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生物氧化和能量转换课件.pptx

上传人:石*** 文档编号:40935323 上传时间:2022-09-11 格式:PPTX 页数:70 大小:4.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生物氧化和能量转换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第七章生物氧化和能量转换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生物氧化和能量转换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生物氧化和能量转换课件.pptx(7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七章生物氧化和能量转换第1页,此课件共70页哦生物氧化和能量转换生物氧化和能量转换 生物氧化概述(了解)电子传递链及内部氧化体系(掌握,重点)氧化磷酸化作用(掌握,重点)第2页,此课件共70页哦第一节 生物氧化概述第3页,此课件共70页哦一、生物氧化的概念一、生物氧化的概念*有机分子(主要包括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生有机分子(主要包括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生物细胞内进行氧化分解而生成物细胞内进行氧化分解而生成CO2和和H2O并释放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出能量的过程。生物氧化实际上是需氧细胞呼吸作用中的一系列生物氧化实际上是需氧细胞呼吸作用中的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所以又称为细胞氧化或细胞呼氧化还原反

2、应,所以又称为细胞氧化或细胞呼吸。吸。糖糖 脂肪脂肪 蛋白质蛋白质 CO2和和H2O O2能量能量ADP+PiATP热能热能第4页,此课件共70页哦二、生物氧化的特点二、生物氧化的特点释放的能量转化成释放的能量转化成ATPATP被利用被利用 转换为光和热,散失转换为光和热,散失 生物氧化生物氧化 体外燃烧体外燃烧 细胞内温和条件细胞内温和条件 高温或高压、干燥条件高温或高压、干燥条件 一系列酶促反应一系列酶促反应 无机催化剂无机催化剂逐步氧化放能,能量利用率高逐步氧化放能,能量利用率高 能量爆发释放能量爆发释放 第5页,此课件共70页哦糖原糖原 三酯酰甘油三酯酰甘油 蛋白质蛋白质 葡萄糖葡萄糖

3、 脂酸脂酸+甘油甘油 氨基酸氨基酸 乙酰乙酰CoA 呼吸链呼吸链 ADP+Pi ATP *生物氧化的一般过程第6页,此课件共70页哦三、高能化合物三、高能化合物 高能键:水解时能释放出20.92kj以上自由能的键。用符号“”表示。高能化合物: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高能磷酸化合物:机体内含有很多磷酸化合物,其磷酰基团水解时可释放出大量的自由能,这类化合物称为高能磷酸化合物。第7页,此课件共70页哦高能化合物的类型高能化合物的类型 磷氧键型磷氧键型(O P)酰基磷酸化合物酰基磷酸化合物氨酰腺苷酸氨酰腺苷酸第8页,此课件共70页哦焦磷酸化合物焦磷酸化合物烯醇式化合物烯醇式化合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

4、式丙酮酸第9页,此课件共70页哦 磷氮键型磷氮键型(N P)磷酸肌酸磷酸肌酸磷酸精氨酸磷酸精氨酸第10页,此课件共70页哦 硫碳键型硫碳键型(C S)甲硫键化合物甲硫键化合物硫酯键化合物硫酯键化合物酰基辅酶酰基辅酶A A第11页,此课件共70页哦*ATP的特殊作用的特殊作用第12页,此课件共70页哦 ATP在传递能量方面起着转运站的作用。它是能量的携带者和在传递能量方面起着转运站的作用。它是能量的携带者和转运者,但并不是能量的贮存者。转运者,但并不是能量的贮存者。有贮能作用的物质是有贮能作用的物质是磷酸肌酸磷酸肌酸和和磷酸精氨酸磷酸精氨酸。磷酸肌酸作为肌肉、脑和神经组织中能量的一种贮存形式。磷

