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大智慧心境(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庄子的大智慧心境(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庄子的大智慧心境-第 6 页庄子的大智慧心境庄子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的生活状态。怎样才能有一个好心态?怎样才能活出生命的最佳状态呢?人的生命跟整个时间的流程相比,是微不足道的。用庄子的比喻来讲:“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好像是一匹白马从门缝隙里跑过去,那样倏忽一瞬一样。那么,这么短的流光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怎么样才能真正善待生命?庄子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态度:达生。面对生命,我们首先要有一种旷达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决定我们生命的质量。心态决定人的状态。什么是真正的状态呢?庄子达生篇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
2、无以为”是什么意思呢?真正通达生命真相的人,不去追求生命中不必要的东西。也就是说,在生命中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要用此生的光阴去追逐了。大家会反问,既然我认为没有价值,我还会追求吗?当然,有的时候我们为声名所累,有的时候我们趋同于社会的价值,为了人生中“无以为”的事情,我们就为了一口气,去追求得还少吗?有时,一个高考生,考上了一个他并不喜欢的专业,仅仅因为这个专业在清华大学。所以,他宁可服从调剂。家长骄傲地说:“我儿子上了清华了!”孩子说:“我戴着清华的校徽啊!”其实他心中也许会有一种隐痛。他真正喜欢的专业可能在他的第二志愿那个学校。此生,他错过了。有时候,年轻人可能为了娶一个绝色的女子,也可能
3、是为了嫁一个富商,会舍弃真正的爱情,仅仅因为众人的目光和心里的虚荣。此生,他(她)错过了。如果说真正做到“达生之情”,能够不去追求生命中的“无以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是什么意思呢?通达命运真相的人,就是不去追求生活中无可奈何的东西,命运中达不到的目标。就是放掉我们生命中那点较劲的东西,不去计较达不到的目的。他提醒我们,放下我们心中那点较劲儿的、执拗的东西。在艾尔基尔这个地区,山里的猴子经常跑到农田里祸害庄稼。所以,这个地区就发明了一种捕猴子的方法,农民们在家门口放一点米,诱使猴子来。其奥妙在于用什么样的容器来装这点米。这是一种大口的瓶子,却有细细的瓶颈。
4、瓶颈的尺寸有奥秘,很细小,恰好可以容纳一个猴子的爪子伸进去。但是,一旦猴子抓住一把米,攥上拳头,就拔不出来了。这个时候,如果“达生”,那么猴子可以放下来,爪子还能拔出来。但没有一只猴子愿意这么做。在这个瓶子里面,自然有大把大把诱人的白米,猴子们夜里来偷米,到了早上,你会看见一只只猴子手里紧抓着大把的米,但就是拔不出来。这仅仅是一个群猴图吗?这是一个世相图呢!我们有多少人手中抓着一把米不肯放下,因此连累了一生呢?庄子说:“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生命这东西来临的时候,父母把我们带到世界上来,我们是无法拒绝的。流光要把我们带走的时候,同样我们阻挡不住。来也无奈,走也无助,这是一件多么悲哀
5、的事情啊!关键是在于你心中怎么看待你的生命呢?人们常感叹人生的短暂,希望在短暂的人生中能够获取成功的事业。那么,当我们在确定人生目标时,如何判断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呢?庄子用它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见识和阅历,决定了你的能力和胆识。庄子达生篇曾假托孔子说了这样一件事: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对孔子说:我曾经渡过一个名字叫觞深的深渊,看见摆渡的人,划船技术太高明了,简直是“操舟若神”,如有神助一般。我就很羡慕地问他:操舟可以学吗?他回答说:可以。但他又透露了一个秘密,如果你要是会游泳的话,你学划船就特别容易;要是你会潜水的话,即使你从来没见过船,你也会划船了。我就问他为什么?他却什么也不说了。
