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资料讲解 .pdf

上传人:C****o 文档编号:39675470 上传时间:2022-09-07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152.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资料讲解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2年《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资料讲解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资料讲解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资料讲解 .pdf(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此文档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交流用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课程代码:12340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导论1、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出生到小学之前(0-6 岁)或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之前的儿童。狭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到上小学之前(3-6 岁)的儿童。一般将正式进入小学学习阶段之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2、发展指的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所发生的系统的(整体)、有规律 的(有序)、持续性(时间上的延续)的变化。3、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目标是描述学前儿童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解释学前儿童发展变化的机制、优化学前儿童的发展。4、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2、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5、学习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1)理论价值:充实和丰富人类发展科学的理论体系;(2)实践意义: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依据,为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相关的学科知识,为涉及儿童的其他工作领域提供知识指导和智力支持。6、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生物性(先天遗传)与社会性(后天教养);主动(积极参与者)与被动(被动接受者);连续性和阶段性;普遍性和差异性。7、学前儿童发展的共同规律和趋势:(简答)(1)从简单到复杂;(2)从具体到抽象;(3)从被动到主动;(4)从零乱到成体系;8、通常认为,2-3 岁是儿童口语学习的关键

3、期,4 岁是儿童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期,5 岁左右是儿童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5-6 岁是儿童掌握词汇最快的关键期。9、研究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原则:(重点)(选择)客观性原则(充分考虑儿童生活的客观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充足的客观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性);发展性原则(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学前儿童,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发展特点和趋势,避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 页,共 19 页 -此文档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交流用免用孤立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教育性原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负责,必须符合教育的要求)。10、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研究设计:横断设计(同一时间点研究

4、不同年龄阶段的被试)、追踪设计(某一时间段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反复观察)、时间序列设计(将横断设计和追踪设计结合起来)。11、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研究方法:(选择)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最基本的方法,最常用、最实用的研究方法。)访谈法(又称谈话法。)问卷法(效率高,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作品分析法(是指对儿童的各种作品,如绘画、手工等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和分析儿童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的方法。)第二章 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1、胚胎的发展阶段:(选择)(1)胚卵期(合子期):受精卵植入子宫,在子宫壁“着床”,大约需要 2 周左右;(2)胚胎期:从植入子宫一直持续到怀孕的第8 周;(3)胎儿期:受孕第9

5、 周到分娩。2、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它是由脱氧核糖核酸即DNA 组成。3、染色体异常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唐氏综合征、杜氏综合征、柯氏综合征、超雄性综合征。4、致畸因素指可能对胎儿造成伤害的因素,包括药物、烟酒及咖啡因等麻醉品、辐射、化学物质和污染等。5、影响胎儿发育的母亲因素包括:(1)母亲的生育年龄 (2)母亲的疾病 (3)母亲的情绪 (4)母亲的营养6、大脑单侧化 指的是大脑两个半球的单侧化现象。大脑由两个半球组成,左半球掌握着语言中枢、听觉中枢、动作中枢、积极情感表达中枢,而右半球则负责空间视觉中枢、触觉中枢和消极情感表达中枢。(名词解释)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

6、师精心整理-第 2 页,共 19 页 -此文档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交流用7、无条件反射是婴儿最早的动作。新生儿的反射可分为生存反射(有明显的适应价值,如吸吮反射、眨眼反射)和 原始反射(不具有确保新生儿生存的价值,正常情况下出生后几个月就会消失,如抓握反射,游泳反射)。8、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从上到下(首尾律:最早发展的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由近及远(近远律:从躯干到四肢)、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大小律:儿童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以后才逐渐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选择)9、动作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简答)(1)动作对大脑发育具有促进

7、作用;(2)动作使个体对外界刺激更加警觉,使感知觉精确化;(3)动作使得婴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4)动作改变着个体与外界环境的互动模式,促进个体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发展,并影响个体的社会交往特点。第三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1、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2)感知觉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2、研究婴儿感知觉经验的方法:(选择)视觉偏好法(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偏好哪一种);习惯化方法(测量婴儿感知觉能力最普遍的方法,反复呈现刺激物,使得婴儿对刺激物越来越熟悉,直到对刺激物不再做出反应。去习惯化:即婴儿对某种刺激形成习

