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曼犀利幽默的讲《道德经》(33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9568350 上传时间:2022-09-07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2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叶曼犀利幽默的讲《道德经》(33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叶曼犀利幽默的讲《道德经》(33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叶曼犀利幽默的讲《道德经》(3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叶曼犀利幽默的讲《道德经》(33页).doc(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叶曼犀利幽默的讲道德经-第 33 页叶曼讲解的道德经道德经概说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老子是楚国苦县人。苦县原来属于陈国,后来楚国跟陈国打仗,把陈国打败了,并夺走了苦县,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楚苦县。司马迁又说老子姓李,名耳,字摐。名字叫“耳”是因为耳朵大,不过,春秋时候并没有“李”字,更没有“李”姓,那么老子为什么姓“李”呢?我想大概是后人以为世上没有姓“老”的,而“李”和“老”的读音非常相近,就把两个字混淆了吧。但我们知道,“二十四孝”里头有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老莱子戏亲”,这个故事的主角“老莱子”就姓老。后来有人说老子就是老莱子,这完全是误会。也有人说老子在娘胎里头

2、呆了八十一年,生下来的时候头发胡子全都是白的,所以人们就管他叫老子,这也是揣测之词。老子曾经担任周朝的守藏吏,管理中央藏书机构的档案、文书、卷宗等,所以他的学问非常好。老子生活的时代中周室已经东迁,周王朝统治者为了争权夺利而互相残杀,周室已经慢慢衰萎了。春秋时候虽然还是周朝一统天下,但我们知道诸侯国非常强大,中央王朝根本没有办法控制他们。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先后称霸的有五个国家。老子看到天下混乱纷争的情形,就辞职离开了中央王朝,往西边去了。诸位都知道,往新疆去的路上要经过一个重要关卡,就是函谷关。西汉刘向在列仙传对老子西行的故事记载得很有传奇色彩。一天早上函谷关守吏尹喜起来望气,看到关内一

3、股紫气正从东边飘来。我们春节时候贴的春联上,横批常常写着“紫气东来”,就是出自这个典故。尹喜看到紫气东来之后,知道今天必定有圣人从这里经过,于是就在那里等着。果然他看见老子骑着一匹青牛慢慢地走来。尹喜既然已经知道他是圣人,就决不肯轻易放他过去。他问:“请问您要到哪儿去?”老子说:“我要出关,请你放行。”他说:“您是不是老子啊?中原再找不到学问像您这样的人了,您必须把平生的学问、著作都留下,要不然我不放您出关。”老子没办法,只好停下来为尹喜写书。尹喜请老子写书,否则不给他过关,就这样老子写了道德经八十一章,然后骑着青牛向西域去了,这就是关于道德经成书的传说。中国古代的圣人有道家的老子和儒家的孔子

4、,古印度的圣人有释伽牟尼,古希腊的圣人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删:这四位圣者在历史的生活时间大概相隔不到五十年。这五十年间出了四位对东西方文明影响极为深远的大圣人。按:老子的生活年代大约在公元前600500,苏格拉底的生活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69399,孔子的生活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51479,释迦牟尼565486),这几位圣人生活的时代都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释迦牟尼是佛教思想的创始人,西方哲学往上追溯最重要的哲学家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我们现在谈中国的思想史,就不能不谈儒家和道家。所以这个时代曾被称为人类文化上的轴心时代。我们都知道老子比孔子大几岁。根据史记所载,孔子在周朝的时候还去见过老子。那时

5、孔子专意研究礼制,最爱向别人问礼,他以为老子管理周朝文卷,对于礼一定懂得非常多,便想从他那里了解三代的礼。结果老子一见了孔子,就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也就是说你要问的这个东西,连说话人的骨头都已经烂了。“独其言在耳”,只是他的话还在就是了。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那么一个真正的君子,运气来了就采取行动。“得其时”是说时运济了,“驾”就是采取行动。“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假设时运不好,没有人用你,就“蓬累而行”吧。什么叫“蓬累”呢?就是把铺盖卷顶在头上,两个手扶着它走了。诸位看这句话描写得很好,不得其时就卷铺盖走路了。老子又进一步阐述他的思想,说:“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

6、貌若愚。”后来我们常说的“良贾深藏若虚”就是出自这里,意思是“我曾经听说过,一个真正非常会做买卖的商人是不显山露水的,他把自己的东西都深深的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因为只有暴发户才喜欢摆阔,真正有钱的人是不屑于跟别人攀比的。同样,真正的君子,他的德行非常之高,然而却不会随便炫耀自己的学问。他是怎么样的呢?“若愚”就是指外表笨笨的样子。老子认为孔子动不动就谈礼,虽然显得好学,可也有卖弄学问的嫌疑。所以,必须“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把骄傲的神色先去掉,把多欲的心志也改掉,不要摆出一副很有学问、很愿意知道更多东西的样子。“淫”字在古代就是过分、太多的意思,如孟子说“富贵不能淫”,就是

