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总结.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39917792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98.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文学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总结.docx(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先秦文学概述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统一(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文学现象,它经历了原始社 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春秋末战国时代)。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生期, 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早在二百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中原大地活动,在此后漫长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开发 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方。他们通过劳动实践,促进了自身的进化,发 展了思维,产生了语言,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据考古发现,至迟在距今五六千年 的仰韶和龙山文化时代,我国的美术、陶艺、建筑、音乐等艺术已逐渐与生产别离而走向独 立。与之密切相关的语言艺术一一文学,也同时产生。因书面文字尚未产生和使用,所以原始

2、社会至夏代的文学形式大都是口耳相传,属于口 头文学。主要文体是诗歌和神话,诗歌是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它是原始先民在劳动和祭祀 等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先民在石器时代形成了自然神信仰,氏族社会形成了祖先神的观念。 他们在祭祀、大战前后、大猎、大耕种、大收成之际,必有歌舞,而与之相伴的颂美、祈祷 的韵语,便是原始歌谣的一种形态。同时、先民把自然力神化,并借助想象企图解释它、征 服它、支配它,从而产生了神话。原始文学突出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有少数以社会 矛盾为表现主题的,可能产生在原始社会后期。原始文学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在流传中经 过了后人的一些修改、删削和曲解,因而流于后世时有所差异。夏代逐渐

3、有了成形的文字,到了商时,文字日趋成熟,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各 处出土的甲骨文、殷周青铜器铭文、周易卦爻辞及尚书,可以看出我国散文由句而 章、由章而篇及先记事后说理的开展过程。甲骨卜辞是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到商纣王覆亡共 273年之间的遗物,甲骨文字已有成熟的系统,说明盘庚迁殷之前已有文字,中国古代的书 面文学肇始于殷商时代。稍晚于甲骨卜辞的文字是钟鼎铭文。钟鼎铭文发现很早,西汉就有 出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说:“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 宋代记载古器物刻辞的著述中已有不少“三代古器”。殷商时代的钟鼎铭文字数极少,西周 的钟鼎铭文字数渐多,最长的接近500字,并形成一

4、定的结构模式,形成了名符其实的“文 章”。西周至春秋文献增多,最重要的是儒家的原始经典“六艺”。史记滑稽列传引孔 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 以神化,春秋以道义”,这些著述被视为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治国方略。其中礼经 除仪礼外还包括周礼和礼记,实际成书于战国以后。乐经不传,一般认为 它就是诗经的曲谱。产生最早的当推尚书和周易。周易托古的说法是伏羲 画卦,文王作辞,易经的萌芽期可能在殷、周之际,易传旧传为孔子所作,近人认 为系战国秦汉儒者所托。周易卦爻辞或韵或散,保存有不少古代的原始歌谣、神话传说 和历史故事,在原始文学中据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尚书是一部跨时代的

5、档案文件汇编, 撇开今古文辨伪不管,仅从文字产生的时代来看,其中虞书、夏书显然出于后世的补作,而 商书和周书才有可信的起码条件。尚书虽然号称难读,却开辟了散文创作的先河,讲究 章法结构,条理清晰,并出现不少成熟的辞格,为历代散文家所重视。春秋是中国现存 最早的一部编年简史,相传是孔子根据春秋鲁国的史料记载编撰而成,文字简练似流水账簿, 未能构成散文篇章,但其微言大义,暗寓褒贬,直接导致了左传的产生。春秋末至战国之世,是封建社会的初步确立时期。此时,历史散文的创作很兴旺,或以 年为序,或以国为别。这些史著不仅总结了国家成败之理,也对散文的开展作出了贡献。春 秋还只是简略的大事记,到左传国语那么有

