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39727750 上传时间:2022-09-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53.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练习)1“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结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此观点属于A孔孟学说B汉代儒学C程朱理学D阳明心学2康熙年间大力推行鼓励垦荒的措施。康、雍之际,全国垦田数已超过明朝后期水平。雍、乾两朝,随着边疆和山区的开发,垦田数继续上升。乾隆末年,人口突破三亿。人口的急剧增长带来了()A劳动生产率的提高B人地矛盾日益突出C粮食产量的不断攀升D贫富分化日益严重3王守仁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他认为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致,即实行。他所说的“良知”指A心理自觉,扬善抑恶B强调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C恢复良心,学以致圣D回

2、复善良,以理统情4明清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新的经营地主,他们与单纯的出租土地的传统地主不同,他们通常已不是进行单一的粮食生产,而是种植很多经济作物,并经营副、牧、渔业。经营地主的出现折射出当时A地域商帮兴起B商品经济发展C人地矛盾突出D资本主义萌芽5康熙三十九年苏州踹匠(又称“踏布匠”)由于包工头克扣工钱罢工将近一年,最后以清政府的司法介入暂告结束。康熙五十四年踹匠再次罢工,要用增加的工价,办理普济院、育婴堂,并建立“踹匠会馆”。清政府以“无籍之徒,结党群来,害将叵测”,立石严禁。这反映该历史时期()A罢工的主要目的是经济斗争B农耕文明中分离出一些变异C政府执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D政府立法以

3、管理官营手工业6明夷待访录一书中提出了“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有治法而后治人”等思想,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称该书为“启蒙之书”。由此可见,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A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B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反专制斗争C是中国依法治国思想的源头D成为戊戌变法运动的理论依据7从清代中期开始,“石骨尽露、山头无复有土”的情况已屡见不鲜。为解决此类问题,嘉庆初年,浙江开始下令“不得仍种苞芦”;道光初年,陕西西乡下令“永将北山封禁”,以“禁止玉米种植”;道光十三年,更有御史上奏朝廷,请求通过禁止“棚民开山”“种植包米”。这些做法表明()A玉米种植开始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B物种交流促进

4、世界经济联系增强C新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关注D官员有效遏制了玉米种植的危害8白银不是明朝的法定货币,明代没有白银制度可言,从历史上看,白银货币发端于民间,国家并无“银法”,供应来源主要是海外的日本、美洲等地。可见明代A货币主导权逐渐下移B白银货币化根源于白银的流入C白银货币价值被忽视D外商由此控制了中国商品市场9明清时期小说、戏曲创作成就显著,其中以贵族家庭的兴衰变迁为主线,生动再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这部代表作是A水浒传B西游记C儒林外史D红楼梦10有感于明清鼎革之际汉族知识分子的尴尬境地,归庄在传砚斋记中劝诫严舜工

5、时讲道:“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A工商皆本的思想成为主流B士农工商秩序被打破C儒家义利观发生根本变化D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11“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等进步思想就其实质而言是A资产阶级民主启蒙思想B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创新C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D西学东渐的产物12明初官府打击豪富,强迫他们迁出本地。明太祖时先将14万户富豪迁徙凤阳,又将富户

6、5300户赶至南京,使得大地主的数量受到限制。这些举措A有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B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C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使土地兼并现象消失13黄宗羲强调“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批评那些不读书的心学家和读死书的理学家“天崩地解,落然无与吾事”。同时,他认为“致良知”的“致字即是行字”,“致良知”便成了“行良知”。由此可见,黄宗羲()A强调读书目的是探究万物B批评继承了王阳明的思想C注重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D具有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14乾隆年间,朝廷要求地方官员查禁大量戏曲剧本。在禁毁一些民间剧本的同时,朝廷鼓励并组织力量改编和创作了大量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忠君孝亲、劝人向善一类的剧本,供