7、说富贵之后不能放纵自己,各方面做得太过分。刚刚有了些小富贵便露出骄傲的神色,志气高昂得不得了,“是皆无益于子之身”,这些都对于你自身是毫无益处的。“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我所能告诉你的只是这些。 春秋时候从鲁国到周朝国都洛邑的路很远。孔子带着弟子去拜访老子,却当着弟子的面挨了一顿骂。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会拂袖而去,可是孔子出来之后跟他的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鸟我知道它会在天上飞,鱼我知道它会在水里游,兽我知道它会在地上跑。地上的走兽可以用罗网罩住它,天上的飞禽

8、可以用弓箭去射它,水里的游鱼可以拿钓竿去钓它。只有一种东西是人类没办法对付的,这就是龙。我们现在总是说龙是中国古老的图腾,是很神秘的东西。因为龙并不为人所知,所以画龙的时候就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爱怎么画就怎么画,就跟画鬼一样,反正没有人看到过。所以孔子说鸟、兽、鱼虽然会飞、会跑、会游,但人们都有办法逮住它,只有龙“乘风云而上天”,是不可捕捉之物。所以易经第一卦讲“乾为天”,拟象于龙,也就是“乾龙”。乾卦六爻从下头数起都是阳爻,第五爻“飞龙在天”,位得中正,是最佳的爻,我们管它叫“九五”,皇帝称“九五之尊”就是从这里来的。但物极必反,到第六爻“亢龙有悔”就不好了。(原文“爻”作“学”,今改之)天上

9、的龙变化莫测,孔子说老子“其犹龙邪”,表现出对老子非常高的推崇。这一段故事儒家向来都不承认,因为孔子的学问在老子面前显得境界太低了。但是史书中记载得非常明白,是很难否认的。不管如何,我们不要谈孔子学问如何,只想想他千里迢迢来到周都,对老子执弟子礼,被指着鼻子骂了一通之后,还对自己的弟子这么称赞他,就知道他的胸襟有多么广阔,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物,只在这一点上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了。清末民初的时候,历史学界兴起了疑古思潮,很多学者对先秦两汉的历史传说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甚至于认为“禹”是一条虫,“伏羲”、“女娲”是两条蛇。在疑古风气的影响下,考据家对老子书进行重新审视,认为其中的“性”字在春秋时候

10、并没有人用,是到战国之后才开始用的,如中庸开篇说“天命之为性”,中庸是战国的作品,所以老子是战国时候的书。可是我们再查看老子,八十一篇里头根本就没有谈到这个“性”字。又有些无聊的人说老子是收集当时的俗话、谚语而成的。诸位且看,老子的文字非常美,因为它基本上都是押韵的,有的地方还用对仗句式。它如果要引用古人的话,一定会说“某某曰”,古人写文章引用别人的话都是这么样做的。可老子中并没有这样,八十一章从内容上看一气呵成,连贯起来就是一篇好文章;同时每一章最后一句话跟后一章第一句话都有相应关系,绝不可能是把当时的俗话、谚语随意凑在一起而成的。前几年大陆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殉葬品有帛书老子,篇数和内容跟

11、今天流传的老子基本相符,足可以证明老子这人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老子被抄在昂贵的帛上面,也可见这书对后世影响相当深刻。(原文作:“还好前几年,大陆挖一个汉朝的一个王的墓,从殉葬里头找出来了老子的帛书,居然没有烂。这里面跟后头我们传的八十一章完全相符,这没得可说了,这是汉朝的时候传下来的东西。所以老子这一个东西真正在汉朝的时候已经把老子的东西,这本书写在了卷上头,所以称为帛书。所以知道不但这个书不是战国时候人伪造的,而且老子真有这个人,也不是假的,都实实在在的。”今按:汉代出土的帛书并不能说明它在春秋时已经成书,只能说明它在汉代已经有了,并且影响甚广。又帛书老子的次序跟今本老子有些不一样,德经在前,

12、道经在后。)老子离开中原之后到哪儿去了呢?西晋时候有个叫王浮的道士,写了一本老子化胡经,“化”是“感化”的意思,“胡”是指西域的外国人。(原文作:“老子到哪去了呢?于是有一个姓杜的杜先生叫杜光廷。他就写了一本书老子化胡经。”今按:老子化胡经是西晋王浮所作。前蜀杜光庭所作道德真经广圣义中并无老子化胡说。)这本书里说老子出函谷关之后到了印度,在那里他教了一个学生,就是释伽牟尼。这个故事是西晋佛教和道教争衡时,王浮为了说明道教比佛教更早、更高明而杜撰出来的。(此处删:后来我们称人家乱说话为“胡说八道”,写文章自己瞎邹我们称杜撰,就是这么来的。)那么,老子真正到哪去了呢?老子到秦国去了。秦国是春秋诸国

