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习《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39278311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学习《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2学习《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学习《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学习《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心得体会.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习贯彻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心得体会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 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几乎同时,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了 2022 年世界大学排名以及世界大学影响力排名,所谓大学影响力排名,就 是评估大学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开展目标方面的努力,包括对气候变 化的研究、能源使用情况和应对气候变化后果的工作。这说明,无论 国内还是国际,都非常重视高等教育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应该发挥的 作用。当前在培养“双碳”人才方面,高等教育需要做的还有很多。首先,高等教育需要实现教育理念的重要变革。培养“双碳”人 才,不只是为经济社会开展提供相应的人才支撑,还是在

2、百年未有之 大变局的背景下,为了适应可持续开展要求,做出教育开展的方向性 变化。当前我们的大学还是按照过去工业革命开展模式,以提高生产 效率为主,以STEM (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 养模式。中国教育部文件也提出要“实施面向全员的新开展理念和生 态文明责任教育”。因此,面对碳中和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需要深刻 思考如何回应人类气候危机对大学提出的重大时代要求。第二,高等教育需要实现教学思想的重要变革。我们不能简单地 认为培养“双碳”人才,就是在能源专业领域加大力度,或者在储能 和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碳金融和碳交易这三个“双碳”人才 短缺领域去搞教育。实际上,碳中和是一场

3、关系到经济社会的系统性 变革,因此,大学的“双碳”教育几乎与每个学院和专业都相关,不是 增加几门课、开设一两个挂上“双碳”名字的新专业、设立一般的碳 中和研究院就能完成。相反,这需要系统性的教学设计,其中一项基 础工作是要把培养学生的“气候素养”和“碳中和素养”,作为教育的 重要任务。大学应当要做好碳中和的通识教育。2020年中国青年气 候意识与行为调研报告显示,年轻学生接受气候教育的渠道有限, 只有19%的人受过相关教育,学校教育应尽快补上这个短板。此外, 高等教育还要尽快推动碳中和的相关学科建设。碳中和工作不仅是能 源领域,工业、交通、建筑、农业、金融、法律等领域都要在可再生 能源系统上实

4、现转型开展,因此在教育上,每个专业和学科都要基于 碳中和要求,更新教育内容,做好本学科的“学科建设”。另外,碳中 和是“新能源系统+”模式,各行各业都要叠加新能源开展。因此碳中 和的专业和学科建设具有明显的交叉性。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科学技 术开展的重大特征,是新学科产生的重要源泉,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 才的有效路径,做好碳中和交叉学科开展,是“双碳”教育的一篇大 文章。第三,高等教育需要教育方法的重要变革。谁来培养“双碳”人 才?用什么手段加快培养“双碳”人才?目前大学的师资条件难以满 足“双碳”教学工作要求,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大规模在线教育(M00C) 等新的信息化教育技术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经

5、验。芬兰利用M00C 推动了让1%的人口接受培训的免费计划,对于“双碳”教育,同样可 以利用M00C克服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其次,“双碳”教育的产学 研合作非常重要。大学可以多请产业界的专家到学校授课、指导本科 生毕业设计、联合培养研究生。另外,国际交流合作也是“双碳”人 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向国际先进高等学校学习,利用国际“双碳 教学资源,与国外高校共同开展研究,这既能改进“双碳”人才培养 质量,也能提升大学的办学水平。第四,高等教育需要校园运行管理的变革。大学自身也要成为碳 中和的践行者。由于校园中人员很多,拥有大面积的教室、宿舍和实 验室建筑,大学一般也是当地的能耗和碳排放大户,面临作

6、为机构节 能降碳的要求。此外,大学应该充分利用自身校园场地,在可再生能 源利用、光优太阳建筑等方面,成为新技术的试验场,让学生在校园 就能切身体会到“双碳”的先进实践。总之,高等教育做好“双碳”人才培养工作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 而是人类面对气候危机,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使命。大学需要在 教育和教学理念、思想变革的指导下,通过系统谋划、不懈努力才能 实现。理论学习I高校要当好碳中和的先行军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 统性变革,对加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深度参与“双碳”目标,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新时代人才强国 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高等教育高

