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39298172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04.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八下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一个多文体的单元,选入了四篇不同体裁的作品,包含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和两篇散文。这四篇文 章具有“民俗文化,的元素,不仅共同诠释了民俗的价值和意义,便于学生开阔眼界,见识多样的、多元的民俗现 象,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本单元学习仿写,教学生从优秀作品中提取值得模仿、借鉴的内容, 创造性地仿写。社戏是精读课文。文章以儿童视角叙事,展现了水乡村民 宁静的生活、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淳厚和睦 的民风,表达了作者对 未受现代文明沾染的淳朴人性的期盼。学习本文,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 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涵泳品味文章准确简洁、幽默幽默、极富

2、表现力的语言,感受作者留恋早年乡村 生活,向往人性回归淳朴、社会走向和谐的情思。回延安是精读课文。贺敬之用饱满炽热的情感、地域特色鲜明的语言,借用陕北民歌“信天游” 的形式,描述自己阔别十年再回延安时的见闻和感受,追忆往昔岁月,展现风土人情和革命传统。在教 学时,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传达出的浓郁的陕北风情,感受诗人对延安的深厚 情感,理解延安精神和广大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以及陕北地域的民俗内 涵及文化意蕴。安塞腰鼓是自读课文。刘成章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表现了安塞腰鼓的粗暴豪放、刚健雄浑和陕北高 原人民蓬勃的生命力。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声朗读,感受文中热烈豪放的情感、强

3、烈的生命律动和排山倒 海的气势;还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根据需要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和排比、反复、 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灯笼是自读课文。吴伯箫以“灯笼”为话题,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灯笼对 于他乃至整个民族 的重要意义。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 运的担当精神以及保家卫国的意志和 热情;还要引领学生欣赏散文一线串珠式的自由笔法,品味清新 典雅、 含蓄蕴藉的语言。本单元写作训练为“学习仿写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篇章结构或写作手法入手,模仿借鉴范文,有 效提高作文水平;还要提醒学生不要生硬模仿,要根据内

4、容和表达的需要选择、确定仿写点,最好还要有所变通 和创新。单元目标1 .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感受各具特色的民俗,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2 .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3 .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4 .从优秀作品中提取值得模仿、借鉴的内容,确定仿写点,创造性地进行仿写。单元目标分解人文要素: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第一单元整体规划一、阅读篇目阅读丛书中的清明端午的鸭蛋吆喝三篇文章,在文中分别勾画35处令你印象深刻

5、的语句或段落,思考它们吸引你、打动你的原因。【板书设计】民俗:社戏思念家乡怀恋童年表达需要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勾轮廓描写议论抒情赋华彩明主旨引共鸣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状难言之景如在目前 传难言之情感同身受 表难言之意淋漓尽致 绘难言之人跃然纸上.第三课时略读实践课安塞腰鼓【教学内容】:安塞腰鼓【教学目标】.通过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1 .立足课文,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 的能力。2 .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的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作品分析】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

6、力量的散文,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解读:歌 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歌颂阳刚之美,人就应痛快淋漓 的生活、表现等,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这篇文章的教学必须以读为主,在不断的诵读中进 一步感受其中蕴含的生命气息。【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不是鲁迅 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这里也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这里只有 奔腾的黄河,只有酱色的黄土,只有火红的高粱,只有朴实、剽悍的西北汉子。今天,就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踏上这片曾孕 育出横扫六合的秦朝、大一统的汉朝、号称“唐帝

7、国”的唐朝的神奇土地,去安塞古镇,去聆 听那从2000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鼓声,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二、初读,感受安塞腰鼓形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1 .课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表达了作家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请找出来。2 .说说你所感受到的安塞腰鼓好在哪里?总结明确:安塞腰鼓好在:火烈的舞蹈场面;鼓声的巨大力量;茂腾腾的击鼓后生; 变幻的舞姿。三、诵读,感受安塞腰鼓气势.安塞腰鼓表演是那样的有“劲”,作家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这“劲”是大量运用了哪一种修 辞手法带来的?(排比)明确:排比的类型:句内排比、句间排比、段间排比。要求:找出课文当中任一类型的排比,并把它有感情的朗读

8、出来。组织交流:(1)句内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一一是句内排比。三个“了”之间层层递进,要 读出越来越“狠”的语气。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 界立即变得亢奋了。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2)句间型:“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 脚步;火花一样,是

