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三国鼎立,教案之一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0课,三国鼎立,教案之一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20课,三国鼎立,教案之一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案之一课 程 标 准: 了解三国形成的史实教 学 目 标:一、学问与实力: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闻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2、了解历史上闻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4、指出三国的也许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实力。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的方法,从而培育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实力。2、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学问的理解,
2、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务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3、学生通过课堂分组探讨,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共同探究学问的实力,并能得出简洁的结论。三、情感看法和价值观: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痛,进而产生对和平的憧憬,相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定趋势。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3、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育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看法。教学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缘由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打算
3、:一、学情分析: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识,很简单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肯定的相识和评价。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实力有较快发展,但详细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相识实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特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快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化的要求。二、关于学法和教法 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老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协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相识,引导学生思维由集中到发
4、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为情景想象、课本剧表演、探讨等为主,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育特性,并初步驾驭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 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洁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干脆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
5、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楚,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3、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务、历史现象,学问结构呈开放性,为老师和学生供应了给为广袤的活动空间。四、教材处理:1、 由于本课内容是学生平常所熟悉的,而且对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务的相识都带有肯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允,对历史事务和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大量的历史问题,组织探讨,使学生在思索和争辩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渗透历史的发展规律。2、 官渡之
6、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干脆的因果关系,因此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的缘由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两个问题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实力和历史分析实力,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带有肯定的难度,因此为本课的难点。五、课前打算:1、围绕“你最喜爱(钦佩)的三国人物是谁?请给大家介绍你喜爱(钦佩)他的缘由”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小故事。2、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编排课本剧。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录像资料和文字材料。教学方法:谈话、探讨、演示、启发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教学过程:(一)情景进入:老师提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心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由谁建立起来的?学生回答:(略)老师总结:
7、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心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后经西汉、东汉,历时40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统一的时期,但到了东汉末年,形势却发生了改变,(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想一想,你从这幅图上获得了哪些历史信息?学生回答:(略)老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老师总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的局面。导入新课:从本课起先,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一是分裂、战乱的时间多于统一安定的时间;其次是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今日我们要共同探讨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初期历史:三国鼎立局
8、面的形成。(打出课题)(二)新课学习:1、曹操统一北方:(再次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老师:我们从这幅图上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整个国家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这是大家干脆从视察中得出的第一个结论,那么透过这一历史现象,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同时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将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将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略)老师: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据势力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斗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遇到严峻的迫害,人民群众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过安定的生活。学生思索:从图上的形势分析,当时有哪些割据政权最有实力、最有可能完成统一北
