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 名词解释(2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心理学 名词解释(21页).doc(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育学+心理学 名词解释-第 21 页0429 教育学 名词解释教育规律:是指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和内在的联系,是潜藏于教育现象背后的,不是通过感官可以把握的,必须通过科学的研究。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管理是
2、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古老的、特有的现象。所谓管理,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为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一套规章制度,对该组织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地实现该系统的预期目标的过程。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儿童个体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3、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使命的人。教育机智:是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地教育措施,已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它规定着从事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条件。教师职务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规定的总称。 教师聘任制,就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教师培训是指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
4、行的一种继续教育。教师考核,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和评价。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教育活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所有能够传递人类生产生活经验和精神文化的活动都是(广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狭义的教育活动。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体育是指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广义的体育是指所有能够增进人的身体素质及活动技能的活动。狭义的体育是指在
5、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包括人类世代积累的历史经验和个体通过实践所获得的个体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教学计划:是课程的中体规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形
6、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直观性原则: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系统性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巩固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
7、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量力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而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有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
8、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具体地说,又可以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9、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发现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分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上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上课的水平。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上课的延续。课外辅导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课的补充和辅助,是适应学
10、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的主要途径和措施。集体是一个有意识地加以组织的群体,是具有共同规范、共同活动目的和共同活动组织的整体。学生集体是社会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特殊的群体,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集体组织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班级是学校里班和级的总称。在教育学中的含义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班集体是中小学最主要的学生集体组织形式,也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因而这里有必要单独予以剖析。学校咨询与辅导: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咨询者的
11、直接目标是使学生解除心理困扰,顺利度过当前的危机。咨询者的根本目标是使来访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能自己独立处理,而不是动辄就寻找咨询者的帮助。法律责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解释。广义上的法律责任既包括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不必强制履行的各种应尽的义务,还包括由于实际违反了法律法规责任而应当具体承担的强制履行的义务;狭义上的法律责任则专指后一种情况。学校事故是指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内,以及虽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之外,但是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中发生的,由于学校、教师的疏忽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的事故。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也就是说,当公民的
12、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从法律上获得自行解决,或请求司法机关及其他机关给予解决,使受损害的权益得到补救。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学生申诉制度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做出处理的制度。简答题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实体性、目的性、系统性、程序性 学校组织特征的独特性:垄断性、非自愿性、公益性 如何来评价一所小学的绩效:目标模式、投入一产出模式、需求满足模式、环境适应模式、学校内质优化模式 学校管理的基
13、本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总务工作管理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2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3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1.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2.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3.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4.保护子女
14、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该是:1组织校外社会文化教育场所,对青少年儿童实施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2在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下,组织好学生的寒暑假生活及节假日的活动3为学校培养科技、文艺、体育、美术等学生骨干,推动学校的课外活动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树立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观点5开展各种家庭服务,如设立校外青少年儿童活动站,为少年儿童的校外活动提供场所,为家长解决双职工子女的午饭问题等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一)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 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类情况:一般性指导。针对性指导。分类指导。个别指导。学校教育与家庭教
15、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互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 主要途径有:1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2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3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学校应充分利用对社会各种团体所提供的条件,使学生在这些场所学习在学校中学不到的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开阔眼界。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正确的
16、儿童发展观的内容: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实现发展史儿童的权利儿童发展需要澄清的问题: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发展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教育部等于发展儿童发展的普遍特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要求:教育的目的要反映社会的发展;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和发挥主体性的原则: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感
17、受;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特定要求:教师要达到符合规定的学历;教师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教育要符合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同时必须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教师
18、要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3职业道德素养: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教师资格条件:必须是中国公民;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资格认定程序:提出申请;受理;颁发证书任职条件:1具备各级各类相应教师的资格;遵守法纪,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2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术水平,能全面、熟练地履行现职务职责;3具备学历
