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气象服务需求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农气象服务需求调研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三农气象服务需求调研报告在X专题教育活动中,结合当前夏收夏种的关键时期, 为扎实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深入了解“三农”对气象服 务工作的需求,以持续深化“千名干部进万家访民情保平安 促发展”活动成果和全县区域自动气象站、信息服务站维护 维修工作为契机,5月中旬以来,我局主要领导亲自参入, 组织部分党员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深入部分乡镇(场、区)、 进村入户、走进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开 展“知农时、懂农事、察农需、接地气”气象为农服务调研 活动。主要围绕农村对气象服务需求、农民获取气象信息的 主要方式和途径以及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等方面 展开调研,前后调研时间累计达15天,受访
2、乡镇领导30余 人次,行政村两委班子及村民1000余名,受访者均对气象 服务工作提出了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对我局后期服务工作具 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农业基本情况(一)地形结构及气候特征乾元县地处西北边陲,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高低 悬殊,形成“西北高,东南低,中间一道大屋脊”的地形大 势。其地貌构成为河谷丘陵(28. 22%)、低山(33. 94%)、高中 山(37.84%),全县山、水、田的大体比例是“八分半山,零 点二分水,一分三田”,且荒山面积大,宜耕地少,粮食生 产力低。特定的地理环境,构成了乾元县山大坡陡的地貌牲, 在现有耕地结构上,旱地多,水田少,坡地多,平
3、地少,坡 地占耕地面积的68. 75%。其中,坡度大于25度的挂坡地占 旱地面积的29. 38%。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形复杂, 气候多变,“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的多”的立体气候明 显,气象灾害频繁,受地形影响,“十年九旱、冰雹不隔年” 是其最鲜明的气候特点。(二)县情及农业发展现状全县下辖18个乡镇(场、区),338个行政村,版图总 面积3509.6平方公里,人口51万,农业人口 42.43万人, 集老、少、边、贫、库于一体,是省解放最早的县、国家新 阶段乡村振兴开发工作重点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 核心区。近年来,乾元县在“文化旅游强县航东西北门户” 大旗统领下,主动把农业融入文
4、化旅游产业之中,加快三产 融合发展,坚持把农村当景区来保护、把农产品当旅游商品 来开发,把基地(包括基础设施)当景点来打造,走规模化、 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之路。目前,全县以马头山羊、核桃、 山野葡萄、桑蚕、蔬菜、烟叶等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化逐 步形成。马头山羊全力打造“一县一品”,目前年出栏山羊 27. 13万只;蔬菜产业全市领先,全县商品菜基地面积达4.2 万亩,其中设施菜基地3000亩,“好水平”和“回家牌” 蔬菜被省评为名优蔬菜,X年蔬菜产量30. 89万吨,实现收 入10.5亿元;核桃“东部万亩基地,西部百公里长廊”基 本形成,全县核桃基地面积已达16万亩;依托中绫丝绸, 发展核心桑蚕
5、基地2万亩,年产鲜正茧200余吨;依托“武 当红”,发展生态葡萄基地3000亩;依托乾元槐花农业产 业园,武当红、真武酒业、鸿大粮油、三和农产品、中绫丝 绸等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县农产品加工 企业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鸿大粮油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武当红正式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上市。 乾元“马头山羊”、“山葡萄”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武当红、泰安河情、槐花乞巧、“淘宝村”等品牌知名度不 断扩大,“乾元符号”进一步彰显。粮油生产以小麦、玉米、 水稻、红小豆、油菜、芝麻为主,X年总产量20. 68万吨。全县耕地面积为40. 24万亩,农业人口人均不足1亩地,由 于
