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docx(4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一、建设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 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 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厚 植绿色生态本底、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着力创造宜居美 好生活、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着力营造宜业优良环境、 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着力健全现代治理体系、增强公园 城市治理效能,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 相结合,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 发展新路径。到2025年,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园 形态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蓝绿空间稳步扩大,城市建成区 绿化覆盖率、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
2、、地表水达 到或好于ni类水体比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步提高,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初步建立。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改善,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养老育幼、教育医疗、 文化体育等服务更趋普惠共享,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完善,覆 盖城区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基本建成,居民收入增长和 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产 业发展能级大幅提升,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高,西部金融中 心功能彰显,国际门户枢纽、国际消费中心等城市功能显著 增强。世界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名城特征更加彰显,历史文 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展现“花重 锦官城”意象。6 .提升龙门山龙泉山生态功能。
3、保育秀美山林,夯实龙 门山生态屏障功能和龙泉山“城市绿心”功能,开展增绿增 景减人减房、植被低干扰自然恢复等行动,实施国土绿化项 目,建成25万亩龙泉山国家储备林基地。推进生态修复重点 工程,实施国家国土绿化试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工程。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中小型栖息地和生物迁徙廊道系 统,建设龙门山生物多样性基地。推进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 合试点。7 .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实施大熊猫种群保护 和复壮重点工程,建设国家级大熊猫保护研究重点实验室, 设立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疫源疫病防控中心,建设野外研究 基地,提升大熊猫野生种群和人工种群繁育基地水平。启动 实施大熊猫栖息地修复重点工程
4、,建立大熊猫生态廊道,有 序推进居民和矿权退出,全部退出小水电,建设大熊猫国家 公园入口社区。(四)挖掘释放生态产品价值。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导向 的开发(EOD)模式试点,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突 出解决“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问题,建立健 全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8 .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推动建立归属清晰、权 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 权制度,实现市域国土空间内自然资源登记全覆盖。开展生 态产品信息普查,动态更新目录清单,建设自然资源资产核 算信息数据库。9 .健全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与保护补偿体系
5、。建立生态产 品价值核算机制,构建行政区域单元生态产品总值和川西林 盘等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建立反映保护开 发成本的价值核算方法、体现市场供需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 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试点。建立综合性生态补偿 机制,探索实施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发展目标增减挂钩、生 态资产账户异地增减平衡。10 .建立生态资源市场交易机制。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 现模式,推进生态产品供给方与需求方、资源方与投资方高 效对接,引入市场主体发展生态产品精深加工、生态旅游开 发,适度发展环境敏感型产业,推动邛睐市、大邑县在生态 产品可持续经营开发、绿色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推动生态 资源权益交易,依托四
6、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设立西部生态产品 交易中心,有序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等权益交易, 争创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推进设立绿色金融法庭。(五)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 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塑 料污染、环境噪声、扬尘污染治理,打造水清、天蓝、土净、 无废的美丽蓉城。11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工程,协调推进大气污染跨区域联防联控,加强城市大气质 量达标管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推进水污染防治能力提 升工程,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厂网配套、泥水并重”,开展污 水处理差别化精准提标,实施老旧管网修复改造和雨污分流 工程,实现城镇
