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教学实践研究-课程视角.pdf

上传人:奉*** 文档编号:3919455 上传时间:2020-12-0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教学实践研究-课程视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教学实践研究-课程视角.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教学实践研究-课程视角.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教学实践研究-课程视角.pdf(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期369总第 中国电化教育 2017.10 理 论 与 争鸣 Theory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0069860(2017)10000107文章编号: ACA140009)的研究成果。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国家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与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S)战略研究”(项目编号: * 流程为落脚点,以创新组织管理为条件保障。 践,要以重构现有课程模式为切入点,以再造教学 行之有效的方法思路。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教学实 联网思维创新教育教学,迫切需要从实践层面探索 ,“互联网+教育”不断呼唤用互 7 显著的中国特色 。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

2、具有 6 等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的活力,并将其作为一种创新要素,深度融合到高 联网+教育”的本质是利用互联网思维激发高等教育 。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互 5 产生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代表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是技术推动教育 “互联网+教育”不是简单的教育在线化,而是 教学实践 二、“互联网+教育”呼唤用互联网思维创新 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教学实践,扩大教育服务的有效供给,实现每一 研究从课程角度切入,探索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创 程层面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又较为缺乏。因此,本 校、课堂层面,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而从课 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多为学 。目前 4 会提供多层次、高品质

3、的公共教育服务” 质教育教学资源,构建教育资源的网络超市,为社 将重在探索“以课程设计为核心,集成整合各类优 载体就是“课程”。未来的“互联网+教育内容” 重要,而高等学校教育中承载人才培养职能的核心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学校教育的质量至关 育信息化的投入产出效益深受质疑。 体意识、教学效果不明显、粗放式管理聚集等,教 程中,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如课程实施缺乏主 。但在变革的过 3 学,推动高等教育的结构性变革 育服务模式。部分大学也开始运用互联网思维办 者纷纷提出利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学校,探索新型教 则强调要积极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诸多学 联网+”十一项重点行动计划,而针对教育领域,

4、 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互 2015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 。 2 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是高校 1 网+教育”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系,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着原有教育面貌。“互联 新的教育模式正快速崛起,冲击着原有教学实践体 近年来,翻转课堂、在线课程、创客教育等 一、问题的提出 A文献标识码:G434 中图分类号: SPOC互联网思维;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关键词: 新实践提供有效借鉴。 模式,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课程组织与管理的创新措施,以期对我国高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 的混合式课程教学SPOC教学流程的再造,形成了基于“互联网+”课程模式的重

5、构、”互联网+“实践,完成了 课程为案例开展教学”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究等方法,探讨重构课程模式、再造教学流程的理论与途径,并以 联网+教育”呼唤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教学实践。该文从课程视角出发,采用文献研究、基于设计的研究、评价研 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快速推进,互联网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互摘要: * 实践研究:课程视角 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教学 1 2 Theory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理论 与 争 鸣 2017.10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369期 (一)互联网思维及其特征 互联网的发展不断重构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其背后蕴含的是一种新的发

6、展理念和实践范式,即 互联网思维。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 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时发表重 要讲话强调,“要遵循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 联网思维”。之后,“互联网思维”迅速走红,并 被应用于各行各业,引发各家争鸣。 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时代融合实践的一种全 新思维模式。它的主要特征包括:跨界融合、平台 开放、用户至上、免费为王、体验为核、大数据应 用。互联网思维是基于海量数据和丰富资源的立体 网状思维,其特点是追求快速迭代、颠覆创新。所 以,“互联网+教育”不是在线教育,而是一种变 革的思路,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创 新教育的组织模式、服务模式、教学模式等,

7、进而 构建数字时代的新型教育生态体系8。 (二)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教学实践 “互联网+教育”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 所带来的新发展态势,如何在新的状态下发展教育 教学、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各阶层理应思考的问 题。课程是承载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载体,高校应 依托课程,系统规划如何创新教学实践,利用互联 网思维推动我国高校教学发展变革,实现高等教育 信息化。 目前,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教育教学的研究 主要表现为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教学、课程 评价、组织管理等方面。如,柏晶等立足“互联 网+”时代人才培养需求,以OBE理念和建设性后 现代哲学为指导,综合应用解释结构模型法,构建 出基于OBE理念的在线