9、方的使命?学生回答:(略)老师总结:曹操和袁绍是北方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统一北方的任务原委能由谁来完成呢?我们共同观看一两个课本剧。学生表演:情节一:曹操与两个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曹操在政治上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嘉奖农耕。) 情节二:袁绍与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袁、曹双方的力气对比;袁绍对曹操的轻视;袁绍拒绝谋士诅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 分组探讨:你认为谁最终能够统一北方?为什么?学生回答:(略)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依据对袁、曹双方的优劣分析,大家已经得出结论,将来的统一大业肯定会由曹操来完成。袁绍为扼制曹操势力
10、的发展,200年,统率10万大军渡过黄河,发动进攻,曹操的兵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在官渡对峙,这就是闻名的官渡之战。袁绍多次拒绝谋士的建议,一意孤行,结果坐失战机,他的谋士许攸料定袁绍必败,于是投奔曹操,并向曹操献计,攻击乌巢,曹操接受了许攸的建议,夜袭乌巢,烧毁袁绍的全部粮草,袁军人心涣散,曹操乘胜追击,袁军大败。(演示官渡之战形势),官渡之战是历史上闻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 三国鼎立:老师讲解并描述:官渡之战后,曹操接着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207年最终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径渤海边时,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示投
11、影)这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那么他的“壮心”指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曹操意图统一全国。老师讲解并描述:(打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但曹操统一全国,还有肯定的阻力,一是江南的孙权,孙权在江南苦心经营,百姓生活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地位日益巩固;一是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在207年,曹操统一北方的时候,刘备还没有立足之地,不久之后却快速发展起来,其中的关键在于刘备起用了诸葛亮。你们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学生回答(略)老师总结:(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建议刘备避实就虚,向西南发展,谋取荆、益二州为依据地,并与孙权结盟,联合抗曹。)208年,曹操挥师南下,意图统一全国,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
12、壁决战,(曹军近20万人,号称80万,孙刘联军不足5万。)这就是历史上闻名的赤壁之战。引导学生思索: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又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呢? 老师总结指出: 曹军长途跋涉,非常疲惫;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而此时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成功蒙蔽了他的眼睛,结果接二连三地上了孙刘联军的当。 老师:(演示多媒体)曹操中了连环计,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孙刘联军趁东南风起,派黄盖诈降,带领装满浸油柴草的战船驶向对岸,在接近曹军时,黄盖点燃大火,冲向曹军,烈火很快从船上燃烧到岸边的营寨,孙刘联军趁机发动进攻,曹军大败,赤壁之战成为历史上又一闻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老师提问:赤壁之战发生在阴历
13、的11月,按一般规律,在十一月的时候,中国盛行的是西北风,可为什么这时会刮起东南风呢?是不是真的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是诸葛亮在七星祭坛上向上天求来的呢?学生回答:(略)老师分析:每年的9月份以后,由于太阳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大陆气温渐渐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北半球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西北季风. 西北风是气候现象。由于地区局部因素影响,在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这是天气现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昼夜风。在军事气象上,除了必需考虑气候规律之外,还须考虑天气规律作为补充。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
14、北襄阳旁边),对赤壁一带天气气候规律的相识,比曹、周两人更深刻、更详细。谙葛亮依据对天气气候改变的分析,靠着自己的阅历,精确地预报了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为欺瞒周瑜,他设坛祭神“借东风”。这就是历史真实与小说的区分,小说中加入了虚构的成份,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感情色调和阶级立场,因此在故事情节设计上难免有“神”化的现象,对人物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例如对曹操的评价。组织学生探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都提到了曹操,你对曹操是如何相识的?学生发言:(略)老师总结过渡:曹操是一个充溢冲突的人物,既任人唯贤,又嫉贤妒能;既慈爱,又残暴;既谦逊,又骄狂;但他兼并诸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给北方人民带来了短暂的安定
15、。 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逃回北方,无力南下,在北方修养生息。大家想一下,这时刘备和孙权为何不趁机北上,一统天下呢? 学生活动:(略)老师总结:孙刘联盟内部存在着冲突,在肯定程度上减弱了联合抗曹的威力。刘备向西扩张,并夺取汉中,有了立足之地,(演示多媒体)孙权在长江中下游接着巩固自己的势力,并向岭南发展,孙权、刘备、曹操成为当时最具实力的军事集团,各有攻守。但任何一方都无力完成统一大业。所以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了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刘备、孙权也先后称帝,222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大家想一想,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吗?学生活动
16、(略)老师总结:三国是由分裂到统一的过渡时期,三个国家分别实行措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魏国的经济和势力渐渐超过了吴、蜀两国,263年,魏国灭掉蜀国,266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帝独立,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三)课堂练习:1、改错:指出下面图中的错误:(三国鼎立示意图,设计几处错误。)2、小组竞赛:竞赛一: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然后设计出“漂流”“探险”“攀登”“苦行”等四个竞技项目,各组随意选择,看哪一小组的同学首先夺得红旗,到达目的的。竞赛二:老师打算几张小纸条,上面写有“曹操”“诸葛亮”“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字样,一名同学上前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纸条中所写的内容,另一名学生进行回答。看哪一小组的同学表述的最流利,最精确。(四)学问应用:(课后作业)试用本课中学到的方法评价你的班主任或任课老师,谈谈他们的做法对班级的影响。教案说明:在敬重课标,分析教材和学生的状况下,我设计了本课的教案。力求达到“面对全体学生”,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充分发展学生特性”的理念,通过历史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的爱好和热忱,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通过揭开“诸葛亮借东风”这一事务的神奇面纱,使学生分清文学作品和历史真实之间的距离,并用科学的观点看待历史;通过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使学生学会搜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