7、污水管网全覆盖,基本消除城乡黑臭水体。 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程,管控修复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 启动长安填埋场封场生态修复等工程,推进农村面源污染防 控。12 .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按照无废城市理念推进生活垃 圾分类治理,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系 统,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提升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开展塑料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健全危险废弃物和医疗废弃物 集中处理设施,开展危险废弃物集中收集贮存试点,强化危 险废弃物全过程监管,完善危险废弃物收集、贮存和处置体 系建设。健全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体系,加快建设长安 静脉产业园等项目。到2025年,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 全,资源化利
8、用比例达到60%左右。(六)塑造公园城市特色风貌。统筹协调新老城区形态 风格、文脉肌理,注重传承几千年文化历史沿革,提高城市风貌整体性、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呈现“窗含西岭千秋雪”美景。13 .推进以活化复兴为重点的老城有机更新。以城市单 元更新引领老城活化复兴,推进铁路总部片区、八里庄工业 遗址等重点区域规模性更新改造,实施天府锦城“八街九坊 十景”等有机更新工程。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实施安全 隐患治理、基础设施改造、居住环境提升工程,开展功能性 配套提升、管网线路疏通、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等行动,推进 路面电网和通信网架空线入廊入地,推进2200个老旧院落 分类改造,每年打造20条特色街区
9、。14 .塑造现代与传统相协调的新城风貌。优化城市设计, 创新“公园+ ”宜居宜游的公共空间设计、“公园+ ”优质共 享的公共服务设计,促进地形地貌、传统风貌与现代美学相 融合。塑造天际线和观山观水景观视域廊道,寓建筑于公园 场景,加强对城市中轴、门户、中心等天际线管控,建设天 府大道等天际线展示区,编制城市观景地图,打造观雪山、 看城市等观景平台。开展城市景观绿化和照明提升,遵循景 观照明规划及技术要求,推进屋顶、墙体、道路、驳岸等绿 化美化,以核心区域、地标景点为重点塑造城市色彩体系。 统筹塑造地上地下风貌,推行分层开发和立体开发,增加景 观节点和开敞空间。(七)深入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
10、验区建设。坚持以 城带乡、以工补农,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合理 配置和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 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15 .推动城乡土地要素高效配置。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 建设用地市场,依托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完善集体建设用地 交易平台,深入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持续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支持采取委托经营、 租赁经营、入股经营等方式,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农村 承包地统一规划、经营和管理。依法依规探索城乡低效闲置 土地资源利用新途径,推进郸都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工作。16 .
11、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促进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和公共服务 均衡配置。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城乡,创新城乡教育联合 体模式,推行“县管校聘”、区域联盟、产教融合等办学模式。 缩小卫生资源配置差距,增强县级医院和城市社区、农村基 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加快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推动乡村 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推动养老服务便捷可及,开 展农村地区养老幸福美好生活行动,构建县养护院、镇区域 性养老服务中心、村互助点三级养老服务网络。17 .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打破行政区划优化产业布 局,构建“一心两翼 一环三廊”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坚决 遏制耕地“非农化”、基
12、本农田“非粮化”,实施“米袋子” “菜篮子”强基行动,建设130万亩高标准农田,构建粮食 及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打造成德眉资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 业示范区;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赋能水平,发挥天府现 代种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 中心等平台功能,夯实天府粮仓本底,建设“育繁推一体化” 的现代生物种业联盟,做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做精现代农 业和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流通” 行动,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争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开展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行动,建设天府农博园,探索“农 业+,“林盘+,等发展模式,创新以特色街区、川西林盘、 精品民宿为支撑的旅
13、游消费融合模式。18 .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完善积分落户政策,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 占主要比例,逐步放开在城市稳定就业和居住(含租赁)3年 以上的农业转移人口等重点群体落户限制。依法保障进城落 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八)推动以成渝双核引领经济圈协调发展。落实成渝 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一盘棋”,唱好“双 城记”,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建强成都都市圈,“干支联动” 促进五大经济区协同发展,夯实极核主干功能。19 .推动成渝双核引领。协同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 群,深化汽