8、开放课程资源结构模型9; 张清学等结合“互联网+”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 哲学,创新“互联网+”背景下成人高教在线课程 开发模式10;谢幼如等基于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 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构建出融合 MOOC与翻转课堂的MF教学模式11;贺斌等创造性 地提出了基于SPOC的“时间空间学习形式” 的关系结构,指导SPOC在高校教学中的实际应 用,是基于MOOC的教学流程的创新实践12;安岩 等结合社会调研与案例分析,构建了基于互联网技 术的多元课程评价模式13;袁芳等分析了MOOCs对 大学现行教学观念、教学管理范式、教学管理制度 等方面的挑战,并提出此背景下大学教学管理创新 的路径1

9、4。 纵观已有研究发现,尽管运用互联网思维创 新教育教学的研究在不断丰富,但仍存在认识不清 晰、实践打折扣15、成果不深入等问题,而高校课 程管理方面也普遍存在教师缺乏课程管理权利、学 生选课自由受制约、考勤考试制度僵化、学校管理 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另外,多数研究是从不同理论 角度、不同层面进行理论演绎或经验总结,且大多 为学校层面、课堂层面。可见,现阶段关于用互联 网思维创新教学的实践较少,真正成熟的实践模式 尚未形成;而从课程视角出发,用互联网思维创新 教学实践的则更为缺乏。 教育教学如何面对和适应“互联网+”时代, 亟需一套可操作的实践模式作为指引,基于此,本 研究从课程视角出发,探索互

10、联网思维的课程模 式、教学模式和组织管理,以期为高校课程的教学 改革与创新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三、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课程模式重构 教育大辞典将课程模式理解为课程类型16。 任何一种课程模式,都会受到教育思想和教学规律的 影响与支配。现今,互联网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 手段,更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它既可作为提 供云、网、端一体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实时协同的通 讯网络、数据和信息资源、虚实融合的生成空间等, 也可作为创新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的要素,为重构课 程模式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课程模式 课程是指学习者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 与安排。课程是由一系列的结构要素组成,不同

11、的 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泰勒(RalahW.Tyler)于1949 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著作中,提出 了著名的“泰勒原理”。他提出了四个基本问题: “(1)学校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 样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如何有效地组 织这些教育经验?(4)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 现?”17每一个问题都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 具有指导性的原则、步骤、要求和程序,形成了一 个相当完整、系统、可操作的模式。施良方认为, “完成一项课程计划的整个过程,包括确定课程目 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等 阶段”18。这均体现出课程的四要素即课程目标、 内容、实施

12、和评价。 以往互联网被视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媒介、终端 或平台,但并未对整个课程系统产生重大改变;现 在,它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不断为整个系统带来 新的变化,当所有变化汇聚在一起,达到特定节点 就可以实现量化的发展到质性的飞跃,进而从根本 上颠覆原有系统的流程和规则。因此,基于互联网 3 思维的课程模式应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 程实施、课程评价和互联网五个要素。互联网作 为课程模式的要素之一,丰富了传统课程要素, 并对各要素产生了影响,重构了原有的课程模 式。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互联网+”课程模式, 如图1所示。 1.课程目标是整个课程编制的逻辑起点。“它 规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为课程实施

13、提供基本 依据,是课程评价的主要准则”19。另外,课程目 标要以“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和目标为依 据,并体现学科特点。 2.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它是以课程目 标为直接依据选定的,其设置合理性程度,也制约 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它影响 着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与学活动方式。课程实施过 程中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的选择等,都必须考虑课 程内容的性质及要求。课程内容也是课程评价的依 据,它规定了评价的基本范围和目标达成度。另 外,课程内容需结合“互联网+”时代教学对象的 特点,进行重新组织、设计、开发。 3.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序列化的实践过程, 是取得课程效果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14、它是联结课程 目标与课程评价的纽带20。课程实施需要以明确的 课程目标为依据,也需要考虑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复杂性以及是否符合实际对象的需要等。课程实施 伴随着过程性评价,实施结果与效果也是课程评价 的对象。另外,课程实施需结合互联网提供的平 台、工具和资源开展教与学活动、动态调整课程资 源与服务等。 4.课程评价是对课程整个过程和产物的监控和 评价。“它用于检查课程实施效果、目标达成情况 等,为调整课程目标提供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的 课程实施提供改进建议。课程评价也需以课程内容 作为评价范围”。另外,可利用平台自动跟踪记录 学习者日常学习路径,收集行为过程数据,精准评 价课程学习情况,为课程