5、酸肌酸作为肌肉、脑和神经组织中能量的一种贮存形式。第13页,此课件共70页哦 ATP的生成和利用ATP ADP 肌酸肌酸 磷酸磷酸肌酸肌酸 底物水平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 电子传递链磷酸化电子传递链磷酸化 机械能机械能(肌肉收缩肌肉收缩)渗透能渗透能(物质主动转运物质主动转运)化学能化学能(合成代谢合成代谢)电能电能(生物电生物电)热能热能(维持体温维持体温)生物体内能量的储存和利用都以生物体内能量的储存和利用都以ATP为中心。为中心。第14页,此课件共70页哦第二节 电子传递链及内部氧化体系第15页,此课件共70页哦定义定义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2H)通过多种酶和)通

6、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这一系列酶和辅酶称为这一系列酶和辅酶称为呼吸链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又称又称电子传递链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fer chain)。组成组成递氢体和电子传递体(递氢体和电子传递体(2H 2H+2e)一、呼吸链的概念一、呼吸链的概念第16页,此课件共70页哦二、电子传递链的基本组成二、电子传递链的基本组成烟酰胺腺嘌呤核苷酸烟酰胺腺嘌呤核苷酸NAD+和和NADP+的结构的结构R=H:NAD+;R=H2PO3:NADP+第17页,此课件共70页哦NAD+

7、(NADP+)和)和NADH(NADPH)相互转变)相互转变氧化还原反应时变化发生在五价氮和三价氮之间氧化还原反应时变化发生在五价氮和三价氮之间在呼吸链中只有在呼吸链中只有NAD+参与,参与,NADP+一般不参与一般不参与第18页,此课件共70页哦黄素蛋白黄素蛋白黄素蛋白的辅基有两种:黄素蛋白的辅基有两种:黄素单核苷酸(黄素单核苷酸(FMN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FAD)发挥功能的部位是异咯嗪环第发挥功能的部位是异咯嗪环第1 1位和第位和第5 5位的两个氮原子位的两个氮原子第19页,此课件共70页哦铁硫蛋白铁硫蛋白第20页,此课件共70页哦铁硫蛋白中辅基铁硫

8、簇铁硫蛋白中辅基铁硫簇(Fe-S)含有等量铁原子含有等量铁原子和硫原子,其中铁原子可进行和硫原子,其中铁原子可进行Fe2+Fe3+e 反应反应传递电子。传递电子。表示无机硫表示无机硫 第21页,此课件共70页哦 铁硫蛋白铁硫蛋白 无机硫无机硫半胱氨酸硫半胱氨酸硫第22页,此课件共70页哦泛醌(辅酶泛醌(辅酶Q,CoQ,Q)由多个异戊二烯连接形成较)由多个异戊二烯连接形成较长的疏水侧链(人长的疏水侧链(人CoQ10),是一种脂溶性的醌类化合物,),是一种脂溶性的醌类化合物,是电子传递链中唯一非蛋白组分。是电子传递链中唯一非蛋白组分。泛醌泛醌第23页,此课件共70页哦细胞色素细胞色素细胞色素是一类

9、以铁卟啉为辅基的催化电子传递的酶类,细胞色素是一类以铁卟啉为辅基的催化电子传递的酶类,根据它们吸收光谱不同而分类。根据它们吸收光谱不同而分类。呼吸链中细胞色素至少有呼吸链中细胞色素至少有Cyt aCyt a、Cyt a Cyt a3 3、Cyt bCyt b、Cyt cCyt c和和Cyt Cyt c c1 1。第24页,此课件共70页哦第25页,此课件共70页哦基质:三羧酸循环酶系、脂肪酸基质:三羧酸循环酶系、脂肪酸beta氧化作用酶系等氧化作用酶系等内膜:电子传递链组分、内膜:电子传递链组分、ATP合酶等合酶等第26页,此课件共70页哦习题乙醛酸循环的概念是什么?乙醛酸循环的概念是什么?在