14、车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合作,共建成渝工业互 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协同提升创新能力,合作共建西部 科学城,组建协同创新联盟,联动建设系列交叉研究平台和 科技创新基地。协同推进开放平台建设,联合做强中欧班列 (成渝)品牌,推动成渝高速扩容等重大项目建设,开展成 渝两地自贸试验区联动试验。协同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推动政务服务“川渝通办”,推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便捷 生活行动,相互衔接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 .推进同城化壮大成都都市圈。落实成都都市圈发展 规划部署,加快建设经济发达、生态优良、生活幸福的现代 化成都都市圈,推动全省主干向成都都市圈拓展。推动建设 “轨道上的都市圈”,加快建设成资
15、S3线,开工建设成德S11 线、成眉S5线等市域(郊)铁路,推进成都都市圈环线铁路 前期工作。构建协同合作的产业生态圈,推进成德眉资同城 化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三区三带”建设,联动德阳市、 眉山市,沿天府大道打造科创和生产性服务业走廊;联动资 阳市,推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一区两片”融合 发展,打造临空经济产业走廊;联动德阳市、眉山市、资阳 市,推动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高效集聚,打造龙泉山 东侧先进制造业走廊。打造便利快捷的一体化生活圈,建设 教育、医疗、养老等同城共享平台,推动户籍准入年限同城 化累计互认、居住证互通互认。共建联防共治的生态环保圈, 强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合
16、力建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21 .推动“干支联动”发展。引领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 化发展,联动绵阳科技城,建设成德绵眉乐高新技术产业带, 构建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链条。协同川南经济区发展,联动 开行“蓉欧+ ”东盟国际班列,推进川桂国际产能合作产业园 等项目建设。协调川东北经济区发展,以成都广安生物医 药“双飞地”园区等建设为重点,有序引导成都企业向川东 北拓展发展空间。联动攀西经济区发展,推进成都大凉山 农特产品加工贸易园区和国家锐钛新材料创新中心建设,共 建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助力川西北生态区发展,持续推进 成甘、成阿工业园区建设,共建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三、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打造城市人
17、民宜居的示范 区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开展高 品质生活城市建设行动,提供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便捷舒 适的生活环境,建设宜居成都,使城市发展更有温度、人民 生活更有质感,率先打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九)增强养老托育服务能力。聚焦“一老一小”重点 群体,以多元化多层次需求为导向,完善与人口相匹配的养 老托育服务,加强特殊人群关爱,建设“全龄共享、友善公 益”城市。22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政府保障基本、社会 增加供给、市场满足需求的养老服务格局。提升养老公共服 务保障水平,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加强无障碍 设施建设与维护,推进公共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到20
18、25年, 按标准要求配套建设的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提高城乡 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率,探索完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推进 高龄津贴提标扩面。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增强公办养老 机构服务能力,扶持发展普惠性民办养老机构;鼓励社会力 量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提供日间照料和助餐助洁助 行等服务,创新“物业服务+养老服务”“家庭照护床位”等 服务模式。开展医养结合能力提升专项行动,鼓励基层医疗 卫生机构在社区和养老机构植入服务站点,建设医养康养结 合服务设施;鼓励医疗机构设置老年医学科,引导社会资本 开办护理院和康复医院,推动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发展普惠养 老服务,深化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23 .建
19、设儿童友好城市。建立完善儿童友好的社会政策, 引入“1米高度看城市”儿童视角,制定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指引,健全残疾儿童教育关爱服务、康复救助制度和困境儿 童分类保障制度,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丰富儿童友 好的公共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严格落实城 镇小区配套园政策,提高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能力,建设儿 童友好学校、儿童友好医院;丰富儿童文化产品,推动公共 文化体育场所向儿童低收费或免费开放;扶持民办幼儿园提 供普惠性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发展综合托育服务机构和社区 托育服务设施,争创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实施儿 童友好城市空间建设行动,加强街区、社区、道路、公共服 务设施和场地适
20、儿化改造,推动公共场所建设母婴室、儿童 厕所及洗手池、儿童休息和文体活动区,提升社区服务儿童 水平。(十)提供优质医疗教育服务。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 展战略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人口空间分布和 增长趋势,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高质量 教育体系。24 .实施“健康成都”建设行动。优化医疗资源区域均 衡布局,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医疗资源,建设国家医学 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群;加强公立医院建设,构建市级 医院区域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诊疗服务体系,支持优势 医院培育特色专科,扩容提升优质医疗资源,加强市高水平 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提升专科诊疗、临床医学研究水平和医 学人才培
