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docx

上传人:0****3 文档编号:39085950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 在拜读完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著作战斗与和平,我觉得列夫托尔斯泰不仅仅只是一位作家,从书中我仿佛也看到他对军事、哲学、历史等也有高度的透彻,对他的宠爱与崇拜使我对这本家喻户晓的著作有点感想。一起来看看战斗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欢迎阅读! 战斗与和平读后感1 手捧一本战斗与和平,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充满的时代。以往总是崇敬拿破仑的英勇和才智,从未想到从俄国的角度去看这一段历史是如此不同。托尔斯泰以其深刻细致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宏大壮阔而又生动逼真的历史画卷。我从中看到了战斗的残酷,也看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探究。其中安德烈的形象最让我印象深刻。 安德烈一出

2、场就是一个看似随和而又高傲、冷漠的年轻公爵形象。他厌倦上流.的虚伪、无聊,不情愿被这种生活所束缚,因此他乐观参军作战,期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功成名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他却看到了战斗的残酷和统治集团的虚伪、无能,当他死里逃命回到家中又眼睁睁看着妻子难产死去。这一系列的打击使他灰心丧气,使他感到了生命的虚无。曾经渴望建功立业的他隐居农村,只想独善其身。在皮埃尔的热忱劝告下,他慢慢振作起来,在自己的领地上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胜利,但他仍旧打算自己“应当安静而平稳地度过后半生”。直到遇见漂亮的少女娜塔莎,娜塔莎的漂亮和无忧无虑激起了安德烈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于是他再次走进了彼得堡的喧嚣之中,

3、加入了当时俄国的.改革热潮。他赢得了娜塔莎的爱情,然而两人订婚后,娜塔莎的背叛又让安德烈落入了生活的低谷。战斗再度兴起,安德烈身负重伤,最终在娜塔莎的看护下死去。 安德烈一生都在追寻着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在起起落落中,他苦苦思考,寻求着一种超脱世俗生活的价值所在。安德烈的思考也启发我们读者的思考: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应当怎样生活?这样的问题我想每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都应当曾经想过,也很可能像安德烈一样经过了一个反反复复、时而兴奋、时而落寞的苦痛的内心挣扎过程,甚至很可能到现在都没有找到能够真正劝说自己的明确答案。我想,这个我们苦苦追寻的、左右我们的生活态度的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哲学吧。

4、每个人的人生哲学都不尽相同,然而每个人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却颇为相像。是也?非也?哪里有衡量的标尺呢? 千百年前,屈子立于汨罗江畔叹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直到现在每个人都还是一诞生就在不断追寻,并且在这个追寻过程中成长、老去、直至死亡。或许,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这犹如夸父追日一般永不停留的追寻吧! “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然而人类怎能停止思索呢?虽然奥斯特洛茨战场上高远的天空依旧飘浮着安静、镇静的白云,老榕树依旧岁岁枯荣,安德烈的心灵历程却不会停止。 战斗与和平读后感2 这唯恐是世界上最宏大的一部小说了。 十二岁的时候我开头读它,到现在已经整整七年,我读了一遍又一遍

5、,最终才发觉,这本书是我永久也读不完的。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斗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宏大的小说,应当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斗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浩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既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说它主观,是由于他来源于托尔斯泰的思索与总结,许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说它客观,则是由于他并不强加于人,而是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托化”的同时又渐渐凸显出自己的共性来。 另一方面,我又认为,以托尔斯泰的

6、眼界之高、目光之远,他未必会把人类的所谓政治放在眼里。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怀的,应当是更宽阔的精神与永恒。战斗与和平里面,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知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他好像盼望我们去独立思索,并找出答案来。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所以,凡是读过战斗与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战斗与和平。 应当说,战斗与和平这部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样不凡。 托尔斯泰都是一位宏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许多人无法理解的,所以,我们没有资格站在这么一个伟人面前指

7、手画脚。尽管他不反抗,偏向农夫,但这究竟是他自己的共性,像许多其他人的共性一样,我们没有理由不敬重。而且,我更认为,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共性,托尔斯泰才成其为托尔斯泰,否则他只是一介庸夫罢了。 战斗与和平毕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斗与和平只是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洁。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后人读战斗与和平,往往呼为史诗,那样其实正好违反了托翁的意愿。真正读懂战斗与和平的人,最终

8、会发觉,这是一部思想的结晶,却非文学。而小说的托尔斯泰,则纯然是一位宏大的思想家了。 战斗与和平读后感3 战斗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经典作品,它以九十年月初的俄国为背景,以有剧烈的民族责任感的军人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公爵与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力量彼埃尔别素霍夫为两个仆人公,描绘了战斗与和平交织、残酷与温情并存的一幅幅画面。 书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角色便是安德烈。他的形象是典型的“英雄”,在保家卫国和安逸的公爵生活之中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就算在妻子难产而死后给他再来一次的机会,他肯定也会再次投身于战斗之中。他骨子里留的是从他父亲那里继承而来、永不磨灭的军人之魂。保家卫国便是士兵最

