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模型层次分析法的若干问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模型层次分析法的若干问题.ppt(3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数学模型层次分析法的若干问题1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34页9.3层次分析法的若干问题层次分析法的若干问题 层次分析法问世几十年来不仅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在理论体系、计算方法以及建立更复杂的层次结构等方面都有着很快的发展。本节将着重从应用的角度分析几个问题。1、正互反阵最大特征根和对应特征向量的性质、正互反阵最大特征根和对应特征向量的性质 成对比较阵是正互反阵。在层次分析中用对应它的最大特征根的特征向量最为权向量,用最大特征根定义一致性指标进行一致性检验。2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34页 这里人们首先碰到的问题是:正互反阵是否存在正的正的最大特征根和正的正的特征向量;一致性指标的大小是否反映它接近
2、一致阵的程度,特别,当一致性指标为零时,它是否就变为一致阵。下面两个定理可以回答这些问题。定理定理1 对于正矩阵A(A的所有元素为正数),1)A得最大特征根是正单根;2)对应正特征向量w(w得所有分量为正数);3)eAeeAkTkklim3现在学习的是第3页,共34页其中e=(1,1,,1)T,w是对应的归一化特征向量。定理1)、2)是著名的Perron(1907)定理的一部分,3)可以通过将A化为表征证明。定理2)n阶正互反阵A的最大特征根n;当=n时A是一致阵。证明 设A的对应于的特征向量为w=(w1,w2,,wn),由定理1,n,w0.不妨将A的元素aij记做njiwwaijjiij,2
3、,1,(1)4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34页 由A的正互反性,ijjiij/1,0(2)根据特征根和特征向量的定义niwawnjjiji,2,1,1(3)将(1)代入(3)并对i求和得njijnin111(4)5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34页利用(2)式并注意到ij=1,(4)式可化为1)1(1111nijijijnin(5)因为恒有21ijij(6)而(5)式中和号内共 项,所以(5)、(6)给出2)1(nn2n(7)6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34页 此即定理的第1部分。当=n时由(5)、(6)式可知必有21ijij(8)于是 ,由(1)知1ijjiijwwa 满足一致阵条件(9.1节(4)式),
4、A是一致阵。7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34页 定理2和9.1节所述的一致阵的性质表明,n阶正互反阵阶正互反阵A是一是一致阵的充要条件为,致阵的充要条件为,A的最大特征根的最大特征根=n。上述结论为特征根法用于层次分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根据。8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34页 2、正互反阵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的实用算法、正互反阵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的实用算法。众所周知,利用定义计算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是相当困难的,特别是矩阵阶数较高的时候。另一方面,因为成对比较阵基本上是定义比较的量化结果,对它做精确计算是不必要的、,所以完全可以用简便的近似算法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下面介绍几种。9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
5、,共34页 (1)幂法)幂法 步骤如下 a.任取n维归一化初始向量w(0)b.计算 c.归一化,即令 d.对于预先给定的精度,当|wi(k+1)-wik|j),需要增加n个限制条件。若这n个条件为2)1(nn2)1(nnninjji,2,1,1(11)则经(4)式推出(3)式,w恰为特征向量,(11)式的含义请读者解释(对比A为一致阵的情况)。由上可知,用不同标准确定的权向量是不同的。(当然,若A为一致阵,则用所有标准确定权向量相同)。那么,相对其他方法特征根法有什么优越性呢?18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34页 比较C1,C2,Cn n各因素对上层某因素的影响时,aij是Ci对Cj(直接比较)
6、的强度,不妨称为1步强度。若记A2=(aij(2),则不难得到 ,即aij(2)是Ci通过Cs(s=1,2,,n)对Cj比较强度之和,称为2步强度,它已包含了1步强度aij(因为和式中包括s=i,j).显然aij(2)比aij更能反映Ci对Cj的强度。类似地,记Ak=(aij(k),aij(k)是k步强度,它包含了1步至k-1步强度。K越大,aij(k)越能前面反映Ci对Cj的强度。可以认为aij(k)体现了相互比较的多步累积效应。更进一步证明,对于正互反阵A和每一对(i,j),存在k0,当kk0时ais(k)ajs(k)或ais(k)ajs(k)对所有()成立。nssjisijaaa1)2(