7、民间戏曲表演。这一措施意在A促进中国文学艺术创新B推动戏曲艺术的繁荣C借助戏曲强化人伦秩序D阻止儒家思想的传播15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仍规定“银之用非十两以上禁不许以交易”。嘉靖(15221566年)以后,各种铜钱都同白银发生联系,规定比价。在有些地方,白银是唯一的货币,铜钱几乎被废弃。当时,白银地位发生变化的客观条件是()A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B政府海禁政策的放松C市场白银数量的增多D农产品商品化的加强16明清时期。上海城障庙附近形成了“以节引客”的传统习俗,如“城障神出遮,远近商贩云集。摊点林立,官民参与,百戏杂呈”,许多原本赶庙会的“行商”逐渐“沉积”下来,成为“坐商”,形成

8、了一个繁华的商业区。这反映出A政府支持社会节日的活动B民俗文化推动商业发展C政府的抑商政策趋于松弛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质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中期起,徽州商人在江南经营棉布业极为突出。正德、嘉靖时,徽商程楷兄弟,东贾吴,北贾鲁,“乃吴、鲁人皆乐与少君兄弟游”。嘉靖时,歙县程氏、潘汀州和潘仕等皆曾在苏州经营布业。嘉靖、隆庆时人潘次君者,在江淮业盐,南京业典当,浙江业粮食,而在吴地经营棉布。又如吴良儒,即在吴淞江一带,“以泉布起”,经商的同时,时时奉母起居,“捆载相及,月计者月至,岁计者岁输”,以尽孝道。范金民明清时代的徽商与江南棉布业材料二明清两朝全国录取进士51681人,其中明代为24

9、866人,清代为26815人。江南共考取进士7877人,占全国15.24%,其中明代为3864人,占全国的15.54%,清代为4013人,占全国14.95%。总体而言,明清两代每7个进士,就有1个多出自江南。江南进士不但数量多,而且名次前,最为显赫,明代状元近四分之一和清代状元半数以上出自江南,三鼎甲往往为江南人囊括。自顺治十五年到康熙三十三年的14个状元,清一色是江南人。连中三元者,清代全国仅2人,苏州有其一(即钱棨),“三元坊高竖学宫道左”,天下荣之。人称“国朝文运之盛,江苏为最,他省皆不及也”。不仅如此,江南还出现了父子鼎甲、兄弟鼎甲、祖孙状元、叔侄状元等自古稀见的科第盛况。范金民江南地

10、域文化的魅力注:材料中的江南地区相当于现在的江苏省范围内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五个市,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三市,还有上海市,也就是江浙的8个省辖市加上海这1个直辖市的范围,面积大约为40000平方公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中反映的明清经济现象。(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明清江南科举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王夫之与方以智都生活在明末清初,当时的知识分子以全面总结传统文化和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为文化责任。由于在文化价值认识上的差异,王、方二人有不同的文化选择。对于传统文化,王夫之侧重于发扬原始儒学,方以智力图会通儒佛道三教,但他们都主

11、张通过全面的批判总结,来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对于西方文化,他们都主张只可取其实验科学的内容,而坚决地拒斥其神学内容。不同之处在于,王夫之认为“地圆说”歪曲了中国传统的浑天说,方以智却认为“远西之说”在中国乃古已有之。王夫之主张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别择方法去实现文化选择,而方以智则主张通过专精并重、全偏兼顾的会聚方法去实现。作为思想家,王夫之和方以智都对明清之世的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摘编自蒋国保王夫之与方以智文化选择同异论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夫之、方以智在文化选择上存在异、同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夫之、方以智的文化贡献。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C2B3A4B5B6B7C8A9D10D11B12A13B14C15A16B17(1)现象:徽州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徽商;工商业发达地区,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2)特点:科举中第的进士多,名次前;江南地区盛产状元。原因:江南经济发展带动文化进步,人才辈出;江南地区家族读书治学传统浓厚。18(1)相同的原因:生活于明清鼎革之际;受传统文化和西学东渐的影响。不同的原因:对于文化价值认识的差异;践行方法的不同。(2)贡献:对传统文化作批判、总结和发展;对西方学说进行批判吸收;肩负文化责任,著书立说,传续文化。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