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公开课教案(1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劝学》公开课教案(17页).doc(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劝学公开课教案-第 17 页劝学公开课教案(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课前五分钟安排2名学生背诵论语片段,并翻译。二、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2、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
2、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三、研习课文1、全班齐读课文。正音,指出不足之处。2、讲解第一自然段。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明确:是
3、全文的文眼。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3、研习第2段(1)学生齐读第2段。(2)讲解第2段。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輮:使弯曲 规:测圆之器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虽:即使 有:通“又” 槁暴:槁,枯。暴,通“曝”,晒。 挺: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受绳:经墨线量过 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就:动词,靠近,接近 砺:磨刀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参:验,检查 省:省察 乎:相当于“于”知:通“智”,智慧 过:过错(3)要求学生找
4、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加工 冷冻明确:蓝青 水冰胜于 寒于輮 绳 砺直木轮 木直 金利(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4、研习第3段。(1)学生齐读第3段。(2)讲解第3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 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须臾:片刻 跂:提起脚后跟 见者
5、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彰:明显,显著假舆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假:借助,利用 舆:车 利足:脚步快 致:达到 能水:指游水,能,动词 绝:渡 生:通“性”,资质,禀赋 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六、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1-3段。2、完成课后
6、练习第3题。第二课时一、课前五分钟安排2名学生背诵论语片段,并翻译。二、检查背诵情况抽查(个别)背诵,集体背诵。三、讲解第四自然段。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2、讲解:“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无以”可与“河曲智里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3、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明确:可分为三个层次。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四、总结全文。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7、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说理透彻的特点。2、结合优化设计提供的相关材料及本文所体现的观点,了解荀子“人定胜天”的。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一课时同学们,下面我们上劝学。劝学是我们这个学期要上的最后一课文言文,这一课是我们特意留下来的,对于我,是早有预谋的,对于大家,不知是否是有备而来?-(回答可能是:是或不是)(回答是):既然大家是有备而来,那么我们就给众
8、多的领导教师检阅我们的成果!(回答不是):既然大家没有准备,或者准备不好,那就让我们使出浑身数解,希望我们能不让各位领导老师失望!1、诵读课文下面我们请大家先将课文下面的注音及通假字移到正文上,然后读一下课文,注意停顿:“君子曰:学不可以已。”(3分钟)2、解题:下面我们看题目劝学是什么意思?勉励学习,劝是勉励、鼓励的意思。我们以前学过这个意思吗?学过,“果行,国人皆劝。(勾践灭吴,课本P90,注解第22)为什么要勉励学习呢?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时尚口号: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可以弥补先天不足;学不可以已作品作者简介本文节选自荀子劝学荀子是部什么样的著作?(见创新设计文学常识及学法指导之
9、课文导读)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约BC.313-BC.238)所著,一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劝学是荀子开篇之作,本文节选部分出自文章开始几个段落。荀况是诸子百家的哪个流派?其思想如何?儒家,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儒家的集大成者,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另两位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西汉董仲舒,南宋朱圣人朱熹)他是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称之为荀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洵之讳,写作孙卿。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有人曾评价,庄子、荀子瓜分了中国文化:荀子在其两大弟子手上赢得了庙堂中国韩非成了中华帝国的教父,李斯成了秦帝国的宰相;庄子赢得了江湖中国,成为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华艺术的宗师。荀子的思想
10、主要有哪些呢?(见创新设计文学常识)1)认为人定胜天。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认识掌握它,利用它。荀子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认为: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2)他主张与时俱进。“与时迁徙,与世偃仰”,万物得宜,事变得应,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法后王、王道霸道并用,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3)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此与孟子的“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相对。强调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主张“明礼义而
11、化之”。“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3、课文讲析正因为后天的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所以要“劝学”。下面我们来看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请同学们再齐读一下课文。(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已:停止,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
12、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2)结合完成“练习一”,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下面请一个代表上来板书一下练习一,把提示的比喻句也一并写上,并标上序号,中间的字可用省略号表示。再请一个同学上来给二、三、四段的比喻按练习一提示的分论点进行分类。组内就练习一及两位同学的板书进行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师:请同学们根据填写好的练习一背诵本文(生集体背诵)
13、师:自读全文,然后合上书背诵全文师:下面分析第二段,本段一共用了5个比喻,论述了什么内容?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两个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者以青胜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板书:青青于蓝,冰寒于水)生: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句式特点:a.+于=比较,可译为:比a.成语溯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师:对。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板书:直木为轮)通假字: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头之间的“有”,常通“又”。如碑文上常有的“享阳某十有几”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生
14、:说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师:对。谁能说得更全面、更具体些?生: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一旦提高和发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一个人如果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师:很好。“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板书:金就砺、木受绳)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板书:知明而行无过)推理方法:类比推理,以类比排列的方式,引物连类,取譬设喻,从而非常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知识能力类比例证:蝴蝶花开蝴蝶飞,鹧鸪草长鹧鸪啼。门前种得相思树,落尽想思人未归。师: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生:“学不可以已。”师:对。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