13、中后起的大国,那时刚刚兴盛,国君励精图治,所以老子在那里呆了二十六年。有人说老子活了84岁(原作120。按:民间有谚: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找自己去就是因为老子活了84岁,而孔子活了73岁。)有人说老子活了160岁,有人说老子活了200多岁。反正不管怎么样,老子差不多是在九十岁左右死掉的。 庄子中还有一个记载,说老子死的时候,一个叫秦失的人去吊丧,出来之后对弟子说:“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岁数大的人就像死了儿子一样痛哭流涕,年轻人哭得就像死了母亲。老子是从周都去了秦国,差不多等于外国人了。他一个人在秦国住了二十六年,死的时候让异乡的人如此悲伤,说明他能够感动人家到这个地步,

14、实在是很了不起的。虽然我们知道,老子不是释伽牟尼的老师,化胡经中的故事完全是杜撰,但无损于老子的伟大形象。 老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非常深远。我们说道德经五千言,实则共5254字。从古至今有1700家给他作注解的,假设一个字的注解有10000个字,那么古今注解老子的就有5000万字。老子不但在中国有巨大影响,诸位假如到书店里头去,英文的译本也可以找到很多很多。世界上的典籍除了圣经以外,翻译最多的恐怕就是它了。为此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当然,我们还有其它很多典籍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如诸位熟知的孙子兵法,拿坡仑打仗的时候经常带在身边的一本书就是它。最近中东战争,不知大家看报纸的时候注意到没有,美国

15、西点军校培养的人必读书目之一就有孙子兵法。但目前我们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反而不爱惜了,老子也好,孙子兵法也好,都有待重新发掘它的价值。老子的学说对后代诸子影响也非常深。当然他首先传的就是关吏尹喜了,尹喜再传给别人。其中包括列子,这个据说能“乘风而行”,不必买飞机票就能上天的人;还有杨朱,据说他是连“拔一毛以利天下”都不干的,但也接受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再后来像申不害、韩非子等法家人物,也都是学了老子的思想,其他像纵横家、兵家都曾从老子那里吸收精神营养。一直到汉朝开国最重要的两个人张良和陈平,也都跟老子思想有密切关系。传说张良从黄石公受兵书,这兵书中的谋略很多跟老子思想有关,可以看作老子学问的继承者。

16、老子是第一个提倡自然主义的人,一切都要求自然。(删:道德经是在后来我们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跟前面所说道德经产生于春秋时代矛盾。)春秋战国时代天下大乱,一塌糊涂,老子提倡自然应该是有很强针对性的。这里诸位还要注意一个问题,道家跟道教是不同的。道家是一个学术流派,道教是一个宗教形态,相差很远呢。汉代以后道教中画符、负笈、炼丹,甚至占卜星象等事儿,是都挂着老子的招牌,但这都不是真的。(此处删:“这个是属于道教的,而找较之所以称为“道”,也是沾老子的光,所以它称为道教。”按:道教练内丹的方法跟先秦道家有密切关系。)春秋时代是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我们说诸子百家,当然不能说

17、真有一百家之多,不过罗列出十数家是完全可以的,汉代刘歆七略中就把诸子分为十家。今天形容学问驳杂,就用一个词“三教九流”,“九流”指的就是诸子思想。春秋时候的百家争鸣,实际上各家不是直接承继老子,就是受了老子影响。所以老子对于中国文化品格的形成、对中国民族性形成的影响非常之大。将来诸位看老子这本书的话,就会发现我们民族性有一种很特别的东西是从老子那里来的,虽然现代人很少读道德经,但是我们血脉里流着老子的思想太多太多了老子上篇是讲道体,也就是本体论部分。诸位知道,任何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的思想都是有体系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宇宙的认识。这个问题在宗教中非常简单,把世界的本源归诸上帝,归诸大梵天,这

18、就解决了。但在真正的哲学家那里,要讨论的就深刻得多,真正的哲学要谈的头一个问题就是本体是什么。所以,老子道德经的开头就谈出一个东西来,这就是“道”。“道”不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可以看到、可以触摸的事物,而是老子给众多事物共同性的概括和命名。他认为宇宙的本体是“形而上”的,然后从“道”引申出来才有世界万物。那么,“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呢?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如果我们以为这是描写人恍恍惚惚的样子,那就完全弄错了。“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是说在那个混沌的状态中仿佛孕育着某个东西;“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在恍恍惚惚的状态里头,有个真精存在,这个东

