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综合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39380122 上传时间:2022-09-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综合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综合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综合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综合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习活动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中国人何时开始饮茶,言人人殊,莫衷一是。神农食经云:“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陆羽茶经认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神农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凭。 俗话说,“三口为品”,这正是中国人对茶的品饮艺术极为朴素的认识。对于中国人来说,品茶就是品味人生。茶里面既有大千世界的斑驳色彩,又有生活的酸甜苦辣。在这里,茶就像人们自身气象万千的人生经验。茶之“绿”,不仅是茶的本色,也是人类生命的本色。而茶之“苦”,不但是茶之真味,也是人生的真味。如此,茶才变得耐人寻味,让人回味不尽。中国人对品茶,强调的是切

2、身的感悟与体验。前人于此常有出神入化的描绘。近代文学家林语堂有茶的“三泡”之说,认为茶在二泡时最妙。第一次冲泡时宛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而“二泡”时则如十六岁之妙龄女郎,至“三泡”时已是少妇了。( )。此外,中国人在品饮时,注重体味茶汤中完整的世界,即融茶之色、香、味、神、境于一体,融诸多复杂的心理过程为一体,于无形之中完成从生理享受到精神享受的过程。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就是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三口为品”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A.李白诗中就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 B这里所谓的“涕”,并不是鼻涕,而是指眼泪。 C一些

3、人喜欢靠小聪明占便宜,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D“五四”以来,冰心的作品内容大多是歌颂母爱,赞美自然。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正是对苏轼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极为传神的演绎 B苏轼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正是对这极为传神的演绎 C这正是极为传神地演绎了苏轼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 D“从来佳茗似佳人”这一苏轼名句正是对这极为传神的演绎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B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它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C一杯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

4、世界。 D一杯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就是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 4日常交际中,“得体”是语言表达的一项基本要求。请根据语境完成题。 下文是一份请柬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 ) (甲)我校文学社定于本月18日晚7点在学校礼堂举行“民俗文化报告会”。(乙)您是著名民俗专家,在民俗文化方面造诣颇深。(丙)今诚挚邀请您莅临会议,为我社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做出认真的指导。(丁)届时敬请光临。 A(甲) B(乙) C(丙) D(丁) 午宴上,某中学生被父母的朋友劝酒,下列回应得体的一项是 ( ) A.下午还有两门考试呢,别劝了,行不? B谢谢足下,家父从来不准许我喝酒。 C不喝,不喝。中学生不是

5、不能喝酒吗? D谢谢,谢谢!我年龄还小,不能喝酒。 5下面是介绍端午节的思维导图,其中有六处空白,请根据图表合理推断,在空白处填人恰当的词语或短语。 二、阅读理解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中国民俗文化是高中语文的一门选修课程。民俗文化,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它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并代代传承,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个人从一出生,就在一个特定的民俗文化环境中生活。语文是反映生活的,当然也包括民俗文化;我们学习语文,同时也在学习民俗文化。学习这门课程,就要从民俗文化的角度,解读所选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力求对中华民族的一些重要民俗事项和民俗文化,有更加真切的感受,更加深入的理

6、解,同时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可归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物质文化指衣食住行、生产、交易、财产等可以用实物表示其文化内容的部分;非物质文化指歌谣谚语、神话传说、地方戏剧、民间信仰、岁时年节、社交礼仪、家族结构、亲属称谓、婚丧礼俗等不能用实物表示的文化内容。可见,民俗文化囊括了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惯,中国民俗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从学习语文出发,从众多的民俗文化现象中,选择了七个专题进行探究,它们分别是年节风俗、衣食住行、百工百业、红白喜事、社交礼仪、信仰禁忌和神话歌谣。 作为高中语文的选修课,当然首先要为语文的教学目标服务,着眼于