21、养能力。完善分级诊疗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打造 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历史地段、传统村 落得到有效保护,各类文化遗产更好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城 市治理体系更为健全,城市实现瘦身健体,市政公用设施安 全性大幅提升,“智慧蓉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可持续发展 的城市善治和安全保障机制更加完善,超大城市转型发展取 得重大进展。到2035年,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目标全面实现。公园 城市形态充分彰显,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衔接融合,生 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 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全面形成,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更趋 成熟,人民普遍享有安居乐业的幸福美好生活,山水人城和 谐
22、相融的公园城市全面建成,努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 响力和美誉度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二、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打造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良好生态环境作 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将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坚持生 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深入推进生态环 境保护等行动,充分挖掘释放生态产品价值,推动生态优势 转化为发展优势,使城市在大自然中有机生长,率先塑造城 园相融、蓝绿交织的优美格局。一批县域医疗次中心,实现三级医疗机构区(市)县全覆盖。 推进现代医院管理改革,深化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等国家试 点,促进医师区域注册和多机构执业。推动中
23、医药传承创新 发展,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25 .实施“家门口的好学校”建设行动。强化教育资源 科学布局,按照城市功能需要、人口分布形势和增长趋势, 加强人口集中流入地学校学位供给,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 面,推进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郊区新城(卫星城)。加 强素质教育提升发展,统筹全国“双减”试点城市和基础教 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提升公办初中、普通高中办学水平, 实施公办初中强校工程,提高市属优质普通高中数量和规模, 推动普通高中扩容提质、特色发展,办好一批省级示范性高 中、课程特色高中和普职融通综合高中,推进特殊教育优质 融合发展。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持在蓉高校“双一 流”建设和市属
24、高校跨越式发展,鼓励在蓉职业院校申办本 科职业教育。建设优质师资队伍,鼓励高等学校、职业学校 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大力引进高层次教育 人才,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十一)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 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 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推进职住平衡为基本原则的住房供应 体系。26 .健全房地产健康稳定发展机制。完善房地联动和人 房地挂钩机制,将城镇新增经营性建设用地中住宅用地占比 保持在合理水平,强化住房价格监测和市场调控机制,推进 “一城一策”,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推动完善住房 公积金制度。扩大居住小区物业管理
25、覆盖面,提高服务质量 和标准化水平。27,加强舒适可负担住房保障。培育城镇住房租赁市场, 扩大租赁住房供给,完善长租房政策,保障承租人及出租人 合法权益。健全公租房管理机制,面向城镇住房紧张和低收 入住房困难家庭供应,对城镇户籍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 庭依申请应保尽保。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以建筑面积 不超过7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主要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 用地、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和存量 闲置房屋建设,单列保障性租赁住房用地集中新建,适当利 用新供应国有建设用地建设,主要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 体的住房困难。加强人才安居服务,增加人才公寓供给,建 立商品住房配建为主、集中
26、新建为辅的供给模式,完善人才 公寓租住购买优惠政策,加强人才集聚区安居保障力度。(十二)构建立体高效功能复合的交通体系。发挥交通 先行支撑引领作用,加快构建与生活消费、产业发展协调互 促的通勤体系,推动经济相互融通、要素便捷流动、生活宜 居美好。28 .完善互联互通的市域交通网络。构建全域成网的轨 道交通体系,完善铁路公交化运营网络,加快干线铁路、城 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融合贯通。推动“轨道 +公交+慢行”系统融合发展和高效衔接,推进地铁线路成网 增效、轨道公交一体化换乘,优化公交线网及接驳换乘,推 动慢行交通系统与公交体系融合衔接。推动城乡路网一体化 布局和建设,建成中心城区“环
27、+射”快速路、主干路网体系, 联网加密和提档升级农村道路,消除交界地带“断头路”“瓶 颈路”。29 .以交通引领带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交通与城市发 展和功能布局协同,以交通规划引领融合产业发展、住房建 设、基本公共服务等布局,引导人口向城市新区、郊区新城 (卫星城)、产业园区等集聚。推进交通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 提升交通运输与现代农业、商贸金融、全域旅游等行业需求 匹配度,促进资本、人才、数据等要素跨区域高效联通、自 由流动。促进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和职住平衡,以人口分布和 市民需求为导向,以地铁站线、公交线网等为重点,布局商 业和公共服务设施,构建消费场景、实现便民利民。30 .构建智能高效的交
28、通运行体系。实施智慧交通行动, 提升交通运行协调中心(TOCC)系统、智慧交通指挥管理系 统功能,推进物联网、智能视觉等融合应用,推进智慧交通 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智慧管理水平,建设全国智能交通发展 高地。实施便捷交通行动,建设城市交通出行即服务(MaaS) 一站式出行服务平台,以中德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四川试 验基地等项目建设为牵引,推动车路协同车联网大规模验证 与应用,健全特殊人群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到2025年,中心 城区建成区平均通勤时间下降到35分钟左右。(十三)建设品质化现代社区。坚持人本化、低碳化、 智慧化,绿色生态为基、便捷交通为先、职住平衡为要,统 筹规划布局城镇、乡村、产业三类