19、西看不见也不可知,老子管它叫做“道”。这个道”无所不在,也无一个物不是它。它生长万物,进入万物中间,使万物生息无穷。万物到最后又都归返于“道”。“道”表现为生命生息和循环,这又是取法于自然的。从这个宇宙的本体出发,再来谈论人生,探讨人生的大问题:我们是怎么生下来的?我们应该怎么活?老子从这一个宇宙论出发,把自然引用到我们的生活中间。他说“道”对于万物“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虽然长养了万物,却并不据为己有。所以他一再地主张只要你做成功了,就赶紧退下来。今天我们常常说的“急流勇退”,这一思想就是从老子那里来的。老子最主张我们要归根复命,返回生命最自然的本源。

20、在归根复命整个的思想体系里,老子提出了一个“弱”字。这世界上最高明的事物是什么?是水。水总是往低处流,最能守弱,但是水之强,也是无法想象的。金在水里头长锈,木在水里头烂掉,火遇见水就灭掉,土遇见水就被冲垮,水甚至可以把石头滴穿。水滋养万物,不要说行船之便、种田之利,我们可以十天、二十几天不吃饭,但却不能一天不喝水。水这么重要,可它又没有一个固定的形体。所以老子说“尚善若水”,最高明的善就跟水一样。 水是最弱的,但是老子说,只有最弱的才最强的。因为强的东西就硬,硬的东西就容易折坏。诸位知道,一个枯枝子是硬的,但最容易断掉。“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老子绝对禁止坚强。那么他是要让我们柔弱、谦虚

21、、卑下。我们今天骂人是水性,就是指人没有节操,处事下流。但老子说真正能够居下的才能够接受所有的东西。你摆得高高的,人家会认为你高不可攀,没有人能跟你沟通。但是你愿意居下,做别人所不能做的,反而会赢得众心。他还提倡“牝”,“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牝”就是雌的意思,而雌性是弱的。放到具体的生活中,就是不要太复杂,太铺张,俭省的普通生活才是最简单最守弱的。这一些都是道德经的骨髓。“弱者道之用”,柔弱就是老子人生哲学的基础,他的哲学精髓就是自然。老子说宇宙间有四个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个人是指国家的领袖。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应该怎么样呢?“人法地”,我们要取法于地,大地长养万物,你只要给

22、一棵种子,种下去立刻就发芽,生长了万物以后,人把这些东西拿走了,大地也绝不会说这是我长养的,你可不许摘这些东西。甚至我们每天都踩着它,圣贤踩着它,十恶不赦的人也踩它,它没有怨愤,也没有分别心。它永远是卑下的。所以我们要以地为法,那么地又取法什么呢?“地法天”。阳光雨露普施人间,从来就不曾向人们讨要功劳。无论大地有多好,没有阳光雨露,一切都完了,所以地要法天。天又取法什么呢?“天法道”。最终“道”才取法于自然。“自然”的意思不仅是自然而然,自然者,有所自而有所然也。诸位想一想,有所自是不是因,而有所然是不是果呢?“守弱”最根本的做法就是要“法自然”。老子对物欲非常反对,讲求更多的是精神生活。老子

23、的思想是博大精深,无所不包,而且历久不衰。我们把老子研究透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不仅能够处顺境,也能够处逆境。人生如意的事情很少,所谓“人生不得意十有八九”,十件事情里头有八九件是无法如愿似偿的。易经里面讲“吉、凶、毁、厉”,四种情形种只有一个“吉”是好的,其他的“凶、毁、厉”都是坏东西。这就是人生。老子告诉我们处顺境的时候不要嚣张,不要得意忘形;处逆境的时候不要气馁,不要妄自菲薄。这对我们怎么适应逆境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老子的守弱思想对中国人影响非常之大。我们读读中国历史,中国被当时所谓的外族侵袭了多少次,可现在这些外族都没有了,都变成了中国人,我们把这些入侵的人都同化了。有人说这是鲁迅的阿Q

24、精神。人家打了阿Q,他没有反抗之力,就说是“儿子打老子”,把自己受的屈辱抵消过去了。可从另一方面看,这就是中国人的韧性,这种韧性是非常之强的。诸位知道,中国人漂流海外,几乎遍布全世界,无论多偏僻的小城,多贫困的地方,他们都能在那生存。开始经营一个小小的馆子,含羞忍辱地谋生,然后慢慢发达起来。他们是怎么做到的?韧性。韧性又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老子教我们的守弱、居下、谦卑。到了汉朝末年,皇帝都很无能,外戚和宦官交替掌权。宦官是离皇帝最近的人,他们得了宠,就开始作乱了。皇帝见自己江山不稳了,于是就要来治宦官。可满朝文武都不能依赖,找谁呢?找外戚。找来外戚把宦官杀掉之后,可又糟糕了,外戚也要篡权,于是