7、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学习中国民俗文化课程,不应该只是一种知识的记忆,而要在读写听说的语文实践中去直观地感受体悟。课本是按照这样几个板块来设置的:导言、课文、梳理探究、相关链接。每一单元都有一个简短的导言,让我们对专题中涉及的民俗现象有一个初步了解;接着便是对与民俗相关的作品阅读,这既是为了直观而生动有趣地引出本专题的民俗现象,更是为了提高语文素养;“梳理探究”引导同学们参与探究讨论一些民俗活动;“相关链接”则提供了更多的民俗资料。在学习中要注意几部分内容的密切配合,当然重点还是作品阅读和梳理探究。需要提醒的是,每单元的“梳理探究”设计了二至三项活动,不必全部完成,可以独立或分小组有选择地进行。

8、 同学们,我们期待着本书能给你带来新奇和惊喜,更希望它像一把钥匙,能打开一扇大门,使你由此步入民俗文化的殿堂,体验其中最为鲜活生动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族文化的启迪,提高语文素养。当今世界文化日益呈现“和而不同”的趋势,我们在接受这 种文化交融的同时,也应当保持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根。因为我们坚信,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本课程的学习,若能激发你探究民俗文化的兴趣,同时具有更高的语文能力,我们将会感到无比欣慰。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民俗文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中国民俗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9、部分。 B民俗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前者指衣食住行、生产、财产等可以用实物表示其文化内容的部分,后者指各种风俗习惯。 C学习中国民俗文化,不再需要识记相关的知识,而需要在读写听说的语文实践中去直观地感受体悟。 D.中国民俗文化意在打开民俗文化的大门,让我们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与启迪,并提高语文素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依次介绍了中国民俗文化课程设置的目的、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选修教材的编写体例等。 B本文第三段基本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具体说明了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民俗文化的课程设置情况。 C本文运用了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等几种说明方

10、法,语言平实,概念清晰,层次分明。 D本文反复强调中国民俗文化的学习,必须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人虽然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民俗文化环境中,但并非都能熟习代代传承的民俗文化,所以有必要学习。 B只要由学习中国民俗文化步人民俗文化殿堂,体验其中鲜活生动的内容,就能从民族文化中得到启迪。 C即使当今世界日益呈现文化交融的趋势,我们也应保持中国民俗文化等民族文化之根,做到“和而不同”。 D作为高中语文的选修课程,中国民俗文化首先要为语文教学目标服务,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让农民的精神生活有所安放吕德

11、文 在大多数的农村,作为经济问题的“三农问题”已经得到有效缓解,但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与文化供给间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乡风衰败”问题严重。农村老年人赌博现象和非法宗教活动等都是其表现。通过乡村文明建设,搞好农民的精神生活,是解决乡村社会问题,尤其是“乡风衰败”问题的治本之道。 客观而言,“乡风衰败”并非单纯的伦理道德滑坡问题,而是有着复杂的经济社会根源。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生计模式,导致家庭难再满足留守农民的精神生活。家庭成员的分离,公共生活的缺乏,使部分留守老人容易自怨自艾。二是乡村传统公共空间的衰败。过去,村民间通常有着较为密集的社会交往,“

12、走家串户”闲聊以及节日、婚丧嫁娶等公共活动,也都有助于填补农民的公共生活需求。但近些年来,乡村“走家串户”变少了,人情异化日趋严重,人情往来变成负担。三是现有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民需求错位,尽管国家不断加大文化、科技下乡力度,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体上难以满足农民需求。不少“文化下乡”项目存在单向性问题,如电影下乡、农家书屋等,没能照顾到留守农民需求,难与农民日常生活有效结合。 基于以上原因,农村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乡风衰败”。回应农民精神生活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具有急迫性。 一是要促进农民自我组织发育,提高农民自我安置闲暇生活的能力。 乡风文明建设与农民日常生产生活,尤其与闲暇

13、生活密切相关,只有深入到农民生活的实际中才能有效。比如,老年人是当前农村中最大的留守群体,也是精神生活最匮乏的群体。全国已有多地成立以老年人为主体的红白理事会,湖北洪湖、沙洋等地成立了老年人协会,这些尝试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二是探索新型“文化下乡”。“文化下乡”要与农民的生活方式、文化习惯等紧密结合,真正有助于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例如,成都农村推行村庄公共服务清单制度,各村庄可依据自身实际在清单中勾选,这大大提高了公共品供给与农民需求的契合度。同理,相关部门也可考虑建立“文化下乡清单”制度。三是探索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当前的农村,村里老人种地已经不仅是为获得物质资源,也是打发闲暇时间、填充精神生活