8、惯化后,随着另一个新刺激的出现,反应又会增强,习惯化便立刻消失的现象。);诱发电位法(给婴儿呈现一种刺激,激励其看到刺激时脑电波的变化);高振幅吸吮法(分析婴儿的吸吮动作,研究其对感知环境的反应)。3、出生后 3 周,婴儿能将视线集中在物体上;出生2 个月的婴儿能够追随水平方向移动的物体;出生 3 个月的婴儿能追随物体做圆周运动。4、视敏度 是指视觉精确地辨别细微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5、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颜色视觉与颜色的三个特性有关,即颜色的 明度、色调、饱和度。(选择)6、触觉:是皮肤受到机械刺激时产生的感觉,是皮肤感觉和运动觉的联合。名师

9、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3 页,共 19 页 -此文档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交流用7、婴儿一出生就表现出明显的味觉偏爱。8、知觉大小恒常性:是指不管物体离眼睛距离多远,及其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变化如何,都能够认识到物体的大小尺寸不会变化的能力。9、从 4 岁开始,幼儿区别各种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才逐渐发展。5 岁儿童不仅注意到色调,而且注意到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10、婴儿的视觉偏好:喜欢轮廓清楚的图形、喜欢有环形和有条形的图形、喜欢同心圆的图形多于非同心圆的图形、喜欢较复杂的图形多于较简单的图形、喜欢人脸多于其他图形、喜欢正常的人脸,不爱看眼鼻嘴位置歪曲

10、的人脸。11、婴儿的形状知觉发展很快,3 岁儿童基本上已能正确地找出相同的几何图形。3 个月的婴儿会区分能抓握的物体和不能握住的过大物体。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通常 3 岁儿童仅能辨别上下方位,4 岁儿童开始能辨别前后方位,5 岁儿童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 岁儿童虽然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4 个方位,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辨别仍未达到完善。(重点)(选择)12、深度知觉 又称立体知觉,距离知觉,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常用工具是吉布森等(1960)创设的视崖装置,通过视崖实验 发现,儿童深度知觉发展较早,6 个月大的婴儿就能感觉到视觉悬崖的存在,说明他们已经具有的

11、深度知觉的能力。(重点)(选择)13、幼儿中期可以正确理解“昨天”、“今天”、“明天”,也能运用“早晨”、“晚上”等词,但对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等还不能了解。14、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人们主动认识客观现实的知觉。(名词解释)学前儿童观察发展的表现:(简答)(1)观察的有意性逐渐加强;(2)观察的顺序性提高;(3)观察的细致性增加;(4)观察的理解性逐步发展。15、感知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重点)(理解、应用、分析)(1)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感受性发生变化,降低或者提高,一般来说,在感受的相互作用下,弱刺激提高分析器的感受性,

12、强刺激降低分析器的感受性。例如,视觉感受性可在听觉影响下发生变化,因而,教师上课说话时应轻声细语,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4 页,共 19 页 -此文档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交流用不要高声大叫,以免影响幼儿的感受力。(2)感受性的变化:同一感受器,可因刺激的连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和生活活动中,要有效利用幼儿的各种适应现象,例如,在让幼儿闻某种气味时,不要闻得太久,以免因为适应而分辨不出气味;播放音乐时声音不应过大,以免幼儿的听觉感受性下降,甚至损伤听力。(3)感觉的对比:感受器官因为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相互对立的感觉相互作用时

13、,可使对方的感受性有所加强。教师运用颜色的对比,可以使活动室的美术装饰相映衬,红花还得绿叶配;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利用视觉对比,突出要演示的对象,使幼儿看得清楚,印象深刻。(4)知觉的选择性:知觉是有选择性的,一部分刺激物是知觉的对象,而另一部分刺激物便成为背景,从而使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以及主体状态等都会影响知觉的选择性。(5)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标记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在教学中,尽量充实教材内容,并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通过讲解联系幼儿已有