29、公园社区,发展完整社区, 构建幸福美好公园社区体系,梯次建设未来公园社区。以满 足社区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和品质消费需求为目标,品质化推 动社区内涵建设,提供养老、托育、医疗、体育、助残等公 共服务,推动社区功能完善、业态齐全、居商和谐,让居民 生活更加安全、更加便捷、更有温度。31 .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推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 全覆盖,探索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一点多用”,统筹设立幼儿 园、托育点、养老服务站、卫生服务中心、体育健身设施、 微型消防站、维修点、食堂和公共阅读空间,推动政府服务 平台、社区感知设施、家庭终端相连通;因地制宜建设智能 快件箱(信包箱),增加停车位和充电桩,推进菜市场标准化
30、 改造。开展社区商业发展繁荣行动,发展符合居民家政、休 闲、社交、购物等需求的社区商业,引导社区物业延伸发展 基础性、嵌入式服务,加快构建“基础便民型+品质提升型” 社区商业体系。完善老旧小区及周边水电路气信等配套设施, 改善居民基本居住条件。探索社区生活服务“好差评”评价 机制和质量认证机制。(十四)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开展多样化的绿色低 碳生活行动,大力引导绿色出行、发展绿色建筑、促进绿色 消费等,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形成简约适度、绿 色低碳的生活风尚。32 .实施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构建绿色低碳生活场景, 发布低碳生活清单,推广节能低碳节水用品和环保再生产品, 减少一次性消费品和
31、包装用材消耗,建立“碳惠天府”等绿 色消费激励机制,建设节约型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家庭、 绿色学校等。推进城市建筑绿色转型,提升建筑绿色标准, 推广绿色建材和绿色照明,提高建筑节能运行管理。到2025 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十五)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用活红色文化 资源,常态化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完善城乡一体、区域均衡 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营造诗意栖居气息,增强城市文 化软实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建设彰显天府文化和蜀 风雅韵的世界文化名城。33 .传承创新天府文化。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保护、 创新性发展,构建
32、天府文化承载体系,挖掘中心城区厚重历 史文化资源,保护“两江环抱、三城相重”古城格局,建设 东华门、宝墩等十大考古遗址公园;扩大都江堰世界文化遗 产和国际旅游品牌影响力,提升文化、旅游带动功能;推进 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挖掘三国、 大熊猫等文化主题,多样呈现天府文化独特魅力,打造世界 级文化地标;强化红色教育和旅游功能,建设长征国家文化 公园(成都段)。推动天府文化创意转化,加快建设四川大学 博物馆群等项目,融合现代技术打造川剧秀、光影秀等一批 文化遗产体验新载体。增强天府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发挥文 化交流在开放中的先导作用,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深化 国家文化消费试点,承
33、办重要对外交往活动。34 .加快建设“三城三都二深化“世界文创名城”建设 行动,推进天府数字文创城、中国(成都)网络视听产业基 地等建设,大力发展数字文创、文博艺术、影视动漫等新业 态。实施“世界旅游名城”建设行动,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 融合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展遗产保护观光、休闲 度假、民宿经济等旅游产业,加快安仁古镇、熊猫基地、平 乐古镇天台山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宽窄巷子、 锦里、武侯祠、杜甫草堂等重点景区街区,壮大乡村旅游和 全域旅游,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都段)。实施“世界赛 事名城”建设行动,办好大运会、世乒赛等国际赛事,提升 成都马拉松等品牌赛事活动影响力,加快建
34、设体育公园等设 施,实现办赛、营城、兴业、惠民。实施“国际美食之都” 建设行动,加强美食文化交流,传承发展川菜、川茶、川酒 “老字号”和历史名店,建设国家美食文化交流创新中心。实施“国际音乐之都”建设行动,发展音乐坊、东郊记忆等 音乐产业聚集区,扩大“蓉城之秋”国际音乐季影响力,举 办中国音乐金钟奖。实施“国际会展之都”建设行动,充分 发挥西部国际博览城等载体作用,加快淮州国际会展中心等 建设,提升西博会、欧洽会等影响力,办好国际非物质文化 遗产节、国际美食旅游节,举办公园城市论坛。四、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打造城市人民宜业的示范 区围绕增强城市内生增长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推 进宜业环境
35、优化等行动,建设创新成都、开放成都,大力提 升高端要素运筹、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国际门户 枢纽等功能,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实现壮大 优势产业、鼓励创新创业、促进充分就业相统一,提高宜业、 宜商、宜游品质,锚定共同富裕方向建设共享成都,使人人 都有人生出彩机会。(十六)深化结构调整推动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锚 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方位优化空间、产业、交通 和能源结构,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 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35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挥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 业基地优势,围绕强链条、促创新、育生态,建强绿色低碳 优势产业集群,探索设立绿色
36、低碳产业基金,加快构建绿色 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光伏 高端能源装备引领区,发展光伏高端能源装备产业,构建“光 储用”高端产业链,形成上中下游适配协调的产业集群。提 升锂电产业发展势能,研发关键材料、锂电池、电池管理与 控制系统,做强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关键环节,推 广动力锂电池和储能锂电池应用。全链条提升新能源汽车产 业,推动电池、电机、电控设计生产协同配套,推进汽车产 业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制 造基地。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加强节能环保设备制造等方面 技术研究开发,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产业园区循环化改 造,开展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
