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doc(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一、情况分析科学五年级上册由“生物及环境”、“在阳光下”、“材料”和“健康生活”四个单元组成。通过三、四年级两年的学习,学生对科学和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了解,本册教学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所需的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以及科学素养的其他方面都获得进一步发展。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及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二、教学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
2、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三、教学的主要目标1、“生物及环境”单元,让学生对研究生物特征及其行为产生深厚兴趣,学习用简单的控制实验获取事实的方法,用图画和文字记录动植物特征的方法,体验在实验过程中详细记录收集数据的必要性,经历进行简单实验设计的过程并运用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进行交流和探讨。2、“在阳光下”单元,围绕着太阳及地球、太阳及人的关系展开研究,引领学生“将太阳作为地球上最主要的能源(光和热的提供者)”来认识,来开展活动。3、“材料”单元,从方法上指导学生如何研究材料的特征,让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具体要求来
3、选择合适的材料,利用材料、创造材料。4、“健康生活”单元,让学生关注健康,学习有关身心健康的科学知识,并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的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四、教材的重点、难点在观察和实验中除了让学生经历一系列有序的步骤和科学方法,还需要让学生对收集到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五、教学措施: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建立科学文件夹,记录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课笔记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评价表等。并在期末对学生做的文件夹进行展示及评比。发挥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
4、作用。教材提供了活动评价、单元自评、综合评价等到三类评价工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采用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注重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及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及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重视科学及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及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积极参及新教材实验。开展环境教育,进行生物种养殖的课外实验,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的关系。具体措施:1、把科学课程
5、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第一单元 生物及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过程及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6、。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爱好【教学重点】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教学预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同学们谈一谈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后,谈自己的观点,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师:大家谈了自己看法,我们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实呢?大家说说要注重
7、什么?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什么?三、阅读书种子发芽实验内容:1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提示:选大小差不多的绿豆种子,分别放在两个盒子里,每盒放入2-3颗绿豆,并垫纸巾。2教
8、师分发记录表,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实验报告。3将对同学完成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四、布置作业;1、学生认真完成种子发芽实验报告2、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和相宜的温度。过程及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温度。【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教学过程】一、分组汇报实验中的发现:预设:1、(我们的种子都发芽了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准备填实验
9、记录)。2、我们的种子为什么沒发芽?(找岀原因填在实验报告里)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1、组长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填好表后,由组长负责收集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信息分类。2、分析实验信息:(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预测一致吗?三、交流实验信息:1每组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向同学汇报,认真听取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和
10、空气。四、种植绿豆芽: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3、猜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五阅读并记录、1: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1、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2、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称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3、是充足的氧气。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适植物会生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过程及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
11、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留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填
12、表后再讨论) 绿豆芽的总数量 茎、叶的颜色 茎的粗细 实验说明阳光下的绿豆芽 黑暗处的绿豆芽 3 (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生长有什么不同?(3)改变了条件对绿豆芽的生长产生了什么影响?3、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后并交流。4、交实验记录表前,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了水的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2、讨论:这5
13、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四、观察自然界里许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生长图片:1、比较香蕉树、松树、仙人掌的叶有哪些不同。2、并回答香蕉树、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4、说说平时自己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事例.五本堂小结:节我们学习了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适宜,植物会生长得茁壮。当环境改变后, 植物会努力适应环境变化而生长. 如松树; 仙人掌的根很发达, 它的叶是针状,
14、可使水分不很快流失, 所以它能够够生长在干旱的地方.六布置作业1你知道哪些植物能够在环境改变后, 适应环境而生存的例子?4、蚯蚓的选择【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2、学生自由发表。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3、
15、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5)再做2次。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自已的。3、教师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
16、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2)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3)3一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五课外作业1通过学习, 请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 进行饲养并将你伺养小动物的情況记录下来
17、, 看看你能不蚀能发现一些小动物的习性.六教后反思: 略5、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过程及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知首“生物及生物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靠、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
18、的知识。二、谁吃谁: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朴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三、田野里的食物网:1师讲:田野里有很多生物,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価。(课
19、本13图)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2让学生讨论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四、练习:1、蔷薇花丛中的生物有:小草、蚜虫、瓢虫、落叶、小鸟、蚯蚓、请岀一条食物链,这条食物链中是生产者,-是消费者。2、请你写岀其他食物链:6、做一个生态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过程及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治理和观察。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综合治理和观察的必要性。【教学重点】设计一个生态瓶建
20、造方案。【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教学过程】一、熟悉池塘里的生物环境:1、参看书14面的池塘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4)动物为植物 生长做了哪些贡献?(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
