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1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18页).doc(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第 18 页第一章 绪论一、填空题1、当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从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 2、一次神经冲动产生的过程,基本上是由于刺激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从而使膜外膜内的正负离子移动而导致膜内外电位差发生变化的过程,因此,神经冲动会用动作电位来说明。 3、神经冲动的传导在细胞内主要是电传导传导,在细胞间主要是化学传导传导。4、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叫突触,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借助于神经递质来完成的。5、神经递质主要起两种作用,一种叫兴奋,另一种是抑制。6、反射是指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有
2、规律的反应。以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反射方式来实现的。神经回路是处理信息的基本单元,最简单的神经回路是反射弧。7、一般情况下,当人在恐惧和愤怒等情绪状态下,交感神经使躯体兴奋起来,它能加速心脏的跳动、能让肝脏释放更多的血糖以便肌肉利用、能减缓消化器官的活动,以便于采取搏斗和逃走的行动。8、大脑皮层有四个脑区,分别是:额叶、顶叶、枕叶、颞叶。负责控制躯体运动和类似筹划、决策、目标设定等高级的认知活动的是 额叶;顶叶主要负责触觉、痛觉和温度觉;枕叶主要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是听觉中枢。9、在功能上,大多数人与语言相关的机能已一侧化到左半球,我们说话、阅读、写字主要是左半球完成。10、巴
3、甫洛夫认为,条件作用可以是用刺激唤起特定反射的兴奋过程,也可以是用刺激抑制原本可能会产生的反射的过程。条件抑制包括:消退抑制、延迟抑制;无条件抑制包括:外抑制、超限抑制。11、条件反射形成的最佳条件是:在铃响(信号刺激)后的0.5秒时,呈现食物(无条件刺激),两者的相邻性是重要的条件,也叫条件作用。后来的研究进一步发现,相倚性是影响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重要因素。12、在心理学上,当一个反应的概率由在其之前的事件决定的时候,其行为被归类为应答性的;当一个反应的概率依赖于随后事件的时候,其行为被归类为操作性的。13、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反射是应答性的,行为是对其之前出现的刺激的应答。另一位心理学大师
4、斯金纳系统研究了人类的另一种学习操作性反应,并认为行为是被其之后的刺激强化的。14、对行为起动力作用的个体因素很多,如:意志、动机、需要、价值观、理想信念、情绪等。15、意识分为正常意识状态和异常意识状态;注意是意识活动的基本状态。16、一般把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叫认知过程,主要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心理活动。17、心理动力决定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的选择与偏向。18、人如果把意识指向自己内部的大脑加工过程,这是对认知的认知,也叫元认知。19、心理理论是一个人对自己和对方的心理状态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20、心理学上研究个体差异心理的主要两个方面
5、是能力,人格。21、如果说,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那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隐行为;另一类是外显行为。22、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个体行为及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或:心理现象。23、个体心理现象主要包括五大方面:需要动机和意志,意识和注意,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能力和人格 。24、精神分析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它认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应该是潜意识。25、采用多种先进的脑成像技术,研究认知活动、大脑神经元电生理反应和行为三者之间关系的科学是认知神经科学。二、选择题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B )。A1864年 B1879年 C1903年 D1920年2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 )。A 冯
6、特 B 韦伯 C 费希纳 D 艾宾浩斯3.在心理学研究中,用可以测量的行为来推测看不到的(C ),是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A思维 B 脑电 C心理 D 情绪4.人本主义心理学号称“第三势力”,主张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应是了解人性潜能,追求自我实现。下面( C)是人本主义代表。A 皮亚杰 B 苛勒 C 马斯洛 D 科胡特5负责控制躯体运动和类似筹划、决策、目标设定等高级的认知活动的是( A)。A 额叶 B 顶叶 C 枕叶D 颞叶三、名词解释1.反射弧,以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反射方式实现的。执行反 射的全部结构叫反射弧。反射弧一般包括五部分:感受器、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
7、元)、联络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效应器。在实际活动中,执行反射的结构装置是环状的,所以也叫反射环。2、正强化和负强化,行为之后是增加了刺激,结果使这个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 率提高,这叫正强化。行为之后取消了厌恶刺激,也能让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这是负强化。3、精神分析 是奥地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建的治疗神经症的一种方法。四、简答题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包括哪些?心理学是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是个体行为及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 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心理动力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世界观、理想、兴趣等;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等)