9、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是句间排比,排比中 又含有比喻,句式整齐工整,要读出明快的节奏。“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一一 这是句间排比,要读出雄浑气势和强盛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 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间翻起的杂着草根的 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3)段间型:“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此后最终永远

10、明晰了的大彻大悟!”一一段间排 比。三个“使人想起”层层推进,如同一个个念头在人脑海中闪过,要读出此起彼伏的交错感。1 .讨论:文中大量运用排比,对于描写场面、表达情感有何作用?明确:排比的作用:较好地渲染了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磅礴气势,充分地表达出作者 对安塞腰鼓强烈的赞美之情。四、品读,感受安塞腰鼓内涵“好一个安塞腰鼓!”作者要赞美的仅仅是安塞腰鼓的壮美么?让我们透过这腰鼓,去 探寻文章博大深远的内涵吧!请大家用“好一个”的句式,结合课文中具体的段落或语句,来 谈谈你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师生交流明确:好一个蓬勃的生命力量!好一个生命的舞蹈! 好一个充满希望的原野!好一个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11、!好一个阳刚之美!好一个反璞归真的自然生活状态!好一个粗暴厚重的黄土文化!总结:鼓一一人生命、文化、生活五、质疑交流学生针对自己不懂得地方提出疑问,互动解决。问题例如:如何理解文章的结尾?“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讨论明确:“鸡啼,是新的一天的开始,预示着新生活的希望。在黄土地上贫穷地生 活着的安塞人,为什么还能将自己的腰鼓敲得这么响?因为他们躯体里涌动着旺盛的生命力 量,更因为他们骨子里充满着新生活的强烈渴望!因此,当安塞腰鼓表演“戛然而止”的时候, 人们的思想得到升华,人们不由得用新的眼光认识这个世界,看

12、待眼前的生活:落后是暂时 的,贫穷也并不可怕,只要生命在有力地搏击,就一定会迎来新生活的曙光!六、创读,宣传安塞腰鼓魅力今天,有着2000年历史的安塞腰鼓正走出黄土高原,在中华大地乃至海外更广阔的土 地上敲响!“安塞腰鼓”品牌,也将通过现代媒体的宣传,吸引人们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 “安 塞腰鼓”品牌准备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打广告,做宣传,请你为它拟一那么广告词。注意:好的广告词内容上要能展示品牌的特色,语言形式上还要有点技巧。学生创作交流: 安塞腰鼓,激情如虎!安塞腰鼓,震撼国土!一捶震天,安塞腰鼓!激情燃烧的鼓点安塞腰鼓!为他人鼓劲,为自己加油,我用安塞腰鼓!雾中腾虎,安塞腰鼓! 传遍华夏族

13、,唯有安塞腰鼓响咚咚!安塞腰鼓,使人年青的腰鼓!七、实话实说,收获盘点请各位同学用一句话总结一下你从安塞腰鼓中读到的感受或体验,话题是“从安 塞腰鼓中,我读到了示范:从安塞腰鼓中,老师读到的是:人,活得要有一股劲!这劲,是上进心,是 源动力,是坚忍不拔的意志,是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习上,要有一韧劲;工作上,要有一股 干劲;事业上,要有一股拼劲!有劲的生活,才是痛快的生活!。【板书设计】安塞腰鼓火烈的舞蹈场面好在J 鼓声的巨大力量茂腾腾的击鼓后生变幻的舞姿鼓一人一生命、文化、生活第四课时组文阅读课清明端午的鸭蛋吆喝【作品分析】本节课选择主题阅读丛书八年级下册风俗画卷第一单元清明端午的鸭蛋 吆喝三篇

14、课文,这三篇课文主要讲述不同传统节日的风俗故事。【教学目标】.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思,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1 .体会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表达效果。【学情分析】前面几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精读以及如何寻找、揣摩品味关键句子,本节课所选三篇文章在 学生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和练习这些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社戏感受了江南水乡多彩的地域文化和作者寄寓其中的 情思,体会了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效果,品味了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节 课,我们再读几篇关于民俗的文章,大家可以在逐篇浏览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其中一两篇文章 进行鉴赏批注。二、明确学习任务:

15、教师展示鉴赏批注的角度和方式,供学生参考。鉴赏批注角度勾画批注方式作者的情思和民俗的价值、意义1 .勾画自己喜欢的民俗文化活动。2 .批注自己喜欢它的原因。3 .选点批注或概括作者寄寓的情思。按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 妙处1 .用不同颜色标回运用不同表达方式的语句。2 .批注不同表达方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1 .勾画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句。2 .选取最具表现力的点批注其表达区枭z三、自主赏读批注.浏览三篇文章,锁定赏读篇目。浏览清明端午的鸭蛋吆喝三篇文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13篇进行赏 读。1 .自主赏读文章,自选角度批注。教师安排学生自主选择赏读角度,参照表格中的“勾画