6、了具体的情节、逼真的对话和人物的音 容笑貌,到战国策那么更多地以夸张的笔法、巧妙的情节,描写了人物的神态和个性。它 文和杂论三类。过秦论三篇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此文思维严谨,说理透辟,见解不 凡,处处闪现作者的政治热情和深刻思想。文风仍带战国纵横家遗风,用词讲究,感情充分, 行文流畅。贾谊疏牍文的代表作是论积贮疏和陈政事疏。晁错与贾谊同时而稍后,是汉初另一个著名政论家。论贵粟疏是其代表作。其文精 辟深刻,擅长分析;铺排驰骋,有战国纵横家风。2 .董仲舒、刘向董仲舒是儒家大师,对于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贡献巨大。其天人三策 对后世集权政治思想影响深远。从文学上说,他的文章明易晓畅,语言朴

7、素,风格典雅雍容, 一洗汉初散文的纵横恣肆之气。刘向是西汉著名经学家和文献学家,他为许多古籍写的叙录不少是出色的散文作品。如 战国策书录。3 .东汉散文东汉散文富有现实批判精神,有为而作,文风质朴。王充的论衡是东汉代表性的政 论散文。全书以“疾虚妄为宗旨,对汉代的阴阳灾异、河洛图谶以及今文学风、俗儒品格等 给予有力的批驳,其实也包含了对东汉神学政治的批判。王充崇尚实用,倡导通俗,主张创 新,他的文章很好地实践了这些理论。王充、王符和仲长统是东汉散文的三大家。王符有潜 夫论,仲长统有昌言。“赋”作为文体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它的文体是诗和文的综合体,诗经、 楚辞、先秦散文都是赋的源泉。这些影响

8、构成了汉赋基本的一些文体特征:从音律上说,有 音节而不入乐,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从体式上说,骈散不拘,韵否不定。类似散文、 骈文、韵文之混合;从风格上说,善于铺陈夸饰,文心雕龙所谓“极声貌以穷文”;从组 织上说,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便于反复渲染,驰骋铺张;从功用上说,继承儒家诗教传统, 重视讽谏作用。(-)汉赋的形成与开展汉赋的形成和开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汉初的赋家,继承楚辞的余绪,这时流行的主要 是所谓“骚体赋*其后那么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所谓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 汉赋最兴盛的阶段;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开始兴起。汉赋 的这种开展变化过程,与汉代社会

9、状况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1 .骚体赋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当时所谓“大汉初定,日不暇给”,封建统治者在思想文化 上禁锢不严,儒家思想尚未占据统治地位。当时诸王纳士,著书立说,文化思想还比拟活跃。 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仍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 之作,在形式上初步有所转变。这时较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是贾谊,此外还有淮南小山和 枚乘等人。(1)贾谊贾谊的骚体赋的代表作品是吊屈原赋II鸟赋和旱云赋。抒情述志、情感浓郁 是贾谊辞赋的重要特色。这一点与楚辞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跟后来的汉赋有差异。代表作中 吊屈原赋抒发了贾谊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的幽愤。此赋比照鲜明,感情激切,

10、可谓汉初 辞赋的代表作。Q得鸟赋说明了贾谊对生死、祸福的达观态度,表现出鲜明的道家倾向。(2)枚乘枚乘对辞赋的开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七发是其代表作。这篇赋虚拟楚太子患病, 吴客前往探视,指出其病患是耽乐纵欲的结果,表示可以用“要言妙道”治愈之。然后便按10 照听琴、饮食、跑马、游览、出猎、观涛以及“方术之士”的妙论七个方面,层层铺叙,启 发太子,终使太子霍然病已。七发虽未以赋名篇,却已形成了汉大赋的体制。它通篇是 散文,偶然杂有楚辞式的诗句,且用设问的形式构成章句,结构宏阔,辞藻富丽,刘勰称: “枚乘摘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从汉初的所谓骚体赋到司马相如、扬雄 等人的汉大赋,七发

11、是一篇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后代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 体,称为“七体二2 .散体大赋西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共约200多年时间,从武帝至宣帝的90年间,是汉赋开展 的鼎盛期。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汉赋900余篇,作者60余人,大局部是这一时期的作 品。从流传下来的作品看,内容大局部是描写汉帝国威震四邦的国势,新兴都邑的繁荣,水 陆产品的富饶,宫室苑囿的富丽以及皇室贵族田猎、歌舞时的壮丽场面等等。自汉武帝刘彻到宣帝刘询的时代,即所谓西汉中叶,这是汉帝国经济大开展和国势最强 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赋作基本上同诗经的雅颂一样,是一种宫廷文学,是为封建统治 阶级“润色鸿业”服务的。有一些作家,作为皇帝的