6、耕地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全部外出务工,X年全年转 移劳动力15. 54万人,实现务工收入22. 78亿元。抢抓美丽 乡村建设和“生态家园”创建机遇,大力推进村庄环境综合 整治和生态建设,增添了一大批旅游新村、移民新村、民族 新村,香山关帝庙、睢阳神雾岭、普山泰安河口等一批村庄 先后被命名为省级宜居村庄。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配套,基 本农田水利建设、洞口、刘洞避险搬迁安置工程、羊路改造 升级工程、水石门水库水源工程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全县 农业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大力改善。二、气象服务情况 (一)主要气象灾害及服务情况 当前,影响我县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冰雹、洪涝、雨雪冰冻。通过近3
7、0年气候资料的对比分析,春旱 和盛夏旱(伏旱)发生机率最高,初夏旱(伏前旱)次之, 秋旱最少,年出现几率达1.47次;冰雹主要发生在海拔500 米的二高山地带,冰雹出现的次数以3、4月最多,6、7月次之。根据资料统计,冰雹易发地带有3年2遇、1年2遇; 我县的洪涝灾害分客水和内水两个类型,客水灾害主要发生 次左右的局地暴雨发生,局地暴雨的特点是来势猛、持续时 间短、尺度小且时空分布不均,常造成局地山洪爆发、山体 滑坡、泥石流等严重灾害。1997年7月18日城关镇6小时 降水量达323.2毫米,24小时降水量达340. 9毫米创下了 6在流水河和汉水沿岸。暴雨以局地暴雨为主,次之。根据资料统计,
8、冰雹易发地带有3年2遇、1年2遇; 我县的洪涝灾害分客水和内水两个类型,客水灾害主要发生 次左右的局地暴雨发生,局地暴雨的特点是来势猛、持续时 间短、尺度小且时空分布不均,常造成局地山洪爆发、山体 滑坡、泥石流等严重灾害。1997年7月18日城关镇6小时 降水量达323.2毫米,24小时降水量达340. 9毫米创下了 6在流水河和汉水沿岸。暴雨以局地暴雨为主,在流水河和汉水沿岸。暴雨以局地暴雨为主,在流水河和汉水沿岸。暴雨以局地暴雨为主,平均每年有两小时降水量最大记录并刷新了 24小时降水量最大记录,使 得县城低洼地区积水达10米以上,造成经济损失过亿元。农业对气象工作的依赖性很强,“三农”服
9、务是气象工 作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提高气象灾 害防御能力。近年来,连续五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气象为农服 务和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X年“一号文件”提出: 加快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与能 力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为贯 彻落实“一号文件”精神,X以来,财政部、中国气象局农 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以下简称“两个 体系”)建设专项工作全面推进,我县作为省10个首批试点 建设县(市)之一,经过连续四年建设,我县为农服务基础 设施和气象服务网络逐步健全。覆盖全县中小河流、地质灾 害多发区的47个区域自动站完成建设和升级改造工
10、作;按 照“六有”(有固定场所、有信息设备、有信息员、有定期 活动、有管理制度、有长效机制)标准建成了覆盖全县18 个乡镇(场、区)的气象信息服务站,发展气象信息员288 名、协理员60余名,实现了 100%的乡有分管领导和气象协 理员、100%村有气象信息员;通过与广电部门合作,在全县 70%以上的行政村安装了预警大喇叭;34块电子显示屏分别 设在各乡镇人口密集区和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不间断滚动 播出天气预报信息。近年来,乾元县气象局围绕农村产业结 构调整和六大支柱产业发展,扎实开展为农气象服务工作, 按照“一年四季不放松、每次过程不放过的原则”,创新服 务方式,通过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电视
11、天气预报、政府 网站、兴农网、气象局门户网站、专题服务材料等途径及时 提供包括气象旬月报、农气情报、重要天气通报、专题气象 服务材料、乡村气象服务专题及关键农时期间的指导预报等 服务产品。(二)农业农村对气象服务工作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 80%的人最需要中、长期预报,这些人主要包括种养大户和 专业合作社。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高斌说:“种养大户最急 需的是中、长期预报,中期预报可指导老百姓安排好种植季 节和主要农事活动,长期预报可以使老百姓及时调整种植结 构”。80%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电视预报内容单一,不够贴近 “三农”实际,建议增加农事提醒,农技提示,病虫害防治 措施等;对于能收看到乾元电视台