19、、学位以及工作年限的要求;4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除符合上述条件外,各级各类教师任职条件要求视岗位而有所差异。教师聘任制度的特征:1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2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3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4教师聘任有着严格的程序教师聘任制的形式:1招聘,即用人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择优选择具有教师资格的应聘人员。2续聘,即聘任期满后,聘任单位与教师继续签订聘任合同。3解聘,即用人单位因某种原因不适宜继续聘任教师,双方解除合同关系。4辞聘,即受聘教师主动请求用人单位解除聘任合同的行为。教师考核的内容: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 教
20、师考核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客观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准确性原则 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1教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2教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3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4教育目的的确定一定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1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2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1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2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3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我国教育目的
21、的基本特征::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要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这样几个方面: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我们还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德育的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智育的功能:人的智慧水平有通过智育
22、去培养的必要;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智育的主要任务与内容: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体育的功能:健体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 体育的主要任务: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美育的功能:1关于美育的直接功能,即“育美”2关于美育的间接功能,是一种附带功能,或者说是一种潜功能3关于美育之“超美育”功能,即美育的超越性功能。 美育的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
23、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课程本质的三种代表性观点: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 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问题: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知识与能力;分科和综合课程的一些基本范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 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课程的总体目标一一教育目的;学科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课程一般结构的发展变化:在统一基础上增加灵活性;在多样性基础上增加调控 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宏观的课程设计工作;中观的课程设计工作;微观的课程设计工作。 泰勒关于课程设计模式的基本观点:确立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有效地组织教育经验;通过适当的教育评价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评价程序共有四个步骤:确立评价目标;确定评
24、价情境;设计评价手段;利用评价结果传统教学任务的表述: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教学活动的认识活过程:1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2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3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4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教学模式的种类: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3折衷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直观性原则对于教师的要求:1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3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启发性原则对于教师的要求:1激
25、发学生的积极思维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系统性原则对于教师的要求:1按照教学大纲的顺序教学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人深、由简到繁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巩固性原则对于教师的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量力性原则对于教师的要求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对于教师的要求:1坚持正确的方向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3实事求是4讲究教学艺术。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对于教师的要求: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2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4帮助
26、学生总结收获。 因材施教原则对于教师的要求:1充分了解学生2尊重学生的差异3面向每一个学生。讲授法应当注意: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讲究语言艺术;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谈话法应当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谈话结束时进行总结。 讨论法应注意:选好讨论题目;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善于引导。 实验法时要注意:准备工作充分;及时、具体地指导;帮助学生总结。实习作业法应注意:提出明确要求;选择恰当的方式;做好事后的检查。 练习法应注意: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指导正确的练习方法;合理安排练习步骤;科学掌握练习量;给予学生及时反馈;练习方式要多
27、样化。 参观法应注意:做好参观的准备;指导参观的进行;总结参观的收获。 探究一研讨法的特点: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暗示教学法的特点:1善于激发学生动机,设置能够诱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外部环境,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完整性,尽可能彻底地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尊重学生,帮助学生确立自信。 2用跨学科的观点,按课题编制较大的教学单元,加强教学的整体逻辑的感情效果。2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采用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单项或综合的艺术形式配合教学的进行。范例的基本特征:即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非指导教学的基本特征: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
28、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4强调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在教学中的地位。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1班级授课制使得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3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2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地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2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
29、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因此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3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由于具有这样一些局限性,人们一直在致力于班级授课制的改革。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小班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以下意义: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成为可能;个别化教学将普遍实现;教师的角色将实现重要转变备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为上课作好准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过程 一节(次)好课应当
30、符合以下标准: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适当;教学过程紧凑;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布置作业应当遵循以下要求:1作业的内容,应当符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作业的目的要明确,每项作业都有明确的意图,为学生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训练服务2作业的分量要适当,严格遵守国家规定3布置作业时要有明确的要求,规定完成时间4对学生作业要认真、及时地批改。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于接受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4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人都成
31、为教育者。二、学生集体的组织和培养 如何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建设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有利于教育的原则;目标一致的原则;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班级组织的结构:职权结构;角色结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班主任的重要性: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纽带。班主任在班集体组织培养中的影响(一)班主任工作的目的是:协调各方面(主要包括学校、社会、家长、学生集体等)力量,组织培养良好的班集体,从而促使其全体成员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健康地发展。(二