12、侍从,对皇帝歌功颂德,但他们又对自 己类似俳优的地位时时感到不满,因而也写作了一些感慨身世和以讽谕为主的作品。也有一 些作家对当时汉帝国空前繁荣强盛的局面,感到鼓舞和喜悦,但对皇室大量挥霍资财和迷于 奢侈享乐的生活,无论从历史教训出发,还是从当时的民生出发,也曾感到担忧。这就构成 了当时一些鸿篇巨制的大赋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普遍特点,它们往往既歌颂夸耀于前,又讽谕 劝戒于后,而这两者统一在一篇作品中,因而造成了这些汉代大赋思想内容的复杂性。这时 期的赋体大家层出不穷,尤以司马相如、扬雄、班固为最。(1)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是汉代大赋的奠基者和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家,他把汉大赋的创作推向高峰。文 选所载子虚

13、赋上林赋是他的著名的代表作,作品虚构子虚、乌有、亡是公三人, 并通过他们讲述齐、楚和天子田猎的状况,他们对此事的态度,构成作品的基本框架。子 虚赋上林赋采用问难的体式,整齐排偶的句式,与楚辞已大不相同,更大的区别在于 作者的情感被深深的隐藏起来,通篇是繁缗的铺叙和夸张的描写;空间的极度排比以及以直 接单纯的铺叙描摹为主要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遣词造语更加繁难僻涩。(2)扬雄扬雄是西汉末年最著名的赋家。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蜀都赋是 他的代表作。这些赋在思想、题材和写法上,都与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相似,不过 赋中的讽谏成清楚显增加,而在艺术水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局部段落的描写和铺陈相当 精彩,

14、在模拟中有自己的特色。后世常以“扬、马”并称,原因即在于此。他的解嘲, 是一篇散体赋,写他不愿趋附权贵,而自甘淡泊的生活志趣,纵横论辩,善为排比,可以看 出有东方朔答客难的影响。但在思想和艺术上仍有自己的特点,对后世述志赋颇有影响。 逐贫赋和酒赋,或表达自己甘于贫困,鄙视“贫富苟得”的志趣,或对皇帝、贵族 有所讽谏,思想和写法也都各具特色。(3)班固班固是东汉前期的著名赋家。他的代表作两都赋,由于萧统编纂文选列于卷首, 而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两都赋在体例和手法上都是模仿司马相如的,是西汉大赋的继 续,但他把描写对象,由贵族帝王的宫苑、游猎扩展为整个帝都的形势、布局和气象,并较 多地运用了长安、

15、洛阳的实际史地材料,因而较之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赋作,有更为实在 的现实内容。3 .抒情小赋东汉中叶至东汉末年,这一时期汉赋的思想内容、体制和风格都开始有所转变,歌颂国11 势声威、美化皇帝功业,专以铺采摘文为能事的大赋逐渐减少,而反映社会黑暗现实,讥讽 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开始兴起。抒情小赋赋体文学中最有生命力和价值的一类。它在 内容上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心志,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也有针硬现实之作。在艺术上继 承着大赋的铺排手法,但语言较汉大赋朴素得多,手法精巧灵活、风格多样,有的清丽自然, 有的感情激切。张衡的归田赋是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形制短小,语句流丽,个性鲜明。标志着汉 赋创作倾