6、请问老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孔子听了,说:“善游者数能,忘水也。”一个真正会游泳的人就不怕水了,甚至把水都忘了。这样他划船的时候,他不害怕,因为即使船翻了,他生命也有保障。为什么会潜水的人,没见过船都敢划呢?是因为会潜水的人,他连水底都可以潜,还会怕翻船吗?孔子告诉他的学生,世间的道理就是这样,人如果有大见识,他再去学一件技巧,就容易得多;人如果没有阅历,心中就会忐忑。孔子甚至还给颜回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你看看赌博,赌博的时候有下注大的,有下注小的。拿一个瓦片当赌注的人,他赌得潇洒自如;拿漂亮昂贵的带钩当赌注的人,他赌起来可能就战战兢兢,心存恐惧了;拿黄金当赌注的人,一定会神志昏乱。这是因他太看
7、重外物了。技巧都是一样的,“凡外重者内拙”,凡是看重外物的人,内心一定笨拙。其实,在生活里,很多人越是面临重大的抉择,越会失手。他并不是败给了对手,而是败给了内心“在乎”二字。这种“在乎”会让我们在面临大事的时候,心中过分地患得患失,如履薄冰,束手束脚。所以,庄子告诉:在这个世界上,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可以去学习很多,可以去经验很多,但你心底的在乎与不在乎,你个人的经验系统,会决定你的生命效率。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决定成败胜负的,不一定是一个人的技术水平,而是一个人的心态。当心有所虑时,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佳表现。庄子田子方有一则故事:列御寇,就是御风而行的列子,为伯昏无人(人名
8、,上古智者)表演射箭。他射箭的时候,踌躇满志,拉满了弓弦,在自己的胳膊肘上,放了满满一杯水,弯弓射箭。第一支箭刚射出去,第二支箭就紧跟着发射出去,第三支箭也已在弦上等发,手臂上那杯水却纹丝不动,而列御寇这个人像个木头一样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像列御寇这样的射箭技巧,不可谓不高,但这样的人真正达到大境界了吗?伯昏无人不以为然,说:你这种箭术,只能算是有心射箭的射术,而不是无心射箭的射术。“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伯昏无人说:我现在要邀请你,我们一同去“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我看看你射得如何?伯昏无人就当先走上高高的山岗,脚上踏着风化的危石,身临百丈深渊,然后转过身来,倒退着向深渊退步,一
9、直走到自己的脚掌有一部分已经悬在悬崖之外。伯昏无人请列御寇站在这个地方来射箭。而此时此刻,列御寇只能趴在地上,“汗流至踵”,汗都流到脚后跟了。这时,伯昏无人说:“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人世间真正高明的人,向上可以看透苍天,向下可以看清黄泉,世界万象了然于心,在任何时刻都可以神色不变,气定神闲。他对列御寇说:你现在心惊目眩,再让你射箭,你能射中的可能性就太小太小了。这个故事说明,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不要过分相信技巧。也就是说,没有人可以摆脱环境而生存。当我们都面对恶劣环境的时候,就要看我们内在的心境如何。当一个人的心境可以抵消外在恐惧的时候,这个人才成为真正的勇者
10、,技巧才有发挥的空间。如果你的心境已被环境挫败,你做任何事情都将一事无成。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一位老师和十个实验者参与这个实验。在一个黑暗屋子里,铺了一根独木。科学家对实验者说:“这个屋子很黑,前面是一根独木。现在我领着你们过去,你们只要跟着我走就行了。”十个人跟着老师,如履平地,稳稳当当地走过了独木,来到屋子的那一端。这时,老师打开了一盏灯。这些人定睛一看,顿时吓得趴下了,原来他们刚才走的,不仅是一根独木,在独木下面,是一个巨大的水池,水池里有十几只鳄鱼,正在来回游着。这时老师说:“来,这就是刚才你们走过的独木。现在我再走回去,你们还有几个人愿意跟着我回去?”一个人都没有!他们全都站在那儿
11、不动了。这时,老师又开亮了几盏灯,大家又看到一个事实:在桥和鳄鱼之间,还有一层防护网。老师说:“现在还有谁愿意跟着我走这个桥呢?”这回又有五个人站了出来。因为知道有了防护网,所以他们放心地跟着走过桥去。其实,这可能是我们所面对的真实的生活。有的时候,在你看不清生活坎坷的时候,你反而可以闯过去了。在你仅仅看到一些表象的时候,往往就被吓倒了。而当你真正看清楚生活中的安与危、利与弊,也许我们会鼓起勇气战胜自我。一个人的内心要达到怎样才最好呢?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的状态呢?庄子达生篇里还有一则斗鸡的故事:纪清子为大王培养斗鸡。大王希望纪清子能培养出一只斗霸四方的斗鸡。十天过去了,大王就去问纪清子怎么样了?
