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一章读书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第一章读书心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语第一章读书心得 论语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文学,政治,训练等几个方面的言论,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这里由我给大家共享论语第一章读书心得,便利大家学习。 论语第一章读书心得1 通过听朱先生的课,对论语乃至整个儒学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孔子的确是了不起的圣人,同时也熟悉到儒学与佛法大有相通之处。以下就学习体会略谈数端: 一、以前虽然对论语并不生疏,但过去的理解特别浮浅。主要缘由是态度与方法不正确,朱先生曾讲过,读论语,首先要把态度摆正。孔子是圣人,自己是凡夫,对圣人要有至诚的仰慕与崇敬。论语是传道、修行之书,仅靠规律分析、考据论证之类的现代学术方法是不能得门而入的,要靠真诚
2、意去感通圣人之志。圣人的心是纯然天真之心,圣人所讲、所传,无非也是这颗真心,我们只有发起真诚意,超越纠缠我们心性的世俗心,才能与圣人感通。假如真的能这样,则论语就能不读自通,王凤仪善人就是这样的例子。其次,论语作为修行书,到处体现着实践精神,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学论语不是靠嘴巴,而是用行动,要把圣人的思想落实在实践中,落实在工作与生活细节中,特殊要落实到家庭生活。一位居士曾说过,有的人在工作单位上是君子,可一回到家里就成了小人。修行人要特殊留意这个问题,家庭是修行的第一道场,要在家庭生活中化禀性,去习性,格物至知。这很不简单,同学在这方面做得很差。 二、学佛前读论语,都是为了学术讨论。
3、读来读去,总感到这本语录体著作特别琐碎,多是一些道德教训,搞不清其主旨是什么;对书的结构、层次也不清晰。听了朱先生的课后,才明白了这些问题。儒家学问的根本是心性,此心性也称为明德、天命之性、诚、明、天等,王阳明称之为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论语中则多称之为仁,仁是我们的原来面目,是真正的仆人,只是凡夫把它迷失了。夫子之学,就是一个仁字,此仁即夫子之道,夫子一生的工作,是使众生复归仁性。钱穆先生孔子传说:“其生命,其年岁,其人,即全在志学好学志道乐道之无尽憧憬无尽追求中。其所愤,所乐,亦全在此。此以外则全可忘。故孔子毕生其实则只是一志学志道好学乐
4、道之人而已。”(61页)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释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个“一”其实就是仁,曾子为什么解释为“忠恕”呢?仁是道之体,忠恕是道之用,道体难以言传,故曾子从用上说;而且,忠恕也是进入仁体的门径。只要弄明白了仁这个根本问题,论语就简单懂了,论语全篇,其实都在讲这个仁字。 夫子之学是形而上的仁与形而下的伦理规范的合一,儒家的道德是德性与德相之合体,仁作为德性,是无私无我的,宏大的,具有浩然之气,是道德之本体;而德相则是德性的详细表现,是各式各样的规范,是道德之现象。作为本体,德性永恒不变,不论什么时代,人的德性都是相同的;而德相则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孔子的仁学,
5、体用一如,即事即理,体现了宇宙人生的中庸之道,为中华文明建立了根基。但近代西学传入后,中国人的道德观只涉及到德相,德性却失落了,这样,德相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剩下一个空壳。现在,这个空壳也不复存在了,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道德的时代,自古迄今,道德之沦丧无过于今日。而道德重建,也只有复归德性,才能胜利。 听朱先生的课还有一大收获,就是弄清了论语全书的结构与层次。先生认为论语是依据周易编排的。同学对此感到很新颖,通过先生的讲解,深感此说的确很有道理。在此基础上,同学从自己所讨论的美学专业角度,把论语当作一部美学书,由于仁就是真善美慧的合一,当然也是美的本体。从这样的角度理解,则第一篇为大道
6、之美,道为乾、为体,其次篇为大德之美,德为坤、为用,第三篇为礼乐之美,礼乐以仁为体方美,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第四篇则为大仁之美,第五篇为涵养之美,第六篇为内省之美,第七篇为师道之美,第八、九两篇为德行之美,第十篇是夫子的气象风度之美。而每一篇,又分若干层次,如其次篇18至21章争论政治结构中君主、大臣、士、师各自的职分,说明诸方面结合起来,政治才能和谐。这些都在讲课分析得很清晰,这样,整篇论语的文脉就一目了然了。 三、先生在授课中还介绍了王凤仪、刘友生、谭荣清的学问与德行,同学看了一些的资料,很受训练,得到许多的启发。首先,王凤仪是儒家血脉的传承者,是儒家学说的大实践家。近代以
7、来,特殊是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学的传入,学问界尽吹西风,儒家学说被歪曲并倍受打击。然而,“礼失而求诸野”,在此危难之时,草根儒学家王凤仪先生领导的道德运动异军突起,并再传至刘友生善人于当代,显现出坚韧的生命力,形成了具大的.影响。然而从那时至今,学问界对此始终盲然无知,毫无反应,这说明近代以来,学问界不曾有过真正的学问。王凤仪先生是儒学进展史上重要的人物,他消失在西方思想传入中国的近现代,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说明儒家思想家完全能够适应于当代.。其次,王凤仪的实践与理论,也说明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心性之学是真理,是具有实证特点的真正学问。王凤仪并没有读过书,他的学问,全从自己的天性(仁、明德、良