16、向的重大转变。赵壹的刺世疾邪赋激烈抨击时政,直抒愤激之情,无所掩饰, 在汉赋中十分罕见。祢衡的鹦鹉赋通篇用比喻象征,用反讽的手法,正言曲说,表达了 自己的困厄和无奈。(二)汉赋的地位和影响赋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中国文坛上兴起的一种新的文体。在汉末文人五言诗 出现之前,它是两汉四百年间文人创作的主要文学样式。封建时代的词章家非常推崇汉赋, 但他们奉为汉赋正宗的却是枚乘、司马相如、扬雄及班固、张衡等人的大赋,但也正是这些 大赋,在思想和艺术形式上表现了较多的局限性。西晋的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批评说: “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今之赋,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他所谓“今 之赋”就是指汉代兴

17、起的大赋。他认为它们“假象过大,那么与类相远;逸词过壮,那么与事相 违;辩言过理,那么与义相失;丽靡过美,那么与情相悖:挚虞对汉赋的社会作用以及艺术上 的某些根本缺陷所作的批评,是切中要害的。汉赋,特别是那些大赋,尽管有着如上所述的缺点,在文学史上仍然有其一定的地位。1.对散体大赋来说,大都是对国土的广阔,水陆物产的丰富,宫苑建筑的华美、都市的 繁荣,以及汉帝国的文治武功的描写和颂扬,这在当时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而赋中对封建统 治者的劝谕之词,也反映了这些赋作者反对帝王过分华奢淫靡的思想,表现了这些作者并非 是对帝王贵族们毫无是非原那么的奉承者和阿谀者。尽管这方面的思想往往表现得很委婉,收 效甚

18、微,但仍然是不应抹杀的。2汉大赋虽然炫博耀奇,堆垛词藻,以至好用生词僻字,但在丰富文学作品的词汇、锻 炼语言辞句、描写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建安以后的很多诗文,往往在语言、 辞藻和叙事状物的手法方面,从汉赋得到不少启发。3.从文学开展史上看,两汉辞赋的繁兴,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中国的韵文从诗经、楚辞开始,中经西汉以来辞赋的开展,到东汉开始初步把文学与 一般学术区分开来。汉书艺文志中除诸子略以外,还专设立了诗赋略,除了所 谓儒术、经学以外,又出现了“文章”的概念。至魏晋那么出现了 “诗赋欲丽”(曹丕典论论 文),“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陆机文赋)等对文学

19、基本特征的探讨和认识, 文学观念由此日益走向明晰化。三、诗歌汉代诗歌是中国西汉初至东汉末大约400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 而以两汉乐府和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成就最高。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 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 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开展过程。汉武帝时期,正式建立乐府官署,由精通音乐的李延年充任 协律都尉,负责制定乐谱和训练乐员,同时大规模地民歌配乐演唱。乐府官署的设置, 使汉代民歌得以大量保存,在汉代文人诗坛特别冷落的情况下放射出异常绚烂的光彩,从而 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继

20、诗经楚辞之后的第三个重要开展阶段。汉乐府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有些诗揭露了官僚贵族的豪奢与残暴,反映了劳12 动人民生活的痛苦,展现了汉代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传达出被压迫人民愤怒对抗的呼声。 如相逢行妇病行东门行等;有些诗反映了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如 十五参军征战城南饮马长城窟行古歌等;有些诗反映了青年男女的爱情和弃 妇的痛苦哀怨,如上邪有所思上山采熊芜白头吟怨歌行孔雀东南飞等; 还有些诗反映了社会动乱给人们带来的不幸,如枯鱼过河泣乌生等等。在艺术上, 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叙事的形式,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孤儿行陌 上桑孔雀东南飞;语言朴实凝练,不事雕琢,如江南

21、;句式上灵活多样,有四言、 杂言,而其最大贡献是开创并完成了五言诗的形式,不仅影响到东汉文人五言诗的创作,而 且直接为建安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与汉乐府民歌比拟,汉代文人写诗的很少。西汉文人诗主要有以刘邦大风歌为代表 的楚歌,传统典雅的四言诗以韦孟讽谏诗等为代表。直到东汉时期,在汉乐府民歌的影 响下,文人五言诗才开始出现。班固的咏史是第一首文人五言诗。其后文人五言诗如雨 后春笋,如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刺世疾邪诗等。其中代表了汉 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是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大都是些失意 文人,诗中所抒发的大都是他们失志伤时、离愁别怨及人生无常的忧愤情绪,在艺术上到