8、、情绪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特征包括:能力和人格。2.心理学家进行研究的目标是什么?一般来说,人类渴望了解和解释自己行为、更渴望控制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心理学家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探索,找出如下五个问题的答案:(一)一种行为的本质是什么?(描述行为) (二)这种行为为什么会产生?(解释行为) (三)这种行为将在什么时候更容易发生呢?(预测行为) (四)影响这种行为的条件包括哪些?(控制行为) (五)怎样才能使这种行为发生变化呢?(改善行为)3.人的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心理是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但就其内容来说,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4
9、.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包括:代表人、产生时代、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基本观点、评价)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铁钦纳,该学派于19世纪末产生于德国。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二机能主义 美威廉詹姆斯。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研究对象:意识的过程。基本观点:意识是对环境适应的产物,认知,行为是适应环境的手段。这一观点推动了美国的心理学研究面向实际,也吸引了大批一般民众的注意。
10、三行为主义学 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华生,杰出代表人还有斯金纳、班杜拉。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刺激-反应之间连结建立的后果。促进了心理学的广泛应用和程序教学的开展,但陷入了还原论和机械论的境地。 四格式塔学派 该学派1912年创建于德国,韦特海默、考夫卡、柯勒。研究对象:意识和行为。研究方法:知觉场。基本观点:心理意识是整体的或完整的。他们这种重视整体的观点和强调各部分之间动态的联系以及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该学派否认过去经验的作用,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境地。 五精神分析学派 19世
11、纪末,弗洛伊德。研究对象:潜意识。研究方法:临床实践。基本观点: 人格的三种构成相互作用,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平衡被破坏,则导致精神病。精神分析学派重视潜意识与心理治疗,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以沙利文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说、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论,强调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对精神病产生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在美国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学。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代表人还有罗杰。研究对象: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基本观点: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潜能,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教育,人们就会完善自己、发挥创造潜能,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的。扩大科
12、学研究的范围,以解决过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的人类信念和价值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门尚处于发展中的学说,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备,他们对人的一些研究还停留在关于人性的抽象议论上,因而不能揭示人的心理本质规律。 七认知心理学 皮亚杰,20世纪初。研究对象:人的认知过程。研究方法:实验。基本观点: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认知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含有辩证法的因素,对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弗洛伊德主义的非理性主义有积极的意义,但他们把人的心理看成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加以研究,在心理学界依然存在争论。八认知神经科学 布罗卡,19世纪后叶,研究对象:脑认知功能模块的实
13、验性分离,意识和无意识的闹机制,学习与记忆的脑机制,个别差异的脑机制。研究方法:1、对机能进化水平不同的动物进行基因水平、蛋白分子水平、细胞突触水平、行为的神经网络水平等多层次的神经生物学研究;2、对脑损伤病人进行神经心理学临床研究;3、对正常人进行脑功能成像研究。评价:其研究结果对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建构和内容研究有巨大的影响。第二章需要、动机和意志一、填空题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 不平衡 的状态。2、 马斯洛 提出需要层次论,最有力量的需要是 生理 需要。3、 韦纳 对动机的归因理论作了系统研究,指出归因的三个纬度是 内外源性、 稳定性 、 可控性 。4、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即 生理
14、 、安全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 尊重 和 自我实现 的需要。5、人的社会心理需要包括 成就需要 、 成功恐惧 、 交往需要 。6、若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状态,如总是把失败归因于 能力 这样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则不仅减低动机,也会有碍于人格的成长。7、在期望理论中, 效价 指人们对所从事的工作、学习任务或者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意义的判断,即目标对个人的价值或目标吸引力; 期望值 指个体对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即目标实现的主观概率。若V 效价 和期望值 都很高,说明激励价值目标高、意义大,有吸引力,那么激励的力量 动机强度 就大,反之,就激励不了人。 8、在双因素理论中,包括的两
