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2).ppt

上传人:石*** 文档编号:40934828 上传时间:2022-09-11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5.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2).ppt(4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48页第一节 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界定一、群体的界定 群体不是人的偶然集合体(人群、集群),人群只是个体无序的集合,或者说人群是两个以上的个人的偶然集合。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群体是指:或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或由某种社会关系为基础,或以某类相同、相似的社会特征为基础结合起来的,具有独立特征从而能与其他人群区别开来的人的联合体。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48页 群体有两种存在形式。它可以是具有社会实在的群体,即人们可以感受到的具体的群体,如家庭、朋友圈、业余爱好组织、工作单位等;也可以是存在于人们心理活动中的群体,如外星人、祖先、未来人类、教

2、师,学生等等。心理群体比具体群体抽象,但心理群体对人们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如何思考和行动有很大的影响。现在学习的是第3页,共48页 二、群体的基本条件二、群体的基本条件 1.由两人以上的成员组成 2.有一定的目的和共同活动 3.有一定的组织结构 4.有一定的活动规范 5.成员之间有一定的依存关系 6.成员之间有一定的认同感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48页三、群体的作用三、群体的作用 1.凝聚作用 能够把分散的个体力量凝聚汇合成为更大的力量,取得1+12的效果 2.组织作用 主要表现为承担特定的社会实践任务和组织指挥成员进行活动两个方面。3.服务作用 给成员提供学习、工作、生活的充分条件

3、;满足成员多方面的社会、心理需求;帮助成员实现个人抱负和人生价值。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48页 4.协调作用 协调群体中成员之间、成员与群体之间,成员与社会之间的关系。5.教育作用 群体担负着重要的社会化任务,要引导和帮助成员承担和完成自己的各种社会角色。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48页 四四、群体的主要类别、群体的主要类别(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是指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初级群体主要包括家庭、邻里、儿童游戏群体等。初级群体的特点:(1)形成是一个自然过程,不是基于某种社会需要。(2)没有严格的群体规范。(3)成员之间经常地、直接地互动。(4)

4、成员一般是不可代替的。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48页 2.次级群体 是指有目的、有组织、有明确社会结构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建立起来的群体。次级群体的特点:(1)形成源于一定的社会需要(2)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结构,成员间的活 动要遵循明确的规范。(3)成员间的联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所以成员之间主要是角色关系。(4)规模一般都比较大,人数较多。因此,群体成员不能完全直接接触。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48页 (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在社会合法性基础上建立的,具有正式的群体结构和规章制度,成员具有明确的地位与社会角色及其相应权利与义务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指人们自发产生的,没有明确社会

5、角色分化和权利义务规定的群体。它往往以相同的利益、与思想观点、兴趣爱好为基础,以彼此的情感联系为纽带,有较强的凝聚力和较高的行为一致性。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48页(三)隶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隶属团体也叫成员群体,就是个体所实际参加或隶属的群体。参照群体也叫标准群体、榜样群体,是指个人作为行为标准和指南,加以模仿和效法的群体。参照群体往往是人们心中想要加入的理想群体,所以,它对人的信仰、态度、价值观和人格等方面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意义。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48页(四)大群体和小群体 大型群体是指群体成员之间只是通过共同的目标、统一的组织结构,相同的文化等间接方式产生联系的群体。大型群体大至民族、

6、国家、阶级、政党,小至企业、公司、学校。小群体是指人数较少,成员之间能进行直接而稳定的交往,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具有比较密切情感联系的群体。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48页 第二节 群体规范与凝聚力 一、群体规范一、群体规范 (一)定义 群体规范就是群体所确立的,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群体规范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文化、法律法规、制度、道德、公约、规章、纪律、规则等等。群体规范还有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的区分。群体规范是联结社会与个体的重要中介因素之一,社会往往借助于群体规范对个体施加影响。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48页 (二)群体规范的作用 1.维系群

7、体的支柱 群体规范是一切社会群体得以维持生存、巩固和发展的支柱。2.统一认识的标尺 群体规范有助于保持群体成员在认识、情感和行为上的必要一致性,维护着群体的整体性。3.引导行为的指南 群体规范为成员划定了活动范围,规定了日常的行为方式,明确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48页(三)群体规范的形成 群体规范是在多种心理机制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1.经验定型 人在生活中有一种将自己对外界事物的经验格式化、标准化的自然倾向,这种倾向使经验逐渐地被定型。定型的经验有助于人在重新遇到同类事物、同样问题时能作出尽快而恰当的反应,对人的行为起着一定的指导与制约作用。所以,群体