12、纪清子回答说:还不行,因为这只鸡“方虚靥而恃气”,大公鸡盛气凌人,羽毛张开,目光炯炯,非常骄傲,胸中有股气。一般人认为,这个时候斗鸡不是正好吗?但真正懂得训练鸡的人说,这个时候是还不行。又过了十天,大王又问。纪清子回答说:还不行。尽管它的气开始收敛了,但别的鸡一有响动,它马上还是有反应,还想去争斗。又过了十天,大王第三次去问。纪清子说:还不行。他现在虽然对外在的反应已经淡了很多,但它的目光中还有怒气,再等等。又过了十天,大王来问。纪清子终于说:这回差不多可以了。别的鸡一些响动鸣叫,它已不搭理了。现在它像个什么样子呢?呆若木鸡。纪清子说,这只鸡现在已经训练得像个木头鸡一样,“其德全矣”,就是精神
13、内聚,它的德性已经内化内敛了。所以,这只鸡往那儿一站,任何鸡一看见它,马上就会落荒而逃。这个时候可以去斗鸡了。在庄子里面,很多寓言发人深省的,它提供了与常人大相径庭的价值判断体系。一只鸡如果去争斗的时候,就像将士临阵三通鼓一样,需要趾高气扬,需要踌躇满志,需要有必胜之心张扬外露。而庄子的境界是,一层层把外在锋芒全都消除了,把所有的锐气都收纳于心。这并不是说,它没有真正的斗志了,而是斗志内敛。这时候,才可以叫全德。真正的争斗,取得胜利,不在于勇猛,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德性。庄子达生篇里,还讲了一则削木为鐻的故事:鲁国名叫梓庆的木匠,他“削木为鐻”。这鐻,是悬挂钟鼓的架子两侧的柱子,上面雕饰着猛兽。
14、鐻还有一种解释,说它是一种乐器,上面雕成老虎的样子。这木匠把鐻做成了“见者惊为鬼神”,看见的人都惊讶无比,以为鬼斧神工。上面的猛兽栩栩如生。梓庆的名声传到国君那儿了,所以鲁侯召见木匠梓庆,要问一问他其中的奥秘。梓庆很谦虚,说我一个木匠,我哪有什么诀窍?没有什么技巧啊!他对鲁侯说:我准备做鐻的时候,我都不敢损耗自己的气力,而要用心去斋戒。斋戒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真正安静下来。斋戒到第三天的时候,我就可以忘记“庆赏爵禄”了,封功、受赏等等,这些东西都可以抛开了。也就是说,斋戒到三天,可以忘利。斋戒到第五天的时候,我就可以忘记“非誉巧拙”了,也就是说,我已经不在乎别人说我做得好、还是不好,也就是
15、说忘记名声了。斋戒到第七天的时候,可以忘却我这个人的“四肢形体”,也就是说,到第七天,达到忘我之境。这个时候,可以忘记我是在为朝廷做事了。大家知道,为朝廷做事心有惴惴,有了杂念,就做不好。恰恰是这个时候,我就进山了。进山后,静下心来,寻找我要的木材,观察树木的质地,看到形态合适的,仿佛一个成型的鐻就在眼前。然后就把这个最合适的木材砍回来,顺手一加工,它就会成为现在的这个样子了。梓庆最后说,我做的事情无非叫做“以天合天”,这就是我的奥秘。木匠的故事让人认识到,有一个坦荡的好心态,就能达到最佳的状态,做到“以天合天”,才能把事情做得最好。那么,什么叫“以天合天”呢?怎样才能做到“以天合天”呢?所谓