16、批注方式”进行赏读批注。2 .交流阅读感受。(1)学生在小组内提供交流,取长补短,增补批注后互相评价。(2)各组代表在班级提供交流,组间互评,教师点评。参考例如:家乡的早晨,伴着袅袅的炊烟,荡漾着此起彼伏的豆腐、油条的吆喝声,这可能是乡 村独有的乐曲。(吆喝)这段话有记叙,有环境、听觉、视觉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乡村早晨独有的景色以 及对家乡“早晨乐曲”的评价,作者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欣赏、钟爱、怀想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将记叙、描写、议论自然融合在一起。(此环节允许学生自主选择篇目、语段和赏析方式,数量多少不限,话语形式不限。教师根 据学生回答中的亮点相机引导,带着学生在阅读实

17、践中熟练掌握鉴赏方法。)四、布置作业阅读丛书中的看戏,找出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段落,批注其作用。【板书设计】记叙、描写、议论、打情、说明根据需要综合运用第五课时读写联动课心理描写的方法【教学内容】教材:学习仿写、社戏走一步,再走一步丛书:“片段集锦”范例5、故乡的路【教学目标】参考教材中的写作指导和丛书中的范例、类文,完成不少于200字的心理描写片段仿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各类描写中,心理描写是难度最大的一种,因为它描写的对象“无声无形”“无影无踪:让我们 先回顾学过的课文中的几个心理描写的片段,梳理一些写好心理活动的有效方法吧! 二、温旧文,探技巧.重读社戏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师举

18、例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说说这两段文字分别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哪些词句把心理 活动呈现得特别细腻丰富。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它弥散在含着豆 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由急切渐趋陶醉,彻底放松,融入自然,享受宁静和自由)社戏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极度恐惧,仿佛灵魂出 窍,不甘于现状,终无法战胜自己的无奈)走一步,再走一步(此环节教师在学生结合文本各抒己见的基础上相机引导其细读文本,读出表层意思外的深层意蕴。不 设固定答案,鼓励个性化解读。).小组交流从课文中学到的心理描写的方法。教师设疑引导:短短的两句话,却

19、能将难以明辨、难以明言的心理活动写得真切可感,极易引发 读者共鸣。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呢? 学生分组研讨交流,各组长梳理归纳。1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心理描写的方法。(此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各抒己见即可,不设固定答案。)参考例如:(1)借景物描写烘托心情。(2)巧用副词增加意蕴。(3)用看似不合情理的描述增加新奇感。 三、读范例,学新招.阅读丛书“片段集锦”中的范例5和类文故乡的路。教师举例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说说这两段文字分别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哪些词句把心理 活动呈现得特别细腻丰富。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 看老生唱,看不知什

20、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 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厌恶、烦躁、极力忍耐、彻 底失望、谴责)社戏(节选)一股热浪倏地涌上我的心头。我是一个山里娃,是在这大山里爬滚大的。我家屋前一座山,叫洪 界山;屋后一道岭,叫花山岭。花山岭是一座石头山,长不出大树,也开不出鲜花,只长了漫山遍野的 茅草。(瞬间感动,欣喜,眷恋故土,惋惜、无奈)故乡的路(此环节教师在学生结合文本各抒己见的基础上相机引导其细读文本,读出表层含义外的深层意蕴。不 设固定答案,鼓励个性化解读。).小组交流从“片段集锦”范例和类文中学到的心理描写的方法

21、。教师设疑引导:上面两段文字都传达出极丰富而蕴藉的情感,但文段中直接描写心理的文字似乎 并不多,那么这些难以言传的复杂情感是通过什么方式传达出来的呢? 学生分组研讨交流,各组长梳理归纳。1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间接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此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各抒己见即可,不设固定答案。)参考例如:(1)“大词小用, 强化感情色彩。(2)用看似没有必要的排比铺陈无聊、无奈、厌烦等负面情绪,极 具感染力。(3)用能产生画面感的词语传情达意。(4)改变常规表述方式,增强语言意蕴。四、试操刀,写片段.学生自主完成片段写作。选择自己熟悉的写作素材,最好是亲身经历过的心理历程,仿照课文、范例或类文的写法

