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直流电动机双闭环调速系统设计 .pdf

上传人:H****o 文档编号:39716377 上传时间:2022-09-07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554.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直流电动机双闭环调速系统设计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2年直流电动机双闭环调速系统设计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直流电动机双闭环调速系统设计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直流电动机双闭环调速系统设计 .pdf(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1 设计方案论证1.1电流环调节器方案一,采用PID调节器,PID调节器是最理想的调节器,能够平滑快速调速,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微分冲击,将对电机产生较大的冲击作用,一般要小心使用。方案二,采用PI调节器,PI调节器能够做到无静差调节,且电路较PID调节器简单,故采用方案二。1.2转速环调节器方案一,采用PID调节器,PID调节器是最理想的调节器,能够平滑快速调速,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微分冲击,将对电机产生较大的冲击作用,一般要小心使用。方案二,采用PI调节器,PI调节器能够做到无静差调节,且电路较PID调节器简单,故采用方案二。2 双闭环调速控制系统电路设计及其原理2.1综述随着现

2、代工业的发展,在调速领域中,双闭环控制的理念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与应用。相对于单闭环系统中不能随心所欲地控制电流和转矩的动态过程的弱点。双闭环控制则很好的弥补了他的这一缺陷。双闭环控制可实现转速和电流两种负反馈的分别作用,从而获得良好的静,动态性能。其良好的动态性能主要体现在其抗负载扰动以及抗电网电压扰动之上。正由于双闭环调速的众多优点,所以在此有必要对其最优化设计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本次课程设计目的就是旨在对双闭环进行最优化的设计。2.2整流电路本次课程设计的整流主电路采用的是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它可看成是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 页,共 18 页 -2

3、-由一组共阴接法和另一组共阳接法的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串联而成。共阴极组VT1、VT3和VT5在正半周导电,流经变压器的电流为正向电流;共阳极组VT2、VT4和VT6在负半周导电,流经变压器的电流为反向电流。变压器每相绕组在正负半周都有电流流过,因此,变压器绕组中没有直流磁通势,同时也提高了变压器绕组的利用率。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多用于直流电动机或要求实现有源逆变的负载。为使负载电流连续平滑,有利于直流电动机换向及减小火花,以改善电动机的机械特性,一般要串入电感量足够大的平波电抗器,这就等同于含有反电动势的大电感负载。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是当a=0时的工作情况。触发电路先后向各自所控

4、制的6只晶闸管的门极(对应自然换相点)送出触发脉冲,即在三相电源电压正半波的1、3、5点(正半波自然换相点)向共阴极组晶闸管VT1、VT3、VT5输出触发脉冲;在三相电源电压负半波的2、4、6点(负半波自然换相点)向共阳极组晶闸管VT2、VT4、VT6输出触发脉冲。以下三点是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所要遵循的规律:(1)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任一时刻必须有两只晶闸管同时导通,才能形成负载电流,其中一只在共阳极组,另一只在共阴极组。(2)整流输出电压波形是由电源线电压uUV、uUW、uVW、uVU、uWU和uWV的轮流输出所组成的,各线电压正半波交点16分别是VT1VT6的自然换相点。(3)六只晶闸管

5、中每管导通120,每间隔60有一只晶闸管换流。综上所述,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的整流输出电压脉动小,脉动频率高,基波频率为300Hz,所以串入的平波电抗器电感量较小。在负载要求相同的直流电压下,晶闸管承受的最大电压,将比采用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要减小一半,且无需要中线,谐波电流也小。所以,广泛应用于大功率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如果为了省去整流电压器,可以选用额定电压为440V的直流电动机。相比其他各类整流电路而言,再根据其优点,所以采用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本次本次课程设计的变压器联结组别采用的是主变压器为Yd11和同步变压器为Yy4。当然不同的联结组别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作用。名师资料总结-

6、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2 页,共 18 页 -3-以下为变压器联结组别选择的国家标准:为了制造和使用上的方便,国家规定三相双绕组电力变压器的标准联结组为Yyn0、YNy0、Yy0、Yd11、YNd11。其中Yyn0用于低压侧电压为400230V的配电变压器中,供给动力与照明混合负载。变压器的容量可达1800kV.A,高压侧的额定电压不超过35kV。YNy0用于高压侧需接地的场合。Yy0只供三相动力负载。Yd11用在低压侧电压超过400V的线路中,最大容量为31500kV.A,高压侧电压在35kV以下。YNd11用在高压侧需要接地且低压侧电压超过400V的线路中。三相变压器的绕组联

