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泰安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题画诗和咏画诗周金标顾名思义,题画诗是题于画面之诗,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这是狭义的题画诗。但“题”字亦有品评之意,后人在讨论题画诗时,较多使用广义的内涵,将品评画作之诗和题于画面之诗统称为题画诗,其实这是不妥的。确切地说,品评画作之诗应当称为咏画诗,它与题于画面的题画诗有诸多区别,不可不辨。唐宋时期的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等,写作了大量歌咏绘画的诗作,沈德潜认为杜甫对题画诗有首创之功,他在唐诗别裁集中说:“(杜甫)题画诗开出异境,后人往往宗之。”但杜甫等人的诗歌并未真正题于画面,只是咏画诗。现存
2、题画诗真迹最早的大概是宋徽宗赵佶的作品,其芙蓉锦鸡图腊梅山禽图空白处各题有绝句一首,但这在宋代也是偶一为之罢了。文人画兴盛于元代,文人而兼画家,自画自题,题画诗随之而兴。唐宋以来诗画分途的局面,在元代尤其是元末彻底改观。到了明清,题画诗进入繁荣期,几乎是无画不题,数量之多,远超唐宋。咏画诗一般采取尊题手段,赞美画作,以逼真传神为最高境界。杜甫咏画就常常以画为真,疑画物为真物,又用真物衬托画物,渲染画物的逼真效果。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这种手法为后人继承,如黄庭坚题宗室大年画二首其二:“水色烟光上下寒,忘机鸥鸟恣飞还。年来频
3、作江湖梦,对此身疑在故山。”也是疑画作真,忘情赞美。咏画诗一般从画外入题,逐渐过渡到画面,表明观画缘起和自己的观众身份,否则显得突兀,易致读者茫然不知所云。如杜甫画鹘行“高堂见生鹘”,苏轼王维吴道子画“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等,或开门见山,或旁敲侧击,亮出自己观画者的身份。此后对画面或作精细描写,或作概要提示。而题画诗直接题于画面,两者水乳交融。咏画诗和题画诗一般均描写画意,借画言志,但在内容方面有所不同。题画诗一般负有解说或伸展画意的任务,这是题画诗的天职,也是其天然局限,有点类似命题作文,无论如何超脱,却不能天马行空,离题万里。而咏画诗没有如此顾忌,诗人往往尽情挥洒,既可在空间上“视通万
4、里”,亦可在时间上“思接千古”;既可全篇照应画面,亦可随心所欲,“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种优势是题画诗所不具备的。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则从画面引申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朴素哲理。一句话,咏画诗只是借他人之图画,抒一己之怀抱。而题画诗在于谨守本分,老老实实为画面添彩,且多数题画诗又可以补充并深化画面的意蕴,郑板桥自题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内容已大大超越画意。从篇幅看,咏画诗海阔天空,篇幅不限,如杜甫咏画诗多长篇七古或歌行。而题画诗则强调“不侵画位”“不伤画局”。传统文人画在创作伊始就要考虑留白,“留白”既是“知白
5、守黑”的需求,也是方便自己日后有感而题,或是考虑他人或后人收藏时的题跋和钤印。而传统画的留白大小和位置,决定了题画诗一般不可能是长篇大作,即所谓“客不欺主”也。所以明清时期的题画诗大多为绝句或短诗。 (摘编于“中国青年网”,有删减)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论者多将题画诗和咏画诗混为一谈,而作者认为,两者有诸多不同,需要好好分辨。B. 题画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开始诗画分途,文人画兴起后,题画诗就进入繁荣期。C. 咏画诗常采用衬托手法,以观者的感受来衬托画面的逼真,这也体现了其尊题的特点。D. 文章主要围绕“咏画诗”和“题画诗”的不同来论述,但并不否定两者也有相