15、个因素是 保健因素 、 激励因素 。9、意志行动的两个基本阶段是 准备 、 执行 ;意志行动中的四种冲突是 双趋冲突 、 双避冲突 、 趋避冲突 、 多重趋避冲突 。二、单项选择题1、( B )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而非指活动本身。A需要 B动机 C意志 D情绪2、( D )力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实现自己理想。A安全的需要 B爱与归属的需要 C生理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3、能够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叫( B )A内驱力 B诱因 C需要 D爱好4、动机和行为的关系表现在(
16、 A )A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B同一行为必须由同一动机引起C同一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D不同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5、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境界是( C )A每个人都能达到的 B大多数人都能达到的C少数人能够达到的 D没有人能够达到的三、多项选择题1、需要是( AB )A、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B、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C、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D、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2、可以激发动机的因素有( AD )A、需要 B内驱力 C情绪 D诱因3、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强调个体内部的积极力量,他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匮乏动机是指个
17、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而成长动机是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缺失性需要是(ABCD )A、在种族和个体发展过程中早期出现的需要B、力量强的需要C、关系到个体生存的需要D、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旺盛的需要4、社会需要包括(ABD )的需要。A、求知 B、交往 C、休息 D、成功四、名词解释1. 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这种不平衡状态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不平衡。2. 动机: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的引导,激发
18、和维持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3. 需要层次理论: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若提出,该理论把自我实现需要定义为人的潜能充分发展的最高阶段,其核心思想是人的需要是有不同层次的。4. 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5. 意志: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五、问答题1、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54最后一段)答:马斯若认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马斯若认为,
19、需要的层次越低,他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越是基础的需要对人的影响越大。只有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出现更高层次的需要。马斯若把前四种水平的需要都划为基本需要,由基本需要产生的行为动机被被称为“缺失性动机”,因为那些动机是由于食物、水、安全、爱尊重等基本需要的缺乏而被激发出来的。2、你的意志品质怎样,举例分析。(P70-71,四个方面分析)答:(1)自觉性能自觉地确立意志行动的目的,并能清楚地、深刻地认识到该目的及其正确性和重要性,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以服从相应的目的。(2)果断性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实现所做决定。能全面而深刻地考虑行动的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方法和计
20、划,在动机冲突时,没有多余的疑虑。在需要行动时能当机立断,在不需要立即行动时或者是情况有所变化时,又能立即停止或改变已经执行的决定。 (3)坚韧性对行动目的的坚持,并能在行动中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善于克服和抵制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客观诱因的干扰,目标专一,始终不渝,直到实现目的;且在行动中做到锲而不舍,百折不饶,勇于克服各种困难。(4)自制力 在意志行动中能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语和动作等方面。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抑制冲动行为,抑制诱惑,延迟满足,制定和完成行动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境的行为方式。3、简述需要、动机和行为的关系。(P56)答:需要、动机、行为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
21、系。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推动行为,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和动机受到行为主体的人格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当人产生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转化为动机,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去实现目标。目标得以实现就获得生理或心理的满足,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这时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动机,指向新的目标。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连续不断的过程。由此,需要是动机和行为的基础,人们产生某种需要后,只有当这种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的目标时,需要才会产生动机,从而成为引起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每个动机都可以引起行为。但是,在多种动机下,只有起主导作用的动机才会