22、达 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因此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早期文人五言诗的典范。刘勰 在文心雕龙明诗中称赞它为“五言之冠冕”,给予极高的评价。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从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元589年约近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 朝北朝,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 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在文学思想、文学的题材、体裁 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同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哲学思 想、文艺思潮密切相关的。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时代特征(-)动乱的时局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二这

23、近四百年间,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 外,一直处于分裂、动乱之中,汉末动乱,代之而起的是三国鼎立。公元265年,司马炎篡 魏建立西晋王朝,至280年灭吴而统一全国,但至316年即由于“八王之乱”而灭亡。317 年,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420年又为刘裕所篡。此后便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北 方是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南方那么宋、齐、梁、陈几个朝代频繁更迭。这一时期除了西晋的统 治时间较长外,其余的朝代均为时较短,最短的萧齐政权不过20余年,王朝更迭带来的争 斗以及南北对峙带来的相互攻伐,使这一时期战乱不断,少有宁日。战乱使很多人丧生,也 带来了饥僮、瘟疫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

24、与精神风貌,同时 也影响到整个文学创作的主题、题材与作品的基调。因为战争造成的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 灵敏感的作家与文人普遍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命运的多变难卜,人生祸福无常以及 生命个体面对多变的时代风云的无能为力,于是,我们便在魏晋南北朝文学里看到了一些集 中的文学主题,如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及隐逸的主题。在乱世之中,文人的生活方式或表现 为或慷慨悲歌、或任诞放达、或及时行乐,追求声色,而文学风貌也呈现出或梗概多气、或 隐约曲折、或绮丽华靡的特点,这些都不能不说和特定的时代背景相关。(二)门阀制度门阀制度又称土族(世族)门阀制度。土族或世族,是指高门大族。约在东汉后期,土13 大夫中就出现

25、了一些世家大族,他们累世公卿,在入仕上,其子弟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政治 上权利。汉末以后,他们成为一个独立性很强的社会力量。土族门阀制度无疑是落后反动的, 因为它强化了土族的地位,阻碍了寒族(庶族)出身的土人的仕进之路,加剧了土庶之间的 矛盾。而门阀制度作为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特点,对这一时期文学特色的形成也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1 .主题上表现为“为寒土不平”面对土族把持政治权力,不少出身寒族的文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发出强烈的呼喊,形成了 一个具有时代性特点的文学主题。左思的咏史,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都将他们 的不平倾注于诗中,成为这一时期此类文学的代表。2 .主体上表现为“土庶的分野”土族不

26、仅仅是政治上的高门,土庶的分野甚至更主要的表现在文化上。土族在文化上所 具有的优越的先天条件,对于形成其在文学上的优长具有重大的影响。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以 世家大族为中心的文学家族或文学集团,即与土族的文化承传有关。以世族文人群体为特征 而构成的文学集团,成为六朝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因为世族普遍地爱尚文义,其群体趣 味与个体性情在文学中多有表露,且能影响其文学思想与创作实践。两晋时的陆氏家族,刘 宋时的谢氏家族,萧梁时的萧氏父子、庾氏父子、徐氏父子等文学家族,即是这方面的代表。土族由于其独特的地位与艺术素养,对其文学创作的主题与艺术趣味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由于土族重门风与礼法,大都具有家族的使

27、命感,因而他们的作品中也多有追述或炫耀门第、 追叙祖先功德之作。其在艺术上多追求典雅、精工等审美特征,这些都对六朝时期文学风貌 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二、魏晋南北朝文学开展的历程魏晋南北朝文学约四百年,其文学的开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建安、正始文学、两 晋文学及南北朝文学。1 .建安、正始文学自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至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也即晋武帝泰始元年)。其 中可细分为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建安文学自建安元年至魏明帝末(景初三年239年),这 一时期的文坛主要作家以曹氏父子即“三曹”为中心,包括集中于他们周围的“建安七子” 以及女作家蔡琰等一批作家。这是一批在汉末动乱中成长起来的