10、植物和微生物中有一个与三羧酸循环相类似,其代谢中间产物有乙醛酸的循环,在植物和微生物中有一个与三羧酸循环相类似,其代谢中间产物有乙醛酸的循环,这个生化过程没有形成二氧化碳,保留了碳素。整个过程相当于用两分子乙酰这个生化过程没有形成二氧化碳,保留了碳素。整个过程相当于用两分子乙酰CoACoA形成一分子琥珀酸。形成一分子琥珀酸。磷酸戊糖途径的概念是什么?磷酸戊糖途径的概念是什么?在生物体内,葡萄糖除了通过糖酵解、三羧酸循环进行分解外,还存在另在生物体内,葡萄糖除了通过糖酵解、三羧酸循环进行分解外,还存在另一条氧化分解途径,即磷酸戊糖途径,又称磷酸己糖支路。该途径在胞质一条氧化分解途径,即磷酸戊糖途

11、径,又称磷酸己糖支路。该途径在胞质中进行,将葡萄糖还原为另一种代谢能,即中进行,将葡萄糖还原为另一种代谢能,即NADPHNADPH的过程。的过程。呼吸链呼吸链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2H2H)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这一系列酶和辅酶称为呼吸链。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这一系列酶和辅酶称为呼吸链。有贮能作用的物质是有贮能作用的物质是?磷酸肌酸和磷酸精氨酸磷酸肌酸和磷酸精氨酸第27页,此课件共70页哦三、电子传递链及其各组分的排列顺序三、电子传递链及其各组分的排列顺序呼吸链的各组分在线粒体内膜上是

12、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呼吸链的各组分在线粒体内膜上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在线粒体内膜上主要有两条呼吸链在线粒体内膜上主要有两条呼吸链:NADH NADH 氧化呼吸链氧化呼吸链琥珀酸氧化呼吸链琥珀酸氧化呼吸链NADH-QNADH-Q还原酶还原酶Q Q细胞色素细胞色素bc1bc1复合物复合物细胞色细胞色素素C C细胞色素细胞色素c c氧化酶氧化酶O O2 2琥珀酸琥珀酸-Q Q还原酶还原酶FADHFADH2 2NADHNADH第28页,此课件共70页哦*NADH NADH、泛醌、泛醌 和和 Cyt c 均不包含在上述四种复合体中。均不包含在上述四种复合体中。复合体复合体酶名称酶名称复合体复合体复合体复合

13、体复合体复合体复合体复合体NADH-泛醌还原酶泛醌还原酶琥珀酸琥珀酸-泛醌还原酶泛醌还原酶泛醌泛醌-细胞色素细胞色素C还原酶还原酶细胞色素细胞色素c氧化酶氧化酶辅基辅基FMN,Fe-S FAD,Fe-S 铁卟啉,铁卟啉,Fe-S 铁卟啉,铁卟啉,Cu 多肽链数多肽链数394 1013 复合体复合体酶名称酶名称复合体复合体复合体复合体复合体复合体复合体复合体NADH-泛醌还原酶泛醌还原酶琥珀酸琥珀酸-泛醌还原酶泛醌还原酶泛醌泛醌-细胞色素细胞色素C还原酶还原酶细胞色素细胞色素c氧化酶氧化酶辅基辅基FMN,Fe-S FAD,Fe-S 铁卟啉,铁卟啉,Fe-S 铁卟啉,铁卟啉,Cu 多肽链数多肽链数

14、394 1013 呼吸链复合体名称和组成呼吸链复合体名称和组成第29页,此课件共70页哦呼吸链各复合体在线粒体内膜中的位置呼吸链各复合体在线粒体内膜中的位置第30页,此课件共70页哦 Cytc Q NADH+H+NAD+延胡索酸延胡索酸 琥珀酸琥珀酸 1/2O2+2H+H2O 胞液侧胞液侧 基质侧基质侧 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内膜 e-e-e-e-e-第31页,此课件共70页哦u 功能功能:将电子从将电子从NADHNADH传递给泛醌传递给泛醌 (ubiquinone)(ubiquinone)复合体复合体NADH CoQ NADH CoQ FMN;Fe-SFMN;Fe-S1.复合体:NADH-泛醌还原

