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海明威).docx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40017417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桥边的老人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海明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桥边的老人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海明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桥边的老人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海明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桥边的老人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海明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桥边的老人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海明威)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简单了解本模块内容 (一)外国小说欣赏属于“小说与戏剧”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了解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

2、境界。 (二)外国小说欣赏分为八个单元,按小说的基本元素来设定,分别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 二、阅读小说,整体感知。明确第一单元要求 (一)本单元的要求是: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 4、.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二)桥边的老人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读时要细心品味语言。 三、进入文本 (一)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

3、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文

4、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以“老狮子”的称号,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

5、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二)文学常识简介 1、.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

6、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2、.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7、 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三)背景介绍: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

8、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四)理清思路 学生默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整个情节。 .字词提醒: 蹒跚.pan.shan.腿脚不灵便,走路左右摇摆,缓慢的样子(也作盘跚) 轮辐.fu.踝.huai.踯躅.zhi.zhu.(徘徊).踟蹰.chi.chu.心理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眺望.tiao.wang. .1、默读课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 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 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

9、定的象征意义。 2、这个故事是由谁来讲述的? 这篇短小的小说是由“我”来讲述的。由课文的语句推测:我也许是个战地记者,也许是与法西斯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3、以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说这个故事有何特点? (1)、.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2)、.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3)、.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4、知识介绍: 小说的叙述发表方式有两种 A全知视角,即叙述者

10、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人,他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行为及命运。通常用第三人称。 B.有限视角,即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而叙述者只了解故事中的部分情节。通常采用第一人称。 (五)具体解读 1、.阅读第一段,讨论叙述语言的特点 问题1: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问题2: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 明确:注重语言的轻重匀称,结构的错综,与下文的过渡照应。 问题3:老人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戴钢丝边眼镜,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拓展:为何“不动”,为何要作者设置人物形象为

11、“戴钢丝边眼镜”? 学生讨论回答。 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彩;但包蕴丰富的内容,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冰山原则。 2、布置作业: 细读文章的主体部分,看看“冰山”下还隐藏了什么? .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这堂课,我们来寻找“冰山下的隐藏。 二、.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 主体部分是“我”与老人的对话,可归结为“四问”。 一问家乡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

12、”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1、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微笑”作者隐藏的是: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而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对这些动物的回忆。 2、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这种被迫和无奈何其苦涩和悲哀。 二问动物 3、文中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是什么?请你找出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 “没家,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

13、。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 “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 . “恩,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4、你能从这几句唠叨词中读出些什么? 读出老人的生活现状,老人的孤独。他没有家,只有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晚年生活很凄凉。可战争却要他离开他的家园他的亲人,连最后一点温情也要抹去。 读出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和痛。 读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顾自己的逃命中,老人还能想到可怜的动物。 读出老人内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战火中逃离家园。 读出他的茫然,

14、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无把握。他顾及动物不关心自己,不想走。 三问家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5、你从当中读出了什么? “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平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 四问政治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 6、其中隐藏了作者什么观点? 挑起战争的是政治家,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挑起战争的政治家。 7、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句子还有哪些?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 “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8、明知此

15、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老人为什么不走? (1)“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老人因为体力不支,疲惫不堪。 (2)“那边我没有熟人”。 老人还有对故园的留恋,有对未来的茫然,也因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而使求生的欲望减退了。 9、.“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1)为什么不对我讲了? 或许以中断谈话的方式来谢绝年轻人的好意;或许他不再期待别人来分担他的忧虑;或许表明他决定听天由命,不再逃亡了。 (2)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隐含了怎样的意思?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谁了惹谁了?冤 为什么要毁了

16、这一切?怨 “只是”中隐藏着的是对战争的控诉。 三、.解读小说结尾: 小说的结尾有什么表达作用? 1、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 2、渲染气氛,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 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 四、总结: 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五、作业: .1、阅读墙上的斑点

17、以及课后的话题中关于“叙述角度”、“叙述人称”的部分。 2、学案。 意识流以及叙述话题教案 一、关于作者: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评论家和散文作者。她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的影响在文学上经久不衰。但是,40年代到60年代,在英国对伍尔夫的评价一直偏低。从70年代起,英国文学研究领域却突发了对她重新研究的兴趣,甚至对她的“发疯”、相貌、癖性、爱好、私生活等等都有人进行专题研究。弗吉尼亚伍尔夫已成为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1882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生于伦敦,父亲斯蒂芬爵士是一位学识渊

18、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弗吉尼亚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在家跟着父亲读书。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家境的富裕、父亲的博学、家藏书籍的丰富以及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使她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1904年父亲去世后,她迁居伦敦文化区布卢姆斯伯里,后来她的家就成了“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活动场所。这个文学团体的成员时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反对当时的社会风尚,反对文学艺术方面的清规戒律,提倡自由探索。这个团体不仅对她本人后来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技巧有影响,而且对两次大战之间的英国文化生活和思想生活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1912年,弗吉尼亚与伦纳德结婚。在丈夫的鼓励下,伍尔夫开始创作小说。19