22、引起人的行为。4、依据动机理论,如何激励动机?(P58-63)一、归因理论:相信自己能力,尽力完成工作,相信运气,认清难度,调节情绪;二、自我效应感理论:努力学习技能,多增加正向经验,接受自己的缺点,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激励等来提高自我效能感;三、期望理论:1、目标适当,经过努力可以达到;2、目标要有价值四、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满足低级的需要(生理安全感情)激励因素:满足高级的需要(成就趣味挑战责任尊重自我实现)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人获得满足感。第三章 意识与注意一、填空题1、介于清醒状态与睡眠状态之间,高度卷入的幻想活动是 白日梦 。2、睡眠可分为两种状态: 快速眼动睡眠 和 非快速眼动睡眠 。
23、做梦是发生在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3、常见的睡眠障碍包括 失眠 、梦魇、夜惊、睡眠窒息和 嗜睡 。4、注意的种类可以分为 有意注意 、 无意注意 和 有意后注意 。5、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叫 注意的广度 二、单项选择题1、(Alpha)波出现在睡眠的(A )阶段A 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第四阶段2、即使集中注意力,感觉的清晰程度也会发生周期性、有节律的变化,这种现象叫(A )A注意的起伏 B注意的分散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3、梦境在 ( D)开始出现。A睡眠初期 B 睡眠中期 C 睡眠晚期 D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三 、名词解释1. 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
24、、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外身心状态和环境的觉知。2. 注意:我们从无限的信息中针对部分信息进行主动加工的过程,包括指向与集中、激活与抑制。3.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4. 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又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5. 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活动。6. 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四、问答题 1、什么是注意广度?它受什么因素的影响?(P94-96)答:注意广度又称注意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1、注意对象的特点;2、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2、什么是注
25、意的稳定性?它受什么因素的影响?(P96-97)答:注意稳定性也被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但衡量注意稳定性,不能只看时间的长短,还要看这段时间的活动效率。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1、客观因素;2、人的主观状态。3、教师应如何利用有意注意的影响因素来组织有效教学?(P92)答: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2、培养间接兴趣;3、合理地组织活动4、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4、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是什么?(P91)答:1、刺激物的特点;2、个体自身状态。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一、填空题1、人脑对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特定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 感觉
26、 。2、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带有某种倾向的 不正确的 知觉。3、当我们从亮处走入黑暗之后,视网膜的光感受性会迅速 提高 ,这个过程是 暗适应 。当我们从暗处走出见到光明时,视网膜对光的感受性会迅速 下降 ,这个过程是 明适应 。4、 杆体 细胞对光线非常敏感,允许昏暗光线下的视觉; 锥体 细胞对特定波长的光波特别敏感,产生心理学的色彩体验。5、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 反比 关系。6、习惯化是由于刺激的反复呈现所导致的反应 降低或减少 的现象。7、知觉的一般特征主要有 选择性 、 理解性 、 整体性 、 恒常性 。知觉产生的三个阶段是 感觉信息 、 组织信息 、 赋予意义
27、 。8、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自然科学规律是 韦伯定律 ,这个定律主要适用于中等强度范围 的刺激。9、双眼的距离线索主要是双眼 辐合 和 视差 的所提供的距离信息。10、人们常使用的印象管理策略有 迎合 、 自我美化 、 自我表露 、 威胁 和恳求。二、单项选择题1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D )A差别感受性 B最小可觉差 C绝对感受性 D绝对感觉或限2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A )A感觉对比 B感觉融合 C感觉适应 D感觉的掩蔽3.电影使一系列静止的拷贝画面连贯起来,前一副画面的印象还没消失,下一副画面又出现在视觉中,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活动的人物、车辆等场
28、景,这是(A )A、动景运动的作用 B.适应的作用 C.对比的作用 D.联觉的作用4、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C )A选择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5. 我们对物体的知觉直接来源于(B )。A 近距刺激 B 远距刺激 C 物体本身 D 判断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一种感觉的(C )。A 整合 B 对比 C 适应 D 联觉三、多选题 1感觉反映的是 ( AC )A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B客观事物的整体 C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D过去作用于感官的事物2产生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有多种,如 (ABD )A线条透
29、视 B运动视差 C视轴辐合 D眼睛的调节3物体在空间没有位移而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叫(B )A运动知觉 B似动现象 C动景现象 D现象4内部感觉包括( ABCD)A运动觉 B平衡觉 C内脏感觉 D机体觉5空间知觉包括(ABCD )A大小知觉 B形状知觉 C深度知觉 D方位知觉6. 错觉的性质包括 ( ACD )A 歪曲的知觉 B 虚幻的知觉 C 特定条件下的知觉D 对事物的歪曲带有固定倾向的知觉四.名词解释1. 感觉:人脑对从各种感受器传来的特定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 知觉:把感觉的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加以解释的过程。3. 感觉阈限:感受性的高低是由引起某种感觉的、持续了一段时间的刺激