8、知)中流现出来,此天性人人皆有,是真实的存在,不管体验到与否、发觉与否,它都“客观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只是一般人都被禀性与习性所掌握,为恨怨愤怒烦所染污,这种天性便不能显现。只要我们老狡猾实做格物至知、诚意正心的修证功夫,就能得到真实的受用。最终,对王凤仪的学问(包括整个儒家学问)与佛法的关系,也要有糊涂的熟悉。王凤仪、刘善人虽然也谈到过佛法、成佛等问题,但其学说只是佛法中的人天乘(属净业三福中的第一福),修到最高水平也只是命终后升天,是不能出离三界的,更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由于其学说没有达到缘起性空、能所双遣、绝待圆融的层次。有的人说,你连人都没有做好,修佛
9、能胜利吗?若论通途法门,靠自力断惑证真,则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这种说法并不适合念佛法门,净宗一法,以信愿感通佛的愿力,临命终往生西方以出离三界,往生的基本条件是信愿行三资粮,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更高的要求。故观经下三品往生者都是恶人,这正说明信愿力、佛力的不行思议。但现在有人把儒家学说(甚至弟子规)当成往生的条件,这种知见是大有问题的。但另一方面,念佛人也要仔细学习儒家学说,实践王凤仪先生的学问,这能够培育我们真诚意,格物至知以对治习气,化禀性去习性以复天性,这都有利于增上我们的信愿力,有利于增高往生品位。 四、通过学习论语,对孔子的形象有了新的熟悉。孔子本人的形象应当是什么?二千多年来,夫子被
10、不断解释、演绎,形成了各各不同、差别巨大的形象系列,曾被称为至圣先师,也曾被称为丧家犬。这是一个解释学问题,佛法则称之为唯识所现。孔子的形象是由解释者心性境界水平打算的,人们所看到的孔子的形象其实是自我心象的外显。通过学习论语,真实感受到孔子是一位超凡脱俗的圣者,也真实感到全部语言都不能完善地描述他,贤者颜渊倘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迷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站得多高,就能看到孔子有多高。全部学问之中,只有佛法才是宇宙人生最毕竟的真理,只有从佛法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儒家,正如张商英所说:“吾学佛,然后知
11、儒。”同理,学佛然后才能识夫子面目。莲池大师竹窗随笔认为夫子是儒童菩萨,并说:“使夫子而生竺国,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使释迦而现鲁邦,必阐明儒道以教万世。盖易地则皆然。大圣人所作为,凡情固不识也。”大师道眼圆明,境界不行测度,我们当仰信祖师之言,不以凡情测度夫子。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听朱先生讲课也是特别开心的,期盼着先生讲后十章,还有高校、中庸等。 论语第一章读书心得2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熟悉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行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
12、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挡他逃亡。但我更喜爱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间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宏大的思想家、训练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肯定与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日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特别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
13、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看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导长期不加转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忧、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盼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训练子女的动身点。所以为父母供应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假如能够根据父母的意愿、教导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14、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虚心、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知我们灵敏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
15、: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肯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汲取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宏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美无边,山之所以高,是由于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由于它乐观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需擅长从平凡的人身上吸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伴侣当然不