15、酶第32页,此课件共70页哦NADH+H+NAD+FMN FMNH2还原型还原型Fe-S 氧化型氧化型Fe-S QQH2复合体复合体的功能的功能 第33页,此课件共70页哦u 功能功能将电子从琥珀酸传递给泛醌将电子从琥珀酸传递给泛醌 复合体复合体琥珀酸琥珀酸 CoQFAD;Fe-S 2.复合体:琥珀酸-泛醌还原酶第34页,此课件共70页哦第35页,此课件共70页哦u 功能:将电子从泛醌传递给细胞色素功能:将电子从泛醌传递给细胞色素c 复合体复合体QH2 Cyt c b562;b566;Fe-S;c13.复合体: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 第36页,此课件共70页哦第37页,此课件共70页哦第38页

16、,此课件共70页哦u 功能:将电子从细胞色素功能:将电子从细胞色素c传递给氧传递给氧 复合体复合体还原型还原型Cyt c O2CuAaa3CuB 其中其中Cyt a3 和和CuB形成的活性部位将电子交给形成的活性部位将电子交给O2。4.复合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39页,此课件共70页哦第40页,此课件共70页哦NADHNAD+FMNFMNH2Fe2+SFe3+SCoQCoQH2cyt.bFe2+cyt.bFe3+Fe3+SFe2+Scyt.c1Fe2+cyt.c1Fe3+cyt.cFe3+cyt.cFe2+cyt.aFe2+Cu+cyt.aFe3+Cu2+cyt.a3Fe3+Cu2+cyt.a

17、3Fe2+Cu+H2O1/2O2NADH-CoQ还原酶还原酶CoQ-细胞色素细胞色素c还原酶还原酶细胞色素细胞色素c氧化酶氧化酶FADH2FADFe3+SFe2+S琥珀酸琥珀酸CoQ还原酶还原酶电子传递的过程电子传递的过程第41页,此课件共70页哦1.NADH氧化呼吸链氧化呼吸链NADH 复合体复合体CoQ 复合体复合体Cyt c 复合体复合体O22.琥珀酸氧化呼吸链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琥珀酸琥珀酸 复合体复合体 CoQ 复合体复合体Cyt c 复合体复合体O2第42页,此课件共70页哦NADH氧化呼吸链氧化呼吸链 琥珀酸琥珀酸氧化呼吸链氧化呼吸链第43页,此课件共70页哦电子传递的抑制剂电子传

18、递的抑制剂能够阻断呼吸链中某一特定部位电子传递的物质称为能够阻断呼吸链中某一特定部位电子传递的物质称为电子传递抑制剂。电子传递抑制剂。第44页,此课件共70页哦鱼藤酮鱼藤酮杀粉蝶菌素杀粉蝶菌素A A安密妥安密妥 抗霉素抗霉素A A二巯基丙醇二巯基丙醇 CO氰化物(氰化物(CN-)叠氮化物(叠氮化物(N3-)H2S各种呼吸链抑制剂的阻断位点各种呼吸链抑制剂的阻断位点第45页,此课件共70页哦第三节第三节 氧化磷酸化作用氧化磷酸化作用第46页,此课件共70页哦一、氧化磷酸化作用的概念及类一、氧化磷酸化作用的概念及类型型 定义定义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出的自由能驱动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出的自由能驱动ADP

19、磷磷酸化形成酸化形成ATP的过程。的过程。类型类型底物水平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电子传递链磷酸化电子传递链磷酸化第47页,此课件共70页哦底物水平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指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底物水平磷酸化指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生成高能键,使分布,生成高能键,使ADP 磷酸化生成磷酸化生成ATP 的过程。的过程。第48页,此课件共70页哦电子传递链磷酸化电子传递链磷酸化 指电子从指电子从NADH或者或者FADH2经过电子传递经过电子传递链传递给分子氧时,将所释放的能量转移链传递给分子氧时,将所释放的能量转移给给ADP,形成,形成ATP的过程的过程 电子传递链与磷酸化偶联电子传递