30、量来度量的,这个刺激量叫感觉阈限。4.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让人感受到的刺激量就是绝对感觉阈限。5. 敏感化: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强烈的刺激后,对强度较弱的刺激也会产生明显的反应。6. 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让人感受到的刺激的量就是绝对的感觉阈限,相应的感受能力叫绝对感受性。7. 知觉的理解性:根据提供的信息,做出各种假设,检验假设,做出合理解释的特性。8. 似动现象:当两个刺激(直线、圆点、图形或画片等)按照一定的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先后呈现,我们会看到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连续运动的现象就是似动现象。9. 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器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10. 社会知觉:个体对
31、他人 、群体关系和自我的知觉。五、简答题1什么是知觉?知觉的加工特性有哪些?(P114,P116-120)当人面对大量的刺激时,总是倾向于有选择地输入一部分信息,倾向于从连续变化和没有秩序的感觉输入中提取、整合和组织信息,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经验把它归类或赋予某种意义。这种把感觉的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加以解释的过程就是知觉。知觉的特性有:1.选择性 2.整体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2.结合实际谈谈知觉的准确性怎样才能提高?答:(1)记住,你知觉到的不是事实,而是重组后的“事实”。要学会经常对自己的知觉提问:我知道的准确吗?另一种解释是不是也符合事实?我的假设是什么?到底对不对?我的假设会
32、不会影响对实际情况的觉知?(2)打破知觉习惯,不受习惯化的影响。每天要试着以一些新的方式进行活动,比如,选择不同的路线去上班或上学;再刷牙、梳头等日常生活种,有时不妨试着换另一只手,不要总是使用利手;再看望朋友和家人时,要试着感觉自己是第一次去见他们。(3)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适应水平,通过新的经历拓宽自己的参考系。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包括试试你平常不吃的食物,看看与你的观点截然不同者写的文章或书,再安静的树林里散步,到喧闹的游乐场去玩。不同的经历可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4)克服知觉定势。无论何时,只要你把人、物或事归类,你的知觉就有可能被期望或己有的类别概念扭曲,按照一定的定势进行知觉。因此,
33、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们都要把每个人看成是独立的人,把每一件事看成是独立的事。(5)避免受动机或情绪的影响。要让自己避免受兴趣、需要、期望或情绪的支配是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意识到这种犯错误的可能性,并且积极地尝试从其他人的角度来看世界。在争论或讨论中,要善于采纳别人有价值地观点。(6)养成不断进行准确性检验的习惯。要主动寻找其他的证据来检验你的知觉的准确性。第一,要提出疑问;第二,要澄清事实;第三,要参考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记住,知觉不可能自动调整。(7)注意,要努力有意识地去注意你周围的人何事物,而不是在一团迷雾中度过一生。听别人说话时,要集中注意力,要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通过眼睛与人进
34、行沟通。要使自己养成一种习惯:不论看到什么或听到什么,都必须经过准确性的检验(即通过获得追加的信息来检查自己的知觉)之后再把它知觉为事实。3知觉的特性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有什么意义?(P116-120)答:(1)根据知觉的选择性,强烈的刺激、不断重复的刺激、变化的刺激、对比、不一致等更可能成为知觉的对象,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学过程中,色彩对比鲜明的挂图,大小或字体不同的板书,对教学内容的重复等,都是利用知觉的选择性特点。(2)知觉的整体性形成过程中,刺激物强的部分比弱的部分起的作用大,刺激对象强的特征决定知觉的整体性,而弱的特征常常被掩盖。所以,教师让学生有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理解学习的重要
35、性,以及联系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讲授等,都能提高学生的知觉理解性。(3)增加知识经验、运用语词可以提高知觉的理解性。第五章 记忆一、填空题1、按记忆的内容来分,有 形象记忆 、 语义记忆 、 情绪记忆 和动作记忆;根据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不同,把记忆分为 陈述性记忆 和 程序性记忆 。2、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 编码 、 储存 和 提取 。3、斯伯林开始研究感觉记忆时,采用了 整体报告法 ,后来他设计了 部分报告法 。4、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7加减2个组块 ,长时记忆的容量是 无限的 。5、对记忆和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是 艾宾浩斯 。6、心理学家佩维奥(Paivio,197
36、5)从信息编码的角度将长时记忆分为两个系统,即 语义编码系统 和 表象编码系统 。7、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抑制,叫 前摄干扰 ;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 倒摄干扰 。二、 单项选择题1乔治斯波林进行图象记忆的实验使用的方法是 (A )A整体报告法 B重学法 C部分报告法 D节省法2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 (B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正迁移 D负迁移3造成短时记忆遗忘的因素是(D )A信息得不到注意 B抑制作用 C信息提取机制失灵 D信息受干扰4容量最大的记忆系统是(D )A感觉记忆 B图像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5遗忘的进程是(B