16、如四十开外的训练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很多伟人。 论语第一章读书心得3 我读了论语六则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句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使我有许多感受。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这中间包含着能者为师的道理。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特长,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都可以为我的良师益友。就拿我们班来说,就有很多能人:有的擅长绘画、有的见多识广、有的思维灵敏假如向这些同学学习,不就可以使我这棵万顷绿田中的一般小苗吸取更多的学问的养分吗? 假如能拜能者为师不简单,那“不耻下问”就更难了。首先,你得虚心
17、,放下架子,诚意诚意地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不耻下问”是古今学者,宏大人物胜利的阅历。我国四汉杰出史学家司马迁,为了撰写史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去各地巡游的过程中,虚心向平民百姓请教,采访史实。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乘“贝格尔”号去各地考察,每到一处都要把当地的农夫请来,具体询问那里的地形和生物的特点。假如司马迁不从人民群众中采访史实,怎么能写出杰出的历史著作史记?假如达尔文不耻于下问,又怎能完成物种起源,提诞生物进化的理论呢? 今日正是“学问激增”的时代,学问的领域在不断地扩大。面对如此浩瀚的学问海洋,做不到不耻下问是不行能到达光明的彼岸的。 同学们,让我们拜能者为师而又不耻下问吧,胜利的
18、大门向我们放开着! 论语第一章读书心得4 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说:”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需回到两千五百三十多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才智。“ 论语是一本记载了古代思想家孔子和他的同学们的语录。它集齐了儒家道德中关于政治、训练、伦理、艺术、道德等内容。 起初,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很不想读,自己认为这本几千年前的东西没什么用,可是读了几次之后,觉得还挺有用的,它教会了我生活的才智和做人的道理。 例如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是说,学习时常复习,不是开心的吗?有伴侣从远方来,不是很兴奋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吗?
19、 我们每天都在学习,也都在复习。然而见到了伴侣,特殊是多年不见的好伴侣,都会有一股涌上心的暖和,都很快乐。在人生里,有许多人不熟悉自己,不了解自己,假如误会了自己,不要怨恨,由于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 再例如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是说,只学别人的学问而自己不思索,会陷于迷惑;只独立思索而不学别人的阅历,这就危急了。 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假如你只是学习而不思索,学再多的东西也是白费。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总结学习的方法,就能在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然而只思索,不学习别人的阅历,就算你有再多的方法,也没用,要把学到的学问运用到实践之中。 我觉得,我们身为中国人,肯定要读
20、好论语,知道更多的道理。 论语第一章读书心得5 论语为孔子后人及其弟子所撰写,它不似同时期名著道德经有老子为其编著的规律和写作结构,径直由平常与弟子的对话而组成,在字里行间中透露着生活,人生,行为,政治的哲理,较之于道德经所需的文学素养论语采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相较于老子的“个人熏陶”孔子的“胜利”也不为之过。 想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实属事出有因,究竟法家过于严酷,墨家过于功利,道家过于仙风道骨。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即;“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看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导长期不加转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此为孔子之孝道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此为孔子之学道。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此为孔子之交友观。 子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此为孔子之人生观。 生亦有所用,死亦有所过,肆意,消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几于道,谓圣人。 论语第一章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