6、同之处。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首段先驳后立,明确了中心论点,在结构上起到总领全篇的作用。B. 文章使用举例、对比、引用和比喻论证等手法,条理清晰,论证充分。C. 现存最早的题画诗真迹是宋徽宗的作品,所以说杜甫对题画诗有首创之功是错误的。D. 文章细说题画诗和咏画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有力地证明全文的观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咏画诗在时间、空间上可尽情挥洒,不受拘束,故而比题画诗更具有优势。B. 咏画诗一般从画外入题,逐渐过渡到画面,题画诗则一般负有解说或伸展画意的任务。C. 文人画考虑留白,是为了方便自己日后有感而题,或是考虑他人或
7、后人收藏时题跋和钤印。D. 题画诗在篇幅上一般都要遵循“客不欺主”的原则,以免“侵画位”,所以都比咏画诗简短。【答案】1. B 2. C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B,“文人画兴起,题画诗就进入繁盛期”错,根据原文第二段,文人画兴起是在元代,而明清时期,题画诗才进入繁荣期。故答案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
8、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C,表述太绝对,原文所举宋徽宗的作品,并没有认可是最早的题画诗。再者,因果关系不成立,“现存最早”不能完全否定“杜甫首创”的说法。故答案选C。【3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观点的理解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选项A,说“咏画诗比题画诗更具有优势”错,原文第5自然段所说“这种优势”是指“咏画诗没有顾忌”这一方面,全文也只是分辨两种画的不同,并没有厚此薄彼。选项C,选项说法太片面。原文最后一段说“留白”既是“知白守黑”的需求,也是方便自己日后有
9、感而题,或是考虑他人或后人收藏时的题跋和钤印。选项D,虽然咏画诗篇幅不限,题画诗受留白大小限制,但不能绝对地说题画诗一定比咏画诗简短。故答案选B。【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做 人吴万夫东爷六十多岁了,还没有找到嫡传弟子,祖传的宝贵
10、医学经典也就只好束之高阁,无从授业。东爷膝下无嗣。但小镇方圆多远的人们却对东爷赞叹至极。无论三更半夜,刮风下雨,只要喊东爷出诊,东爷从不拒绝。东爷一直抱着“吃亏是福”的态度与人交往,常常借的浅还的满。东爷从医多年,从没让人说个“孬”字。但东爷却遇上一件使他终身都感耻辱的事。那天,下着毛毛细雨,东爷从茅山坳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回来,趑趄中途,碰见一条壮汉躺在田埂上,鼻翼翕动,昏厥不醒。东爷掐脉一探,得知此汉患有急性病,遂给他摆治一番,喂药扎针。俄顷,便见有一缕幽幽气息自壮汉的口鼻中徐徐呼出。壮汉醒过来了,却一口咬定东爷拿走了他兜里的钱。东爷面色苍白,结结巴巴:“我救了你,还会拿你的钱吗?”壮汉说:“
11、鬼知道你打的啥主意?也许见财忘义呗!”东爷讷讷:“我干了一辈子医”壮汉说:“干了一辈子医,就能说明你是个好人?”东爷语塞。情急中倒翻药箱,解开衣扣,让壮汉搜查。壮汉两手一摊:“哼,一人藏东西,十人难找。那可是我全家人的口粮钱哪!”东爷真可谓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东爷义愤填膺掉头便走。可是壮汉仍尾随不放。到了东爷的门诊室里又哭又嚷。门口围了许多人。议论纷纭。“东爷会干这事吗?”“我看未必!”壮汉一把鼻涕一把泪:“没有的事我能无中生有吗?人心隔肚皮,做事两不知!你能坐在他心窝里保证他没干吗?”人们都无话可说。壮汉在地上滚号不已,满身泥巴,悲恸欲绝。人们觉得似假又似真。有人开始嘀咕:“站得再稳,也
12、有跐脚的时候啰!”有人应和:“是哩,东爷真是一时糊涂,财迷心窍哇!”东爷脸色乌紫,嘴唇哆嗦,一个踉跄,差点儿跌倒。东爷颤颤巍巍数出一百五十元毛票,交给壮汉。壮汉接过钱,磕着响头千恩万谢而去。东爷的形象一下子在人们的心目中坍塌了。东爷大病一场。老伴守在床头,寸步不离,日夜安慰。东爷怎么也憋不过这口气。第五天晌午,东爷起来了,净过手,焚了香,战战栗栗地捧出一口檀木箱盒,端着列祖列宗苦心巴巴积累下的奇丹妙方,突然老泪纵横,恸哭失声。东爷哭一声,撕一张,撕一张,哭一声。当老伴从厨房赶来劈手夺过时,厚厚的一本书,已被东爷撕烧得只剩下几页白纸。黑褐色的纸屑,宛若万花丛中的蝴蝶,在蓝幽幽的火苗上,上下起舞。