37、)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倒U型曲线 D.U型曲线6长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是 (C )A. 功能固定 B. 原型启发 C.自然衰退或干扰 D.思维的定势7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B )A对识记的材料加以注意 B.精细复述 C.机械复述 D.意识到短时记忆的信息三、名词解释1. 记忆: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2. 语义记忆: 我们对概念、定理、公式和规则等的记忆,就是语义记忆。语义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3. 内隐记忆: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
38、前作业产生的影响。4. 陈述性记忆:对事物的记忆。5. 程序性记忆: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记忆。6. 编码特定原则:当提取的背景与编码的背景相似时最为有效(记忆能力最大)。7. 遗忘曲线: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刚学完时保持量最大,接着保持量急剧下降,然后保持量渐趋稳定,最后接近稳定。这条曲线称为遗忘曲线。8.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9. 系列位置效应: 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四、问答题1记忆包括哪些基本过程?(P142-143) 1编码 指个体在加工信息时,将外在刺激的物理特征,转换成抽象的形式, 一边在记忆
39、中储存并供以后使用的心理表征。2储存 指将已经编码的信息留存在记忆中,以备后用。3提取 也称检索,是指在必要时将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取出的心理过程。2短时记忆的特点是什么?(P149-151)1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7 2个组块。2短时记忆主要以听觉编码为主,也有视觉代码和语义代码。3复述使信息保存在短时记忆中,以防止被其他信息排挤掉。3什么是遗忘规律?主要的遗忘的理论有哪些?简述其内容。(P156-159)答:遗忘规律: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刚学完时保持量最大,接着保持量急剧下降,然后保持量渐趋稳定,最后接近稳定。主要的遗忘的理论: 1、编码失败;2、储存消退;3、提取失败(干扰、动机性遗忘)4
40、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增进记忆?(P160-162)(1)感觉注意阶段重在集中注意1.减少分心刺激,2.使目的单纯化(2)改善短期记忆的方法:1.善用听觉编码;2.扩大组块的容量;3.使用精确复述和记忆术;4.使干扰最小化(3)长期记忆宜采用多种策略。1.多重编码策略 2.轨迹法策略 3.进行自我测试 4.编码特定性原则策略 5.系列位置策略 6.元记忆策略第六章 思维一、填空题1、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两个,一个是( 概括性 ),另一个是( 间接性 )。2、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 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3、抽象逻辑思维是以( 概念 )、( 判断 )、( 推理 )的形式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认识
41、的思维。4、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5、思维的基本单元有( 表象 )、( 概念 )、( 命题 )。6、根据表象创造程度的不同,可将其分为( 记忆表象 )、( 想象表象 )。7、概念形成是指个体掌握概念( 本质属性 )的过程。8、( 演绎推理 )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而( 归纳推理 )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9、( 定势 )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10、类比推理属于(归纳推理)。二、单项选择题1、( A )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过程。 A表象 B想象 C再造想象 D再认2、表象的形象在头脑中可以放大、缩小、翻转的特性叫表象的( C )
42、A 翻转性 B运动性 C可操作性 D灵活性3、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的基本形式有( A )A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 B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C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D人的愿望4、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叫( C )A形象思维 B抽象思维 C辐合思维 D 发散思维5、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叫( B ) A概念形成 B问题解决 C发散思维 D创造思维6、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叫( A ) A 迁移 B 干扰 C 抑制 D启发7、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是( C ) A通用的问题解决策略 B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 C问题解决的策略 D 动力定型三、名
43、词解释1. 思维: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2. 表象:客观事物的主观形象。3. 概念: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4. 发散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探索新的远景,追求多样性的思维。5.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6. 定势: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四、问答题1. 思维和表象各有哪些特点?(P167,P174-175) 答: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具有以下特征:1. 概括性 2.间接
44、性表象是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表象具有以下特点:1.形象性 2.概括性 3.可操作性2在日常推理中,人们经常使用哪些启发式策略?(P189-191)答:1.可获得性启发式 2.代表性启发式 3.调整性启发式3试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心理因素影响着问题的解决?(P194-196)答:1.问题空间2.问题解决的策略3.知识专家和新手的区别4.其他心理因素,如知识表征的方式;定势;功能固着;动机。4创造性思维过程是怎样的?(P197-198)答:创造性思维过程是指在问题情境中,新的思维从萌发到形成的整个过程。大体会经历以下四个阶段:1.准备阶段 2. 酝酿阶段 3.顿悟阶段 4.验证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