28、作家。他们亲身经历了汉末 动乱的社会现实,经历了在动乱时代民生的苦难,因而大都既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又 具有务实的精神与通脱的作风与态度,其作品大都呈现出高扬理想,忧时伤世,充满个性, 富有悲剧色彩的特征,这种特点也即后世所称的“建安风骨”。刘勰曾概括日:“观其时文, 雅好慷慨。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正始文学自齐王 曹芳正始元年(240年)至魏末(264年)。“正始”是齐王曹芳的年号,自240至248年, 但文学史上的正始文学,一般也将正始以后至魏末包括在内。这是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掌 权后为篡魏而形成的政治上的恐怖局面,引起了文学面貌的变化。这一时期的文

29、人以“竹林 七贤”(七贤指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刘伶、王戎)为代表,而作家那么以阮籍、 嵇康为代表。面对政治上的高压与黑暗,他们内心极为苦闷,便以老庄的“自然”为武器对 抗司马氏所提倡的名教,作品大多表现为对礼教的虚伪的揭露与对黑暗政治的抗议。就整个 风貌而言,他们的作品没有了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歌唱,而代之以韬晦遗世与忧生之嗟。但 就精神实质而言,正始文学仍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与建安文学有其相通之处。2 .两晋文学两晋文学又可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阶段。西晋文学以太康时期为主,呈现出短暂繁荣的 局面。太康时期经济呈现上升局面,文学上出现了以“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为代表的14 作家群。太康

30、文学呈现出对繁缗、对仗等形式美的追求,逐渐丧失了建安文学的风骨,但在 语言运用上也有一些新的探索,尤其是左思对门阀制度的抗议、抒发寒土不平之鸣的诗歌, 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富有光彩的亮点。东晋文学起自晋室南渡(317年),终于刘裕篡晋(420年)。自魏晋以来,在哲学思想 领域所兴起玄学,至西晋时盛极一时。降及东晋,玄风仍盛而不衰,加之佛学流行,玄佛合 流,整个文坛为玄风所笼罩。这种风气影响到文体,使得玄言诗占据文坛长达百年之久,因 此东晋除了玄言诗外,无可称道者,惟晋末陶渊明的出现,才为东晋文坛带来了新的气息而 成为东晋文坛之异彩。3 .南北朝文学自刘宋起迄陈末,为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南北

31、政治对峙为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的 主要特点。而南朝文学可注意者,一是刘宋时期由玄言向山水题材的演变,所谓“庄老告退, 而山水方滋”也。其中这一转变中,谢灵运贡献尤大。其对山水自然美的表现以及对艺术形 式上华美精工的追求,将汉魏古诗带到了一个更成熟的境地,带来了中国诗歌的又一新变。 同时之鲍照,那么以乐府诗的创作为主,高唱对门阀制度的抗议与不满,成为这一时期又一有 突出贡献的诗人。萧齐政权虽历时不长,而诗歌也有新开展,值得注意者,一是沈约、周昌真、王融、谢眺 等在诗歌声律、用事、对偶等方面的探讨,共同创立“永明体”,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向近体 律诗开展的过渡。其次是谢眺等山水诗人在形式上变革谢灵运之“大

32、谢体”,为山水诗的发 展作出了新的贡献,三是由于这一时期帝王对诗歌创作的倡导参与,使诗歌创作上出现浮艳 轻靡的倾向。梁陈两代开展了齐诗中的浮艳倾向,演变为宫体诗风。梁陈宫体诗多表现宫廷生活,多 写女性容貌、体段、姿态及咏物,追求艳丽,成为轻艳诗风的典型代表,也多为后代诗论家 所诟病,成为后来改革的对象。在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的文学开展不平衡,当南方以文彩风流而著称时,北方的文坛那么 显得较为荒凉,但由于南北的对峙并没有隔绝彼此的文化交流,文人的来往,文献的传播, 也影响着北方,因而北方的文学也缓慢开展。不过北方作家多企羡南朝之文彩,故北方多有 摹仿南方之痕迹。如“北地三才”之邢邵、魏收、温子升等