8、活动的共同经验可以经过格式化、标准化过程而形成定型,成为群体成员共同遵守的一种准则。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48页 2.人际互动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M.谢里夫认为,由于群体活动中人际相互作用的结果逐渐形成了成员共同的判断标准,从而使群体成员的判断趋于稳定和一致,这个过程就是群体规范形成的基本过程。在群体人际互动过程中,参照、模仿、暗示、从众等都是群体规范形成的具体心理机制。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48页 二、群体压力二、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一种心理上的强制力量,迫使其按照群体目标和准则等调节自己的行为。群体压力与权威命令不同,它不是自上而下明文规定的、强制个人改变自己行为的力

9、量,而是多数人一致的看法和意见形成的力量,虽不具有强制性,但使个体在心理上感到难以违抗。因此,群体压力对个体的影响有时比权威命令更大。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48页 群体压力的作用:1.有助于达成群体的目标及维护群体的生存与发展 2.可以增加群体成员的安全感 3.有可能压制成员的正确意见和独创性 在群体压力下仍然坚持个人观点的成员对群体的积极意义:1.可以刺激群体在各个方面做自我检查和反思,避免集体犯错的出现。2.有利于激发成员的创造性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48页 三、群体凝聚力三、群体凝聚力 (一)定义 所谓的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所具有的,使成员自觉自愿的留在群体内,并积极发挥作用的吸引力,

10、既包括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也包括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群体凝聚力的高低是群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般地说,发展水平较高的群体,往往也具有较高的凝聚力。因为群体凝聚力是群体功能得到良好发挥的重要条件之一。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48页(二)群体凝聚力的表现 群体凝聚力表现在成员的心理感受方面,即为认同感、归属感与力量感。1认同感。凝聚力强的群体,成员对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都保持着共同的认识与评价。这种认同感往往会潜移默化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当外界情况不明确时,群体成员相互间的影响更大。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48页 2归属感。表现群体凝聚力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就是每个成员在情感上加入群体,在情感上爱护自

11、己所属的群体,具有“我们的”这种情感。3力量感。在凝聚力强群体中,当成员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与期待的行为时,群体就会给予赞许与鼓励,以支持其行为,从而使成员的行为得到进一步强化,使个人信心更足,决心更大。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48页 (三)影响群体凝集力的因素 1.群体的规模。人数较少的群体容易产生凝聚力,而当群体规模增大时,其凝聚力趋于减小。2.成员的共同性。群体成员之间的共同点多,相互吸引力就大,容易增强凝聚力。3.外部的竞争压力。外部的竞争压力会提高群体的凝聚力,压力带来的威胁越大,群体凝聚力就越高。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48页 4群体满足成员需求的程度。群体越是能够满足成员的需求,成

12、员对于群体的依赖性就越大,有利于增强群体的凝聚力。5群体的社会地位和声望。群体的社会地位越高,声望越大,就容易形成强的凝聚力。6群体完成目标的情况。群体能够经常成功的完成目标,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会增强群体的凝聚力。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48页 7信息沟通状况。群体内部信息沟通顺畅无阻,公开透明,有利于群体凝聚力的提高。8领导方式。在群体中实行民主的领导方式,上下级关系和谐融洽,可以增强凝聚力。9群体的奖励导向。奖励会影响成员对群体的期望和感情。采取个人奖励和群体奖励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增强群体的凝聚力。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48页 第三节 从众与服从 一、从众一、从众(一)阿希的

13、从众实验研究及从众的界定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48页 研究表明,从众是人们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现象。从众有不同的表现形式。(1)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了原先自己的意见,在行为和内心都与群体保持一致。(2)个人虽然在行为上与群体一致,但内心却有自己的主张,只是迫于压力暂时与群体保持一致。(3)个人没有自己的观点意见,跟随群体大多数人走而已。现在学习的是第25页,共48页(二)从众的原因(1)受遵守群体规范所带来的群体压力的影响;(2)在信息不详、情况不明、把握不大的情境下,希望从他人那里获得判断和行为的参照;(3)

14、为博得群体其他成员好感,维持良好人际关系;(4)害怕不从众带来群体对自己的排斥,为求得心理上的安全与平衡而从众;(5)为了与群体保持一致以实现群体的共同目标。适度的从众是个体的社会适应所必需的。现在学习的是第26页,共48页(三)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1.群体因素 群体规模。总的趋势是:群体规模越大,持一致意见或采取一致行为的人数越多,则个体所感到的心理压力就越大,也就越容易从众,“反从众者”的存在。反从众者的出现会破坏群体的一致性,有可能使其他人的从众行为减少。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越强,成员之间的依恋性、意见的一致性以及对群体规范的遵守程度就越高,个体的从众倾向就越强。现在学习的是第27页,