22、完成一 个200字左右的心理描写片段。1 .小组交流提供,互相评改。参考句式:此片段中的“还可以写得更。建议作者这样修改:。五、布置作业重读教材中的背影秋天的怀念和丛书中的故乡的路,关注文中平凡的事件、平实的 语言和真挚的情感,为下节课的仿写做准备。【板书设计】心理描写的方法词语 修辞表述方式第六课时读前导读课傅雷家书【教学内容】傅雷家书【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佳词丽句,学记读书笔。1 .感悟父亲对儿子的良苦用心。2 .体味饱含哲理的语言之美,接受文学熏陶和情感陶治,体验读书乐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傅雷家书,教师提前整理有关资料,制作课件。【学情分析】由于学生

23、对艺术的陌生以及对文中一些哲理性语句的不解,学生自读的时候并不能真 正深入文本,不能真正理解傅雷对于儿子的这一番苦心孤诣的教导,学习兴趣并不是很大。学 生对于文中一些语句的理解也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补充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作品分析】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1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 敏等的家信摘编。最长的一封信长达7000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 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 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外,更 多的是谈论艺

24、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 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 的引导,对日常生活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 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还以相当多的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艺术修 养等。可以说,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 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一一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 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表达。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 篇。他

25、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 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表达,因此傅雷夫妇也成 为是中国父母的典范。【导学设计】.准备傅雷家书原著作品,利用闲暇时间进行阅读。1 .整理有关傅雷家书精彩故事3-5个,准备在小组内交流,并能谈一谈自己的阅读体 会。【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父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温暖如春;父爱是一泓清泉,让 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父爱同母爱一样的无私,他不求回报;父爱是 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下面我们一起感受父亲对我们的爱,一

26、起翻开那本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与启迪 的傅雷家书O 二、新课教学(-)活动一:查阅资料走进傅雷家书活动要求:学生查阅链接资料,了解作者傅雷。教师点拨:1 .作者简介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毕生翻译巴尔扎克、罗曼罗 兰、伏尔泰等作家的文学名著,翻译作品达41部。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主要作品 有约翰克利斯朵夫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老实人等34部。2 .作品简介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1J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 傅敏等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优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 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

27、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一著名钢琴大师、傅敏 一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 表达。(二)活动二:学习傅雷家书家书二那么,小组交流傅雷家书的主要内容。 活动要求: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精彩片段,再大声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2 .将自己的读书笔记,在小组内交流。(三)活动三:精读赏析体会深情活动要求:讨论交流,说说你能感受到的字里行间藏着的深深的父爱。学生阅读傅雷家书1954年10月2日和1955年1月26日这两封信,导读选篇,完 成以下学习任务。1 .这两封家书,分别是针对儿子什么境遇而写的?第一封:消沉苦闷之时。第二封:欣喜成功之时。2 .

28、作者写这两封家书的目的分别是什么?课文: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 写作主题:学习仿写名著导读:傅雷家书二、单元导语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气,是由民众创造而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 或展示传统节日习俗,从中能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深厚的民族、地域文化。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三、写作要求.能研读优秀作品,从中提取值得模仿、借鉴的内容,确定仿写点。1 .能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行仿写,做到形似、神似,在模仿中有所创造。2 .养成读写结合的好习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四、课时安排第一

29、封:劝慰儿子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提醒儿子要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3这两封家书,作者分别以什么样的风格展现出对儿子的舐犊之情?第一封: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的鼓励。第二封:满怀欣喜、激情洋溢的勉励。3 .请你说说傅雷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参考例如:希望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 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4 .对于情绪的高低起伏,傅雷给儿子提出了那些忠告?一、泰然处之,保持心理的平衡。二、正视错误,冷静对待挫折,引以为诫。5 .阅读第二封信,当儿子成功之时,做父亲的一定非常高兴激动,那么父亲究竟都为什么 而感

30、到高兴呢?参考例如:为孩子赢得了成功而高兴;为孩子能替祖国争光而高兴;为孩子演奏的音乐能使 更多人快乐而高兴。三、选取书中的精彩语句进行分析感悟1、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祥 的!2、人生之中,不如意的时候往往占大多数,此时心中的苦闷该如何排解,是任由郁闷的心 情侵蚀自己的生活,还是用更积极的态度来面对。3、一位纯洁、正直、真诚和灵魂有时会遭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 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芒不能永远湮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 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四、课堂小结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