33、。而真正给北方带来起色的还要 数被滞留于北方的庾信与王褒等。北方文学值得称道者,一是北方之民歌,质朴自然,刚建 有力,二是散文著作,如颜氏家训洛阳伽蓝记水经注等,南北方不同的文学风貌, 在对峙中交流,在交流中渐渐融合,至隋统一而使得这种交流、融合大大加强,终而至唐朝 时形成了一种文质并焕的文学新局面。三、魏晋南北朝文艺思潮魏晋南北朝时期哲学思想的活跃,也带动了这一时期文艺思潮的活跃。文学批评著作的 大量涌现,是文学思想、文学思潮活跃的最直接、最显著的表现之一。在先秦两汉时期,没 有专门论及文学创作与批评动的著作,那一时期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大体沿袭汉儒论诗的“诗 教观”,即所谓文学是用来“经夫妇

34、、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政教工具。但 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论著大量出现,并已摆脱了两汉的儒家诗教观的束缚,涉及到了文学的 地位,文学的风格特征及其与作家才性的关系,文学创作的内部规律、文学创作与时代关系、 文学的文体特点,文学批评与批评的原那么、方法、态度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有代表性者 如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等。同时,这一时期的文学总集也表达了一 定的文学思想,如文选等。并出现了许多就文学批评的概念、术语,逐步形成了中国文 学批评中的一些特定的范畴。如“风骨”“风韵” “形象”“意象” “兴会”“兴象”等,也开 始探讨“意与象”“形与神”等的关系。这些前所未有的概念、术语的出现

35、,大大丰富了中15 国文学理论的内容,同时,它也标志着这一时期对于文学内部规律探索的加强。这一时期在文学创作上所表达出的文学思潮也极为活跃。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从东晋“玄言玄理”再到刘宋“山水清音。从齐梁“新体”再到梁陈宫体,文学的风气、 题材、风貌的潜衍流变,无不呈现出这一时期求新求变的文学风貌,也折射出文学思潮的活 跃。四、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地繁荣,(魏)曹丕典论论 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钟噪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 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36、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 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文学指的是学术,特 别是儒学,史记孝武本纪:“而上向儒术,招贤良,赵维、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 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这里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 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宋)范晔后汉书单列文 苑列传,与儒林列传等并立,都是重要的标志。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这代表了一般的认识。梁元帝萧 绎金楼子立言篇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的说明:“

37、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 松,假设此之流,泛渭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至如文者,惟须绮毅纷披, 宫征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J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 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 天所说的文学了。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拟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 点有了比拟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至于东观汉纪以及蔡 邕的独断、刘熙的释名等反映了早期的文体辨析的意识。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 析那么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 “

38、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 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 浏亮”的特点。(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就现存佚文看来,论及12种文体,对各种文 体追溯其起源,考察其演变,并举出一些作品加以讨论,比曹丕和陆机又进了一步。(东晋) 李充翰林论联系风格来辨析文体,是对文体风格的进一步探讨。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 加深入系统了,(梁)任昉的文章缘起分为84题,虽不免琐碎,但由此可见文体辨析的 细致程度。至于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既系统,对文体的讨论也很深入。文 心雕龙的上篇主要的篇幅就是讨论文体,共

39、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 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表达其演变,说明其名 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 辨析,这在下文还要讲到。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 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的特性。 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提到过, “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 是审美的追求了。到

40、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的对偶的讲究, 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开展 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16 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五、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地位自整个中国文学史观之,魏之南北朝文学有着极重要的地位。这是一个充满新变的时代, 一个充满开拓与创造力的时代,一个许多新的文学思想、文学观念、文学题材与体裁、文学 风格与表现方式产生的时代。第一,它使中国文学摆脱了政教观念的束缚,进入了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的独立价值 与地位被充分地认识与肯