15、共48页 2.个体因素 人格特征。智力水平低,自信心、自尊心低,容易产生从众行为。社会赞誉需要强烈的人容易从众。性格懦弱,易受暗示的人也容易从众。知识经验。个体对自己不熟悉的知识领域里的问题容易出现从众行为。性别。一般意义上,男女性在从众倾向上没有什么差别。但有研究表明,在从事难度比较大的活动时,女性比男性更多地表现出从众。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在群体中地位低的个体比地位高的个体更多地表现出从众行为。现在学习的是第28页,共48页 3.情境因素 任务的模糊性和难度。人们在完成模糊的,难度大的任务时表现出更多的从众行为。从众行为的公开程度。从众行为的公开程度越高,人们的从众倾向就越强。而在私下情境

16、中,群体压力减轻,人们的从众行为会减少。现在学习的是第29页,共48页 二、服从二、服从 1.服从的定义 服从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命令而作出某种行为。要求个体服从的压力总是来自于外界。服从的对象包括政策法律、规章制度、工作纪律、活动规则、权威人士等。个体可能自觉自愿地接受这些影响而表现出服从,也可能不情愿地被迫接受这些影响而表现出服从。现在学习的是第30页,共48页 2.服从与从众的区别 第一,压力来源不同。服从的压力来自于外部的规范或权威人物的命令;从众的压力实际上来源于个体的内心,是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而作出的行为。第二,发生方式不同。服从是外部施加的,无条件的,带有一定

17、强制性。而从众是个体自发产生的,没有外力的强迫,是对群体舆论或众人执行规范所形成的情势的跟从。第三,造成的后果不同,不服从的行为往往会使个体受到外部的惩罚,而不从众的行为主要是使个体产生内心的不安和失衡。现在学习的是第31页,共48页第四节 社会助长、社会抑制、社会惰化 个人在下面三种情况下骑自行车的平均时速:个人在下面三种情况下骑自行车的平均时速:第一种情况:单独骑行并计时第一种情况:单独骑行并计时 第二种情况:骑行时有另一个人跑步伴随第二种情况:骑行时有另一个人跑步伴随 第三种情况:与几个人一同骑车第三种情况:与几个人一同骑车 结果:结果:个人单独骑行:平均时速为个人单独骑行:平均时速为2

18、424英里英里 个人骑行时有人跑步伴随:平均时速为个人骑行时有人跑步伴随:平均时速为3131英里英里 几人一同骑行:平均时速为几人一同骑行:平均时速为32.532.5英里英里 (N.TripiettN.Tripiett,18891889年)年)现在学习的是第32页,共48页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抑制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抑制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抑制的概念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F.奥尔波特20世纪20年代对此领域开展了比较系统的实验研究。他请大学生单独或结伴进行一些复杂程度不同的活动,比如词语连锁联想、删去原音字母、两位数乘法运算,写反驳短文等。结果发现,在进行前面3种活动时,被试结伴做比单独做成绩更好

19、,而在进行写反驳短文等这类活动时,被试单独做比结伴做成绩更好。由此他提出了社会助长和社会抑制的概念。现在学习的是第33页,共48页 社会助长也称社会促进,是指个体在非竞争条件下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产生促进其活动的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的作用。社会抑制也称社会干扰,是指个体在非竞争条件下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产生妨碍其活动的完成,降低其活动效率的作用。为什么有他人在场对个体的活动会产生两种相互矛盾的影响作用,其原因何在?现在学习的是第34页,共48页(二)社会助长与社会抑制的原因及理论解释 1.竞赛动机的激发 评价说 N.B.柯特莱尔认为,个体在有他人在场时进行活动,不管在场的人对其活动

20、是否真正关注,个体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被他人评价的意识,因此激发产生了希望获得成功,得到他人好评的竞赛动机,从而对个人的行为活动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个体被他人评价的意识越强烈,在场的他人越具有某种权威性,个体被激发起来的竞赛动机水平就越高,对自身行为活动的影响也就越大。现在学习的是第35页,共48页 美国学者R查荣克提出了“优势反应增强说”,认为 他人在场可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而动机的增强会 对行为产生助长或抑制的作用。究竟会出现哪种作 用,则主要取决于个人对所从事活动的熟练程度。2.活动的熟练程度 优势反应增强说他人在场提高动机水平优势反应增强 提高熟练活动成绩降低非熟练活动成绩现在学习的是第