31、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在于精彩的故事, 在于典型的人物,在于深刻而独到的主题。它给予心灵的滋养。今天,我们一起在经典名著的 殿堂里领略了名著的魅力,汲取了智慧,净化了心灵,丰富了精神,愉悦了人生。孩子们,可能我们的父母没有那么高深的文化,可能从来没有给我们写过信,可能从未与 我们有过内心的交流,甚至在我们犯了错误时给我们的是过多的呵责甚至是棍棒教育,但是, 我们水远无法否认的是父母那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孩子请怀着理解与包容之心,多与父母进 行交流与沟通。在我们困惑时也可以走进傅雷家书向傅雷请教,相信他一定如一盏明灯, 照亮你前行的路。五、检测练习题六、课后阅读作业1 .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

32、交流自己的真实想法,内心的困惑或向父母提建议。2 .每天看傅雷家书,并写好读书笔记【板书设计】傅雷家书傅雷家书以书信的形式真情的流露文字生动优美,读来感人至深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第七课时精读引领课回延安【教学内容】回延安【教材分析】回延安选自部便教材八下第一单元的课文,在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八年级相比 七年级教材,内容上由表现学生周围的生活扩展到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体例上也过渡到文 体特征明显的文章。在阅读教学方面的要求比以前丰富,难度也有所提升。八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是一个多文体的单元,有小说、诗歌、散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民俗 文化”,学

33、习本单元,能让学生开阔眼界,见识多样多元的民俗现象,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 和文化的理解。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抒情诗,贺敬之在诗中以 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母亲”延安那 份永不泯灭的真情。教学时要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感知 诗歌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并体会诗歌模仿陕北民歌旧形式以表现新时代内容的特点。【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积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策略,比方朗读、默读 等,但是学生的诵读水平不一样,这首诗歌距离学生所处的年代又远,所采用的又是很陌生 的形式,因此课上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

34、形式的反复朗读去深入感知诗歌内容与形式,引 导学生深入地赏析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教学目标】根据单元导读及本课的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探究,我们发现本单元及本课的关键词有: 民俗、陕北民歌、品味语言、抒情方式、陕北风情、作者感情。结合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为:1 .诵读全诗,能够概括每局部的主要内容,说出诗人抒发感情的线索和脉络。2 .研读诗句,探究诗人表达感情的多种方式。3 .品读文章,感受陕北的风土人情。【教学重难点】研读诗句,探究诗人表达感情的多种方式。【教学方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批注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延安是中国革命

35、的圣地。战争年代,诗人贺敬之曾在这里工作、生活、战斗,延安就 是他的第二故乡。阔别十年后,当他重新“扑”进“母亲延安”的怀抱时,心情是怎样的呢?带 着你预习本诗的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情。(学生齐声朗读回延安)(二)文学常识.作者及作品背景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峰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 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 开放歌集等。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 牵梦绕

36、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 抒情诗。1 .民俗文化知识简介信天游,也叫“顺天游 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 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 表达比拟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 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奔放热烈。(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 激动、跳跃;第二层

37、: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 昂扬。1 .概括内容明确:第一层:抒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第二层: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三层:描绘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第四层:喜看延安新风貌;第五层: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2 .诗人抒情线索 重逢一回忆一赞美一展望.民俗内涵其一:极富陕北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二:打上革命印记的新民俗。其三:极具陕北特色的人物形象、语言和行为。(四)研读诗歌,细读诗情再读课文,体会一下,这首诗的抒情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请 勾画相关语句,揣摩其中蕴含的感情,体会两种抒情方式的作用。(1)

38、总的特点是:直白、热烈、豪迈。(2)为了直白、热烈、豪迈地抒发对延安的深情,作者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 方式。直接抒情:“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延安熔炉锻造了“我”,我”与延安 有难以割舍的感情。间接抒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间接抒发感情。a.动作描写:“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抓”“贴”这样饱含深情的动作与“黄土” 这一富于地域色彩的形象相配合,将重回延安的兴奋、激动表露无遗。b.语言描写:/我梦见鸡毛信来一可真见亲人川朴实的语言很亲切,“鸡毛信”一词极富 时代感,革命群众与革命诗人亲密无间的深厚情感在质朴的语言中自然流淌。c.场景描写:“一条条街道