32、)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应包括如下两方面内容:第一,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第二,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与提高,班主任除了组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外,还特别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工作:(1)培养学生自立、自策、自勉的精神和民主作风。(2)在学生中树立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良好风气。(3)指导本班班委会、共青团、少年先锋队组织的工作。(4)通过合理地组织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及卫生保健活动,教育学生遵守卫生制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进行生理卫生、心理卫生常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5)评定学生操行。(6)做好与本班学生
33、家长的联系工作。班集体对班主任工作的反作用主要涉及以下两方面内容: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实施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获取工作经验的宝贵资源之一。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发展概况:早期的职业指导活动;心理咨询与治疗活动的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干预与矫正,包括缺陷矫正和早期干预;预防与发展,包括问题预防和发展指导;预防与干预的平衡。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在班级中开展以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辅导;为其他教师和家长担任顾问或间接咨询;配合学校教育需要开展必要的心理测评工作;协调学校和社区咨询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积极关注和信任来
34、访学生;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咨询会谈的一般过程:建立咨访关系;澄清和评估问题;确定改变的目标;促成改变的实现;结束咨询及追踪效果 主要咨询方法:着重调整情感的方法;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着重改变认知的方法;关于游戏及艺术活动的运用;关于团体咨询;关于环境因素 概念界说:测量、测验、考试、评价测验的功能: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区分和选拔功能;评定功能 良好测验的标准:实用性;可信度;有效性、难度、区分度 测验的编制和实施:确定试题内容;选择试题类型;评分;测验分数的解释。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1对评价和绝对评价2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中小学教育评价
35、的内容:学生发展评定;教师授课质量评价;课程和教材评价 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基本步骤:建立评价目标;选择评价样本;收集评价信息;报告评价结果 对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价: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学生的课堂参与,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语言表达,教学原则现代教育评价具有以下特点:注重评价的形成性功能;注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倡导自我评价;尊重评价对象的感受。 国外教育法发展的历史阶段:零星立法阶段;专门对普及义务教育进行立法阶段;广泛进行教育立法的阶段;教育的综合法治阶段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基本层次:1教育法位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一个层次2部门教育法位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二个层次,主要调整各个教育部门的内外部关
36、系3教育行政法规位于教育法体系的第三个层次,主要是为实施教育法和各单行法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学校的权利义务: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学校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遵照国家有关
37、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依法接受监督。我国教师依法享有的权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我国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有: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
38、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和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爱护关心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成长的现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学生享有的权利: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
39、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学生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作为一种行政法律责任,教育法规定的责任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承担主体具有多重性;法律责任的承担具有相互性;行政法律责任的追究机关及追究程序具有多元性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行为人已构成行政违法及部分的行政不当;行为人须具有行政法律责任能力;行为须具有相应的情节。 行政违法行为的免责条件大致有以下四类:行为人无责任能力;超过时效;情节显著轻微;符合社会价值取向或者特殊需要 承担
40、法律责任的形式:惩罚性行政法律责任;补救性行政法律责任 学校事故的特征:1学校或教师侵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因为侵权行为必须是行为人通过自己实施的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2侵害行为的侵害对象是学生的人身权,因为侵权行为侵害的不是一般的权利,而是绝对权利。3必须是学校或教师基于过错而实施的行为 学校事故所承担的侵权民事责任的特点:是由于违反了法定义务而产生的法律后果;以侵权行为为前提的责任;具有强制性;责任形式是财产责任 学校事故的分类的标准:1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方面有无过错?是属于什么性质的过错? 2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及教师方面的过错与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之间有无因果关系? 3
41、人身伤害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提起学生申诉需符合的条件:1提起申诉的人必须是不服学校处分或认为学校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生本人,如果学生年龄较小,可由其监护人代为提出2必须针对特定的被申诉人,包括做出不利处分的学校或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校或教师3提出申诉的事项必须在教育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受理范围之内4提出申诉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0031 心理学 名词解释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知觉。无意识: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它包含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这些观念和想法因为与社会伦理道理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
42、意识中,个体无法觉察到。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催眠诱导: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觉阀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发生变化所需的刺激强度的临界值。适应: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应;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社会
43、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社会刻板效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觉印象。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
44、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的核心。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思维:是以人的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概念: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问题解决: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想像:是对头脑中已
45、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性思维:是相对常规思维而言的,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智力: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而智力则只是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离差智商:是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它实质上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量度量。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量度量。常
46、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他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动机:是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源泉。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工作动机:是最有效能、最为复杂的社会性动机之一,是一种
47、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本能理论:有机体生来即具有一些特定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匮乏动机:是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成长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情绪情感:人类在认识外接事物时,会产生喜与悲、乐与苦、爱与恨等主管体验。我们把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称之为情绪情感。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是后天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受人都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体现了一定的阶级性与道德性。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征,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个性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它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三种。共性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