9、大的荣耀,即使是死神在向他招手,他也并不觉得有所圆满“是的,这就是死。我死了我醒了。是的,死便是觉醒。”犹如二战中当德军已经在用望远镜窥视莫斯科克林姆林宫的屋顶时,无畏的苏联士兵们却在进行红场阅兵。正是由于有这种看淡生死、以国家为最高使命的人去参与战斗,我们才能得到今日的和平。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敬重。 而另一位仆人公彼埃尔应当更贴近我们现代大部分年轻人。怀着爱国的热忱和对道德抱负的追求,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对于自己的生活都难以处理。但彼埃尔却比我们更英勇、更实际、更会付出实际行动去为国家做贡献,他虽然以私生子的身份得到了父亲留下来的遗产而成为了千万富翁,却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毫不迟疑地

10、放弃了自己糟糕但衣食无忧的贵族生活,将自己全部的资产全部奉献给了国家。敢问有多少人在得到一笔巨款后还能保持本心、还能在习惯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后再回到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去?说实话,我觉得我自己也做不到。 而彼埃尔做的远不止这些,在变卖家产后,他还鼓舞人民投入到战斗之中,并带头参军,为了国家的和平还牺牲自我去刺杀拿破仑。他由始至终都没有因外界而转变自己的本心,无论是金钱的诱惑、婚姻的失败、上层.的荒.,亦或是军旅生活的困苦、敌人的虐待,他甚至在这种环境下不断地思索、反省,最终升华为最为宏大、全部时代的人们都共同追求的精神,就似乎他的口号一样好正义的人们,联合起来把,让我们只有一个旗帜乐观的美德。” 这

11、本书如此吸引人的地方不止局限于它华丽而丰富的辞藻、生动而细腻的描写这些文字上的东西,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的它简单而跌宕起伏的剧情与思想。就拿安德烈来说,从他的家长里短,再到残酷的奥斯特里战场,再到丧妻之痛,与娜塔莎的热恋又使他重新振作,这些剧情引人入胜。“不根据常理出牌”使得这部作品剧情尤为精彩。并且描写的画面并不单一。他描写的主要背景是上层.的人们,不像同时代的一些作品一样全篇写“精英政治挽救世界”,战斗与和平中的平民百姓是个不行或缺的元素,而主角也有一些“不符合贵族身份”的行为,就像自己表示的一样:在战斗与和平里,我喜爱平民的思想。但即使喜爱平民百姓,但也不会像一些小说一样描写一个“废柴主

12、角翻身成神”的故事,而是从上层.的视角来体现平民的重要性,这便是作品的胜利之处。 最终,“虽然这个国家和这场战斗是由上层精英来引导的,但上层之所以能站这么高,高到能够到胜利,是由于下面有情愿为上层垫脚的平民百姓。”这就是我对这本书最肤浅的思想的看法。 一个作品写出来必定是想要传递给读者某种思想,而一百个人读同一个作品就会有一百种不同的思想。这也只是个人的看法,假如你自己去看看这本书就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也说不定。 战斗与和平读后感4 战斗与和平是俄国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的代表作,创作于1863-1869年间。 小说以1805-1820年的欧洲大陆为背景,在战斗与和平的交叉中描

13、述了博尔孔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等四个贵族家庭的爱恨情仇。几个仆人公在经受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人生起伏之后,最终安德烈博尔孔斯基在战场上牺牲,皮埃尔别祖霍夫和娜塔莎罗斯托娃终成眷属,而尼古拉罗斯托夫和玛利亚博尔孔斯卡娅也组成了美满的家庭,小说的叙事部分以两个家庭的幸福家常收尾,令人倍感温馨。 仆人公们生活在动荡期的欧洲,拿破仑治下的法国与亚历山大一世治下的俄国是19世纪初打算欧洲命运的主要力气。托尔斯泰不仅以恢弘的场景描述真实的历史大事,而且在行文中穿插了大量的评述。可以说,对历史的探讨是小说的一大基干,其重要性甚至不亚于几位仆人公的命运沉浮,历史如何被描述?推动历史的打算性因素又是什么

14、?这些问题贯穿着小说的始终。 托尔斯泰以特别写实的手段还原了众多历史场景,1805年的奥斯特里茨战役和1812年拿破仑攻占莫斯科是其中的核心大事。尽管托尔斯泰站在俄国人的立场上描述历史,但假如你想从这部小说里挖掘俄国的“爱国主义”,那唯恐就要略感绝望了。在小说中,我们看不到“才智”的俄国军队,也看不到“勇敢”的俄国人民。尽管后人认为拿破仑进军莫斯科是俄国军民有意“诱敌深化”的结果,但托尔斯泰却认为法军得以长驱直入只不过是俄军的内部冲突和指挥紊乱造成的,而所谓“诱敌深化”之战术只是后人的歌功颂德而已。恰恰是俄军的作战失败在客观上导致了拿破仑孤军深化,并最终使他走向灭亡。历史就是这样,后人依据自己