21、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二、设计生态瓶: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仿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3)假如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
22、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三、制作生态瓶:1、说明制作步骤:(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4)再放入小动物。(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注意天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四拓展天地:全班举办一次“生态瓶会展” 介绍他们设计、制作的生态瓶,达到共同学习提高的目标。7、改变生态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过程及方法:严格控制
23、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看到的现象。【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教学过程】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3、思索: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
24、的水: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中的生物数量都不变。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1、实验方法:选择2个一样的生态瓶,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3、把实验前后生物的活动情况进行对比并记录,再得岀实验结果
25、: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四、总结拓展: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8、维护生态平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过程及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
26、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二、草原的生态平衡: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2、设想一下:(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2)如
27、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然后再让他们发表意见,最后得岀确结论。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提示: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3)最终结果是什么?3、小结:生态系统均衡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四、课外作业:1、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国家都
28、做了哪些工作,为什么? 2.1光和影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2、明白判定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及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外形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外形有关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过程及方法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
29、实事求是的态度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三、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四、教学过程1、引言: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也很陌生.我们知道它是怎样传播的吗?它有哪些特性?它在现代科扙技中哪些应用?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奇妙旳光的世界吧!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物体的影子?(可认让同学和演示)2) 师生共同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有哪些?,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3、关于“光源”的教学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2)引导
30、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分人造光源如电灯和自然光源如阳光、电光等。4、影子的特点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2)我们再通过下面实验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和要求。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过程, 得到下面3点:1、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2、影子的大小及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5、本节小结: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
31、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影子的特点:11、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2、影子的大小及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有关。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六、作业设计1实验:观察和测量自己的影子,完成下表早 上 中 午 下 午太阳在( )丶方 太阳在 ( )方 太阳在( )方影子在( )方 影子在( )方 影子在( )方我的影子长( )厘米 我的影子长( )厘米 我的影子长( )厘米 七:教学反思: 2.5光及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32、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及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及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
33、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及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1、热光源如发光的电灯、太阳。2、冷光源如萤火虫发出光。2、光的强弱及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及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放大镜、
34、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 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5光及热 假设: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验证: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记录我们的数据: 八、教学反思: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2、物体的颜色及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3、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及吸热的关系,物体及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过程及方法 1、做探究物体的颜色及吸热本领有关系的实验 2、做探究物体吸热及阳光直射、斜射关系的实验 3、将物体的颜色及升温情
35、况的实验数据绘制成柱状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 3、认同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地观点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人类利用太阳能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三个同样的黑色纸带分别插上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 对比实验:物体的颜色及吸热的关系;物体吸热及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除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
36、镜汇聚阳光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 1、物体的颜色及吸热的关系: 物体的颜色深吸热就多,物体的颜色浅吸收的热少师生同做对比实验 (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其他条件如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等尽量保持一致,实验并记录结果 )2、物体吸热及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1、实验目的:在阳光下水平放置、直立以及和太阳光垂直的物体哪斤升温快? 2、 学生实验方法,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按和地面水平、垂直、和太阳光垂直的方式摆放,看哪升温快。3、记录实验数据:(见下表)纸袋摆放的情况 刚开始的温度 2分钟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0分钟 我们的发现和地面水平 和地面垂直 和太阳光垂直
37、三、分析我们获得的信息:1、将观察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 (课本38页图)(1)教师讲解绘制的方法 :1 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 :2刻度值是多少 3点和线的颜色要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来画 四、本节小结: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第一课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及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
38、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
39、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
40、填表板书。 地名 地形 特点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
41、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汇报、小结。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
42、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五、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板书设计: 第二课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及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
43、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 教师演示: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
44、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和汶川发生的地震。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
45、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5、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