15、改进提供有效指导。 5.互联网是整个课程的创新要素,它发挥自身的 功能特色。课程融合用户思维,顺应“互联网+”时 代和学习者学习需求,关注不同层次学习者的期望, 为重构课程目标提供清晰思路;融合跨界思维,帮助 寻找专业与人文、理性与感性、传统与创新的交叉 点,为重塑课程内容提供明确的方向;融合平台思 维,提供先进的基础设施(包括平台、云端、客户 端等),为课程实施提供便捷的条件;融合数据思 维,聚集各种数据与信息,为课程评价提供可靠的 依据;融合体验思维,联结各种社会网络关系,形 成虚实融合的育人空间,实现整个课程的互动调适 和动态生成。 (二)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课程重构实践 本研究以“教学设计

16、原理与方法”课程为例, 开展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课程重构实践。该课程由国 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转型升级而成,并在中国大学 MOOC平台上线。 1.重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对课程学习者所要达到的知识、技 能等目标的描述。本课程顺应“互联网+”时代需 求,致力于培养“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教师和教 学设计人才,重构课程目标,表现为:(1)能够理解 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当前国内外 教学设计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2)能够借助各种 设计模式和操作表格,联系实际,开展实践,具有 教学设计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3)能够 转变教学理念,应用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流程和结 构进行重组与再造,探索新

17、型教学模式。 2.重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学习者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学习对 象。本课程立足“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课程自身特点及前沿的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 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共7个专题,30个学时,如下 页图2所示。因课程受众扩展至在线学习者,知识 基础不尽相同,其内容具有一定的拓展性和弹性, 可适应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学习。 3.重构课程实施 (1)重构课程结构。本研究综合分析已有在线课 程结构,结合本课程特点设计课程结构,主要包括 课程公告、课程资源、讨论区、测验作业、评分标 准、考试六大基本模块。 (2)重构课程资源。本课程的资源类别包括:授 课视频、文本教材、设计案例(内含设计方案

18、和教 学课例)、项目实践、讨论。授课视频是该课程的 核心资源,帮助学习者有效掌握核心知识点;文本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互联网 图1 “互联网+”课程模式 4 Theory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理论 与 争 鸣 2017.10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369期 教材是该课程的配套资源,辅助学习者精细学习; 设计案例是该课程的拓展资源,支持学习者深入理 解教学内容;项目实践是该课程的特色资源,检验 学习者的实践能力;讨论是该课程的有效性资源, 帮助学习者解决疑问、启发灵感等。 (3)重构课程活动。本课程活动包括课程导学、 督学和助学,也包括主题讨论、课程

19、直播等活动。 课程团队根据课程实施情况动态调整课程进度;通 过发布公告等方式把控课程授课节奏;利用讨论区 开展学习讨论;依托后台数据动态调整作业提交时 间;结合学习支持服务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 时空,最大化提高课程学习效果。 4.重构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衡量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质量和学习 者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本研究确定课程评价内容 为项目实践能力、线上线下学习效果等;采用多元 评价方式,以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以 学习者自评与同伴互评相结合,以平台评价与人工 评价相结合;确定评价标准为线上线下各占50%, 其中线上部分包括项目实践(占70%)和在线讨论(占 30%)。其中,在“课堂讨

20、论”中回复数量超过30条 的学员,“在线讨论”可获得满分。本课程重构原 有课程评价,更真实地反映学习者的学习状态,进 而实现有效的课程评价。 四、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教学模式再造 当今,互联网已从纯粹的技术手段走向深层次 的思维变革,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也拥有了新的 内涵与特征。因此,高校应重新思考教学,利用互 联网思维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如基于MOOC的 混合式学习模式21、融合翻转课堂与MOOCs的高校 MF教学模式、基于ARCS的在线开放课程自组织学 习模式22等。 (一)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教学模式 通过对教学模式的研究,结合互联网这一创新 要素,本研究提出“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再造流 程,