7、结时应注意利用单相变压器接成三相变压器组时,要注意绕组的极性。把三相心式变压器的一、二次侧三相绕组接成星形或三角形时,其首端都应为同名端;一、二次绕组相序要一致。2.3触发电路的选择和同步晶闸管的电流容量越大,要求的触发功率越大。对于大中电流容量的晶闸管,为了保证其触发脉冲具有足够的功率,往往采用由晶体管组成的触发电路。本次课程设计的触发电路采用的是锯齿波同步的触发电路,该电路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为同步环节;锯齿波形成及脉冲移相环节;脉冲形成、放大和输出环节;双脉冲形成环节;强触发环节。选择好触发电路后,就要考虑同步的问题。所谓同步,就是要求触发脉冲和加于晶闸管的电源电压之间必须保持频率一致和

8、相位固定。实现同步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同步变压器TS的不同联结组别向各触发单元提供不同相位的交流电压,称之为同步信号电压,确保变流装置中各晶闸管能按规定的顺序和时刻获得触发脉冲并有序地工作。通常,同步变压器的联结组别与主电路整流变压器联结组别、主电路形式、负载性质以及采用何种触发电路均有关系。实际上所谓三相触发电路同步定相,就是在主电路整流变压器联结组别、主电路形式、负载提出的所需移相范围以及触发电路均已确定的条件下,如何经过简便的方法来确定同步变压器联结组别并给各触发单元选取相应的同步电压。由于同步变压器二次电压要分别接到各单元触发电路,而各单元触发电路又均有公共“接地”端点,所以同步变压器的二

9、次侧选择星形联结。由于整流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3 页,共 18 页 -4-变压器与同步变压器一次绕组总是接在同一的三相电源上,所以对同步变压器联结组别的确定可以采用简化的电压相量图解方法。2.4双闭环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图2.1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电路原理图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电路原理图如图2.1所示,首先是对双闭环控制电路的稳态工作原理的分析,可以根据系统的稳态结构框图来分析,分析稳态工作原理的关键是要了解PI调节器的稳态特征,一般都会存在着两种状况:饱和输出达到限幅值,不饱和输出未达到限幅值。当调节器饱和时,输出为恒值,输入量的变化不再影响输出,除非有反向的输入信号

10、使调节器退出饱和;换句话说,饱和的调节器暂时隔断了输入和输出间的联系,相当于使该调节环开环。当调节器不饱和时,PI的作用使输入偏差电压在稳态时总为零。在实际的正常运行时,电流调节器是不会达到饱和状态的。因此,只有转速调节器饱和和不饱和两种情况。当转速调节器不饱和时,两个调节器都不饱和,稳态时,它们的输入偏差电压都是零。而当转速调节器饱和时,ASR输出达到限幅值,转速外环呈开环状态,转速的变化对系统不再产生影响。双闭环系统变成一个电流无静差的单电流闭环调节系统。在稳态工作点上,转速是由给定电压决定的,ASR的输出量是由负载电流决定的,而控制电压的大小则同时取决于转速和负载电流。PI调节器的输出量

11、在动态过程中决定于输入量的积分,到达稳态时,输入为零,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4 页,共 18 页 -5-输出的稳态值与输入无关,而是由它后面环节的需要决定的。双闭环调速系统的静特性在负载电流小于Idm时表现为转速无静差,这时,转速负反馈起主要调节作用。当负载电流达到Idm时,对应于转速调节器的饱和输出,这时,电流调节器起主要调节作用,系统表现为电流无静差,得到过电流的自动保护。这就是采用了两个PI调节器分别形成内、外两个闭环的效果。这样的静特性比带电流截止负反馈的单闭环系统静特性好。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稳态结构图如图2.2所示。对其起动过程的分析,由于在起动过程中转速

12、调节器ASR经历了不饱和、饱和、退饱和三种情况,整个动态过程就分成、三个阶段。第阶段(电流上升阶段)。突加给定电压后,经过两个调节器的跟随作用,Uc、Ud0、Id都跟着上升,但是在Id没有达到负载电流IdL以前,电动机还不能转动。当IdIdL后,电动机开始起动。由于机电惯性的作用,转速不会很快增长,因而转速调节器ASR的输入偏差电压仍较大,其输出电压保持限幅值,强迫电枢电流迅速上升。直到电流调节器很快就压制了Id的增长,标志着这一阶段的结束。第阶段(恒流升速阶段)。这是起动过程中的主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ASR始终是饱和的,转速环相当于开环,系统成为在恒值电流给定下的电流调节系统,基本上保持电