15、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第一课时结束前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完成练习二三,下节课抽查第二课时1、抽查两人检查课文背诵情况2、请不点名由五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上黑板完成练习二五组加点词的辨析3、请7位同学自觉得上黑板完成练习三的通假字4、分析课文三至四段1)、分析第三自然段先请一名学生背诵第三自然段。思考一下本段写了几层内容?生:分三层。第1句为第一层,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2、3句为第二层,具体阐述“假于物”的重要
16、第4句为第三层。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师:第二层与第三层是什么关系?分总关系。师:思考“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外物,各种客观条件,这里指学习,学到的知识。师:第二层用什么方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类比: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板书: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善假于物,可以成就自己善假于学,可以弥补己之不足)师: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的比喻、类比,从各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加以阐释,使论点既鲜明又生动。词语分析:而:表修饰:终日而思,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表并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转
17、折:而青于蓝,而见者远,而闻者彰,而至千里,而绝江河。表假设: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恂恂而起,而吾蛇尚在。2)分析第四段师:请同学们齐背第四段。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分几层?生:这段主要论述学习态度。分三层:第一层,从“积土成山”到“无以成江海”,阐述学习要善于积累;第二层,从“骐骥一跃”到“金石可镂”,阐述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第三层,从“蚓无爪牙之利”到本段末,阐述学习要专心。(板书:学习态度积累、恒心、专心)师:很好。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生:比喻。师:第一层的前面两个比喻句与“积善成德”一句是什么关系?类比关系。第二、三层主要用什么论证方法进行论证?对比论证。师:为什么要专心?一心不
18、能两用,专心致志,才能把事情办好。作者在课文节选之后作了明确回答: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特殊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特点:n.+之+ a.(句末)=a.+ n.,又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词类活用: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活用为状语)3)小结:师: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故曰:学不可以已。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人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我们需要学习。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一口不能吃成胖子,一眼不能看遍九州。一心不能两用。所以,学习需要积累,需要坚持,需要专心。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
19、方悔读书迟。希望我们的同学好好珍惜现在,以学广才,立志成学,争取做一个于国于家于己都有用之人。4)作业布置课外收集一些古代有关劝学的名言名句;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劝学文字有条件去阅读荀子的劝学全文。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
20、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1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教师补充。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
21、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二、课文诵读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吾尝跂而望矣()(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其曲中规()(5)虽有槁暴()()(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7)君子生非异也()明确:(1)ku(2)q(3)lu(4)zhng(5)yu通“又”;p(6)zh通“智”(7)xng通“性”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
22、文(分节读)教师作朗读提示: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三、课文分析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
23、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2)结合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四、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
24、式第二课时1.检查背诵2.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列出要归纳的项目,小组内相互交流、补充,教师投影提示强调,其中难句理解、特殊句式等应让学生动手翻译,以训练其翻译技能。A字词解释(1)通假字(结合“思考和练习”二)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2)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3)一词多义(结合“思考和练习”二)B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l)判断句
25、青,取之于蓝冰,水为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3)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26、?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
27、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4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点拨:(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
28、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
29、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一、分析第一自然段师:同学们,荀况特别强调教育和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学不可以已。”(板书:学不可以已)师:请同学们
30、齐背第一自然段。(生集体背诵)师: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生: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师: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生:比喻。师:很好。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板书: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生: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师:对。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板书:直木为轮)生:说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师:对。谁能说得更全面、更具体些?生: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而且一旦提高和发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人若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
31、。师:很好。“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板书:金就砺、木受绳)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板书:知明而行无过)师: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生:“学不可以已。”师:对。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二、分析第二自然段先请一名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师:很好。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段写了几层内容?生:分三层。第1句为第一层,第2、3句为第二层,第4句为第三层。师