41、定了,文学的个性(抒情性)加强了第二,随着文学的自觉,对于自身的特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一些内在规律的认识 更为深刻、丰富了。在此之前,还没有哪一个时代对文学自身作过如此深入、细致的探索, 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值得大书一笔。第三,文学的题材、体裁更丰富了。山水题材,田园题材、游仙题材乃至宫廷题材、边 塞题材都出现了,而且奠定了后来进一步开展的基础。五言诗逐渐兴盛,成为中国诗歌史影 响最大、创作量最多的一种诗体,七言诗在形成中。骈文、骈赋也大大开展,到达了高峰。 小说这一文体也有了一定基础与规模,出现了志人、志怪两大类。唐宋文学概述唐宋文学在我国文学开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我国文化悠久的开展历

42、史上,唐诗宋词 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典型代表,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受到了古代文人以及现代人的 尊崇和敬仰。该时期的文学思想内容丰富,有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又有对六朝时期审美样式 的借鉴,相比之下,宋代的文学作品里出现了批判现实的观点。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发 展的关键时期,在唐朝我国的诗歌开展到了繁盛阶段,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诗人,留下 的千古绝唱,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开展进程,为我国古代文学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代为了加强百姓的爱国热情,当时的文学作品都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所以充满着 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这也是唐宋文学思想上的显著差距。一、唐代文学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

43、的时代,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为唐 代文学的繁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唐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人民的创 造力到达前所未有的高度。科举制度的创造和施行,更大程度地影响着唐代文学的开展,唐 代新兴的庶族文人,取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土族豪门而成为作家的主体。于是,文学从宫廷 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走向市井。这是唐代文学的一个重大变化,也是唐代 文学繁荣开展的重要原因。唐代文学在思想上,兼容并包,儒、道、释三教间接交融,是唐代文学思想思想的基本 特点。唐代的统治者对文人采取的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宽容的作风。使得唐代文人思想自由, 博采众长。文化上,开放和包容时代特征

44、使得各民族的文化也得到空前的融合,中华文化与 外来文化的交流不绝如缕。在这样的文化气氛中,唐代各种社会思潮活跃,唐代文人多有自 由的个性,健康的心灵。唐代文学,尤以诗为最,“诗歌”最为光彩夺目,唐朝被誉为诗歌的“黄金时代、唐诗 的出现固然与当时自由的文学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继承了千百年来中国文人探索创造的结 果。尤其是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文学从儒学中别离成为独立学科,人们开始关注诗文的审 美特质,也大量开拓了文学体裁,如谢灵运的山水诗,陶渊明的田园诗,都是后世唐诗的肇17 始,沈约谢跳等创立“永明体”,使得诗的音律美被人们所认同,才造就了唐代极为辉煌的 律诗和绝句。综合各种原因,唐代诗人的个性

45、在诗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诗境的开拓前所未有, 诗语的凝练炉火纯青,大量有特点的诗人竞相登上历史舞台。另外,诗的另一种形式“词” 也登上历史舞台,从街头小技变成一些诗人的创作,可以说开创了另一种伟大的诗体,并影 响宋词的产生。魏晋以后,散文的创作开始骈化,繁缗的文风和过多的藻饰成为写文的主流,而这样的 文风也对唐代文风影响很大。直到韩愈柳宗元散文的出现,使人眼前一亮,韩愈主张“文以 载道”,仿效古体,使得文辞相称,鄙视浮华而毫无内容的文风。韩柳的文风对后世影响很 大,到了宋朝,文以载道这一写作要求已然渗透到文学创作的各个方面,成为宋代严谨文风 的嚼矢。唐代小说也有着相当了历史地位,鲁迅说唐代文人“

46、始有益为小说”,如元稹的莺 莺传。(-)唐诗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开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类文体,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L唐诗的形式风格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 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 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拟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拟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 用字的平仄声,

47、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 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 大大开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开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 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 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开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 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 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

48、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 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2 ,唐诗的流派(1)盛唐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 的一局部。边塞诗多昂扬发奋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 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建功立业的抱负、边疆将土思乡的情思。内容不仅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 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 为风气。高适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 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突出雄浑悲壮的 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慨,因而有气魄,有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