21、如图3所示。 互联网去中心化特征,降低了信息不对称, 成为思维变革手段和工具,促使教学路径由封闭 走向开放,教学形态由线下走向线上,最终导致 “互联网+”教学模式凸显学习泛在化、社会化和 个性化。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教学模式应体现如下 特征: 1.将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纳入教学 体系。互联网不仅作为教学的基础设施与保障,更 是作为创新要素纳入到教学各环节当中,重新组合 优化,实现教学创新。 2.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互联网思维 的教学应将学生的特征、能力、需求等作为教学活 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3.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流程再造。针对传统 不合理的教学流程,利用互联网进行重组和再造。

22、4.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与评价。通过对学习 者的日常学习行为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综合分析, 进行科学、精准、个性化的分析评价。 5.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互联网思维 的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追求学生知识、素养、 品德等全方位的发展。 (二)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教学模式再造实践:基 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初步提出基于SPOC 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然后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 法,以“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课程教学为例, 应用模式开展教学实践并完善;最后利用评价研究 法,对模式进行效果检验。 1.雏形构建 图2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课程内容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 1什么是教学设

23、计 2如何进行前端分析 3智慧学习环境的设计 4数字教学资源设计 微课的设计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虚拟仿真实训资源的设计 在线开放课程的设计 5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优课的设计 翻转课堂的设计 混合学习的设计 企业培训的设计 6智慧学习评价的设计 7教学设计的创新与发展 发展 路径 封闭式教学 半开放式教学开放式自组织教学 教学 形态 课堂教学翻转课堂 MOOC/SPOC 技术 作用 简单辅助流程重构结构变革 图3 “互联网+”教学模式再造流程 5 通过文献研究与理论探讨,本研究结合SPOC 的小规模、限制性等特征,初步总结出基于SPOC 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如图4所示。 由此可知,SPOC主要针对两

24、类学习者进行设 置,即正式生和旁听生。入选为正式生的需保证学 习时间和学习强度;未申请成功的学生则以旁听生 的身份注册学习在线课程。 线上部分,学生均自主观看视频、学习课程 材料、参与在线讨论、完成作业,正式生可参加考 试,旁听生则可不参加;线下部分,正式生进行教 师组织的拓展学习、小组研讨等活动,解决线上疑 难问题,旁听生则无法接受面对面指导;课程结束 后,正式生通过者将获得课程证书,旁听生则没被 授予任何证书。 2.应用实践 (1)研究设计 基于上述初步的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 式,本研究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选取“教学 设计原理与方法”SPOC课程教学为例开展教学实 践,对模式进行

25、优化和完善。申请加入SPOC课程 的学生包括校外学生和校内学生两大类。校外学生 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师等,校内 学生是华南师范大学2016级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研 究生。 (2)第一轮教学实践 本轮研究根据图4开展教学实践。完成后,通 过分析平台数据,发现应用该模式的学习效果明 显。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学习者项目实践成绩 不高,各类方案设计过于简单;各类问题集聚,及 时整理、归类答疑服务欠缺;学习者提出的问题缺 乏针对性,互评讨论积极性不高。 (3)第二轮教学实践 针对第一轮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更新 制定了教学流程,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a.针对项 目实践问题,校内学生通过“

26、预先设计个性化指 导迭代完善展示汇报”的过程进行多次实践, 掌握设计方法;校外学生通过“预先设计互动交 流自评互评”的过程进行总结反思,借鉴他人 实践经验,提高项目实践能力。b.针对答疑服务问 题,校内学生更多借助线下课堂教师拓展讲解、组 织研讨、点评互动等活动,解除疑难问题;校外学 生可借助教师线上答疑、直播活动等方式,破除问 题症结。c.针对互动积极性问题,教师加强线上线 下支持服务,凸显对学生的关注和聚焦,从心理上 驱除学生学习的“孤独感”。 3.模式完善 通过两轮教学实践迭代,本研究对基于 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加以完善,直接体现线 上线下学习活动、学习支持服务以及课程特色, 如图5