25、就得重用宦官来解决外戚的问题。这样恶性循环,把天下搞得很乱。董卓、曹操等人都出来了,他们势力非常强,主要采取军事压制的手段,不断发动内战,老百姓生活得非常的痛苦。经过几十年战乱之后,逐渐形成了三个国家,就是魏蜀吴。三国互相制衡的局面又维持了几十年。曹操统治北方很长时间,治理得相当不错,有人劝曹操对汉室取而代之,曹操说我要做周文王,周文王从来没有伐纣,是周武王取代了商代而有天下。所以曹操的儿子曹丕就当了皇帝。(删:那么把蜀灭了,把东吴灭了,然后把天下就成了魏。按:曹丕死于226年,蜀灭于263年,吴灭于280年。)后来司马氏家族力量非常强大,魏的天下又被司马炎夺去了。蜀国早期治理得法,不过后来关

26、羽失掉了荆州,我们今天很崇拜关羽,称他为武圣,其实关羽对于西蜀灭亡要负很大责任。他走麦城之后,很快被擒杀了;张飞因为得罪宵小,也被杀害了。最后刘备白帝城托孤,只有诸葛亮一个。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没有成功,三国从政治、经济上的发展开始不平衡了。(按:此处应该补充吴国历史资料如下)吴国领域比蜀国宽广,经济条件相当不错,但最后一个皇帝孙皓是个荒淫无度的人,把国政给搞坏了。 司马氏出兵灭蜀伐吴,真正统一天下。(删:但是在司马炎之前司马昭我们普通话常说“司马昭之用心天下皆知”,欺负皇帝,把曹操的后代欺负得不象话,大家都知道他什么意思,他就是要篡位的。但是篡了位以后,按:司马炎继位是在265年,蜀国已亡,吴国

27、尚存。八王之乱是在公元300年之后。)西晋实现统一之后的二十年中,天下相对比较稳定,但后来兴起八王之乱,王室内部自相残杀,北方的外族趁机打进来了,晋朝只好从中原地区退出,把首都从洛阳搬到建业,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建立了历史上的东晋朝廷。魏晋时候谈玄的风气很盛,道德经风行一时。魏晋玄学之所以成为一门时髦学问,是因为汉代以来经学已经走向僵化,儒家的东西没什么可谈的了,这时有个叫王弼的年轻人给周易和老子做了注,他的思想非常高妙,当时人极为推崇,于是就兴起了一阵谈玄论道的风气。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汉代出现了很多图谶,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事情。这些图谶很多都借着黄老的名义,因此歪曲了老子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王

28、弼撇开了这些,写了老子注和老子指略,从义理方面去发扬这本书。后来那么多注解老子的书,多半都拿王弼的注解做模范。这个年轻人非常聪明,是思想史上极了不起的人,可惜只活二十四岁就死了。谈玄的风气到了晋朝更厉害了,很多名士为了标榜自然,便装疯卖傻干了不少奇怪的事情。后人说晋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谈玄,其实不能这么简单地归结于某种文化现象。汉朝建国之后,社会非常贫穷,朝中大臣连马车都坐不起,但几十年后却出现“文景之治”,应该说跟用黄老之术治国有关。萧何是一个很懂得运用此道的人。当义军进了咸阳以后,国都那么多美女,那么多财宝,他什么都不要,只把各种图书典籍都收了去。后来他为汉朝制订律法,依靠的就是这些。诸位知

29、道“箫规曹随”的成语,就是箫何死了以后,曹参接他的位,依然按照萧何的治国精神去做事。那是怎么回事呢?曹参当了宰相以后,并不勤于吏治,却整天邀请大臣们在自己家里喝酒,欣赏歌舞。汉高祖的儿子惠帝去问他,说:“你一天到晚吃喝玩乐,是不是对政事太不打理了?”曹参就问:“你比你的爸爸怎么样?”惠帝说:“我怎么能比我的爸爸呢?”曹参又问:“那我比箫何怎么样?”,惠帝说:“对不起,你也不如箫何。”曹参拍手说道:“好了,你不如你的爸爸,我不如箫何,现在咱们就来个箫规曹随,安安静静地照着他们的办法治理天下好了。”诸位知道秦朝法令多如牛毛,经过秦始皇的暴虐和楚汉战争之后,天下生民涂炭。汉初实行这样的“无为而治”,

30、所以才有“文景之治”的盛世景况。在汉武帝前期也是用黄老治国,因为文帝的妻子窦姬,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窦太后,她对于老子研究得非常透彻,不允许汉武帝用儒术治国,后来她一死汉武帝就改变策略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且东征西战,好大喜功,挥霍国家的积累,终于把国家给搞坏了。儒家讲仁义礼制,但到了一个走向败落的社会,跟人们讲仁义是没有用处的。历史上很多儒生都会袖手谈权说道,等到天下大乱的时候,天子出了事,我一死报君王就是了,可这样做实在于事无补。历史上很多英明有为的君主,虽然外表尊奉儒术,其实也还是用黄老的精神在治国的。黄老指的是黄帝和老子,黄老学派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后代盛世之君无不取法于汉初