20、链与磷酸化偶联 需氧生物合成需氧生物合成ATP的主要方式的主要方式第49页,此课件共70页哦二、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二、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P/O比:比:1940年,年,S.Ochoa测定了在呼吸链中测定了在呼吸链中O2的消耗与的消耗与ATP生生成的比例关系,提出了成的比例关系,提出了P/O比的概念。比的概念。v当一对电子经呼吸链传给当一对电子经呼吸链传给O2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的过程中所产生的ATP分子数。实质是伴随分子数。实质是伴随ADP磷酸化所消耗的无机磷酸的分子磷酸化所消耗的无机磷酸的分子数与消耗分子氧的氧原子数之比数与消耗分子氧的氧原子数之比,称为称为P/O比比。v 线粒体线粒体NADH

21、+H+经呼吸链氧化经呼吸链氧化P/O比为比为2.5,FADH2经经呼吸链氧化呼吸链氧化P/O比为比为1.5。第50页,此课件共70页哦形成形成ATP的部位(氧化与磷酸化偶联部位)的部位(氧化与磷酸化偶联部位)电子传递链自由能变化电子传递链自由能变化区段区段电位变化电位变化(E)自由能变化自由能变化G=-nFE能否生成能否生成ATP(G是否大于是否大于30.5KJ)Cyt aa3O2 0.53V 102.3KJ/mol 能能NAD+CoQ0.36V 69.5KJ/mol 能能CoQCyt c 0.21V 40.5KJ/mol 能能ATPATP ATP 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鱼藤酮鱼

22、藤酮抗霉素抗霉素A ACO、CN-、N3-、H2S第51页,此课件共70页哦v电子由电子由NADH到氧的传递过程中,释放自由能的到氧的传递过程中,释放自由能的部位有三处:部位有三处:在在NADH和辅酶和辅酶Q之间之间 复合体复合体(NADH脱氢酶复合物)脱氢酶复合物)在辅酶在辅酶Q和细胞色素和细胞色素c之间之间 复合体复合体(细胞色素(细胞色素bc1复合物)复合物)在细胞色素在细胞色素a和氧之间和氧之间 复合体复合体IV(细胞色素(细胞色素c氧化酶复合物)氧化酶复合物)第52页,此课件共70页哦三、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理三、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理化学偶联假说(化学偶联假说(1953年)年)认为电子

23、传递反应释放的能量通过一系列连续的化学反认为电子传递反应释放的能量通过一系列连续的化学反应形成应形成高能共价中间物高能共价中间物,这个中间物在电子传递中形成,它们,这个中间物在电子传递中形成,它们随后裂解驱动氧化磷酸化,即将其能量转移到随后裂解驱动氧化磷酸化,即将其能量转移到ADP中形成中形成ATP。构象偶联假说(构象偶联假说(1964)认为电子沿电子传递链传递使线粒体内膜的认为电子沿电子传递链传递使线粒体内膜的蛋白质组分蛋白质组分发生了构象变化,形成一种高能构象,这种高能形式通过发生了构象变化,形成一种高能构象,这种高能形式通过ATP的合成而恢复其原来的构象。的合成而恢复其原来的构象。第53

24、页,此课件共70页哦化学渗透假说(化学渗透假说(1961)v 19611961年由英国生物化学家年由英国生物化学家Peter MitchellPeter Mitchell最先提出。最先提出。v 认为电子传递释放的自由能和认为电子传递释放的自由能和ATPATP的合成是与一种跨的合成是与一种跨线粒体内膜的质子梯度相偶联的。线粒体内膜的质子梯度相偶联的。v 即电子传递释放的自由能驱动即电子传递释放的自由能驱动H H+从线粒体基质跨过内膜从线粒体基质跨过内膜进入膜间隙,从而形成跨线粒体内膜的进入膜间隙,从而形成跨线粒体内膜的H H+电化学梯度,电化学梯度,这个跨膜的电化学电势驱动这个跨膜的电化学电势驱