14、的知识经验,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6)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由于客观事物常常是包含多种属性的复合刺激物,因此我们队客观事物的感知也经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而实现的。将看到、摸到、听到的各种信息整合在一起,能够帮助刚开始理解或探索事物的学前儿童更好地认识世界。第四章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1、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种心理状态。(名词解释)2、注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重点)(简答)(1)注意有助于儿童选择和调节自己的行为;(2)注意有助于研究和促进儿童感知;(3)注意有助于儿童长时记忆的发展;(4)注意

15、能有效维持儿童的活动坚持性。3、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定向性注意(儿童注意的最初形态)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5 页,共 19 页 -此文档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交流用无意注意的发生先于有意注意。无意注意 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没有目的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 是主动的,需要意志努力的、由意识支配的注意。选择性注意:指的是在同一情境下,儿童对某类刺激信息表现出集中的注意,而忽略其他刺激或信息的现象。(名词解释)4、3 个月以后,经验开始在幼儿的注意中起作用。5、3-6 岁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1)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16、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6、幼儿无意注意发展的特点:(重点)(简答)(1)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是事物的物理特性;(2)对幼儿有意义的事物逐渐成为引起其无意注意的因素;(3)幼儿的无意注意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稳定和深入。7、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特点:(重点)(简答)(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展水平的局限;(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特别是在承认的要求下发展的;(3)幼儿的有意注意需要在特定的活动中完成。8、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重点)(论述、分析)(1)注意的 选择性 与幼儿的活动:后天训练或强化能够对幼儿注意的选择性产生影响;成人应根据幼儿现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安排教学内容,这样才有助

17、于幼儿注意的集中,达到良好的效果;幼儿注意的选择性还与幼儿的情绪和兴趣有很大关系。(2)注意的 广度与幼儿的活动:注意的广度,指的是人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注意到的刺激的数量。幼儿注意的广度很小,因此教师应(1)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2)避免过多刺激同时出现(3)要使用能吸引幼儿兴趣,唤起幼儿情绪的教学方法。(3)注意的 稳定性 与幼儿的活动:注意的稳定性指的是注意持续集中于同一活动或事物的时间。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不高,易受其他无关刺激的干扰。教师在组织活动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活动的时间应长短有别。(4)注意的 分配与幼儿的活动:注意的分配指的是在同一时间内,注意集中于不止一种活动或事物。幼儿注意

18、的分配较弱,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有意注意,并尽量使幼儿将同时进行的集中活动联系起来,促进注意分配能力的发展。9、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主要原因:过多的无关刺激、疲劳、缺乏兴趣、活动组织不合理等。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6 页,共 19 页 -此文档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交流用10、防止幼儿注意分散的对策:(重点)(简答)(1)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2)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交互作用;(4)提高教师合理组织活动的能力与智慧。第五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1、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记忆影

19、响学前儿童知觉 能力的发展;记忆影响学前儿童想象、思维 水平的发展;记忆影响学前儿童言语能力的发展;记忆影响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2、“客体永久性”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时使用的概念,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3、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1)记忆保持时间延长;(2)记忆容量增加;(记忆广度增加,记忆范围扩大,工作记忆出现。)(3)记忆内容丰富化;(4)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5)元记忆能力的发展;(6)记忆策略的形成与发展。4、工作记忆 是指人们在完成认知任务的过程中将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名词解释)5、根据记忆的内

20、容对象不同,记忆可以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语词记忆等。从发展顺序看,最早出现运动记忆,然后是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幼儿记忆中最为重要的记忆),最后是语词记忆。6、记忆的提取方式分为再认和再现(回忆)。再认是指当记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头脑中呈现曾经记忆过的事物;再现,又称回忆,是指记忆过的事物没有再次出现,由于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再次在头脑中呈现记忆过的事物的过程。7、元记忆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于1971年提出,是指个体自身对记忆过程的认知。元记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元记忆体验、元记忆监控三个部分。学前儿童的元记忆主要表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7 页,共