7、19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34页这表明对于足够大的,的第i行元素给出Ci在全部因素中排序权重的信息。可以用这行元素之和作为Ci的权重的度量,即以 e=(1,1,,1)T)为诸因素的权向量,其中分母是归一化的需要。回顾本节定理1的3),当k时这个权向量正是A的特征向量w,即eAeeAkTkeAeeAwkTkk lim(12)20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34页由(12)式用级数理论还不难证明eAeeAmwkTkmkm11lim(13)以上分析表明,无论从全面反映因素强度对比的多步累积桥应意义上(12)式),还是从各个多步积累效应的平均的意义上(13),用特征向量作为权向量,由于从其他方法得到的权
8、向量。21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34页 4、不完全层次结构中组合权向量的计算、不完全层次结构中组合权向量的计算 在前两节列举的大多数层次结构模型中,上一层的每一个因素都支配着下一层的所有因素,或者被下一层所有因素影响,如图9-1,9-2,9-49-6,这种层次结构称为完全完全的。但是也有层次结构不是这样的,如图9-3,第二层中的准则C1支配第三层的3个指标C11,C12,C13(或者说有3个指标从属于C1),而C2支配另外4个指标,C3不再划分指标,可以视为第3层的指标就是准则C3自己,即C31=C3,这种层次结构称为不完全不完全的。22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34页 不完全的层次机构会出现
9、在不少评价、决策问题中,如学校要评价教师的贡献,粗略地只考虑教学与科研两个指标,若P1,P2,P3,P44位老师中P1,P2只从事教学,P4只搞科研,P3二者兼顾,那么层次结构模型如图9-7。C1,C2支配因素的数目不等。教师贡献教学C1科研C2P1P2P3P4图图9-7 评价教师贡献的层次结构23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34页 在不完全层次结构组合权向量的计算中,是否应考虑以及怎样考虑支配因素数不等的影响。为了避免叙述上的繁琐,我们具体设第2层有2个因素C1,C2,它们对第1层的权向量w(2)=(w1(2),w1(2)已经确定,第3层的因素P1,P2,P3,P4受C1支配,记n1=3.P3,
10、P4受C2支配,记n2=2.两个权向量w1(3)=(w11(3),w12(3),w13(3),0)T和w1(3)=(0,0,w23(3),w24(3)T也已分别从成对比较阵算出。因为第3层共4个因素,所以w1(3),w2(3)都应是四维向量,当某一因素不受C1或C2支配时,权向量的相应分量为零。下面讨论由w(2)和W(3)=(w1(3),w2(3)计算第3层对第1层的组合权向量w(3)的方法。24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34页 (1)不考虑支配因素数目不等的影响,像完全层次机构计算一样,用9.1式(8)式,即 w(3)=W(3)w(2)(14)这种方法适合像图9-3科技评价那样的问题,其第3层
11、指标分别属于第2层的每一准则,所以每个指标对目标的组合权重,应该等于它对所属准则的权重乘以这个准则对目标的权重,这正是(14)式所表示的。25现在学习的是第25页,共34页 (2)支配因素越多相对权重越大。用支配以俗的数目对权向量w(2)进行加权,修正 ,再计算w(3),仍用前面的记号,有)2(w1)2(22)2()2(22)2()2()(),(1111wnwnwnwnwT(15)(16))2()3()3(wWw其中(15)式右端后面的因子是归一化的需要26现在学习的是第26页,共34页 在图9-7所示的极少贡献的评比中,如果教师从事教学或科研完全由上级安排,那么若不考虑教学与科研的人数,则在
12、评价时搞教学的老师(人数较多)将吃亏。譬如教学与科研两个准则的重要性相同,即w(2)=(1/2,1/2)T,4位老师不论从事教学或科研,能力都相同,即w1(3)=(1/3,1/3,1/3,0)T,w2(3)=(0,0,1/2,1/2)T.公正的评价应是,被安排只搞教学或科研的P1,P2,P4的贡献相同,而P3的贡献为他们的一倍。但是按(14)式得到的是w(3)=(1/6,1/6,5/12,1/4)T.用(15)、(15)式才会得到合理的结果w(3)=(1/5,1/5,2/5,1/5)T。27现在学习的是第27页,共34页(3)支配因素越多项对权重越小。用支配因素的倒数对w(2)加权,(15)式
13、变为12)2(21)2(12)2(21)2(1)2()(),(nwnwnwnwwT(17)如果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完全靠发挥个人的积极性那么可以考虑这种评价模式,以鼓励从事人数较少的那一类工作(如图9-7中n2n1)得老师。28现在学习的是第28页,共34页则第p层对第1层的组合一致性比率组合一致性比率为 CR(p)=CR(p-1)+CI(p)/RI(p),p=3,4,,s (13)其中CR(2)为由(7)式计算的一致性比率。最后,当最下层对最上层的组合一致性比率 CR(s)0.1 (14)认为整个层次的比较判断通过一致性检验。在旅游决策问题中可以算出CI(3)=0.00176,RI(3)=0.