16、的斋戒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这四个字值得我们记住:“以天合天”。人就应该用那些本身最合乎规律的事情去应对规律,也就是说,人应该用最符合规律的事物去应对规律。人永远不要和规律较劲儿,不要违背规律,不要做徒劳的努力,而应该用自己澄净清明的心,用一种世间大智慧,看到哪些事情可以“以天合天”。这就是人生的效率,木匠斋戒七天,其实是穿越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忘记利益,不再想着用我的事情,去博取一个世间的大利;第二个阶段,忘记名誉,不再想着大家的是非毁誉对我们有多么重要;第三个境界,忘记自己,人其实只有达到忘我之境,才可以做到最好。在今天这样一个资讯时代,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新闻,来自于什么地方?来自于那种最
17、前沿的现场。那里一定有一批出生忘死的记者,他们已经忘记自我的存在,而仅仅把新闻的传递当成他的天职。他们发回的报道才是最好的。如果一个记者在现场还在想:我妆化得好不好?我哪个角度照出来最好看?我该怎么提问:那么,他一定不会采访到好新闻的。所以,真正好的职业状态,是要达到忘我。所以,这个木匠告诉我们一个朴素而又玄妙的道理,就是人做事要想做得好,要穿越三个阶段:忘利、忘名、忘我。如果能做到这三点,你就会知道世间大道的规则,做到“以天合天”。想一想,这个道理很难吗?并不难!这只是需要我们在心中,把很多朴素的东西重新捡回来,这就是所谓的“见素而抱朴”。把人世间很多很多世故的规则打破,打破之后,我们就能品
18、尝到生活本初的滋味。有一则故事:一个园丁,他种了各种各样的瓜果。夏天,他收获了满园的葡萄。他高兴极了,希望大家能够分享。于是他就抱着一串串葡萄,站在家门口,只要有来往的路人,他就要递上去,让人家尝尝。有一富商路过吃了后说:“葡萄这么好,你要多少钱?我一定付给你。”园丁说:“不要钱,我就想让你尝尝。”富商说:“凭什么白给我呢?你不要不好意思,来来,我先把钱给你,这个葡萄,我买回去再慢慢尝!”商人硬塞给他一笔钱,捧着葡萄走了。园丁特别失落。这个时候,来一个官员,尝后说:“你是不是有什么事求我?你看见我穿官服了吧?有什么事你就开口,我也不会白吃的。”园丁说:“我什么事也没有,我就想让你尝尝这葡萄!”
19、官员说:“你还是让我帮你点什么吧,否则,我白吃你葡萄,也不合适。”园丁沉默了。官员放下葡萄,走了。园丁就更失落了。接着,他看见有一对恩恩爱爱的小俩口过来了。他就想,这个年轻女孩子肯定爱吃这个新鲜水果。他就很殷勤地对那个女孩子说:“你快尝尝我的葡萄怎么样?” 那个女孩子刚接过来还没说话,她男人对园丁就怒目相视:“你什么意思?”园丁一看,转身就跑了。他太郁闷了。有一天,园丁看见一个破衣烂衫的老头儿过来了。他捧着葡萄过去了,说:“你想尝尝我的葡萄吗?”老头儿接过来,一边吃一边赞美,吃后扬长而去。这个园丁特别高兴,觉得一天下来,只有这个老头,真正懂了葡萄的滋味。其实,生活中,有多少葡萄就在眼前,但我们失去了品尝它的机缘,常常认为这个葡萄的背后,一定有着某种目的。在内心计较的时候,我们就失去了葡萄的滋味。这则故事,如同庄子给我们的启发。人只有打破了一切的世俗心,用你自己本初的那种愿望,去遇合这个世界,这个时候,你才能能够体会到世界的真意。用一颗天真的心去面对世界,生命就回到赤子的状态,我们的心斋戒过一样,可以破除名利,达到浑然忘我;而忘我之境视为天成。当生命,与自然大道合乎一体,就会体会到生命至真至纯的欢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