13、流Id恒定,因而系统的加速度恒定,转速呈线性增长,对电流调节系统来说,E是一个线性渐增的扰动量,为了克服它,Ud0和Uc也必须基本上按线性增长,才能保持Id恒定。第阶段(转速调节阶段)。当转速上升到给定值时,转速调节器ASR 的输入偏差减小到零,但其输出却由于积分作用还维持在限幅值,所以电动机仍在加速,使转速超调。转速超调后,ASR输入偏差电压变负,使它开始退出饱和状态,Ui*和Id很快下降。但是,只要Id仍大于负载电流IdL,转速就继续上升。直到Id=IdL时,转矩Te=TL,则dn/dt=0,转速n才到达峰值。此后,电动机开始在负载的阻力下减速,当IdIdL时,直到稳定。综上所述,双闭环直

14、流调速系统的起动过程有以下三个特点:(1)饱和非线性控制(2)转速超调(3)准时间最优控制。最后是对其动态抗扰性能的分析,对于调速系统,最重要的动态性能是抗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5 页,共 18 页 -6-扰性能。主要是抗负载扰动和抗电网电压扰动的性能。负载扰动作用在电流环之后,因此只能靠转速调节器ASR来产生抗负载扰动的作用。就静特性而言,系统对它们的抗扰效果是一样的。但从动态性能上看,由于扰动作用点不同,存在着能否及时调节的差别。负载扰动能够比较快地反映到被调量n上,从而得到调节,而电网电压扰动的作用电力被调量稍远,调节作用受到延滞,因此单闭环调速系统抑制电压扰

15、动的性能要差一点。综上所述,由于增设了电流内环,电压波动可以通过电流反馈得到比较及时的调节,不必等它影响到转速以后才能反馈回来,抗绕性能大有改善。因此,在双闭环系统中,由电网电压波动引起的转速动态变化会比单闭环系统小得多。图 2.2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稳态结构图3 整流装置的设计及其计算3.1变压器副方电压为了减小电网与整流装置的相互干扰,使整流主电路与电网隔离,为此需要配置整流装置。但由于电网电压波动、管子本身的压降以及整流变压器等效内阻造成的压降等。所以设计时2U应按下式计算:)(cos22min2ndlTdnIICUABUnUU式中:dnU为负载的额定电压,取220VTU 为整流元件的

16、正向导通压降,取1Vn 为电流回路所经过的整流元件的个数,桥式电路取2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6 页,共 18 页 -7-A 为理想情况下0时20UUd,取 2.34 B为实际电压与理想空载电压比,取0.93min为最小移相角,取10 C为线路接线方式系数,取0.5dlU为变压器阻抗电压比,取0.05NII2为二次侧允许出现的最大电流与额定电流之比,取0.816所以将数据代入VU3.106)816.005.05.098.0(93.034.21222023.2变压器和晶闸管的容量(1)变压器容量理想条件下变压器二次容量为KVAIUIUSN617.10816.033222

17、2(2)晶闸管容量晶闸管额定电压应选等于元件实际承受最大峰值电压TMU的(23)倍VUUUTMTn66.30022)32(2考虑 3 倍的过压容量,取V98.901晶闸管额定电流:有效值AIINVT.55.233平均值24.1215)57.1()(NVTATVTKIII考虑(1.5 2)(ATVTI的过流裕量,取A28.243.3平波电抗器的电感量为了使负载电流得到平滑的直流,通常在整流输出端串入带有气隙铁心的电抗器。电流连续时:)2(11DBdLLLL式中:mHIUKIUKLNd45.4724.23.106693.01.1%521min211mHUIUKLdlrecBB461.005.088

18、.443.1069.3%2mHLD8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7 页,共 18 页 -8-所以mHLd528.38)8461.02(45.471电流断续时:)2(22DBdLLLL式中:mHISUfUULreciddm566.111088.4405.03.10630014.3246.010233222其中iS 给定的允许电流脉动系数,三相整流电路中,)%105(iS,取%5。所以mHLd644.2)8461.02(566.112平波电抗器电感mHLLLddd528.38,max21平波电抗器电阻为dR=1.03.4晶闸管保护电路(1)晶闸管关断过电压保护为了避免晶闸管两