12、的群众,80%群众对乾元 县气象局发布的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比较满意,95%的群众 不知道长期预报,15%的群众对有没有天气预报无所谓;认 为基层气象知识的培训十分必要的85%,必要的(5%),可有 可无(10%)。对天气预报传递方式排位分别是电子显示屏(95%)、电视天气预报(85%),电话12121 (50%)、网上预 报(25%)。受访的7个村支部书记一致建议增设村级电子显 示屏,24小时方便农户看预报,神雾岭村支书郭奎生说:“村 上安装了电子显示屏,老百姓看天气预报方便,晴天下雨好 安排农活,一天不看不习惯: 对气象工作的建议主要是: 服务要贴近三农,及时地把预报传递到每家每户。现代农业
13、的发展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综合各方面的调研,气象服务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气象信息的适用性、针对性有迫切需求;二是对气象 信息的时效性有迫切需求;三是对气象科技知识有迫切需 求;四是对防范气象灾害有迫切需求。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和 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的生产结构和农村的经济结构也发生 了深刻的变化。农业生产大户纷纷涌现,一批批设施农业和 特色农业的兴起,特色种植、养殖业等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 如雨后春笋,原有气象服务模式已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求, 这就需要气象服务要有针对性和多样性。从调研情况看,农 村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侧重于天气预报和防灾减灾信息。农民 可以通过电视、电话、广
14、播、手机、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等 多渠道获取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由于目前农村电脑普及率、 本地电视覆盖面比较低,获取气象科技知识相对比较困难, 80%农民对互联网以及本地农业气象服务及科普知识不了 解,如雷电知识、农作物病虫害与气象条件关系知识相对匮 乏。走访中大多数农民希望气象部门多提供农业气象科技和 灾害防御等方面的知识,20%的农民对天气预报的准确度有 辩证的理解,认为预报准确度非人为因素所致。从农村产业 结构调整角度上讲农村对气象预报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80%的受访者要求气象预报更加准确、精细化,不仅从时间 上,而且从空间上对预报精细化程度要求高,要求气象部门 在降雨落区、量级上力争准
15、确无误;特别是当前开展“一县 一品”、“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等特色模式服务中,要求 气象部门在发展烟叶、反季节蔬菜等特色和高效农业产业时 提供种、产、销各个环节的专题专项预报服务产品;还有部 分乡镇领导希望在移民新村、美丽乡村建设中村庄规划、选 址和房屋建设时,充分考虑气象因素的影响。三、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在省、市局大力支持下,我局完成了集监测、 预警、预报、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业务平台建设,省、 市指导产品得到充分利用,县级气象业务体系和技术能力得 到显著提升,在领导决策和服务“三农”工作上虽取得了一 定成绩,但对照现代农业农村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的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
16、表现为:一是气象服务监测监控体系尚不完备。除已建立在全县 18个乡镇(场、区)的自动雨量监测网络,按照5-10公里 监测点要求,监控密度仍然不够,其它易发局地冰雹、沱子 雨、干旱气象灾害难以实时监测;二是气象服务保障资金短 缺。地方气象事业投入能力较弱,气象技术保障能力辅射范 围小,人影防灾减灾作业基础设施建设启动艰难,现有的作 业设备和基地难以辐射全县;三是农业投入资金不足,抗灾 能力低。国家强调在公共设施上实行城乡统筹,但县级财政 资金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市场体系、通信、农业信息化网 络建设滞后。农田水利建设与抗旱设施条件要求不配套,有效抗灾手段难以发挥应有作用;效抗灾手段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17、;效抗灾手段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四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一方面信息流通不畅,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不健全,气象 信息目前基本上只能发布到乡镇一级,向基层网络延伸困 难,涉农企业、生产和经销大户入网率低,部分涉农网站信 息资源不能充分共享,传统媒体与信息网络之间缺乏有效整 合,使得信息服务难以形成整体优势;另一方面信息发布、 传播覆盖面窄。目前,我县还没有建成一个专业、权威的农 业信息中心,农业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发展不健全,服务手段 落后、服务机制不活,信息到基层、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的问题没有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十四五”建设的基础上