37、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布局新型储能新赛道,依托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优势, 发展氢源制备、氢能储运、氢燃料电池,加强氢能全链条安 全监管,打造中国“绿氢之都”;探索多元储能新技术路线, 积极推进电源、电网、用户侧配套建设储能建设。36 .调整优化交通结构。聚焦以人为本、规划控源、制 度激励、智慧赋能,着力构建“轨道引领、公交优先”格局, 完善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推进公共交通工具和物流配送车辆电动化、新能源化、清洁 化,优先推动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等车辆低碳升级,划 设低碳交通示范区,到2025年,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 车出行分担率达60%以上、绿色出行比例
38、达70驰以上。强化 绿色交通体系基础设施支撑,开展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提升 改造,推动居民小区“统建统管”公用和自用充电桩,沿交 通通道集约高效布局建设公共充(换)电设施、加氢站,打 造成渝“电走廊”“氢走廊”。构建绿色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 建设集约化、共享化、智慧化物流节点设施,推动物流园区 等铁路专用线建设,推进港作机械、物流枢纽和园区内车辆 装备电动化。37 .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围绕提升清洁能源供给和安全 保障能力,全生命周期提升用能效率,加快建立清洁低碳安 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构建以绿色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 系统,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建成大林、成都西、新津500千 伏变电站及配套送出等项
39、目,推动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 流输变电工程和市级骨干电网建设“蓉耀工程”,建设坚强智 能电网;建设团结水利枢纽、大邑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工程, 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提升能源供应安全保障能力, 完善油气基础设施体系,勘探开发天府气田、川西气田,推 进天然气调峰电站建设,规划建设综合能源站,加快天然气 输气干线连环成网。推动能源消费电气化高效化,引导水电、 光伏、氢能等非化石能源消费,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煤 改电气改电”行动,开展氢能等清洁能源运营试点,到202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50%以上。(十七)推进活力迸发的创新创业。高水平建设“三区 一城”创新发展主引擎,高标准建设
40、成渝(兴隆湖)综合性 科学中心,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进“科 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形成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 源地。38 .构筑科技创新中心策源承载地。依托西部(成都) 科学城攻关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承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 编制实施西部(成都)科学城总体规划,做强“一核”创新 策源功能、“四区”创新转化能力。高水平建设运营天府实验 室,组建运行机构、确定运行机制,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 赋予科研自主权等支持政策。在突出优势领域组建国家实验 室以及国家实验室基地。建设中科院成都科研园区。39 .建立开放型创新平台体系。统筹布局国家产业创新 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
41、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未 来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增强技术研发、中试验证、 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能力。建设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 四川省无人机产业创新中心,带动医学科研、生物技术、医 疗器械和无人机产业发展。建设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一)构建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融合格局。强化城市功 能导向,以满足公共服务需求为目标统筹基本功能、以服务 城市发展战略为指引提升核心功能、以突出区域比较优势为 重点培育特色功能,创新城市规划理念,科学编制城市国土 空间规划,调整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比例,着力做优做强 中心城区、城市新区和郊区新城(卫星城),推动城市发展的 均衡性与高质量发展相统一、公共服务供给结构
42、与人口分布 相适应、产业能级提升需求与产业空间承载能力相匹配,推 动城市内涵发展、区域差异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各区 域基本功能就近满足、核心功能互相支撑、特色功能优势彰 显,加快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功能结构,实现生产 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1.做优做强中心城区。聚焦高端要素运筹、国际交流交 往、现代产业支撑、文化传承创新、时尚消费引领等核心功 能,推动城市有机更新、产业转型升级、宜居品质提升、治 理效能增强,加快实现由中心集聚向辐射带动转变。优化提 升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以下简称五 城区)功能品质,推进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大力实施城市
43、有机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合理降低建设开发强度、人口密 度、建筑尺度,有序疏解一般性制造业、传统商品交易市场 等非核心功能,加快推进成都太平寺机场、凤凰山机场搬迁, 推动增量空间高标准建设;提高产业层次、经济密度,推动 中心、绿色工程研究中心。加快推进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 中心(成都)等建设,实施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 在优势领域争取获批一批国家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40 .促进创新创业创造向纵深发展。建设以“双创”示 范基地为引领、孵化器加速器等为组成的创新创业载体,鼓 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蓉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推进清华四 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北航成都创新研究院等建设,打造环 高校知识经