19、17年,夫妇俩在自己的寓所楼下创立了“霍格斯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作品,包括伍尔夫自己的一些作品。TS艾略特的一些早期诗集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一些短篇小说。 伍尔夫自幼精神比较脆弱,精神分裂症曾多次发作。进人30年代之后,病情日益恶化,但她仍奋力写作经常在一本书写完之前就开始酝酿新作,但每写成一部作品总是感到不满意,情绪时常处于困惑和消沉的状态。1941年3月,伍尔夫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不满意,又因为“二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更由于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留下一纸绝命书,感谢丈夫多年对她的关怀和照顾,随后就投河自尽。 伍.尔夫的主要作品有墙上的斑点海浪到灯塔去雅格布的房间达

20、洛卫夫人,散文集普通读者两部。 二、题解 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19年发表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 在墙上的斑点问世之前的1915年,伍尔夫发表了论现代小说一文,开始阐述意识流的基本观点。她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她的真实观和艺术观。她认为,小说创作不应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表面摹写上,而应追寻生活的内在真实。这种内在真实就是生活现象在人们内心深处引发的“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小说家的职责,就是要把这种内在的真实“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且尽可能删除外部的杂质,而要做到这一点,小说家就要抛弃常规,采取一种新的方式”,“让我们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

21、追踪这种模式,不论从表面上看来它是多么不连贯,多么不一致;按照这种模式,每一个情景或细节都会在意识中留下痕迹”。墙上的斑点正是一篇实践了作者描绘内在真实的艺术主张的作品。 三、意识流小说与心理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小说的绝对主体。墙上的斑点突破传统小说的套路,没有情节,没有环境,也没有结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间的没有行动的印象感觉和沉思冥想,将我们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小说的叙述者面目模糊,从文中内容推测,可能是一位女性,一位妻子,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看到墙上的斑点以后所引发的内心活动。这内心活动主要是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于是我们看到在作者的遐想中,既有

22、迅即更迭的生活速写,又有浅尝辄止的历史点击,还有不时生发的迷惘、虚幻的人生感喟,以及或愉快或忧郁的情绪。 四、小说的内容与结构形式 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伍尔夫小说的独特结构形式。在课文中,“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人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散漫无序的意识活动。 具体地说,课文中主人公对于斑点的猜测共有六次: 1、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作者想

23、起了冬天炉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想到了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 2、看到斑点好像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就想到了挂在钉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贵妇人的小肖像画,想到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了铁路旁郊外的别墅。 3、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想到了遗失的东西,想到了生活飞快的速度,想到了来世。 4、觉得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亚,想起了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想起了伦敦的星期日,还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看到斑点是凸出在墙上的圆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

24、师和他的老伴以及学者。 6、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像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于是就想到了树,想到树的生存。 7、最后,终于发现,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在小说中,我们分不清哪些是内容,哪些是对内容的表达。意识流先驱人物亨利詹姆斯说:“针和线分离就不能缝衣,内容和形式割裂即不成其为艺术品。”墙上的斑点就是这样一篇内容与形式难以区分,内容即形式,形式也就是内容的作品。 五、关于小说的主题: 有人曾经指责伍尔夫的小说过分关注自我和

25、内心,缺乏社会性。其实,当我们读到伍尔夫发出的“该死的战争;让战争见鬼去吧”的心声时,读到她想象出的那个“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也没有“尊卑序列表”的“十分可爱的世界”时,社会的“微尘”已然落到了作者的心灵上,并且激起了回响与反应。这说明不描写社会生活,并不等于远离社会生活。通过人物的意识来折射现实,同样能表现出社会性。这正如伍尔夫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小说就像一张蜘蛛网。也许只是极其轻微地黏附着,然而它还是四只脚都黏附在生活之上。”因此,从作者无拘无束的意识流动中,我们依然可以着到作者对于人生的思索,对于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于自由、理想的追求。传统小说中也有心理描写,但那些心

26、理描写都是局部的,是依附于人物、情节或环境并为之服务的。意识流小说则将人物心理的意识流动作为独立的事件,置于作品的主体位置,表现出对传统小说的反叛性。 六、关于意识流作品的阅读: 马赛尔普鲁斯特(18711922),法国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长篇小说追忆逝水年华(19131927)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作。小说以叙述者“我”追忆往事为主线,插入了“我”的所见所闻。按人物思想流动的心理时间来结构作品,着意描写人物意识流程。以人物主观感受代替传统小说中人物命运、矛盾冲突的主导地位。作品突出带有“内审性”特征,被认为是“革新了题材与写作技巧的新型小说”。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爱

27、尔兰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代表作尤利西斯(1922)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性作品”,也是20世纪现代派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小说叙述1904年6月16日广告经纪人布卢姆和他的妻子莫莉、青年艺术家斯蒂芬三人在都柏林的活动情况。这天在文学史上称为“布卢姆日”。小说通过三人一天的经历和各个器官的感受,描绘了都柏林的社会生活全景。 威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1929),它和追忆逝水年华、尤利西斯并称为意识流小说的三大杰作。小说采用多角度的叙述手法讲述三兄弟与他们的姐妹凯蒂母女有关的故事,深入人物的潜意识,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和病态心理。其他的例如我弥留之际、八月之光、沙龙!押沙龙!都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名著。 王蒙,王蒙在国内首开新时期国内意识流小说创作先河,倡导作家学者化、学者作家化,掀起人文精神大讨论,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写作技巧的开拓者。中篇小说布礼、蝴蝶,短篇小说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风筝飘带之一。 七、话题:叙述(见教参)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