7、质量、内涵式开展不可或缺 的重要内容。5月7日,教育部发布的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支持局部 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的综合高校和行业高校,先行建设一批碳达 峰碳中和领域新学院、新学科和新专业;推动高校参与或组建碳达 峰碳中和相关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引导高等学校建设一批高水平国家科研平台等。方案为高校参与碳 达峰碳中和行动的顶层设计、实施路径和具体方法提供了重要指 导。高校人口集中,各类高耗能实验仪器设备多,是教育领域碳排 放的主要来源。同时,高校校园在节能建筑、智慧化管理和绿色建 设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是开展“双碳”

8、创新的理想场景。早在2007年,我国高校便开始探索节约型校园建设,通过十多年的发 展,节能已成为高校主流。2021年,全球7000多所高校联合承诺, 将致力于实现校园“碳中和”,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建设 碳中和校园,不仅可以节约办学本钱,也是区域“双碳”目标实现 的重要组成局部,但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缺乏实际举措,进展较为 缓慢。因此,应加大在能耗系统、水循环处理、生态绿地建设等方 面的改革创新力度,把校园变成师生共同开展科技研发、技术孵 化、协同育人的“碳中和生活实验室”,率先实现校园碳中和。积极传播碳中和理念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对全球作出的庄严承诺,在校大学 生是我国未来30多

9、年经济社会开展的中坚力量,是我国实现第二个 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因此,大学生对“双碳”理念的认知、认同 和理解,对“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加 强绿色低碳教育刻不容缓。顶层设计中,高校应立足长远、全局谋 划,将绿色低碳理念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 索具有绿色特质的文化育人模式。在实际操作中,要通过通识课 程、科普活动、绿色志愿服务实践等,营造浓郁的生态文化气氛, 增强大学生绿色低碳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同时,要发挥 高校学科专业优势,开展分阶段、分层次的领导干部培训,深化领 导干部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 识,提升专业素养和

10、业务能力。面对社会对“双碳”领域的知识学 习需求,高校应加强与部门、企业和社会机构合作,协同做好继续 教育与终身教育。加紧培养碳中和人才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任务。依据“双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覆盖面广、战线长的特点,高校应及时对接国家战略,展开系统 性、全局性统筹规划,提升生态文明整体意识,实施面向全员的新 开展理念和生态文明责任教育,加快培养各行业和各领域的碳中和 专门人才。一是要科学研判,加强重点产业人才需求预测,结合新 时代人才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科技创新规律,加快新能源、 储能、氢能和碳捕集等紧缺人才培养,积极谋划对传统能源、交 通、材料、管理等相关专业升级改造。二是要强化科教协同,

11、加快 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在大工程、大平台、大工程建设中培 养高层次专业人才。三是要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师资交流、资源共 享、建设产教联盟,推进产教深度协同育人。通过建设一批碳达峰 碳中和领域新学院、新学科和新专业,在探索、总结经验基础上, 引领带动全面加强“双碳”人才培养。助力碳中和科技支撑高校是科技创新高地,肩负着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科技支 撑的重要使命。针对“双碳”目标涉及面广,跨学科、跨领域综合 交叉、技术瓶颈突显等难题,高校应积极行动,通过参与或组建 “双碳”相关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建设一批高水平国家科研平台,加强气候变化成因及影响、生态系 统碳汇等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在组建碳中和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集 成攻关大平台的过程中,重点围绕化石能源绿色开发、低碳利用、 减污降碳等碳减排关键技术,新型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 能、生物质能、核能及储能技术等碳零排关键技术,二氧化碳捕 集、利用、封存等碳负排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 推广应用。不断强化科研育人,通过实施碳中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计划,大胆尝试跨学院、跨学科组建科研团队,以大团队、大平 台、大工程支撑多层次培养。也要在科技成果转化上下更大的功 夫,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良性开展通道,及时将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双碳”战略目标的现实动 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