21、19 页 -此文档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交流用现为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两个方面。8、儿童常使用的记忆策略主要有视觉复述、特征定位、复述、组织策略等。9、3-6 岁儿童记忆的发展特点:(重点)(简答)(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机械记忆用得多,意义记忆效果好)(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4)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10、促进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策略:(重点)(简答、论述)(1)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2)使儿童明确记忆的任务;(3)教儿童学会运用记忆策略;(4)帮助儿童进行合理的复习。第六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

22、发展1、想象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1)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有关:想象依靠原有表象;想象和记忆密不可分;想象和思维关系密切。(2)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有关:想象印发情绪,情绪影响想象。(3)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有关。2、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重点)(简答)(1)想象从无意性发展导初步出现有意性;(2)想象从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3)想象从极大的夸张性发展到初步具有逻辑性。3、想象 是对头脑中的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无意想象 是一种不自觉的,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想象。(名词解释)4、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重点)(简答)(1)由

23、外界刺激直接引起;(2)主题不稳定;(3)内容不系统;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8 页,共 19 页 -此文档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交流用(4)以想象过程为满足;(5)易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5、再造想象 指的是根据语言文字或图形、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 是根据自身的想法,独立在头脑中构造新形象的过程。(名词解释)(选择)再造想象是学前儿童想象的主要形式。6、再造想象的特点:(1)依赖于语言描述 (2)随情境变化 (3)实际行动是必要条件7、学前儿童想象夸张的表现:夸大事物的某种特征或某个部分;混淆假想与真实。学前儿童

24、想象夸张的原因:认知水平的限制;情绪的影响;表现能力的局限。(重点)(简答)(选择)8、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发展及特点:(1)表露式创造 (2)原型的简单改造 (3)情节和数量的发展9、学前儿童创造想象发展的表现:(1)提出“无稽”的问题 (2)自编故事 (3)创造性游戏 (4)创造性绘画10、2-3 岁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1)想象活动完全没有目的;(2)想象过程缓慢;(3)想象与记忆无明显界线;(4)想象内容贫乏;(5)想象依赖于感知;(6)想象依靠语言指导。11、3-4 岁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1)想象活动没有目的和稳定的主题;(2)想象内容单一、不系统。12、4-5 岁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25、:(重点)(简答)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9 页,共 19 页 -此文档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交流用(1)以无意想象为主(2)想象出现有意成分;(3)想象目的和计划简单。(4)内容趋于丰富,缺乏体系。13、5-6 岁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重点)(非常重要)(简答)(1)有意想象表现明显;(2)内容丰富且有情节;(3)创造想象表现明显;(4)力求符合客观逻辑。14、促进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策略:(重点)(简答)(论述)(1)尊重儿童的想象;(2)成人的引导;(3)增加儿童经验积累;(4)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想象。第七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1、思维是指人脑

26、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名词解释)概括性 和间接性 是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概括性是指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间接性是指思维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和认识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关系。思维的发生、发展标志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选择)2、思维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1)标志着儿童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2)标志着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3)使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4)标志着儿童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3、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1)学前儿童思维方式的发展:思维发生的时间是在2 岁左右,萌芽的标志是语词概括能力的出现。直觉行动思维的发展

27、趋势(直觉行动思维是指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是一种以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0 页,共 19 页 -此文档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交流用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的思维):(1)思维解决问题逐渐复杂化;(2)思维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渐概括化;(3)思维中语言的作用逐渐加强。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事物在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名词解释)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除此之外还有经验性、拟人性、表面性、片面性、固定性、近视性等。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抽象逻辑思维是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进行的思

28、维,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方式。)(2)学前儿童思维工具的变化特征(重点)(简答)思维活动主要依靠感知和动作进行,语言是对行动的总结;思维主要是以表象为工具,边说边做,语言和动作不分离;思维依靠语言,语言先于动作而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4、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把儿童的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前运算阶段(2-7 岁)(其中,2-4 岁是前概念阶段,4-7 岁是直觉思维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 或 12 岁-14 或 15 岁),每一个阶段都表明儿童适应环境的一种新水平。(选择)5、客体永久性:即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后,婴儿仍然相信该物体