31、统治者。比如唐朝。唐代统治者姓李,他们身上有着胡人血统,属于半个外国人。但入主中原之后,为了标榜自己家族源远流长,便把历史上李姓的名人都认为祖先,正好史记中记载老子姓李,便把他认了祖宗,唐太宗把老子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还亲自为道德经作注。老子的思想也很适合治国,唐代统治者也大力支持道家和道教文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到来,跟道家思想在政治上的运用不无关系。历代君主几乎都懂得老子的权术,所以有人说老子这本书是权谋之书。其实应该多方面地分析。老子最主张的是守弱,用最柔弱的办法,最低下的态度使自己生存下来。不但自己要生存,而且还要使周围的人和物都能够生存。这样就不是完全地玩权术,不能违反自然

32、之道,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 先秦时候继承老子的人是庄子,庄子思想也很重要,我们把他们合称为老庄。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但他没有见过老子。有人问他:“道在哪里?”他说:“道在稗草中。”那人又说:“不是了,我问的是高一点。”他又说:“道在瓦砾里。”瓦砾就是碎砖块、乱石头,这里面怎么会有道呢?那人说:“您怎么越说越糟糕呢?请说高一点嘛。”庄子便说:“道在尿溺中。”大便小便中也是有道的,这就更加不可思议了。但庄子就是用这种形象的回答来说明道是无处不在的,任何东西都贯穿了道。明代的憨山大师精通儒释道三家学问,曾为庄子作注,又写了老庄影响论。他认为如果不知道春秋,就不必在这个世界上为人了,因为春秋“一字

33、之贬严于斧钺”,把世道人心都说透了。诸位看了春秋之后,就会知道怎么在这个世上做人,大至治国平天下,小至修身齐家。老庄跟春秋不一样,如果不知道老庄的话,你就不知道该怎么忘世。忘世是指人们虽然入了世,却能不在乎世上的各种诱惑。儒家讲入世之道,道家讲忘世之道,所以憨山大师认为孔子是人乘之圣,老子是天乘之圣,是有境界高低之分的。当然他是和尚恭维佛家,最后要说的话是参禅出世比入世和忘世还要高境界,佛祖是超越凡圣之圣。憨山大师是不是恭维得太厉害了?那却不会。诸位知道鸠摩罗什底下几个弟子,很有名的一个弟子叫僧肇。僧肇原来是卖书的人,晋代还没有印书的,所以只能抄书。僧肇把书一本本抄了之后拿去卖,所以他读书也读

34、得很多。他读过那么多书,对于老庄尤其佩服得不得了,觉得老庄的思想已经接近尽善尽美了。后来他又读了维摩经,狂喜之下立刻出家。可见僧肇也是认为佛家思想要比道家思想高明的。不过话说回来,佛家思想跟道家思想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魏晋时候的人就有很多拿道家的思想去解释佛家经典的。在个人修身养性方面,儒家讲谈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一步一步来的。老子也是主张先把自己管好,要修养自己的心性。诸位试想自己都管不好的人,又怎么去管人家呢。我们做错事之后总是替自己找借口,撒谎之后又给自己圆谎,可是老子说人必须自然地活着,不能有太多机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想要“无边众生适缘度”,可笑的是不知自己度了没有,如果

35、连自己都没度,连身边的人都没度,又怎么去度众生呢?所以先要真诚地对待自己,把自己的品行修养好了,行有余力,再去治理国家。治理完国家以后还要懂得功成身退。今人就不是这样,他们对国家没有太多贡献,却千方百计地想要连任,老子若是见了,恐怕是要取笑一番的。所以治国也好,做人也好,都应该研究道德经。只有用超越性的态度,把名利看得淡薄了,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功,老子、孔子、释迦牟尼等圣人都是懂得这个道理的。孔子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说主观臆测,认为某件事情非如此不可,也不要固执,自以为是,一定要灵活地、超越性地应付日常事情。佛家就更不必说了,他头一个要去的就是“我执”,然后还要去“法执”,不仅不执

36、着于自我的见解,连佛法也不可视为僵化的律令而去坚持。诸位知道,儒释道三家在很多地方都是可以相通的。有些学佛的人,听说我要讲道德经,便说我是走了邪门路。但如果学佛不深,只看到人生的苦和空,便觉得眼前的一些东西没有不是障碍,世界上没有一个不是相同的,这样就永远解脱不了。如果我们只会谈玄论道,不读孔子,不知道做人处事,不知道世间的麻烦纠葛在什么地方,又怎么去跟人家说法、替人解决问题呢?佛法是在哪里?佛法就是在实践中哪。佛教中用莲花来比喻佛法,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它是长在污泥中的,佛法也必须植根于民众。读儒家的书、道家的书,都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和实践佛法。如果说学佛就不该谈老庄,谈了就是邪门歪道,那是不