19、端在关断过程中出现瞬时反向过电压尖峰波形,最常用的保护方式是在晶闸管两端并接RC吸收元件。选择根据AIATVT15)(查表得:电阻80R,电容FC15.0电阻功率WfCUPmR08.510)3.1066(15.050106262(2)交流侧过电压保护为了避免接通、断开交流侧电源时出现暂态过程而引起的过电压,故采用阻容吸收电路电容FUSIC075.03.106310617%46%62220电阻KIUSURdl22.804.005.035333.1063.2%3.22022AfCUICC0193.0103.150075.05014.3210266电阻功率WRIPCR18.982200193.03)

20、43(22(3)直流侧过电压保护直流侧由于是电感性负载,故在某种情况下,会发生浪涌过电压.如电压过高的话,有可能会造成晶闸管硬开通而损坏。为避免它,故在直流负载两端并接压敏电阻来保护。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8 页,共 18 页 -9-选择根据mAU1标准电压和通流容量通过查表可得出:VUUdmA40422023.123.11通流容量选择KA5.0,故查表得压敏电阻型号规格为5.044031MY(4)过电流保护造成晶闸管过电流的主要原因是:电网电压波动太大、电动机轴上拖动的负载超过允许值、电路中管子误导通以及管子击穿短路等。为了避免这些影响,通常采取快速熔断器来起到过

21、电流的保护作用。快速熔断器接法有三种,本设计采用接入桥臂与晶闸管串联的方法。选择根据TMFUAVVTIII)(57.1的计算公式来进行选择本设计中15)(AVVTI,所以查表得型号为50RLS(5)电压上升率和电流上升率避免晶闸管由于正向电压上升率过大,而引起的晶闸管误导通,造成快熔或晶闸管烧坏。通常限制措施是在每一个晶闸管桥臂中串接一个空芯小电感(电感量约为 2030H)。本设计选择HLS20(6)选择触发电路主电路变压器选择12YY的联结组别同步变压器一组选择4YY、另一组选择10YY的联结组别4 控制电路的设计4.1已知参数直流电动机,18.0,min1000,308,220,60aNN

22、NNRrnAIVUKwP放大倍数35SK电磁时间常数sT012.01机电时间常数sTm12.0电动机电势常数rVCemin/.0196电动机机电时间常数sTm015.0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9 页,共 18 页 -10-4.2预选参数(1)调节器输入阻抗KR200(2)电流反馈系数AVIUdmim13.08.405.18(3)转速反馈系数rVnUNnmmin103.5150083(4)电流反馈滤波时间常数msTfi1(5)转速反馈滤波时间常数msTfn5(6)电流给定滤波时间常数msTTfloi1(7)转速给定滤波时间常数msTTfnon54.3最佳典型型电流环的计

23、算(1)简化系统并确定时间常数:略去反电势nCEe对电流变化的影响。合并小惯性环节,包括晶闸管延迟和反馈滤波环节。电流环小时间常数之和为:sTTTsoii00267.000167.0001.0(2)求出固有部分的传递函数,画出简化后的电流环结构图固有部分的传递函数为:)10287.0)(100167.0(178.3)1)(1()(sssTsTRKsWlssi简化后的电流环结构图3.1 所示为:图3.1 简化后的电流环结构图(3)选择电流调节器结构根据设计要求%5i,并保证稳态电流无差,可按典型I 型系统设计电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0 页,共 18 页 -11-流调

24、节器。电流环控制对象是双惯性型的,因此可用 PI 型电流调节器,其传递函数为ssKsWiiiACR)1()(检查对电源电压的抗扰性能:093.00287.000267.0liTT,参照表后各项指标都是可接受的。(4)计算电流调节器参数电流调节器超前时间常数:sTli0287.0电流环开环增益:要求%5i时,应取5.0iiTK,因此127.18700267.05.05.0sTKiIACR 的比例系数为693.113.0406363.10287.027.187SiIiKRKK(5)检验近似条件电流环截止频率:127.187sKIci(A)晶闸管整流装置传递函数的近似条件ciSsT160.19900

25、167.03131满足近似条件(B)忽略反电势变化对电流环动态影响的条件cilmsTT175.570287.0094.01313满足近似条件(C)电流环小时间常数近似处理条件cioiSsTT19.257001.000167.0131131满足近似条件(6)计算调节器电阻和电容运算放大器KR200,各电阻和电容值为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1 页,共 18 页 -12-KKRKRii86.3320693.10,取K34FKRCiii45.8340287.0,取F5.8FKRTCoioi2.020001.0440,取F2.04.4最佳典型型速度环的计算(1)确定时间常数(