44、济圈,构建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促进更多创新 成果就地就近产品化、产业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 动科研平台和数据向企业开放,鼓励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 资源、场景、需求,鼓励大企业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融入供应 链创新链,梯次培育科技型企业集群。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 计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 偿等政策,激励企业创新。41 .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发挥高品质宜居优势,营 造开放包容、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培养引进用好高水平人 才,促进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成长、集聚、发挥作用。 全方位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实施战略科学家领 航、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集聚、优秀青年科技人
45、才强基、 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锻造等工程,推行与科技任务、项 目招商等相结合的引才模式,推行重大科技攻关首席科学家 负责制、重大项目总师负责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 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实行“揭榜挂帅”“赛 马”等制度,深化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 使用权改革,赋予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团队)更大 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完善 外籍人才停居留政策,建立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制度。(十八)“建圈强链”发展彰显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坚持 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重点产业 建圈强链行动、重大产业项目攻坚大会战、数字经济赋能
46、行 动,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以国家制 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引领,推进制造业强市建设,打响 “成都智造”品牌,加快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42 .实施重点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以先进制造和现代服 务业为主攻方向,聚力做强以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轨道交 通、汽车、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做优 以物流、研发、设计、商务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增强根植 性、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聚焦重点产业“强链”,完善 产业链发展规划,绘制重点产业链全景图谱,制定专项产业 政策,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主要承载地+协同发展 地”联动发展;发挥链主企业主引擎作用,加强专项培育和
47、 服务,鼓励链主企业在蓉设立运营总部、配送结算中心等机 构,提升链主企业垂直整合能力,打通重点产业“全链条”。 聚焦产业生态“建圈”,围绕做强产业链培育创新链、稳定供 应链、配置要素链、提升价值链,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和多 元复合需求匹配资源要素,推动土地高效精准供给,放大重 大产业化项目投资基金和科创基金等杠杆撬动作用,争取更 多产业基金落户,对产业带动性强的创投基金采取收益让渡 等形式给予支持,编制重点产业链“高精尖缺”引才目录, 盘活用好标准厂房、专业楼宇、科创空间等产业载体,积极 争取符合条件的企业享有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43 .实施重大产业项目攻坚。紧扣招引储备、落地开工、 加快建设和
48、竣工投产环节,大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攻坚和招 商引智行动。突出产业化龙头项目引领带动,采取“链主企 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投资基金+领军人才”协同配合招 引模式,推进晶圆制造、先进芯片等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挖 掘龙头企业创新和产业资源禀赋,贯通“小核心、大协作” 产业链条;开展重点项目靶向招引,服务国家大型光优基地 项目建设,打造成都造“拳头产品二突出重大功能性平台项 目,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四川 区域协同发展总部基地、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 等功能平台,引导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提高 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突出“专精特新” 项目营建产业
49、生态,发挥领军企业优势,用好国家超算成都 中心等服务平台,推动内部培育和对外招引双向发力,设立 新赛道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库,打造“单打冠军”、占据市场 优势。44 .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域。以数 据为关键要素,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协 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实施 以“四网融合”为重点的新基建行动,推进国家区块链创新 应用综合性试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实施数字 技术创新突破工程,围绕“芯屏端软智网”攻坚核心产业, 推动大数据产业基础支撑层、数据服务层、融合应用层全产 业发展;实施数字经济新业态培育工程,发展基于数字技术 的智能经济,突出发展无人机、数字文创等新兴优势产业, 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实施 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开展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争取国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进普惠性 “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实施数字化转型支持服务生态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