29、持续存在。6、守恒:是指物体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它的物质含量既不增加,也不减少。7、运算:指的是内化的可逆的动作,即外部动作在头脑内部进行的一种具有可逆性的心理操作。8、自我中心思维:它是指儿童在一个时间只能考虑到事物的一种特征,由于没有真正掌握物体的要领,不能依据事物的客观联系和关系来解决问题,只能凭自己的个别经验、个体意义的象征进行思考,自我中心的倾向严重。9、幼儿最初掌握概念的特点:内容贫乏;内涵不精确;外延不恰当。10、学前儿童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实物概念,且以低层次概念为主,以具体特征为主。学前儿童掌握的概念主要是日常概念,而不是科学概念。(选择)11、学前儿童判断的发展特

30、点(重点)(简答)(1)判断形式的间接化;(2)判断内容的深入化;(3)判断根据的客观化;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1 页,共 19 页 -此文档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交流用(4)逻辑判断的明确化。12、学前儿童推理的发展:推理是指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是由一个判断或多个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过程。推理可以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间接推理比较复杂,可以进一步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等。13、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特点与趋势(重点)(简答)(1)在内容上,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2)在依据上,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发展

31、到依靠语言来说明理解;(3)在程度上,从对事物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复杂的、较深刻的理解;(4)在客观性上,从理解与情感密切联系,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5)在相对性上,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第八章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1、言语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交际功能、概括功能、调节功能。2、学前儿童言语获得的理论:环境论(模仿说,代表人物是奥尔波特、怀特赫斯;强化说,代表人物是斯金纳)、先天论(代表人物乔姆斯基)、相互作用论。3、语言学习的相互作用理论的主要观点:(简单了解)(1)幼儿是一个主动建构语言的交流者;(2)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个体语言与社会规范语言辩证

32、统一的过程;(3)语言学习和通过语言进行学习有机统一;(4)幼儿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完整的语言。4、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语音知觉的发展先于正确语音的发展;语言理解的发生发展先于语言表达的发生发展。5、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前言语阶段(0-12 个月)言语发生阶段(1-3 岁)和基本掌握口语阶段(2、3 岁-6、7 岁)其中,前言语阶段主要分为简单发音阶段(0-3个月)、连续音节阶段(4-8 个月)、学话萌芽阶段(9-12 个月);言语发生阶段主要分为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1-1 岁半)、积极说话发展阶段(1 岁半-2 或 3 岁)(重点)(选择)6、语言意识指的是儿童对语言的自

33、觉态度。7、儿童使用代词的频率最高,掌握名词的数量最多。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2 页,共 19 页 -此文档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交流用8、积极词汇 是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消极词汇 是指儿童不能理解或者能够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名词解释)9、儿童句型的发展趋势(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单词句,1-1 岁半,只有一个词的句子;电报句,1 岁半到 2 岁半,两三个单词组成)(2)从简单句到复合句(复合句: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相关较大的单句所构成的句子。);(3)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4)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10、情境言语

34、指的是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下才能使听者理解说话者所表达意思的言语形式,对话言语就带有较强的情境性。连贯言语指的是只依靠语言本身便能使听者理解的言语形式,独白言语一般连贯性较强。对话言语指的是两个人之间进行交谈,独白言语指的是个体单独向他人陈述。(名词解释)11、口吃是一种语言节律障碍,除了生理因素外,心理因素是造成口吃的主要原因。说话时过于紧张、激动或急躁能导致儿童口吃,此外,模仿也能造成儿童口吃。消除紧张是矫正口吃的主要方法。(选择)12、学前儿童口语的培养:(1)激发儿童言语交往的需要;(2)适当引导;(3)鼓励言语创造性。13、内部言语 又称“自我中心言语”,是对自己的、不出声的言语。(名词