13、老伴也哭了,但却无可挽回。东爷从此不再给人医病。人常说,黄金有价药无价。东爷当了一辈子医生,却未见攒下分文。东爷还得生活。东爷还需要钱。一天黄昏,东爷到镇外的草坪上散步,碰见一条误食酒糟的狗。那狗挣扎过,浑身泥垢,嘴插在一泊水凼中。狗虽醉死半天,尚有活的希望。狗属土命,挨地活七分。东爷便弯下腰,抱起狗趴在自己的膝盖上,搣成弓状,稍一用力,只听咕咚一声,一团乱七八糟的秽物,从狗嘴里天女散花样四处喷出,溅了东爷两裤管。醉狗醒了,狺的一声吠叫,蹿出东爷的怀抱,张皇遁去。那狗跑了几步远,却又停下,蹲在地上,审视东爷须臾,又主动蹭到东爷面前,卧下身子,两条前腿做作揖状,晃着尾巴,喵喵呜呜,似是感激东爷的
14、救命之恩。东爷拍拍那狗。那狗便眼角滚下几滴浊泪,恋恋而去。东爷的心受到震动。东爷回来后决定开个门诊,专治狗病。这样也可维持生计。从此,不时有人到东爷的门诊给狗治病。狗成了小镇人们的一种时尚。豢养狗的,大多是一些有钱人家。多则三五条,少则一两只。主人走到哪儿,狗也跟到哪儿。铁链子在狗颈上哗哗啦啦抖动,满街流淌金属响声,八面威风,如过狗队。狗,有的性如狼,有的猛似虎。龇牙咧嘴,让人退避三舍,唯恐避之不及。狗主人也无形中改变了地位,天高三尺,地陷一丈,人仗狗势,狗壮人胆,横行霸道,耀武扬威。镇民们被搅得谈“狗”色变,每每碰见“蜀犬吠日”,也要哆嗦一团。但东爷对狗,却毫无惧色。那些被东爷治过病的狗,往
15、往见了东爷,多远都要冲过来,摇头摆尾,舔东爷的手,上东爷的身子,亲密无间。人们都羡慕东爷能和狗打成一片。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简笔描写东爷救治壮汉和醉狗的情景,在内容上突出了东爷医术的高超,在结构上形成前后遥相呼应的关系。B. 壮汉死搅蛮缠,东爷有口难辨,人们无法替东爷申辩,倍感无奈,令东爷只能平白无故地蒙受见利忘义的耻辱。C. 小说末尾处详写狗如狼似虎,耀武扬威,使得镇民们谈“狗”色变,是为了衬托狗们能够识得东爷的为人本性,跟东爷亲密无间。D. 小说语言雅俗共赏,庄谐自如,整散结合,善用修辞却又不着斧凿痕迹,描写朴素自然,却又生动逼真,精练传神
16、。5. 小说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请找出三处加以分析。6. 小说题目是“做人”,请结合全文分析一下“做人”的深刻意蕴。【答案】4. B 5. 东爷和众人的对比。东爷对众人真诚相待,治病救人风雨无阻;众人却不相信东爷的为人,当壮汉诬陷东爷时,众人却也开始怀疑东爷见利忘义。壮汉和醉狗的对比。东爷救壮汉反被壮汉诬陷另有居心;东爷救醉狗,醉狗以泪感恩。众人和众狗的对比。东爷的为人,众人有目共睹,但在东爷遭遇是非时却破坏了信任体系;但被东爷治过病的狗却一直对东爷忠诚信任,亲密无间。 6. 东爷做人乐善好施,治病救人无人不赞,虽然遭遇见财起意的羞辱,也没得到众人的信任,伤心至极,但他救死扶伤并未停止,专门给狗
17、治病,得到狗的感恩和信任。他的做人,问心无愧。壮汉做人忘恩负义,面对东爷仗义相救,不管钱财是否真丢失,应该感谢其救命之恩,不可随意诬陷。众人做人失掉是非曲直原则,东爷为人应该人所共知,遇事却轻易怀疑,不仅不替东爷辩解,反而雪上加霜,随意怀疑,他们的冷漠让东爷对治病救人心灰意懒。被东爷救治的狗们虽然如狼似虎,横行霸道,却对东爷的救治心怀感恩。它们对东爷的亲密证明了东爷的本性之善,在这点上人应该向狗学习。【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及手法赏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
