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Q的悲哀到国民的劣根性(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阿Q的悲哀到国民的劣根性(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从阿Q的悲哀到国民的劣根性-第 8 页论阿Q正传的悲喜剧特色从阿Q个人的悲哀到国民的劣根性摘要:鲁迅的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杰出成就,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上的中国现代小说。作者在书中所塑造的阿Q这一形象,是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是在封建势力的压迫剥削下充满矛盾与悲哀的悲剧形象。阿Q正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是鲁迅长期以来关注和探讨国民性的结果。作者运用外冷内热的表现手法,用他犀利的解剖刀将阿Q的形象上升至整个国民性的高度,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又深感痛惜、憎恶和鄙夷的情感中,力图找出中国国民性中的缺点和劣点,从而试图寻求出一条改造国民性、复兴中华民族的道路。关键
2、词:悲喜交加 压迫剥削 精神胜利法 国民劣根性阿Q正传的结尾是悲喜交加的。“未庄的人自然都说阿Q坏,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可笑的是,当时的人们竟把杀头当做看戏,还遗憾于游街的阿Q没有唱戏。但同时,可悲的也正是这一点,人们麻木不仁、愚昧无知的嘴脸在此表露无遗。他们嘲笑的,是阿Q,同时也是他们自己。本篇小说紧紧围绕阿Q这一线索人物,写出了阿Q短暂而可悲的一生。“舂米、割麦、撑船”,阿Q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过生活。小说通过描写阿Q的经济地位、阶级地位,他遭
3、受到的压迫和剥削以及其性格的前后转变和悲惨的命运,深刻得揭示了当时那个时代的特征与矛盾,为那些深受残酷的剥削、压迫和凌辱,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的劳苦大众发出了呼喊,但同时又怒其不争,讽刺了其麻木健忘、自甘堕落、自轻自贱的懦弱性格,从而深刻得批判了整个国民的劣根性。从时代背景上来讲,阿Q正传向我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严厉的讽刺了一群心灵丑恶的麻木的中国人。阿Q正传的悲喜剧特点,“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是对阿Q正传最好的概括。阿Q平时日常生活里发生的故事、言行常常使人发笑,但在阿Q那些荒唐的言行中,读者却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悲剧的人生和一个受到封建社会打压的悲
4、剧形象。阿Q首先是一个被剥削得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作者说过,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但与此同时,阿Q又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观念腐蚀和荼毒,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思想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他的这些小生产者的弱点和深刻的传统观念突出得体现在他对于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上。阿Q的形象是复杂而矛盾的,作者对于以阿Q为代表的被压迫剥削阶级的感情也是复杂的,从而使这部小说掺杂这悲剧与喜剧的复杂基调。喜剧特色与悲剧特色的完美结合,构成了这样一部经典的小说。20世纪80年代,学者林兴宅概括了阿Q性格的十大方面: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
5、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这十句话比较全面地概括了阿Q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提起阿Q这一形象,让人们首先想到的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就是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就是对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屈辱与失败,采取一种自我安慰的空想的办法,在自己的想象中得到胜利与满足。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本书中的第一大喜剧特色。作者在文中,用了大量的笔墨来着重描写阿Q的这一性格特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创造于同时也运用于当他面对现实中的种种他不愿面对的失败时,他懦弱,他恐慌,他更加惧怕去承担这些失败所带来的后果。因此他只有一味的逃避,企图逃避
6、残酷的现实的屈辱。可是逃避似乎也不是办法,当人们嘲笑他、侮辱他、拿他头上的癞疮疤开各种各样的玩笑时,当阿Q无法逃避只能面对这些嘲笑与侮辱时,精神胜利法就应运而生了。读者在文中屡次读到阿Q的精神胜利法,让人经常忍俊不禁。当他人嘲笑阿Q的身世时,他总会说自己先前比他们都阔多了,同时反过来质问嘲笑他的人:“你是什么东西!”,这件事情表现了阿Q的妄自尊大。他头上的癞疮疤使阿Q颇为苦恼,可是人们就是喜欢拿他的癞疮疤开玩笑,最后阿Q骂所有人都不配取笑他,并且竟然渐渐以自己的癞疮疤为骄傲了,觉得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了,这就表现了他的敏感禁忌却又盲目自大。被别人打时,他也总是喊着所谓的“儿子要打老子了
