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育学教程》名词解释 .pdf

上传人:C****o 文档编号:40155936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57.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教育学教程》名词解释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年《教育学教程》名词解释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教育学教程》名词解释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教育学教程》名词解释 .pdf(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绪论1.中等学校教育学: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一系列分支学科之一,研究我国现阶段中等学校教育中的现象和问题,揭示中等教育的规律,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理论依据。2.学记:我国比较系统论述教育原理的著作,成书于2000多年前,论述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对世界的教育产生而来深远的影响。3.大教学论: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的著作,其中提出了普及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原则等等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体制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4.教学过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1960年发表的著作,

2、详细阐述了自己在学习的本质、内容、过程、方式等方面的观点和看法。第二章教育1.教育:一切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政府部门等在内的各方面对受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影响。2.学校教育:通过专门组织的教育机构所进行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活的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一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需要的和促进社会发扎的人。3.青年之家:母系和父系氏族事前的教育机构,主要由老人从事对儿童和少年的照料和教育工作,是学校的前身。4.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

3、、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5.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6.教育内容: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 页,共 7 页 -7.教育手段: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8.体育: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能,培养运动能力和良好的卫生习惯,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增强体质的教育。9.智育: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文化科

4、学知识、技能,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10.德育: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知、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11.美育: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12.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第三章中等教育与人的发展1.遗传素质:人丛尚待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2.成熟:机体及其组成系统在形态与技能上达到完善。3.年龄特征: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在身心发展上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点

5、。4.环境: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能给人的发展以一定影响的外部世界。5.学校教育:见第二章6.社会实践活动:人生命活动的最高、最富有的综合性的活动。7.个别差异:相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在他们身心发展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第四章中等教育与社会发展1.人口:在一定地域和时间的人的群体。2.教育发展战略:实现教育发展目标的方法、手段,以及确定对于实现目标具有关键意义的环节和部分。3.教育发展目标:教育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即在未来教育预期要达到的总水平。4.教育结构:构成教育体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结合方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2 页,共 7 页 -式。5

6、.人口社会变动:人口的社会构成的变动,如文化教育构成、职业构成的变化等。6.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7.文化:由人所创造的、非自然所提供的、社会性的人适应环境的超生物手段与机制的综合,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第五章中等教育的目的1.教育目的: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是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的它所期望的结果。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制定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在对待教育目的问题上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3.个人本位论:关于教育目的应追求、体现受教育者个人价值的理论。4.社会本位论:关于

7、教育目的应追求、体现教育的社会价值的理论。第六章中等学校教育制度1.学制: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2.双轨制:根据受教育对象的种族与出身规定不同的受教育的权利,从而使教育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系统:一轨是为上层社会、贵族与高级僧侣子弟而设立的,初中毕业后可以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另一轨是为平民子弟而设立的,小学毕业后只能就业或接受初等与中等职业教育。3.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作为一种现代教学管理制度,允许缩短(提前毕业)或延长学生在校学习的年限。相对学年制而言,它不仅包括对学习内容的自由选择,还包括对学习时间、学习进度的自主安排,从而

8、拓展了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弹性,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民主性和开放性。4.癸卯学制:1904年由张之洞等人修订并颁布施行的,中国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近代学制,称为奏定学堂章程,因1904年时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3 页,共 7 页 -癸卯年,又称为癸卯学制。5.壬子癸丑学制: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部于1912年7月召开会议,经讨论形成了壬子学制,与1912年9月3日公布。此后不久,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各种学校令,它们与壬子学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被称为壬子癸丑学制。是对传统的封建教育进行根本性改革的学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新学制,在中国教

9、育近代化过程中,起到了除旧布新、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6.壬戌学制:1922年教育部专门召开学制会议,改变以前模仿日本学制的情况,模仿美国学制重新制定了新学制,并与同年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施行全国,称为壬戌学制,也称为“六三三学制”第七章中等学校课程1.课程:课业及其进程,既包括教学科目,又包括这些科目的教学顺序和时间。2.学科中心论课程:主张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发展阶段的内容,组成不同的学科,并按各自所具有的逻辑和系统独立地、并列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3.儿童中心论课程:主张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用儿童的兴趣、需要、问

10、题等组成的课程,其学习形式是通过儿童的活动,解决问题,又称为活动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4.学问中心论课程:主张将经过精选的具有高质量知识内容组成课程,同时通过学问研究方法提供给学生学习,使之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的认识方法。5.问题中心论课程:主张以问题为中心设计课程,打破学科界限,从问题出发,把二三门学科结合起来构成课程。6.人本主义课程:强调引导学生从课程中获得个人自由发展的经验,重视学生的情感和个体经验,提出课程要适合学习者的兴趣、能力和需要,要与学习者生活经验和社会状况密切相连。7.显性课程:学校环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8.隐性课程:学校环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涵

11、盖范围很广,几乎涉及学校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以及各种行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4 页,共 7 页 -为。9.课程计划:对学校课程设置的总体安排,是对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于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方式等方面的规定,是学校必须遵照执行的文件,是国家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最主要文件,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10.课程标准: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11.教学大纲:规范一门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联系课程计划于课堂教学的中间桥梁,一般包括一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与目标、该学科的主要学习内容、

12、教学之间相互影响的模式与方法,以及学生学习结果的考察与考核。第八章中等学校教学1.教学过程:教学活动的过程,即学生在教室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2.整体性原则:一是指教学所承担的任务具有整体性,二是教学活动本身具有整体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树立整体观念,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教学情境适时处理好各种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使教学活动的整体效益得到最充分的发挥。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药正确地解决和处理教学中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结合起来,做到理性与感性的结合

13、,知和行的统一,学以致用。4.启发性原则:教师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思维的活跃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主动探求知识,自觉掌握知识,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谈话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实际经验,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回答问题,得出结论,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能力的教学方法。6.巩固性原则: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持久地储存在记忆中,并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5 页,共 7 页

14、 -在运用时准确无误地再现出来。7.反馈调节原则:教学过程中,教师从教与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了解教与学的情况,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8.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9.实验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或现象的产生和变化,从参与操作和观察中获得一定的直接经验,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的方法。10.班级授课制:根据年龄或程度把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11.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

15、教学过程及其效果做出客观的衡量和科学的判定,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第九章中等学校德育1.德育目的: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早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2.德育目的的层次:同一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具有高低不同的要求,形成符合学校、班级实际的标准。3.德育内容:暂缺4.说服法:教师借助语言劝导学生,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充分地陈述理由,使学生理解并接受某种道德观念,改变或形成某种态度。5.间接示范:教师以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典范为样板,鼓励学生见贤思齐,效法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相对于教师本人的示范,是一种间接示范。第十章中等学校美育、体

16、育与劳动技术教育1.审美感受能力:人体审美感受器官对审美客体的感知能力。2.审美欣赏能力:人们对美的事物的领悟能力和评价能力,即对美的事物的形式、内容能进行整体把握和审美评价,达到知其美、知其所以美的程度。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6 页,共 7 页 -3.审美创造能力:在鉴别美、感受美、欣赏美等审美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美的事物的能力。4.自然美:以自然事物或现象本身为对象所引起的人的美感体验。5.社会美: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是美的最直接的存在形式,是现实生活美的最主要、最集中、最核心的一部分。6.艺术美:以艺术性相反映自然美和社会美,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更典型、更集中、更概括的反映,更带普通性。第十一章中等学校教师与学生1.教师: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2.班主任:中小学负责一个班级的思想教育和组织工作的教师。第十二章中等学校管理与教育法治1.课外活动:课堂教学以外,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类教育活动。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7 页,共 7 页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