14、的重要方式。因此,在继续发展农业现代化产业的同时,也应园地制宜,为需要种地的农民尤其是老人留出空间,使他们能继续通过种地填充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赌博现象和非法宗教活动等暴露出了乡村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同时也导致“乡风衰败”。 B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生计模式难以再满足农民的心理需求,必须禁止。 C近年来农村的“乡风衰败”现象从本质上体现出来的,是乡村农民伦理道德的滑坡。 D虽然农村的“三农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是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却难以得到满足。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于乡村文明建

15、设,作者先提出问题,再逐一分析,最后给出解决的方法。 B文章分别从三个角度论述乡风衰败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三个角度层层递进。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举例论证法,这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D作者以乡风衰败的问题为着眼点,剖析了乡村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重新建设乡村公共空间,就要恢复“走家串户”闲聊和节日、婚丧嫁娶等公共活动。 B“文化下乡”等帮扶活动,如果不能与农民的需求紧密贴合,就有可能流于形式。 C一些老年理事会、协会等效果较好,这说明乡风文明建设应深入农村生活的实际中。 D因地制宜,让农村老人们有地种,有事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

16、富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参考答案 一、 1AA项和文中“三口为品”的引号都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B项中的引号标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C项中的引号标示语段中具有特殊含义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D项中的引号标示带月、日的事件。 2A 通过分析可知,林语堂关于茶的“三泡”之说是对“从来佳茗似佳人”的演绎,所以“这”应为主语,排除B、D两项。C项,“这正是极为传神地演绎了”的表述不顺畅,排除。故选A项。 3C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主客体颠倒,应将“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改为“一杯茶对于中国人来说”,据此排除A、B两项;一是语序不当,数量词一般放在形容词前面,应将“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改为“

17、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据此排除D项。 技巧点拨 做病句题,首先可以根据语感直接排除个别选项。然后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看是否正确,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分析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语病的标志词,细细推敲。 4C D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请著名民俗专家做指导,用“认真”一词不得体。A项,“别劝了,行不?”是对劝酒人的诘问,不得体;B项,“足下”是书面语,不宜用在口语场合;C项,“不喝,不喝”口气生硬,不得体;D项,礼貌拒绝,最为得体。 5答案示例 农历五月初五 起源 别称 习俗 挂艾草

18、 影响 解题思路 题干要求根据图表内容合理推断,将端午节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处对应的是“时间”,只需考虑端午节的农历时间即可。处对应的是“纪念伍子胥、屈原、曹娥等不同说法”,经过推断可知应填“起源”。处根据图中的“龙舟节、五月节”等推断,可知应填“别称”。处对应的是包粽子、饮雄黄酒、系彩线,由此可知此处应填“习俗”,而处应填具体的习俗,如挂艾草、赛龙舟、挂香包等。处对应的是端午节的影响“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由此可知此处应填“影响”。 二、 1DA项,“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错,原文说的是“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项,“后者指各种风俗习惯”缩小范

19、围,原文说的是“歌谣谚语不能用实物表示的文化内容”。C项,“不再需要识记相关的知识”曲解文意,文中说的是“不应该只是一种知识的记忆”。 2C 本文没有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3B 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4.D A项,“赌博现象和非法宗教活动等”是乡风衰败的现象,不是导致“乡风衰败”的原因;B项,“必须禁止”于文无据;C项,根据原文“乡风衰败并非单纯的伦理道德滑坡问题,而是有着复杂的经济社会根源”可知,此项表述错误。 5B 三个角度是并列的关系,不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6A “走家串户”闲聊和节日、婚丧嫁娶等公共活动,属于乡村传统公共空间的内容,重新建设乡村公共空间,不一定要也不太可能锛复“走家串户”闲聊和节日、婚丧嫁娶等公共活动。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