的电解。化学小组按照图 4 装置进行水
11、的电解实验。电解液采用 4%的 NaOH 溶液,用 100g8%的 NaOH 溶液配制,需加水 g。通电一段时间后,若 B 管中收集 10mL 的气体,则A 管内收集的气体体积约为 mL。(4) 水的净化再利用是天宫资源利用最大化的重要措施。“生命吸管”是一种户外净水装置,(如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超滤膜可以过滤部分颗粒杂质,降低浑浊度B抗菌颗粒可以去除细菌C. 通过“生命吸管”可以得到纯净水D. 椰壳活性炭消除可以异味、提升口感,是利用了它的吸附性23(8 分):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氢在太阳中的核聚变放出大量光和热,是太阳能的来源,掌握可控核聚变技术对人类未来文明发展至关重要。20
12、21 年 5 月,中科院“人造太阳”EAST 实验装置创造了氘、氚核聚变在 1.2 亿摄氏度下运行 101 秒的新纪录,为世界核聚变研究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氢气是高热值清洁燃料,目前主要通过电解水和天然气重整的方法获取氢气,其中天然气重整制氢的一种原理为:CH4 催化剂高温 H2,CO+H2O催化剂高温CO2+H2。氢氧燃料电池已被用作汽车驱动电源,H2 和O2 在电池内部(含有 H2SO4 或 KOH 等物质的溶液)发生反应产生电能。另外,CH4、酒精(C2H5OH)等也可用作燃料电池的燃料,它们在燃料电池中的反应本质上与它们在O2 中的燃烧相同。(1) 氘、氚原子的构成如下表。原子名称质子
13、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氘(do)111氚(chun)121则,氚原子和氧原子(Ar:16)结合的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 下列物质中属于碱的是 。ACH4BH2SO4C KOHC C2H5OH(3) 上述天然气重整制氢的两个反应中,第 1 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该反应中涉及的氧化物有 种。该反应生成 C 和D 的分子个数比为 。该反应中,元素化合价保持不变的是 (填元素符号)。(4) 上述天然气重整制氢中,16g 甲烷与足量的H2O 反应,理论上最多能获得 g H2。 (5)CH4 在燃料电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4(11 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请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
14、回答问题。(1) 写出仪器的名称: 。(2) 实验室如用装置 B 制取干燥的 CO2,来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则装置的接口顺序为 (填写接口小写字母)。(3) 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下三种实验方案制取氨气。(已知:氨气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形成氨水,其主要成分 NH3H2O。)方案一:用熟石灰与氯化铵研磨制备氨气; 方案二:用生石灰和浓氨水混合制备氨气。方案三:用熟石灰与氯化铵混匀,共热制备氨气;有同学认为方案一不适合实验室制取氨气,理由是 。实验发现,方案二能快速制取氨气。原因是 , 。若选择方案三,则发生和收集装置的组合是 (填写装置字母)。检
15、验氨气收集满的方法是 。(4) 实验室用电石固体与饱和食盐水在常温下反应制取乙炔(C2H2)气体,同时生成糊状的Ca(OH)2,发生装置选用 C 而不选用 B 的原因是 , 。乙炔在氧气中燃烧的火焰温度可达 3000以上,可用来焊接金属。为防止高温下的金属与氧气反应,必须控制氧气的用量,使乙炔燃烧不充分。该火焰中除含有二氧化碳、水以外,还可能含有 (填化学式)。25(9 分)某校化学社团的同学在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 1 所示的实验。(1) 图 1 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锌片表面产生气泡,铜片表面 。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实验过程中小辰意外发现:当两种金属发生触碰时
16、(如图 2),铜片表面产生了气泡。【猜想与假设】小知的猜想:气体是二氧化硫;小辰的猜想:气体是氧气;小彬的猜想:气体是氢气。他们作出猜想的理论依据是 。【查阅资料】将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平行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产生气体。该反应过程中金属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发生了转移。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设计并进行实验】他们设计了图 3 装置进行实验,并将产生的气体分别通过导管与图 4 中的装置连接,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释疑】图 1 实验中,锌与稀硫酸反应,锌失去电子,酸溶液中氢离子在锌片表面获得电子生成氢气。【学生感悟】图 3 实验中,酸溶液中的氢离子从铜片表面获得 (选填“锌”或“铜”)失去的