18、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B,“人们无法替东爷申辩,倍感无奈”曲解文意。人们并没有想要替东爷申辩,他们此时没有去感恩东爷,而是对东爷的为人产生了怀疑。故答案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手法赏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小说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请找出三处加以分析。考生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内容,从文中找到体现对比的地方,并进行理解和赏析。例如本文中最典型的对比是:壮汉和醉狗的对比,小说中的壮汉的忘恩负义和醉狗的知恩图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充分的讽刺了人的人性都不如一只动物,体现了人性良知的泯灭。同时小说中的东爷的善良和人们的冷漠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只要考生结合文本找出对比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分
19、析即可。【6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标题的赏析和主旨的评价的能力。题干问的是:小说题目是“做人”,请结合全文分析一下“做人”的深刻意蕴。考生主要是先要从文中形形色色的人进行分析和把握,东爷做人乐善好施、壮汉做人忘恩负义、众人做人失掉是非曲直原则、被东爷救治的狗们虽然如狼似虎,横行霸道,却对东爷的救治心怀感恩。以上是从小说中人们“做人”的原则上进行分析,最后考生要从小说的主题上进行分析,本题通过众多人物的对比,揭示了做人的原则应该是以善良为本,在与人相处中要多对他人进行体恤和帮扶。【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
20、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国务院办公厅于2008年6月1日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颁布“限塑令”的初衷,是期望通过“收费杠杆”限制塑料袋泛滥。10年时间过去了,大型商超的塑料袋使用量明显下降,
21、替代品增加,但塑料袋继续充斥生活的每个角落。在很多消费者看来,环保购物袋价格贵,携带也不方便,而塑料袋几毛钱的成本微不足道,甚至他们付费后,反而产生代偿心理,使用起来更加理直气壮。与政令设计初衷相去甚远的尴尬局面值得反思。首先,塑料袋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强大的监管力量也捉襟见肘,随着时间推移,执法检查和惩治手段长期虚位,最终默许了塑料袋的肆意使用。其次,生产和零售商有利可图,对“限塑”不以为然;而消费者乐享塑料袋便利的心理惯性,让其难以弃用。此外,超市和集贸市场“限塑”,但餐厅剩菜“打包”,互联网订餐外卖,快递行业一年用掉120亿个塑料袋、247亿米封箱胶带更多塑料浪费与污染却无“令”可
22、限政策不均衡也是造成“限塑”有令难行的原因。如此,政策有局限,监管有难度,生产有利益,消费有依赖,“限塑令”陷于空转就无法避免了。政令要生效,要加强监管,也要有赖于市民和商家的自律。除了加强全社会宣传教育、提高认识之外,还要从源头上“堵”,建立包括互联网订餐、快递业在内的全行业监管体系,通过制定罚则,打击违规生产超薄塑料袋的厂家,严格监控生产、销售、消费等环节,制止违规产品流入市场;同时,对市民消费行为要“疏”,在奖励回收、选择更好的替代品等方面有引导、激励措施。政府、商家和市民同心协力,“限塑”从政令变为习惯,方为期不远。(编选自“搜狐新闻”,有删改) 材料二:如何解决塑料包装使用过量的问题
23、? 据介绍,商务部正在开展绿色商场创建活动,已创建85家绿色商场,覆盖全国各省份,促进包括限塑在内的流通行业绿色化发展。今年,商务部制订了绿色商场(超市)创建和实施评价细则,将减塑的若干具体要求作为重点指标,引导流通企业积极减塑,目前各地正积极申报。在日前的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国内众多绿色商场开展了“停止提供塑料袋一小时”等主题活动,并滚动播放节能宣传片,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当前,快递等一些新流通领域,塑料袋等使用较多,白色污染愈加凸显。在加快绿色包装标准化进程方面,也有一些进展。商务部流通发展司负责人介绍,一方面,联合工信部印发关于加快我国包装产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推行包装简约化、减量化