35、解释)14、儿童自言自语的形式主要是游戏言语和问题言语。其中,游戏言语 指的是在儿童游戏中出现的自言自语,边说边做,用语言丰富自己的动作和行动,特点是比较完整、细致,有表现力;问题言语 指的是儿童在遇到困难时出现的自言自语,常常是儿童自问自答,特点是简单、零碎。4-5 岁儿童的问题言语最丰富。15、识字的阶段主要分为泛化阶段、识字阶段和再现阶段,学前儿童识字主要出于泛化阶段和识字阶段,书写活动是儿童识字的再现阶段。第九章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3 页,共 19 页 -此文档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交流用1、情绪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

36、作用(1)情绪激发学前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动机;(2)情绪影响认知发展;(促成知觉选择,监测信息移动,影响工作记忆,影响思维活动,影响语言发展)(3)情绪影响学前儿童交往的发展;(4)情绪影响儿童个性的形成。2、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华生将新生儿的原始情绪反应分为三种:怕、怒、爱。3、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提出了情绪分化理论,认为3 个月以后,婴儿的情绪分化为快乐和痛苦;6 个月以后,又分化为 愤怒、厌恶和惧怕;12 个月以后,快乐的情绪又分化为 高兴和喜爱;18 个月以后,分化出喜悦和妒忌等。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认为新生婴儿已经具有两种完全可以分辨的情绪反应,即愉快和不愉快。伊扎德认为,婴儿出生时具有

37、五大情绪:惊奇、痛苦、厌恶、最初的微笑和兴趣。(选择)4、婴儿最初的笑都是自发性的,也称为内源性笑。4 个月以后,婴儿开始出现有差别的笑,这是社会性微笑发生的标志。笑是人类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5、幼儿情绪发展的趋势(重点)(简答)(论述)(1)情绪的社会化 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情绪表达的日渐社会化。(2)情绪的丰富化和深刻化情绪的丰富化和深刻化主要是从情绪所指向的事物来看的,情绪的丰富化指得是情绪过程的日益分化以及情绪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情绪的深刻化指的是情绪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内在的特点。(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情绪

38、的稳定性逐渐提高;情绪的内隐性逐渐增强。6、幼儿高级情感的发生与发展:道德感、美感、理智感。(1)道德感是指由自己与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4 页,共 19 页 -此文档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交流用(2)美感是指人对事物的审美体验,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3)理智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与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类特有的高级情感。7、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培养策略(重点)(简答)(论述)(1)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保持和谐的气氛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幼

39、关系(2)成人的情绪自控(3)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肯定、鼓励为主 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4)帮助孩子控制情绪(重点理解,看课本)转移法 冷却法 消退法(5)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重点理解,看课本)反思法 自我说服法 想象法第十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1、个性指的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个性的基本特征有 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社会性。个性的结构包括个性的调控系统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其中,个性的调控系统又包括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和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等)。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一般把

40、 3-6 岁作为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选择)2、自我意识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行为的看法和态度,具有分离感和同一感两个特征。自我意识包含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成分。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5 页,共 19 页 -此文档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交流用3、儿童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是代名词“我”的掌握,大约在2-3 岁。(选择)4、儿童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重点)(简答)(1)从依从性的评价到独立评价;(2)从对个别方面的评价到对多方面的评价;(3)从对外显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过渡;(4)从情绪化评价到理智评价。5、儿童自我体验发展的特点(

41、1)从初步的内心体验到强烈的内心体验;(2)从暗示性体验到独立性体验;(3)自尊的出现。6、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特点(重点)(简答)(1)从他人控制到自己控制;(2)从不会使用控制策略到会使用控制策略;(控制策略的发展)(3)儿童自我控制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7、气质指的是个体特有的、主要由生物因素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托马斯等人将儿童的气质类型划分为三种:容易型抚育、困难抚育型、发育迟缓型。8、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稳定态度以及惯常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9、学前儿童性格的特点:(重点)(简答)(1)好动(2)好奇、好问(3)好模仿(4)好冲动第十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