27、所示。 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表现出以下特 色: (1)该模式基于SPOC开展教学活动,强调个性 化教与学,实现学习者、教师与教学内容三者之间 的深度互动,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2)该模式融合开放平台的功能与作用,变革教 申请 加入 SPOC 校外 学生 校内 学生 观看 视频 线上 线上 线下 在线 讨论 项目 实践 自评 互评 完成 未完成 获得 证书 未得 证书 发布 视频 公告 通知 组织 讨论 布置 作业 答疑 反馈 直播 互动 线上支 持服务 观看 视频 在线 讨论 项目 实践 自评 互评 拓展 学习 小组 研讨 展示 汇报 期末 考试 完成 未完成 获得 学分 补考/ 重修

28、 拓展 讲解 组织 研讨 评价 反馈 线下支 持服务 图5 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申请 加入 SPOC 通过 未通过 正式生 旁听生 观看 视频 在线 讨论 完成 作业 参加 考试 拓展 学习 小组 研讨 观看 视频 在线 讨论 完成 作业 线上 线上 线下 完成 未完 成 获得 证书 未得 证书 图4 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雏形) 6 Theory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理论 与 争 鸣 2017.10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369期 学活动流程,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展课 外课内时空混合,实现线上和线下学习支持服务混 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29、(3)该模式凸显课程自身特色,强调项目学习,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4.实践效果 本研究从学习者的课程学习效果和项目实践能 力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以检验模式的实践效果。 (1)提高课程学习效果 课程结束后,本研究从平台记录的数据中抽 取45名学习者,对其总成绩进行描述统计,结果 如表1所示。数据显示,学习者总成绩最高分为 94.14,平均值为86.13,说明学习者的课程学习效 果较好。 表1 课程学习总成绩的描述统计量 N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 课程学习总成绩4575.6294.1486.12735.11 有效的N(列表状态)45 (2)提升学习者的项目实践能力 本研究从平台记

30、录的数据中筛选出两次项目 实践均完成的学习者,采用项目实践相应的评价 标准,对两次项目实践作品进行评价,并对学习 者的两次项目实践成绩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2所 示。由数据可知,差异显著概率p=0.0360.05, 说明两次项目实践的成绩差异显著。两次项目实 践的平均分值差为-3.01,说明项目实践二的平均 分比项目实践一高。由此可见,学习者的项目实 践能力有所提高,验证了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 模式的有效性。 表2 学习者项目实践成绩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成对差分 tdf Sig. (双侧) 均值 标准差 均值的 标准误 差分的95% 置信区间 下限 上限 对1 项目 实践一 项目 实践二 -

31、3.0114.491.41-5.81 -.205 -2.13 104.036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了基于SPOC的混合式 教学模式开展课程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能有效 提高课程学习效果和学习者的项目实践能力。 五、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组织管理创新 从哲学理念到课程改革,核心是组织管理方式 变革23。互联网思维的渗透,以及新的教学环境, 需要有创新的课程管理方式为教学实践提供保障条 件。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组织管理创新,可从课程管 理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安排、教学评价、学分学 制等方面进行灵活调整。 1.转变课程管理观念,创设灵活的课程管理制 度。学校有关部门应将建设和应用在线开放课程作 为推进教育教学

32、改革的重要举措,将本校认定的在 线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2.灵活调整课程教学计划。允许教师调整教学 计划,利用互联网进行远程授课,也可根据实际教 学需要,利用开放教育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 3.弹性实施教学安排。允许教师利用在线课程 将课堂完全放于互联网上开展,也允许教师采用线 上+线下混合教学等。 4.建立教学评价激励机制。出台教与学的管 理、激励等制度,鼓励教师开设慕课,对首次开课 工作量给予对应传统课程数倍的认定,破解课程总 量及选修课开设不足等问题。制定教学质量认定标 准,改变课程检查和评价方式,解决课程规范化与 需求的矛盾。 5.制定学分认定和效果评价办法。建立学分互 换互认制