25、动ATPATP的合成。的合成。第54页,此课件共70页哦化学渗透假说示意图化学渗透假说示意图第55页,此课件共70页哦第56页,此课件共70页哦支持化学渗透假说的实验证据支持化学渗透假说的实验证据(1)(1)氧化磷酸化作用的进行需要封闭的线粒体内膜存在。氧化磷酸化作用的进行需要封闭的线粒体内膜存在。(2)(2)线粒体内膜对线粒体内膜对H+OH-K+Cl-都是不通透的。都是不通透的。(3)(3)破坏破坏H+浓度梯度的形成必然破坏氧化磷酸化作用的进行。浓度梯度的形成必然破坏氧化磷酸化作用的进行。(4)(4)线粒体的电子传递所形成的电子流能够将线粒体的电子传递所形成的电子流能够将H+从线粒体内从线粒

26、体内膜逐出到线粒体膜间隙。膜逐出到线粒体膜间隙。(5)(5)大量直接或间接的实验证明膜表面能够滞留大量质子,并且大量直接或间接的实验证明膜表面能够滞留大量质子,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质子能够沿膜表面迅速转移。在一定条件下质子能够沿膜表面迅速转移。H+如何通过电子传递链如何通过电子传递链“泵泵”出的?出的?第57页,此课件共70页哦H+不断从内膜内侧泵至内膜外侧,而又不能自由返回不断从内膜内侧泵至内膜外侧,而又不能自由返回内膜内侧,从而在内膜两侧建立起质子浓度梯度和电内膜内侧,从而在内膜两侧建立起质子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即电化学梯度,也称为位梯度即电化学梯度,也称为质子动力质子动力。当存在足够的跨膜电化

27、学梯度时,强大的质子流通当存在足够的跨膜电化学梯度时,强大的质子流通过嵌在线粒体内膜的过嵌在线粒体内膜的FoF1-ATP合酶合酶返回基质,质子电返回基质,质子电化学梯度蕴藏的自由能释放,推动化学梯度蕴藏的自由能释放,推动ATP的合成。的合成。第58页,此课件共70页哦重组实验证明膜囊泡上含有电子传递链的酶系,而可溶性蛋白则含重组实验证明膜囊泡上含有电子传递链的酶系,而可溶性蛋白则含有将电子传递链与氧化磷酸化连接起来的偶联因子,其中包含有将电子传递链与氧化磷酸化连接起来的偶联因子,其中包含ATP合酶合酶,它可利用电子传递的高能状态将,它可利用电子传递的高能状态将ADP和和Pi合成合成ATP。该酶

28、又称为复合体。该酶又称为复合体V。第59页,此课件共70页哦ATP合酶(合酶(FoF1-ATP合酶)合酶)由亲水部分由亲水部分 F1(33亚基亚基)和 疏 水 部 分和 疏 水 部 分 Fo(a1b2c912亚基)亚基)组成。组成。ATP合酶结构模式图合酶结构模式图第60页,此课件共70页哦ATP的合成酶机制的合成酶机制当当H+顺浓度递度经顺浓度递度经Fo中中a亚基和亚基和c亚基之间回流时,亚基之间回流时,亚基发生旋转,亚基发生旋转,3个个亚基的亚基的构象发生改变。构象发生改变。第61页,此课件共70页哦 F0 F1 Cyt c Q NADH+H+NAD+延胡索酸延胡索酸 琥珀酸琥珀酸 3H+