39、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条条”“一座座”描写延安在新时 期的新面貌,表达了作者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五)再读民歌,感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特点.比拟不同请同学们结合以前学习诗歌的经验,说说本文在形式上与以前学过的现代诗相比有何特点。明确:(1)格式上每两句一节,有时一节就表现一个意思,有时多节共同表示一意。节内押韵,未必全然押韵,也可能存在隔句押韵的情况。两句一节的事中,善用比兴手法,通常为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1 .具体分析“比兴”明确:(1)“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 老乡亲的血肉关系。(2)“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40、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以“羊羔吃奶”起兴,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 恩。(3广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上句起兴,又兼有描写环境的作用。小结: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 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六)品味语言,感受民俗风情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试找出几处, 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参考例如:具有地方特色的名词都

41、是打上延安烙印的景象和事物,富有西北高原的地域特色和生 活气息:“杜甫川”“柳林铺”“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糜子”“谷”“米酒”“油馍”“红窗花”.具有地方特色的叠词让诗作有口头传唱的意味,有乡土气息,接地气,为西北人民喜 闻乐见:几回回树根根”“羊羔羔”“白生生”(七)比拟阅读,习得品诗之法阅读延安,我把你追寻桂林山水歌,完成以下表格:(八)教师总结诗歌内容结构诗歌形式语言特色延安,我把 你追寻以比喻引入再以比喻作 结,首尾呼应;中间依次写 延安的过去、现在、未来。句式整齐,回环 往复;一韵到底,节 奏自由。语言平实、通俗易 懂;直抒胸臆,饱含感 情。桂林山水 歌描绘山水神韵,表达挚 爱之

42、情;回顾今昔巨变,赞 美祖国河山,虚实相生,情 景交融。两行一节,节内 押韵;句式长短错 落,齐中有变,节奏 自由灵动。语言清浅别致,地 域特色浓郁;多种表达 方式和修辞F法增强表 现力。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的创作既需要作者有满腔热情,更需要作者有雄厚的文学素养。贺敬之作为一个创作数量不多的诗人,二十多年来全部改作只有放声集一册不很厚的诗 作,但它们大多有较高的质量。贺敬之是我国有严谨创作态度的诗人。回延安采用了民 歌体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 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 的真情。(九)布置作

43、业背诵回延安1 .访问你的祖辈、父辈,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课外推荐阅读:莫邪延 安颂、吴伯箫记一辆纺车、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等, 看看这些诗文表达了怎样的“延安精神二【板书设计】回延安何延安一忆延安f话延安f赞延安f颂延安描写、抒情、比兴、叙事延安精神第八课时略读实践课灯笼【学习内容】教材:灯笼丛书:新年怀旧除夕情怀【学习目标】默读文章,体会作者寄寓的情思,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到灯笼和过年,大家会想到什么? 一定有许多记忆涌上心头吧?今天,我们就来读一组与灯笼和过年有 关的名家作品,感受作者寄寓在传统民俗风物中的情思。二、默读,

44、理回忆.教师安排学生默读灯笼,圈点勾画关键信息,概括:围绕灯笼,作者回忆和联想到了哪些事?可分为哪几 方面?有哪些有关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 参考例如:(1)事件:第3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5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我”消夜食品; 第6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7段,元宵节看灯;第8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9段,在纱 灯上描红;第10段,由宫灯、唱词联想到汉献帝;第11段,联想至“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 卒”的誓愿。(2)有关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见下表:内容 分类段落相关描述蕴含的意义村民日常生活1大人管制小孩“玩火”,但他们自己“偷

45、偷还要在神 龛里点起烛来” “灯笼”与村民生活不可分 离,给人以温暖。3“我”夜晚随大人去迎接进城归来的祖父,祖父“一 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一一雪夜驰 马,荒郊店宿” 。5、9其他如在村里上灯学,“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 回”,以及“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等。乡村艺术表42“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胡 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市 要构成,成为一种文化符 号6“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 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乡村年二:象7“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 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

46、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 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泗店的跑马 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 ”“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 日,带给村民欢乐。8“族妨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 的灯火。”历史文 化7“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 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 化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网 要组成局部。8“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 人10“,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 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11“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骡姚,是 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卜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课文所叙之事多而杂,是否给人杂乱无章之感?你怎样理解“阅读提示”中提到的作者的“散文的自由笔法”?参考例如:不会给人杂乱无章之感。外表看,作者是顺着自己的思绪写的,孩童心性,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流淌出来,意绪纷繁。实际上,所有的细小事件都与“灯笼”相关,“灯笼”是课文的话题,用“它”拢起各种材料;情感是课文的暗藏线索,它既串联起各种材料, 又是课文的灵魂、主旨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