21、36页,共48页 如果当前的活动所需要的反应是优势反应,既个体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不加思索就可以表现出来的行为,此时动机的增强将是有益的,它会提高个人的活动效果,产生社会助长作用。如果当前的活动所需要的反应是非优势反应,既个体正在学习而尚未熟练掌握的行为,此时动机的增强反而是有害的,因为它会导致更多地出现错误反应,降低个体的活动效果,产生社会抑制作用。现在学习的是第37页,共48页 3.活动本身的难易程度 如果从事的活动是简单的机械操作或手工操作,他人在场会产生社会助长作用,提高个体的活动效果。如果从事的活动是复杂的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他人在场会产生社会抑制作用,降低个体的活动效果。现在

22、学习的是第38页,共48页 4.外界刺激的干扰 注意分散转移说 当个体在从事一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作为一种外界刺激,会造成个体注意的分散和转移,从而对其活动效果造成影响。一般来说,如果个体从事的是不熟悉的或难度较大的活动,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此时注意分散转移就会干扰其活动的进行,降低活动的效果,出现社会抑制;如果个体从事的是熟练的或简单容易的活动,此时注意的分散转移一般不会影响活动的效果。个体在活动时注意力是否受他人的干扰,还受活动本身的重要性、个体自身的人格特点等因素的影响。现在学习的是第39页,共48页 不同人数拔河比赛中的个人贡献 1人独自拔:每人平均出力为63公斤 2人一起拔:每

23、人平均出力为59公斤 3人一起拔:每人平均出力为53.3公斤 8人一起拔:每人平均出力为31公斤 (J.F.Dashiell)现在学习的是第40页,共48页 二、二、社会惰化社会惰化 1.概念 所谓的社会惰化,是指多人共同完成一项活动时,个人在其中所付出的努力比自己单独完成该活动时偏少的现象。迄今为止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研究都表明,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参与的人数越多,个人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也就越低。社会惰化现象具有跨文化性。现在学习的是第41页,共48页 2.社会惰化的原因 社会评价动机减弱。在群体性活动中个体行为不易受到监督,个人成绩又不易计算,从而减弱了个体被他人评价的意识,导致个体的责任感下降,

24、动机强度减弱。社会认知偏差。在多人共同完成一项活动的情境中,个体容易出现高估自己的努力,低估他人努力的心理倾向,导致自身努力水平下降。现在学习的是第42页,共48页 社会作用力的分散。拉坦内的“社会作用力理论”认为,在群体性场合,外界的影响力是分散作用于在每个人身上的,人数越多,每个人所受到的外界影响力就越小,感受到的社会压力就越小,从而影响个人在共同活动中做出的努力水平。现在学习的是第43页,共48页 第五节五节 小群体生态学小群体生态学 所有的群体都扎根于自然的、社会的以及当前的环境之中,这些环境极大地影响着群体的行为以及成员彼此互动的方式。一、自然环境 研究表明,自然环境对群体一般不是一

25、种威胁,但其中的各种因素会对群体的活动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工作在危险、恶劣和狭小环境中的群体会发展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以适应他们的环境。成功适应这些危险环境的群体趋向于具有强有力的领导、高度的凝聚力和一定的服从压力,以增强自身协调行动的能力和减少成员之间的冲突。现在学习的是第44页,共48页 现代技术环境出现了巨大变化,电子交往已经成为群体成员分享信息的普通方式,对群体活动产生着深刻影响:减少了群体的直接交往水平;使成员平等参与;弱化了身份系统的权力等。群体会主动的控制和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群体对领地(territoriality)的态度和行为上,研究的结论主要是:1.领地

26、对群体的作用主要表现于保护有价值的资源,获得个人自由以及表达社会认同。2.群体通常标明他们所拥有的领地,然后保护领地不受外群体他人的侵犯。3.群体通过特殊的方式对领地进行干预而强化对自然环境的控制。现在学习的是第45页,共48页 二、社会环境 1.群际关系 在多数情况下,群体之间总是经常以一定方式发生关联,产生相互作用:交换信息或其他有价值的资源;共享成员;结为同盟甚至组成新的群体等。群际关系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相互模仿,或者成为参照群体。2.组织群体关系 一般来说,组织对群体活动能提供支持性的环境,不成功的组织会削弱群体的发展。有研究表明,工作群体常通过交换资源、获得信息、自我保护以免受外界干

27、扰等多种活动来控制本群体的命运。现在学习的是第46页,共48页 3.文化 文化的规范和价值能够对群体的发展产生作用。Bond&Smith(1996)在运用阿希的线段判断任务实验作元分析后发现,在具有集体主义文化背景的国家里的群体,它所产生的从众现象要比个体主义文化背景的国家里的群体要高得多。现在学习的是第47页,共48页 三、当前环境 对群体当前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群体的形成和消亡等方面。Moreland(1987)提出,可将群体形成视为社会整合的一个过程。社会整合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环境整合。这在当自然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环境为群体形成提供必要的人、财、时间等资源时发生。现在学习的是第48页,共48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