7、,这世界成什么样了”,但是如若碰到强硬的,他却又立刻变了一张脸,低头认错自己是“虫豸”,甚至连“虫豸”都不如,这是他恃强凌弱的突出体现。空虚寂寞的阿Q向吴妈求爱,却把吴妈吓跑了,最后看到吴妈哭哭闹闹却觉得和自己没关系,这就表现了他的麻木健忘。这一系列的表现就是阿Q精神胜利法最直接的体现,他妄自尊大、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我摧残、畏强凌弱、麻木健忘,这一系列的性格特征矛盾却又畸形的隐藏在了阿Q的身上。最令人可笑的是,有时面临到确确实实的失败时,阿Q在短暂的难过之后又立刻会振奋自己的士气,他将自己称为第一人,像状元一样的第一人,哪怕只是自轻自贱的第一人,也是值得他高兴和骄傲的。就是这样,阿Q虽然在
8、生活中时常受到侮辱和挫折,但是他在精神上却永远是胜利的,他一直能够得到所谓的满足与胜利,靠的就是这种可悲的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像鸦片一样,腐蚀着阿Q的神经和心灵,让他麻醉痛苦的同时却又带给他无限的快感,虽然这样的快感只是一时的,但是他却让阿Q上瘾并且以此为人生活下去的依赖。因此,直到人生将要结束时,阿Q还活在他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这道“鸦片”麻痹着他的身心让他至死都不能认识到自己所处于的被压迫的奴隶命运。精神胜利法是本文中最大的喜剧特色,仅仅是短短几个场景,作者就勾勒出了一副麻木不仁、愚昧无知的典型迂腐的国民形象。说到本文的第二个喜剧特色,就是极具讽刺、幽默、滑稽的喜剧语言。就美学意义而言,喜
9、剧性表现为滑稽、讽刺、幽默这三种形式。而在阿Q正传中,其喜剧性主要表现为讽刺和幽默。而这种讽刺和幽默主要是通过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一系列的挖苦、调侃,作者通过最简练、犀利的笔墨,将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地展示在了读者面前。我们也可以从作者其他的作品中看到他的这种风格。在阿Q正传中,这样的语言更加随处可见。如阿Q说自己是赵太爷的本家,只见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短短几个字,就将赵太爷那副蛮横的恶霸嘴脸活生生得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又比如写到那个假洋鬼子吹嘘的那一段,假洋鬼子短短几句中文夹杂英文的话语,就将一个活脱脱的假洋鬼子那种满口鬼话连篇、捏造革命的嘴脸表现出来了
10、。还有,当阿Q没饭吃只能到尼姑庵里面去偷萝卜,最终被老尼姑发现,他无赖的辩解和被狗追赶时的衣服狼狈样,着实令人捧腹大笑。这样的描写在阿Q正传中还有很多,引人发笑的同时也让人深思,这些作者笔下的人物,好像在当时那个时代的现实中都找得到影子。其实作者对于这些语言、动作描写的运用,其真实目的是为了揭露真相和事实,打破那些封建丑恶嘴脸的真实面具。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不同对象的讽刺,作者其实是运用了不同的笔墨和态度来描写的。阿Q这样的受压迫者,作者的讽刺是善意的,一方面讽刺他的虚伪懦弱、妄自尊大,一方面又对其深表同情,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的国民的讽刺和同情。而对于赵太爷、假洋鬼子这些形象,作者的讽刺就是直接的
11、、犀利的,这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统治者无情的批判。作者擅长以讽抒情,用犀利和讽刺的语言将阿Q的落后、麻木和精神胜利法以及赵太爷等人的卑劣表达得原形毕露。阿Q正传的讽刺喜剧特点在作者的表现下展示得淋漓尽致,而悲剧特色虽然只是透露在字里行间中,却也是使人回味悠长。作者着重的笔墨在阿Q的精神胜利法中,而精神胜利法却暗自影射了当时整个国民的劣根性。阿Q在未庄里受到的压迫、摧残,是来自于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的。这就直接造成了阿Q特有的精神胜利法,这是一种扭曲、畸形的人格。可是如果没有了这样一种复杂的精神胜利法,阿Q也许会崩溃自杀。因此,这样矛盾的性格就是这样在支撑着阿Q的同时也折磨着阿Q。阿Q是书中的一
12、个形象,却也代表了当时整体的国民形象。阿Q的性格具有很广泛的社会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当时我国国民整体的劣根性。作者认识到,国民的麻木、愚昧是造成国家落后局面的根本原因。作者一直在试图寻找一种方式来发现、揭露以及改造这种国民的劣根性。阿Q这个形象是受封建制度压迫剥削的典型代表,命运固然是悲惨的,作者运用文字的形式将阿Q这一形象描写的既可怜又可悲,就是对整个国民劣根性的有力控诉。作者解剖了国民的心灵,揭示了他们悲惨命运的必然性。读者细细品完这部作品后,似乎也能在其中这些人物身上找寻到自己的影子。这就达到了作者写这部作品的最佳效果。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从中反省、思考,不仅仅是在那个时代,直到延续至
13、今都还有其丰富的时代意义。阿Q正传是一部喜剧,同时又是一部悲剧。表面上看来,戏剧性因素要大一些,可是细细品品读,却发现文字中透露着作者对麻木不仁的愚昧者封建腐朽的思想意识的深刻悲哀和批判,揭露了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的人民受尽压迫不得不靠思想精神的满足来填补心灵恐惧和空虚这一悲哀。作者哀其不幸却又怒其不争,他想通过自己的文字启迪当时的人们要勇于打破封建牢笼的束缚,破除思想中的奴性意识。从阿Q个人的人生悲哀到这个国民的劣根性,作者用他辛辣的笔法、巧妙的构思、生动的语言、动作描写和一针见血的批判,用一片短短的小说便道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哀与不幸,但是作者同时也为民族的前进指明了方向,即是推翻封建阶级压迫统治,改变这种存在在骨子中的奴隶性,剔除普遍国民身上都存在的劣根性,即可引领整个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注释: 姚辉、谢旭、陈涛: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谈谈的喜与悲 鲁迅:且介亭杂文,寄周刊编者的信 鲁迅全集第六卷,第150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66页 林兴宅:论阿Q的性格系统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