18、,高标准编制“十四五”规 划,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优先安排支农资金,加大对“三农” 具有基础性、战略性、长效性、公益性、服务性、辅射性的 重点领域的资金投入,尤其是生态建设、交通、水利、气象 防灾减灾技术能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密自动站点建 设,加快现有站点的升级换代工作,提高实时监测准确度, 增强监测数据的系统性、代表性,提高“三农”服务、领导 决策服务的准确性、完整性、科学性。建议县财政逐年加大 资金支持力度,逐步建立稳定的为农投入机制和保障机制, 促进我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自然农业向抗灾农业 转变。(二)健全人影作业体系,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围绕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主导产业
19、发展带动气象公共服务能力 建设。乾元是国烟扶植县,目前涉烟乡镇7个,大部分地处 冰雹多发区,干旱和冰雹对烟叶生产破坏力极大,人工增雨 防雹作业是预防和减轻烟叶遭受自然灾害最有效手段。据初 步统计,近五年来,累计开展人工增雨消雹作业76场次,耗弹1700余发,火箭弹149枚,挽回经济损失近亿元。为 有效解决烟区增雨防雹工作,在国烟的大力支持下,X-X年, 我县先后完成了口、衡山、固原、安杨、三官五个人影作业 阵地建设任务。由于项目资金短缺,沿清江经济带、高速路 经济带的山平、洞口、刘洞、城关、夹山作业阵地建设迟缓。 我县现能投入使用高炮5门,车载火箭4套,作业装备不足, 难以形成有效的作业防控网
20、,建议县政府加大对人影工作支 持力度,以烟叶、蔬菜产业服务为重点,逐步完善全县作业 防控体系建设。(三)整合网路资源,强化部门合作,真正解决服务群 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通信网络基本覆盖全县,全县 互联网通乡率100%、通村率60%、通户率不到15%。县以下 的乡村信息网站覆盖面还比较低,农民在信息服务上受益不 多,主要靠电视获取信息。根据航东市综治委关于将气象 信息服务工作纳入城乡网格化管理的通知文件精神,突出 政府主导,整合部门资源,统筹推进农村网格化气象服务体 系建设,构建完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网格化管理、直通式 服务”模式,建立县、乡、村三级气象预警信息服务发布平 台,按照预报预警
21、区域分组发布信息。增设和利用公众场所 电子显示屏开展突发性、灾害性预警气象服务,增强区域气 象预报预警的针对性,准确性,通过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站、 气象志愿者、乡镇气象协理员、村组信息员传递气象服务信 息,使信息在最短时间内发布到村传递到户。(四)强化宣传,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充分利用3.23气象日、5. 12防灾减灾日、科普活动周、法律“六进”等重点活动时节,点活动时节,加强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力度。重点讲解暴雨、雨雪冰冻天气以及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地质灾害的防范措 施,关键农事季节农事活动安排,加强雷电科普知识宣传, 提升全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我县农业基础设施经济、经济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慢、农民持续增收难问题突出,抗御自然 灾害风险能力脆弱,农业经济特别是粮食生产还是“望天 收工 坚持“面向决策、面向民生、面向生产”是气象工作 永恒的主题。根据调研情况,结合我县气候特点和农业生产 实际,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努 力打造“五满意”(决策服务让领导满意、公众服务让群众 满意、专项服务让部门满意、指导服务让基层满意、专业服 务让用户满意)气象服务品牌,从“严”字上下功夫,在“实” 字上做文章,教育全体党员干部,增强为民服务意识,不断 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为打造我县“文化旅游强县.航东 西门户”和“农业稳县”战略的顺利实施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