17、电子生成了氢气。【反思质疑】小辰认为也可能是铜失去电子,形成铜离子。需继续探究。小彬认为可以借助图 2 实验中一个的实验现象,就足以说明铜没有参加反应,无需再次实验。该现象是:一段时间后 , 。【得出结论】图 2 中两种金属触碰后,金属活动性较 (选填“强”或“弱”)的金属在水溶液中先失去电子。【延伸应用】制造钢制船闸门时,为延缓铁的锈蚀,常在钢闸门表面嵌入某种金属。这种金属可以是。(填序号)a锌b锡c铜26(8 分)黄铁矿(主要成分为 FeS2,杂质高温下不反应。)是我国硫酸厂制取硫酸的主要原料。某兴趣小组欲测定某黄铁矿中 FeS2 含量,设计如下实验(假设每步反应均完全)。【查阅资料】4F
18、eS211O2 2Fe2O38SO2 Na2SO3H2O2Na2SO4H2OBaSO4 为一种不溶于水和盐酸的沉淀BaSO3 为一种不溶于水、溶于盐酸的沉淀。【实验探究】称取 3.20g 黄铁矿样品放入如图 1 所示装置(夹持和加热装置省略)的石英管中, 从 a 处不断地缓缓通入空气,高温灼烧石英管中的样品至反应完全。反应结束后,将 B 瓶中的溶液按图 2 流程进行处理。【问题讨论】(1)中 B 瓶内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 (2)中通入的空气中作用是 和 。 (3)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要过量的目的是 。 (4)中检验滤渣洗涤是否干净的方法是 。【含量测定】(5)根据题中提供的数据,计算该黄铁矿
19、中 FeS2 的质量分数。(请写出计算过程)27(13 分)某化学小组在实验室进行二氧化碳与碱溶液反应的实验探究。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可行性研究实验 1 学习碱的性质时,甲组同学分别向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如图、)。观察到: 中澄清石灰水很快变浑浊,中无明显现象。甲组得出结论: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1) 乙组同学提出异议,如果生成物具有 性质,就无明显现象。他们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若软塑料瓶变瘪就可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他们的依据是 。(2) 丙组同学提出:需要在乙组同学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对比实验,才可以证明是氢氧化钠吸收了二
20、氧化碳。丙组的实验设计为。结论:二氧化碳能与碱溶液反应。化学方程式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现象研究实验 2 丁组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持续通入一段时间二氧化碳,发现也变浑浊了。已知:1.室温下某些物质的溶解度:氢氧化钠 109g,碳酸钠 21.5g,碳酸氢钠 9.6g。2.向碳酸钠溶液中不断通入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Na2CO3+CO2+H2O=2NaHCO3 。【猜想与假设】猜想 1:可能生成了难溶物。猜想 2:可能与二氧化碳的量有关。猜想 3: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浓度有关。上述猜想中,肯定错误是 ,理由 。实验 3 室温下,取四支试管,向其中加入质量分数均为 10%氢氧化钠溶液为 10g,向
21、其中通入不同体积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充分吸收),实验现象记录如下:解释与结论 1:溶液变浑浊的原因主要是:过量的二氧化碳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 碳酸氢钠的 ,导致溶液浑浊。所以,猜想 2 (填“成立”或“不成立”)。 实验 4 室温下,另取三支试管,向其中加入质量分数不同的氢氧化钠溶液 10g,向其中通入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实验现象记录如下:解释与结论 2:由此可知,猜想 3 (填“成立”或“不成立”)。【反思与评价】结合所给数据,丁组推测实验 3 中出现的不溶物还可能是碳酸钠,理由是 。【拓展延伸】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持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如果始终不能产生浑浊现象,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最大值为 (结果保留两位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