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桃花园记》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桃花园记》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桃花园记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安徽省淮南市贺疃初级中学:杨秀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播放音乐) (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
2、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播放音乐天仙配-(曲终)你从歌曲中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归纳: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没有,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二、简介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
3、,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
4、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 三、检查预习(多媒体展示) 晋太元中(jn)缘溪行(yun)便舍船(sh)豁然开朗(hu)屋舍俨然(sh)(yn) 阡陌(qinm)黄发垂髫(tio)便要还家(yo)遂与外人间隔(su)(jin) 及郡(j
5、n)下,诣(y)太守刘子骥(j)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四、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注意停顿。(多媒体展示全文停顿节奏) 指导停顿: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请一位学生朗读全文,教师点拨。 4、全班齐读。 5、请学生提出文章中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 6、请学生根据课文注解或借助工具书自主解释文意。 7、请一位学生疏通文意,教师点拨。(多媒体出示文意) 8、理解古今异义词。(多媒体出示)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味道)新鲜今义:
6、指运输事业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今义:连词,不管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绝境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听读,听清字音、注意节奏,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通过自主、合作疏通文章重点字词及文意) 五、熟读课文,质疑探究。(多媒体出示问题)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 2、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作
7、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4、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 感想:A、有山有水,人杰地灵。B、心情舒畅、愉快、惬意。 C、自己完全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之中。有一种虽处山外,却身在世外之感。 推断:A、有人。B、那么,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 5、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这里的人生活得好吗?何以见得?(提示:描写桃花源人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 其中往来种作
8、,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8、文中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9、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10、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
9、什么“皆叹惋”?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提示:A、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怎样的时代?(魏晋时期,战乱年代。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为桃源外边世界的动乱、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B、从这里我们可知:作者虚构的这个宁静安乐的环境、美好的风俗、淳朴的人情,是为了寄托作者的那种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的理想。 C、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的探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生哲学和隐居田园而过着清贫生活的思想境界。(注:由“此中人”是那些淳朴百姓的化影,他们叹息渔人的生活不如乡村的美好生活。从而可以推
10、断陶渊明隐居田园的原因。) 11、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主导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六、课堂总结 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七、拓展延伸,讨论: “桃花源”的生活,在当时社会存在吗?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桃花源记,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八、布置作业。 1、掌握重点字词意。 2、熟读、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林 桃花源记访问桃花源 总结全文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