24、、复用化及精细化包装设计技术。联合有关协会编制发布仓储配送与包装绿色发展指引,鼓励电商与供应商合作,充分利用原厂包装,减少二次包装浪费,鼓励合并客户订单,减少包裹数量和配送次数。另一方面,制定电子商务绿色包装技术和管理规范行业标准,近期将发布。环保部门也在加大对废塑料回收利用过程的环境监管方面采取积极措施,环保部门单独或者会同相关部门发布多项规范文件,集中整治废塑料加工利用集散地和废塑料加工利用企业,推动废塑料回收利用集聚发展和清洁利用。2017年,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废塑料等“五废”再生利用行业清理整顿,目前全国共重点整治“五废”行业集散地194个,排查再生利用企业1.8万家,关停取缔880
25、0余家。(摘编自“环球网”,有删改)材料三:有偿使用塑料袋的做法是否有效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单选题选项小计比例A、效果明显1616.49%B、有一点作用但效果不好7577.32%C 、没效果66.19%本题有效填写人次97您对限塑令有何看法?【即在超市商场不能无偿使用塑料袋】:单选题选项小计比例A、这是大家应该做的,要积极配合8890.72%B、这是环保部门的事,与我无关66.19%C、完全没必要做33.09%本题有效填写人次97( 以上表格来源于“问卷星”“塑料袋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材料四:联合国曾发布报告称,“禁令”是有效缓解塑料污染的途径之一。除我国外,很多国家也颁布了相应的“禁塑令”,
26、以法律的形式限制甚至禁止一次性塑料的使用。在一场名为构建“更干净更绿色的英国”环境保护规划发布会上,英国首相公布了英国的禁塑计划,该计划包括在全英普及付费使用塑料制品,以及政府加大力度资助塑料制品科技创新和制度改革。政府将在塑料生产和消费的每一阶段采取限制性行动,在超市推行无塑料通道,增加对外卖盒等一次性塑料物品的消费税。智利是拉丁美洲“禁塑行动”的领头羊之一。早在四年前,智利南部巴塔哥尼亚地区就开始禁止使用,去年,这一禁令的适用范围更是扩大到沿海地区。而近日,智利宪法法院在一项裁决中表示支持商业领域的“禁塑令”,使得智利有可能成为南美洲首个“禁塑”国家。肯尼亚颁布的“禁塑令”被誉为“全球最严
27、禁塑令”,这是因为在肯尼亚生产、销售或使用塑料袋将面临1年至4年的监禁或最高400万肯先令(约合人民币26万元)的罚款,手持塑料袋的公民有可能遭到警方逮捕。肯尼亚政府表示,据估计肯尼亚每年使用3亿个塑料袋,其中许多塑料袋被以不环保的方式丢弃,需要好几个世纪才能降解。肯尼亚环境部部长说,禁令是个契机,将推动企业实现多样化、生产更有利于环境的可重复使用的袋子,这可能会创造数千个就业岗位。尽管世界各国纷纷颁布了“禁塑令”,但是,相关专家表示,“禁塑令”在缓解塑料污染上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禁令并不能从源头上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只有找到一次性塑料的代替物,使用可降解、无污染的环境友好型材料,才能制止塑料污
28、染。(摘编自“中国塑料机械网”,有删改)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限塑令颁布实施已有10年,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大型商超滥用塑料袋的现状。B. 限塑令规定消费者购物使用塑料袋需付费,反而使消费者使用塑料袋变本加厉。C. 限塑令的推行需要各部门协同努力,也需要消费者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D. 材料一、二、四均列举了具体数字,他们分处不同位置,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针对限塑环保,全世界很多国家、全国相关部门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B. 快递、外卖等一些新流通领域的产生和兴盛,让我们的环保攻坚战面临新的挑战。C.