26、A)电流环等效时间常数sTKiI00534.000267.0221(B)转速环小时间常数sTKTonIn01034.0005.000534.01(2)选择转速调节器结构按照设计要求,选用PI 调节器,其传递函数为ssKsWnnnASR)1()((3)计算转速调节器参数按跟随和抗扰动性能都较好的原则,取h=5,则 ASR 的超前时间常数为shTnn0515.001034.05转速开环增益为2222112201034.0252621sThhKnNASR的比例系数为1036.1101034.06363.1103.552094.01358.013.062)1(3nmenRThTChK(4)检验近似条件

27、转速环截止频率为1178.570515.01122sKKnNNcn(A)电流环传递函数简化条件为cniIsTK128.8800267.027.1873131,满足近似条件(B)转速环小时间常数近似处理条件为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2 页,共 18 页 -13-cnonIsTK15.64005.027.1873131,满足近似条件(5)计算调节器电阻和电容运算放大器KR200,各电阻和电容值为KKRKRnn072.222201036.110,取K230FKRCnnn22.02300515.0,取F22.0FKRTConon120005.0440,取F15 系统性能指标

28、的分析计算5.1静态指标的计算(A)典型I型系统给定阶跃输入:)1001.0)(100167.0(188lim)(lim00ssskGKSSP0sse(B)典型II型系统给定阶跃输入:)10053.0)(1005.0()10515.0(1135lim)(lim200sssskGKSSP0sre扰动阶跃输入:ssssssssEeSnSsn1)10515.0(3.6)10053.0)(1005.0(272lim)(lim20000|snsrsseee5.2动态跟随指标的计算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3 页,共 18 页 -14-(1)电流环可以达到的动态跟随性能指标为%5

29、%3.4isTtir0125.07.4sTtis01602.06(2)空载起动到额定转速的最大超调量%n,在饱和非线性下,以 ASR“退饱和超调”符合系统实际。%78.811.03277.05.1%2.812)()(2%)(%maxmaxmnNbnbbnTTnnzCCnnCCsTtnr03.001034.085.285.2sTtns1.001034.055.955.95.3动态抗扰动指标的计算(1)负载变化20%额定负载时min49.2101034.03958.12716.82%20222rTJCITFKCnmNIIb4069.17maxmaxIIbbCCCn%6385.1%1002.0|ma

30、x2.0NnnnnNsTtnv09.08.8(2)电网电压波动10%额定值时(A)电流环min721.6611.0225.0212rFKCIb09.2maxmaxIbbCCCI%2.51%1001.0|max1.0NIiIINsTtiV06.07.21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4 页,共 18 页 -15-(B)速度环min55.001034.074.1209.2222max2rTJCITFKCnmIIb447.0maxmaxIIbbCCCn%029.0%100|maxNnnnnNsTtnv09.08.85.4稳定性指标的分析典型型系统和典型型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图

31、幅值时间图5.1典型型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图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5 页,共 18 页 -16-幅值时间图5.2典型型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图(A)电流环的稳定性由附图5.1中博德图可以看到,当其幅频特性曲线过0 时,既其转折点所对应相频率特性曲线的点在-180之上,并且仍有一定余量,充分说明该环节稳定。(B)转速环的稳定性由附图5.2中博德图可以看到,当其幅频特性曲线过0时,既其转折点所对应相频率特性曲线的点在-180之上,并且仍有一定余量,充分说明该环节稳定。6 总结在老师的辛勤指导下,再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按时完成了任务,初步设计了无静差双闭环直流调速

32、系统。无静差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在国民生产中有着非常广泛和重要的用途,因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6 页,共 18 页 -17-此本次课程设计相当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当中用到了诸多与我们本专业相关的知识。设计过程当中我了解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步骤及设计原则;能够学以致用,巩固了书本知识;通过自己动手训练,使自己初步具有设计运动控制系统的能力,培养提高了自己独立工作和创造能力。这是一次课程设计的基本训练,培养了我查阅书籍、参考资料、产品手册、工具书的能力,上网查寻信息的能力,运用计算机进行工程绘图的能力,编制技术文件的能力等等,从而提高了我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由

33、于本人理论知识有限,实践经验不足,设计中难免存在错误与不足之处,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本人定当虚心接受,努力改进。7 参考文献1 文 亚 凤.双 闭 环 调 速 系 统 工 程 设 计 方 法 的 数 字 仿 真.现 代 电力.2000;17(1):7681 2 陈渝光.电气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年 9 月 1 日3 赵明.直流调速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 马国伟.叶平.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双闭环调速系统设计.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4;17(6):68 5 王果.朱大鹏.直流电机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仿真.电机技术.2005;3:23 25 6 陈伯时.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7 页,共 18 页 -18-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8 页,共 18 页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