32、:对。第一层阐明什么内容?生: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师:对。第二层与第三层是什么关系?生:分总关系。师:对。第二层是具体阐述“假于物”的重要,第三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联系前文思考“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生:学习。师:对。由此看来,第二层用什么方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生:比喻。师:用哪几个比喻?生: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板书: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善假于物)师: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的比喻,从各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加以阐释,使论点既鲜明又生动。师:请同学们齐背第三段。学生集体背诵。师:本段主要论述什
33、么问题?分几层?生:这段主要论述学习态度。分三层:第一层,从“积土成山”到“金石可镂”,阐述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第三层,从“蚓无爪牙之利”到本段末,阐述学习要专心。(板书:学习态度积累、恒心、专心)师:很好。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生:比喻。师:每一层的两个比喻句是什么关系?生:对比关系。师:对。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生:使中心论点更生动、更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师:很好。请同学们拿出纸来,按要求作练习。要求:每人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比喻要恰当。(学生动笔写,5分钟)。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哪位同学先说一说?生:知识如血液一样宝贵
34、。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就会枯竭。师:比喻贴切吗?(学生答:“贴切。”)生:空虚的头脑若以知识来充实,犹如雨水浇灌着干旱的土地,使它能恢复生气。师:很好。生: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没有知识的生活,犹如在黑暗中的远征。师:好。生:没有知识的头脑,像不长谷物的荒地。师:他从反面设喻,也很好。生:没有知识的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东摇西晃,虚度年华。师:请同学们推敲一下是否贴切。生:不贴切。“断线的风筝,东摇西晃”主要是说无明确的飞行方向,与“没有知识”无相似之处。师:若将本体改动一下,就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句,请你改一下。生:将“知识”改为“志向”。师:对。改为“志向”“目标”“理想”等,
35、就是个很生动贴切的比喻。好的比喻必须符合合理、生动、新颖的要求。师:再请同学们运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学习要勤奋或谦虚。(学生写,6分钟)师:请同学们先分成几个小组交流一下,写得好的向全班同学推荐一下。师:哪些同学写得不错,请组长推荐一下。生:谦虚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鹰,知道天高地阔、学海无涯,因而刻苦好学,永不自满;骄傲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因而浅尝辄止、夜郎自大。师:好。这是以对比设喻阐述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生:勤奋的人,像一颗明珠,无时不刻不放出光芒;而懒惰的人,像生了锈的铁,毫无用处。师:不错。这是以对比设喻阐述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三、作业: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议论
36、文,论述人要有崇高的理想。适当运用比喻论证法。劝学说课稿一:说教材: 劝学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是先秦诸子散文,其篇目的顺序安排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定,前面两篇分别是孔子的论语和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而劝学则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为什么要选择这篇呢?首先,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而且,劝学是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所以放在这个位置,对于已经熟悉高中学习方式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
37、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总分式议论文,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基于此,我确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2)掌握背诵的技巧。3、 德育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
38、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二、说教法:学生通过前一单元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级中有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教师地点拨下较准确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种特殊现象,比如词类活用、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所以拟定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主要的教学设想是: 1、抓住学生好新好奇的特点,利用幻灯片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以思维训练为中心,通过提问、讨论、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拨的方式饿授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文字障碍,并掌握文言知识,特别是重点实
39、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脉络为基础,在自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导学生得出比喻的含义和他们的内在关系,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轻松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4、在授课的同时注意提醒学生背诵课文的技巧.三、说学法: 由于初高中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这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听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会更加严重,这时候,学生只有从教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的年龄层决定了他们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的特点,所以,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设定: 1、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并
40、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2、学生在学习本文时将遇到一些知识障碍,如“虽有槁暴,无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词比较多,又是判断句式,学生比较难于理解,所以教师更做好点拨工作,首先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尝试翻译重点句子, 从而教给他们处理这类问题的能力。 3、学会辨析词义,并对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四:说教学程序:布置预习:预习劝学,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义和它们的内在联系。第一课时:1、导入:以花未眠中“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入手,引出人不能因为能力有限自然美无限就停止审美,停止审美意味着死亡的结论,使他们更深刻的明白,学习不能因为没有止境就停止学习。自然导出新课2、解题。包括
41、:(1)、“劝”的意思为鼓励,并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国人皆劝),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2)、荀子简介,复习孔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3、听磁带并对照注释,正字正音。主要有:輮、槁暴、舆、跬步、骐骥、锲根据预习,学生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质疑,其他同学答疑,教师进行点拨。4、找出第二段中的五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青,取之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輮木为轮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得到提高和发展,并且能够改变原来的状态。5、约五分钟时间给学生按照论证过程尝试背诵。6、仿照第二段的分析方法,尝试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三、四段的比喻句的内在联系7、 归纳:本文的设喻有什么特点: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设喻方式多样(类比、对比、正面、反面)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7、 总结: 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角度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五、教学设计依据: 通过学生的讨论、质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样循序渐进,能发散重难点,使其迎刃而解;又有利于学生从大出入手,品味细微知识,并形成好的阅读习惯,逐渐形成一个学习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