29、从材料三可看出,民众普遍支持限塑令,但对有偿使用塑料袋的效用却不认可。D. 只有借鉴其它国家的“禁塑令”,才能打破我国“限塑令”政策上的局限,从而制止污染。9. 限塑令难推行,原因很多,请仔细分析四则材料,概括能让政令生效的措施。【答案】7. B 8. D 9. 加强对市民和商家的自律宣传教育。严格监控塑料袋生产、销售、消费等环节。积极创建绿色商场,促进流通行业绿色发展。加快绿色包装标准化进程。加大对废塑料回收利用过程的环境监管力度。【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
30、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B,“反而使消费者使用塑料袋变本加厉”理解有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内容,付费使用塑料袋只是让消费者产生代偿感,用得更理直气壮,但并未让消费者用得变本加厉。故答案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和分析文本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D,并不是把“限塑”改为“禁塑”就可以解决我们国家的限塑令存在的问题,再者,只是在政策上禁止也很难制止污染,还需要其它配套措施。故答案选D。【9题详解】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
31、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限塑令难推行,原因很多,请仔细分析四则材料,概括能让政令生效的措施。考生首先要注意锁定文本内容:材料一:政令要生效,要加强监管,也要有赖于市民和商家的自律。除了加强全社会宣传教育、提高认识之外,还要从源头上“堵”,建立包括互联网订餐、快递业在内的全行业监管体系,通过制定罚则,打击违规生产超薄塑料袋的厂家,严格监控生产、销售、消费等环节,制止违规产品流入市场;同时,对市民消费行为要“疏”,在奖励回收、选择更好的替代品等方面有引导、激励措施。政府、商家和市民同心协力,“限塑”从政令变为习惯,方
32、为期不远。材料二:环保部门也在加大对废塑料回收利用过程的环境监管方面采取积极措施,环保部门单独或者会同相关部门发布多项规范文件,集中整治废塑料加工利用集散地和废塑料加工利用企业,推动废塑料回收利用集聚发展和清洁利用。材料四:尽管世界各国纷纷颁布了“禁塑令”,但是,相关专家表示,“禁塑令”在缓解塑料污染上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禁令并不能从源头上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只有找到一次性塑料的代替物,使用可降解、无污染的环境友好型材料,才能制止塑料污染。根据以上几则材料的内容,考生进行筛选概括即可得出答案。【点睛】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
33、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二、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
34、,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师己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师己以实告。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
35、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节选自史记)注 粥:通“鬻”y,贩卖。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B. 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C. 不曰/乐其以
36、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D. 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B. “驷”意为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套着四匹马的车,“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驷”指战车。C. “郊”,冬至日在南郊祭天。郊天之礼反映了古人愚昧无知,盲目崇拜的思想局限。D. “六艺”在文中所指的礼、乐、射、
37、御、书、数六种技能,始于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孔子有治国方术,任职大司寇期间,鲁国上下知礼守序,四方来服,齐人闻风恐惧。B. 黎鉏献策送美女骏马利诱季桓子以离间鲁国君臣,果然奏效,孔子不得已离开鲁国。C. 从文中季桓子的“喟然叹曰”可以看出,季桓子理解了孔子离开鲁国的原因。D. 司马迁高度评价了孔子,虽为布衣,却被后世学者崇拜,其学说被广泛尊为标准。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 (2)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答案】10. C 11.
38、 C 12. B 13. (1)那些妇人的口,可以把大臣和亲信撵走;接近那些妇人,可以败事亡身。悠闲啊悠闲,我唯有这样度过余生! (2)天底下的帝王以至于贤能的人很多,都是生前显赫一时,死后就渐渐被世人遗忘。【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这句话的含义是“但不是还有一句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的话吗?”于是就把扰乱国政的大夫少正卯杀了。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羊和猪的商人就不敢哄抬物价;男女行人都分开
39、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各地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根据理解“乐其以贵下人”是“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意思,后面的词语“乎”是表示停顿的语气词,所以可以排除ABD三项。故答案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选项C,“郊天之礼反映了古人愚昧无知,盲目崇拜的思想局限”理解有误。郊天之礼是周代最为隆重的祭典,属于自然崇拜的一种,郊天之祭既反映了周人