33、度,探索建设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联 盟,积极推进师资、课程的共享与学分互认。 六、研究结论 本研究结合“互联网+”时代需求,以课程与 教学基本原理和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为指导,采用文 献研究、基于设计的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探讨 互联网变革课程与教学的模式与途径,基于课程目 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互联网等 要素和关系,构建了“互联网+”课程模式;接着 从技术的功能作用、教学发展路径、教学表现形 态等方面,提出了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再造流程; 并以“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课程为案例开展教学 实践,形成了基于SPOC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 通过实践表明,该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习者的课程 学习效

34、果和项目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 阐述了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课程组织与管理的创新措 施。总之,本研究从课程角度切入,探索运用互联 网思维创新教学实践的模式与方法,以期对我国高 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提供有效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曹培杰.未来学校的变革路径 “互联网+教育” 的定位与持续 发展J.教育研究,2016,(10):46-51. 2潘懋元,陈斌. “互联网+教育” 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J.重庆 高教研究,2017,(1):3-8. 3曹培杰,尚俊杰.未来大学的新图景 “互联网+高等教育” 的变 革路径探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6,(5):9-14. 期369总第 中国电

35、化教育 2017.10 理 论 与 争鸣 Theory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ernet Thinking; Curriculum Model; Teaching Model; SPOCKeywords: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practice of college curriculum in our country. innovative measures of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based on Internet thinking, so

36、as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reference of the “Internet +” teaching process, formed a blending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SPOC.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he case to carry out teaching practice, which complete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et +” curriculum model, the reconstruction liter

37、ature research, design based research, evaluation research and so on, and takes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as of curriculum,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heory and approach of reconstructing the curriculum model and teaching process by means of ective teaching. In this context, “Inte

38、rnet + Education” calls for innovative teaching practice with Internet thinking. From the persp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 action plan, the Internet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education and Abstract: (School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39、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Xie Youru, Wu Lihong, Qiu Yi, Zhang Huiyan, Li Wei Research of Innovating Teaching Practice with Internet Thinking: Curriculum Perspective ()。 李伟: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 ()。 张惠颜: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 (qiuyiedutech.ren)。 邱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 ()。 吴利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 开发与应用研究()。

40、设计、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网络教学资源 谢幼如: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课程 作者简介: 民教育,2015,(19):56. 朱小蔓.从哲学理念到课程改革,核心是组织管理方式变革J.人23 学习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7,(7):43-50. 谢幼如,张惠颜,吴利红,邱艺.基于ARCS的在线开放课程自组织22 平台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4,(5):73-80. 牟占生,董博杰.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探究以Coursera21 季诚均.大学课程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03.20 钟启泉.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1-14

41、1.19 学出版社,1996.81-150.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 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18 Press,1949.1.ChicagoofUniversityThe Chicago:instructionM.andcurriculumofprinciplesBasicR.Tyler,17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64.16 研究,2016,(9):55-60. 南旭光,张培. “互联网+” 教育:现实争论与实践逻辑J.电化教育15 研究,2017,(3):62-67. 袁芳,李铁绳.基于MOOCs的大学教学管理创新研究J.电化教育14 高

42、职院校外语专业为例J.绥化学院学报,2016,(5):120-123. 安岩,孙立鹏.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多元课程评价模式实证研究以13 育,2015,(3):22-29. SPOC:基于MOOC的教学流程创新J.中国电化教贺斌,曹阳.12 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5,(10):40-46. 谢幼如,倪妙珊,柏晶等.融合翻转课堂与MOOCs的高校MF教学模11 法、 术、 器J.中国成人教育,2015,(23):158-160. 张清学,孙姚同. “互联网+” 背景下成人高教在线课程开发的道、10 程资源结构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1):64-70. 柏晶,谢幼如,李伟等. “互联网+” 时代基于OBE理念的在线开放课9 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3-10. 陈丽,林世员,郑勤华. “互联网+” 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8 教育,2017,(1):99-104. 黄俭.以互联网思维引领我国的 “互联网+” 教育战略J.中国电化7 革路径探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6,(5):9-14. 曹培杰,尚俊杰.未来大学的新图景 “互联网+高等教育” 的变6 志,2016,34(4):3-8. 陈丽. “互联网+教育” 的创新本质与变革趋势J.远程教育杂5 张岩. “互联网+教育” 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4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