37、对的。历史上佛教徒懂得儒道经典,为论语老庄等书作注的有很多很多。佛教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很多人都是用道家术语去翻译和解释佛典,称为“格义”。中国人之所以能接受大乘佛教,就是因为有道家的根基。东晋时候大名鼎鼎的慧远法师年轻时候就很精通老庄,他给人家讲佛经,有的地方别人不理解,他用老庄的思想来解释,别人就懂了。唐代玄奘法师还把道德经翻译成梵文,传到西域去。难道这两个和尚都做错了吗?诸位且看,正是因为这些精通各家学问的人加入佛教,翻译佛经,所以我们的佛经文字才这么美。如果把自己的眼睛遮起来,不愿意看老庄孔孟的书,只是谈佛法是谈不通的,也很难让听众接受。只有把这三大家的学问都弄通了,能把它们融合在一起

38、,才能像憨山那样理解各家学问的高低和差别。自古以来,无论学佛还是学仙的人,都没有不读书的。而读什么书最重要?我想应该把儒释道三大家的学问了解遍了,义理都弄通了,才能够深入地把握自己的文化。我为什么讲道德经?诸位大概可以理解,我并非佛家的叛徒,只是希望在座的年轻人将来都可以上台去说法。人家问你老子的思想,你能侃侃而谈;问你儒家的学问,你也能答得上来,才不会在各种问难面前捉襟见肘。第一章 道德经的第一章是核心,讲道家哲学的本体论,有总括全书的作用,后面八十章都是解释第一章的。所以诸位要是能够理解第一章,就掌握全书的精髓了。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今本道经是前三十七章;德经是后四十四章。顾名思义,道经

39、主要谈道,德经注意谈德。“道”是什么呢?在老子哲学思想里头,道就是万物的本源,在哲学上属于“形而上”,跟“形而下”相对。易传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那些存在于宇宙间的普遍性的规则是不可捕捉,不可描绘的,这就是“形而上”。而万事万物,包括你我,都是具体有形的,这就是“形而下”。形而下的东西既可以指事,又可以造形。但是古往今来的哲学家,都不满足于了解形而下的事物,他们要追问的是宇宙是怎么生成的?它是什么样的东西?能思考的人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跟宇宙对话?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他死后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些个问题超越了现实生活中的事和物,我们就称之为形而上的问题。在宗教里也有形而上的追问

40、,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回教等,他们都有一个关于宇宙来源的终极追问,但结论非常简单,就是上帝。上帝创造了万物,但诸位倘若要问上帝又是从哪里来的,却大可不必了。因为上帝的存在既没有考古材料的依据,也不能从逻辑推理上去论证,他是靠人们的信仰而存在的。儒家中也讲到形而上的“天”,但他们关注得比较多的却是在形而下的层面。如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上的日月星辰有特定的运动规律,诸位看每一天都有日出日落,太阳从没有向谁提出放假的要求,君子看到天象如此,便会生发出一种要像日月星辰那样永不止息的自我鞭策。从谈天而落实到人事,这是儒家思想的特点。老子追问造成万物形成的原动力是什么,他最终提出了一

41、个“道”,从无到有,从有到多,没有“道”万物就没有办法化生。“道”先天地而生,就算天地灭了,它还依然存在,它就是那个永恒不变的“常”了。诸位听我这么一说,也许会觉得“道”好像很虚。不错,道是很虚的,又是很静的,它虽然永恒不变,却又变动不居。我们拿微观物理学中的原子、电子、质子来说吧,诸位知道这个世界都是由它构成的,它不停地运动着,不停地新陈代谢,构成了生命中生老病死的过程。原子、电子、质子又是不可捉摸的,我们研究它必须借助显微镜等工具。“道”跟它很相似,但又有不同的地方,因为它毕竟还是显微镜能观察得到的,属于物质层面的东西,道却是任何工具都无法观察到的,必须靠自己去体会。不过,“道”决不是佛教

42、中所讲的“心”。佛教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从心而生,是投射在心中的虚象罢了,而“道”所生的万物却是客观存在的,比如说一株深山中的花,它也是因道而生的,虽然自开自落,没有人知道它,可它却实实在在是存在的。“道”既是一种规则,又和物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它也包括了时间和空间。诸位学过物理学,对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概念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我要说的是,没有空间就没有时间,同样,没有时间就没有空间。这个是很简单的道理。我们说现在是几点几分,几点几分的意义就是我开始在这个空间里讲课了;我们说我回到家里去得走二十分钟,从这里到家里的空间距离用时间来表达就是二十分钟。在这个空间里存在和运动不能脱离时间,在这个时间里