29、1/2O2+2H+H2O ADP+Pi ATP 4H+2H+4H+胞液侧胞液侧 基质侧基质侧+-ATP H+NADH (4+4+2)/(3+1)=2.5ATPFADH2 (4+2)/(3+1)=1.5ATP第62页,此课件共70页哦四、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剂和抑制剂四、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剂和抑制剂l三大类:解偶联剂,氧化磷酸化抑制剂和离子载体抑制剂。三大类:解偶联剂,氧化磷酸化抑制剂和离子载体抑制剂。解偶联剂解偶联剂l它只抑制它只抑制ATPATP的形成过程,不抑制电子传递过程,使电子的形成过程,不抑制电子传递过程,使电子传递所产生的自由能都变为热能。传递所产生的自由能都变为热能。典型的解偶联剂是

30、典型的解偶联剂是2,4-2,4-二硝基苯酚二硝基苯酚第63页,此课件共70页哦 DNP在在pH=7的环境中以解离形式存在,是脂不溶的,不能过的环境中以解离形式存在,是脂不溶的,不能过膜。膜。在酸性环境中接受在酸性环境中接受H+,成为不解离形式,是脂溶性的,很容成为不解离形式,是脂溶性的,很容易过膜,同时将易过膜,同时将H+带入膜内,起消除质子浓度梯度的作用。带入膜内,起消除质子浓度梯度的作用。第64页,此课件共70页哦氧化磷酸化抑制剂氧化磷酸化抑制剂v这类试剂的作用特点是既抑制氧的利用又抑制这类试剂的作用特点是既抑制氧的利用又抑制ATP的形成;但不直接抑的形成;但不直接抑制电子传递链上载体的作

31、用。制电子传递链上载体的作用。v间接抑制电子传递间接抑制电子传递v寡霉素属于该类寡霉素属于该类离子载体抑制剂离子载体抑制剂v是一类脂溶性物质,是一类脂溶性物质,能与能与H+以外的其他一价阳离子结合,以外的其他一价阳离子结合,并作为并作为他们的载体使他们能穿过膜,消除跨膜的电位梯度。他们的载体使他们能穿过膜,消除跨膜的电位梯度。v缬氨霉素(缬氨霉素(K+),短杆菌肽(),短杆菌肽(K+、Na+、一价阳离子一价阳离子)第65页,此课件共70页哦五、线粒体穿梭系统五、线粒体穿梭系统v 真核细胞细胞质中产生的真核细胞细胞质中产生的NADH必须进入线粒体才能经必须进入线粒体才能经呼吸链氧化并生成呼吸链氧

32、化并生成ATP。v但但NADH不能直接透过线粒体内膜。不能直接透过线粒体内膜。1.3-磷酸甘油穿梭磷酸甘油穿梭(肌肉)(肌肉)2.苹果酸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天冬氨酸穿梭(肝肝 心)心)第66页,此课件共70页哦1.3-3-磷酸甘油穿梭机制磷酸甘油穿梭机制 3-磷酸甘油穿梭作用的生物学意义就在于它使细胞溶胶中的磷酸甘油穿梭作用的生物学意义就在于它使细胞溶胶中的NADH逆浓度梯度转运到线粒体内膜进入电子传递链进行氧化。逆浓度梯度转运到线粒体内膜进入电子传递链进行氧化。第67页,此课件共70页哦 NADH+H+FADH2 NAD+FAD 线粒体线粒体 内膜内膜 线粒体线粒体 外膜外膜膜间隙膜间隙 线粒体线粒体 基质基质3-磷酸甘油磷酸甘油 脱氢酶脱氢酶 呼吸链呼吸链 磷酸二羟丙酮磷酸二羟丙酮 PiCH2O-CH2OH C=OPiCH2O-CH2OH C=O3-磷酸甘油磷酸甘油 PiCH2O-CH2OH CHOHPiCH2O-CH2OH CHOH第68页,此课件共70页哦2.苹果酸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天冬氨酸穿梭机制机制第69页,此课件共70页哦第70页,此课件共70页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