42、发展1、依恋是指儿童与主要的抚养者之间形成的强烈、持久、亲密的情感联系。2、美国心理学家艾斯沃斯等采用“陌生情境法”,将婴儿与母亲的依恋划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焦虑-回避型和焦虑-反抗型。安全型(约占 70%)依恋的幼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静愉快地玩耍,当陌生人进入时,母亲在场会使婴儿感到安全,当母亲离开,婴儿的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焦虑-回避型(约占10%)依恋的幼儿,母亲是否在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6 页,共 19 页 -此文档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交流用场对其探究行为基本没有影响,对母亲的存在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焦虑-反抗型(约占20%)依恋

43、的幼儿,任何一次与母亲的短暂分离都会引起他的大喊大叫,情绪激动。(选择)3、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1)早期依恋对婴儿具有重要的生存价值;(2)早期依恋对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等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4、良好依恋关系的塑造(重点)(简答)(1)及时满足孩子各种合理的需要;(2)多与孩子身体接触,进行积极情感交流;(3)对孩子的行为正确理解并给予敏感的回应;(4)保持养育者和婴儿稳定的抚养关系;(5)保持教养方式的系统性、连贯性、和一致性;(6)成人不把自己的行为习惯强加给儿童。5、同伴交往的重要性(1)有助于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2)有助于儿童积极情感的发展;(3)能为儿童行为提供榜样;(

44、4)有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5)有助于儿童自我意识和人格的发展。6、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类型可以分为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四种。7、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主要有个性特征、社交策略和能力、行为特征、身体吸引力等;外界因素主要有早期的亲子交往经验和家庭教育条件等。8、促进学前儿童良好的同伴交往措施(重点)(简答)(1)为儿童创设同伴交往的条件和机会;(2)促进孩子喜欢交往,并教给孩子具体的交往技能;(3)对儿童的同伴交往进行细致观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9、亲社会行为 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

45、安慰、捐赠等。移情是亲社会行为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内驱力。移情是指在人际交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7 页,共 19 页 -此文档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交流用往中,当感知到他人的某种情绪时,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即因他人的情绪情感而引起自己的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反应。10、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1)提供亲社会行为的榜样;(2)移情训练;(3)创设时间条件和机会,提供指导和帮助;(4)及时强化,通过表扬和奖励激发和巩固亲社会行为。11、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指任何有意对他人的财物、身体造成损害或对他人精神造成伤害的行为。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

46、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生物因素主要有生理因素和气质特点;环境因素主要有榜样的示范和模仿、媒介的影响、强化、挫折、对社会信息的加工能力、自控能力等。1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通过 对偶故事法 研究儿童道德发展,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具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前道德阶段(2-5 岁)(又称道德的自我中心主义)、他律道德阶段(5-10 岁)(也称强制道德、道德现实主义,按照外在的他人的标准判断事物的好坏)、自律道德阶段(10 岁以后)(也称互惠道德、道德相对主义,根据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进行道德判断)(重点)(选择)13、科尔伯格的

47、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通过 道德两难故事法(海耶斯偷药),把儿童道德的发展划分为三种主要水平,包括了六个阶段,分别是前习俗水平(前道德)、习俗水平(服从习俗角色的道德)和 后习俗水平(自我认可的道德原则的道德)。其中,前习俗水平包括以服从和惩罚为取向以及以工具性目的为取向两个阶段;习俗水平包括以“好孩子”为取向以及以维持社会秩序为取向两个阶段;后习俗水平包括以社会契约为取向以及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取向两个阶段。(重点)(选择)(重点理解,看课本)第十二章学前儿童发展的背景1、家庭教养方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民主型(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容许型)、忽视型。我国目前的家庭结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

48、核心家庭”,即两代人的家庭;另一种是“扩展型家庭”,即三代或四代人的家庭。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8 页,共 19 页 -此文档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交流用2、教师期望、教师评价、教师风格对儿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3、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对少年儿童的影响越来越大。4、克服网络对儿童负面影响的措施(重点)(简答)(1)关注、指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2)正确引导,严格控制;(3)丰富生活,培养兴趣;(4)抽出时间,与孩子同乐。5、社会文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身心发展的影响、对儿童人格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以及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三个方面。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9 页,共 19 页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