43、存在和运动也不能脱离空间,如果说时间是纵向的,那么空间就是横向的,“道”的展开既是时间性的,又是空间性的。“道”生万物,它自己再进入万物之中,不但成为万物,并且成为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生命新陈代谢、循环不息的根本。这么说来,它不仅是原因,同时也是结果。比如花开了,花是它;花谢之后结了果子,果子也是它;果子又要生长繁殖,长出新的树,这树还是它。花是果的因,果是树的因,树又是花的因。在互为因果的生命循环中,道自然地体现在其中。讲到这里,诸位有没有产生一个问题:既然道不可知,老子怎么知道有“道”的存在呢?大家知道,求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认知的事物首先是通过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肌肤触摸到的,

44、比如电灯亮了,我们知道有电,可是在十八世纪的时候人们还不知道闪电是怎么回事。富兰克林看到天上的闪电,就产生了要去研究它的想法。等到阴天打雷的时候,他在风筝上绑了一把金属钥匙,把风筝放到天上去,就这样把天上的闪电带下来了,通过实验他发现天上的闪电跟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电的现象是一样的。我们今天对电的认识已经很深,可以用水力发电,用煤发电,用核子发电。可是电在哪里呢?你拿一个电给我看,拿不出来吧?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表现为某种形态,电灯发出来的光、扩音机发出的声音,甚至我们穿纤维衣服的时候摩擦到身体会哗哗响,有时还冒火光,那都是电。假如没有这些东西的话,我们不知道电的存在。同样,道假如不能够化

45、生万物,我们也就不知道道的存在,它化生万物,我们能从万物的运动变化中去体认它。好了,开头就讲到这里,下面开始讲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这简单的六个字却不知引起过多少争论。争论些什么呢?主要就是这个“常”字。“常”在另一些版本中也写作“恒”,是永恒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道”如果可以言说的话,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道”是宇宙的本源,一切的本体。它大而无外,倘若还有一个外,它就不能成为最大。它小而无内,倘若还有一个内,它就不能成为最小。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从分子到原子,从原子到质子、电子、中子,随着科技发展还可以继续分下去。但“道”却是不可分的,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一件事情,没有一个物体,没

46、有一个时间不是它。庄子这么才华横溢的人也不曾说道是什么,人家问他道在哪里,他说在稗草、瓦砾、便溺里面。它虽然看不见,不是任何一个具体的东西,但又没有一个东西里面不蕴涵着道。这跟佛家所说的“万法归一”有些相似,天底下一切的事物有差异性,也有同一性。佛教说“真如界内不立一尘”,因为从同一性的角度看,任何一个东西都不是它自身,只是道的显现罢了。佛教又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上遍地都是佛法,没有不蕴涵佛法的事物。从这个意义上看,道跟佛法有相通之处。那么,为什么“道可道”,就“非常道”呢?诸位,这个“道”是不可捕捉的,它看不见,摸不着,当然也无法用语言去描绘、去形容了。这里存在着一个悖论:既然道

47、是不可言说的,为什么老子还写道德经呢?他喋喋不休地讲了半天,所讲的原来却是不可言说的东西,不是很奇怪吗?是的,虽然老子很清楚道是不可言说的,但他为了向世人说明这个道理,就不得不勉强去说。“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的意思是:名假如可以来命名的话,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我们用命名的方式来区分世界上的各种事物。比如说你叫张三,他叫李四。这样人们说“某某去做什么事”,诸位就知道是不是跟自己有关了。又比如说我是一个“人”,这就把我跟小猫小狗区别开来了,但我们又可以说自己是动物,在动物里又是属于哺乳动物,在哺乳动物里属于灵长类哺乳动物,是灵长类哺乳动物里的人。但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只跟人家介绍自己的时候只说

48、“我是某某”,而不会说“我是人”。因为“人”是一个带有某种类特征的概念,不能用来指称某个具体的事物。我们可以说“我是人”,却不会说“人是我”,因为我是属于“人”,我包含在“人” 这个类里头。同样,“道”是一个对世界万物都具有普适性的概念,不能用来指称某个东西。但万物跟道不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万物中贯穿着道,道存在于万物之中,但我们却不能说某物就是道,或者道就是某物。简单一点说,凡是可以言说、命名的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永恒不变的“道”不能够用语言去描述它,用文字去表达它。因为只有那些有一定界限、范围的东西,才可以用语言文字去形容它,这些东西只存在于特定的时间、空间里面,最终离不开“成、住、坏、空”四个阶段,甚至连天、地、日、月、星辰也不能逃离这个过程。“道”却是超越这个过程的。老子强行命名的这个永恒不变的“道”,既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它是一,又是一切。那么,诸位说说看它还有名字吗?诸位再看王弼的注解:“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