40、对上天的敬畏,又反映了人们对自己来自何处的根源性追溯。故答案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选项B,“黎鉏献策离间鲁国君臣”错,孔子不是“不得已离开鲁国”而是主动离开的。故答案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
41、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出走”撵走、“谒”接近、“死拜”败事亡身、“卒”余生。(2)“至于”以至于“荣”显赫“没”死后“已”遗忘。【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参考译文:
42、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代理国相职务,脸上露出喜悦神色。他的弟子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到来也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句话,但不是还有一句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的话吗?”于是就把扰乱国政的大夫少正卯杀了。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羊和猪的商人就不敢哄抬物价;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各地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照顾,使其满意而归。齐国听到了这个消息就害怕了,说:“孔子参与政事,鲁国一定会称霸,一旦鲁国称霸,我们靠它最近,必然会被先吞并。何不送给鲁国一些土地呢?”黎鋤说:“我们先试着阻止他们一下,如果不成,再
43、送土地也不迟嘛!”于是就从齐国挑选了八十个美貌女子,都身着华丽的衣服,跳着康乐之舞,身上毛色有文采的马一百二十匹,一起送给鲁君。先把女乐和文马彩车安置在鲁城南面的高门外。季桓子身着便服前往观看再三,打算接受下来,就告诉鲁君以外出到各地周游视察为名,乘机整天到南门观齐国的美女和骏马,把国家政事都荒废掉了。子路看到这种情形便对孔子说:“老师,我们可以离开了。”孔子说:“鲁国就要在郊外祭祀,如果能按照礼法把典礼后的烤肉分给大夫们,那么我还可以留下不走”。季桓子终于接受了齐国送来的女子乐团,一连三天不过问政务;在郊外祭祀结束后,又违背常礼,没把烤肉分给大夫们。孔子于是离开了鲁国,当天就在屯地住宿过夜。
44、鲁国大夫师己前来送行,说道:“先生您是没有过错的。”孔子说:“我可以唱一首歌吗?”于是唱道:“那些妇人的口,可以把大臣和亲信撵走;接近那些妇人,可以败事亡身。悠闲啊悠闲,我唯有这样度过余生!”师己返回后,桓子问他说:“孔子说了些什么?”师己据实相告。桓子长叹一声,说“先生是怪罪我接受了齐国那一群女乐啊!”太史公说,诗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心里却向往着他。我读孔子的著作,可以想见到他的为人。到了鲁地,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辆、衣服、礼器,目睹了读书的学生们按时到孔子旧宅中演习礼仪的情景。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徘徊留恋不愿离去。自古以来,天下
45、的君王贤人也够多的了,当活着的时候都显贵荣耀,可是一死什么就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已经传了十几代,读书的人仍然崇他为宗师。从天子王侯一直到中原地区研究六经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来做为判断衡量的准则,可以说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清朝词作,完成下列小题。菩萨蛮纳兰性德飘蓬只逐惊飙转,行人过尽烟光远。立马认河流,茂陵风雨秋。寂寥行殿锁,梵呗琉璃火。塞雁与宫鸦,山深日易斜。注 惊飙:狂风。 茂陵:指明十三陵之宪宗朱见深的陵墓,在今北京昌平县北天寿山。汉武帝的陵墓也叫“茂陵”。梵呗:佛家语。谓做法事时的歌咏赞颂之声。琉璃火,即琉璃灯,寺庙中点燃之玻璃制作的油灯。1
46、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起首二句“飘蓬只逐惊飙转,行人过尽烟光远”,表面写飘蓬不定,随风乱舞,实则暗示出世界的命运如飘蓬一般不定,人生亦然。B. 词人虽感茫然孤独,但意志并不消沉,“立马认河流”辨明方向,气概豪迈。C. 词的下阕运用白描手法,将行殿、梵呗、琉璃火以及塞雁和宫鸦勾画出一幅简明的画面,使苍凉之感跃然纸上。D. 词的末一句“山深日易斜”呈现出一份无理之趣,“山深”与“日斜”之间本无因果关系,词人却能于悖谬处见真理,发人深省。15. 词的上阕最后一句“茂陵风雨秋”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答案】14. B 15. 点明时间和地点,作为上阕的收尾。用茂陵、秋天、风雨意
47、象传达出更深的含意。以明宪宗之茂陵代指明十三陵,也让人联想到西汉最盛者汉武帝的茂陵。这个千古一帝,最终也只不过是一剖黄土。由此怀古,生发出今昔之感、兴亡之叹、黍离之悲。【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要认真理解诗词的内容,然后和选项内容进行比对分析。选项B,从“立马认河流”的下一句“茂陵风雨秋”可以看出,词人并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反而沧桑伤感之意浓郁,所以说“辨明方向,气概豪迈”的说法欠妥。故答案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诗句的内容及含义的能力。题干问的是:词的上阕最后一句“茂陵风雨秋”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考生首先要结合诗句理解内容,诗中的“茂林”根据注释:指明十三陵之宪宗朱见深的陵墓,在今北京昌平县北天寿山。汉武帝的陵墓也叫“茂陵”。所以此处是借观看古代帝王的陵墓,体现出作者对古人追忆的同时也包含着一丝凄凉之意,古代帝王生前的权势和死后的陵墓形成了今昔对比,“风雨秋”也体现出环境的凄凉和悲苦的情感。【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