14、58,前面已经有了CR(2)=0.016,于是由(13)得到29现在学习的是第29页,共34页 5。递阶层次结构和更复杂的层次结构。递阶层次结构和更复杂的层次结构 以上讨论的所有层次结构模型有两个特点,一是模型所涉及的各因素可以组合为属性基本相同的若干层次,层次累不因素之间不存在相互影响或支配的作用,或者这种影响可以忽略;二是层次之间存在自上而下、逐层传递的支配关系,没有下层对上层的反馈作用,或者层之间的循环影响。具有这些特点成为递阶层次结构递阶层次结构,前面介绍的全部算法都是针对这种层次结构的。更复杂的层次结构有以下几种情况。30现在学习的是第30页,共34页 1、层次内部元素之间相互影响。
15、例如以行驶性能为目标对各种型号汽车做评价是,准则层有刹车、转向、加速、运行等,这些准则之间就是相关的。2、下层反过来对上层有支配作用,形成循环,从而无法区分上下层。例如可以用教学、科研等每一项指标评价几位教师,也可以反过来对每一位教师比较他的教学、科研哪一方面表现最为出色,从而在指标层和对象层之间形成循环。3、既在层次内部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又在层次之间存在反馈作用。31现在学习的是第31页,共34页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层次结构就是这种情况,它的一个简化模型如图9-8。产业、需求、政策等6个层次(或称子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在每层内部各因素(如产业包括农业、工业
16、、第三产业,需求包括生产资料、社会发展资料、社会福利、国家安全等等)之间也有相互影响(用带箭头的弧线表示)。需求需求外贸外贸产业产业环境环境政策政策科技科技 图图9-8 社会经济系统层次结构32现在学习的是第32页,共34页 用层次分析法研究这些更复杂的层次结构,需要引入超距阵、极限相对权向量、极限绝对权向量等概念,并建立相应算法。6、层次分析法的优点和局限性、层次分析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从层次分析法的原理、步骤、应用等方面的条轮不难看出它有以下优点。1、系统性系统性 层次分析法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按照分解、比较判断、综合的思维方式进行决策,称为继机理分析、统计分析之后发展起来的系统分析的重
17、要工具。33现在学习的是第33页,共34页 2、实用性 层次分析把定性和定量方法结合起来,能处理很多传统的优化技术无法着手的实际问题,应用范围广。同时,这种方法将决策者和决策分析者相互沟通,决策者甚至可以直接应用它,这就增加了决策的有效性。3、简洁性 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即可了解层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掌握它的基本步骤,计算也非常简便,并且所得的结果简单明确,容易为决策者了解和掌握。层次分析法的局限性可以用囿旧、粗略、主管等词来概括。就是说,第一,它只能从原有方案中选优,不能生成新的方案;第二,它的比较,判断直到结果都是粗糙的,不是于精度高球很高的问题;第三,从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到给出成对比较阵,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很大,这就是的决策结果可能难以为众人接受。当然,采取专家群体判断的办法是克服只个缺点的一种途径34现在学习的是第34页,共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