15、的利益和偏好删减了许多东西,同时也捏造了许多并不存在的“辉煌”和“丑恶”。 在感情颜色上,我们看不到作为侵略者的法国人有多么“可恶”,也看不出抗击侵略的俄国人有多么“崇高”。托尔斯泰的对整个战斗过程的描述是中立的,也是真实的。“侵略”和“反侵略”,“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不能说完全不存在,但这种区分更多时候只是“政治产物”,是人类为自己的可怕行为查找正值理由的遮羞布罢了。当这些大事的政治意义被剥离,当一个个平凡的人走上战场去残杀同类的时候,不管你是攻击的一方还是防守的一方,都是罪恶的、也是值得怜悯的。 尼古拉在追击一个法国军官的时候,由于他的“狼狈相”而心生怜悯。皮埃尔原来准备留在莫斯科刺杀拿

16、破仑,却阴差阳错地救了一个法国军官的命,他还怀着“负罪感”和那位法国军官彻夜畅谈。俄国人是他们的同胞,这没有错,但种族和国别的区分究竟是人为的、相对的。一个自然且肯定的事实是,同样作为人类的一员,法国人更是他们的同胞。尽管人类总是给战斗冠以“正义”、“反侵略”等名号,但这些政治意义莫非能转变同类相残的悲剧本质吗? 时至今日,我们依旧在纪念某一场战斗或战斗中的某个大事。但是,我们要纪念战斗里的什么呢?在中国,“9.18”、“7.7”、“南京.”每年都要被纪念,可是大家除了“日本鬼子侵略过中国”之外又记住了什么呢?战斗对一般士兵意味着什么,对一个个一般民众又意味着什么(包括日本人),这些基本上被我

17、们忽视了,大家不去从人性的角度去反思每一个宝贵的人类个体在战斗中的遭受,而是都去关注政治意义了。于是,人们一边高呼南京.的真相,却除了“30万”这个注了水的统计数字之外一无所知。 在史书和历史教材中,平凡的个人只不过是政治巨浪中的一滴水,或者是一大串统计数字中的分子或分母,人性近乎被泯灭了。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正是在这一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它还原了那些被所谓的政治意义泯灭了的最朴实的个体生活,而恰恰是那些个体生活才能反映人类最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在评价拿破仑是否宏大时说到:“哪儿没有纯朴、和善和真实,那儿就没有宏大。”是的,脱离了善恶标准的“宏大”不过是另一种“渺小”罢了。我们的史书和教材可

18、能是为了“普及常识”,有意无意地夸大了那些渺小的“宏大”,却恰恰忽视了“宏大”的立足之本人性与善恶。 战斗与和平读后感5 在合上书的一刹那,闭上眼睛,有一股浩大而包涵的清风久久拂过我身:风中没有战斗的鲜血和硝烟,没有身体的伤痛和心口的疮疤,没有生与死的泪水,没有爱与恨的目光。唯有一股永恒生活的气息,从质朴的文字间向我吹来,以历史的面貌和丰富得难以猜透的本质,告慰了我的灵魂。 有人将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对比,认为托尔斯泰是一名宏大的艺术家,却不是深刻的思想家。虽然我还没仔细比较讨论过二者的差异,也无此等功力;但我觉得,托尔斯泰作品的思想性或许较陀氏逊色,但比之二三流作家仍能做到俯视。他的

19、作品不光折射了历史,更充盈着对于人民的怜悯与关怀,同时把人性中美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想起了安德烈和娜塔莎的爱情,那样真实而易碎,奇妙与不幸共存:犹如一面镜子,反射着当时.人们的生活与内心。假如是浪漫主义的写法,或许安德烈会不顾老公爵的阻挠,和娜塔莎私奔;也可能与她私定终身,最终双双走向悲剧的结局。但托尔斯泰描写的是生活本身。在那样背景与环境下,作为一名带有贵族荣誉感和责任感的公爵,安德烈必定会答应父亲的要求,与娜塔莎定下一年的婚约;而娜塔莎作为一位情窦初开却没有阅历的小姐,也必定会投入到对其大献殷勤的阿纳托利的怀抱中。支配的只是波折的情节,而人物就像真实的存在,在这种状况下做出必定的、最

20、合理的选择。这让他们那样富有感染力,我读到他们时,遗忘了而体验到生活本身带给我们的感动。 当安德烈在战场上负重伤时,历经磨难后成长了的娜塔莎来到他的床前: “请您宽恕”“宽恕什么呢?”“宽恕我的行为。”娜塔莎吻着他的手,颤抖着说。安德烈看着她的眼睛:“我比过去更加爱你,爱的更深。” 这只是很朴实的一段对话,但在了解了二人过去辛酸的恋情以后,在了解了二人由于战乱,生活的转变引起的灵魂的成熟以后,我读出了一种真正的精神性的爱。安德烈经受了生死的一瞬,他最终觉醒,了解到“神圣的爱”的本质含义,也宽恕了全部损害过他的人。他的人性也慢慢被金黄的神性所浸染,迈向了宗教所追求的一种完善的精神世界。假如说从前

21、安德烈爱上舞蹈时漂亮欲滴的娜塔莎有情欲的因素,那么现在他面对娜塔莎“消瘦,苍白,嘴唇肿胀的脸”,表达的则是对于一个美妙心灵的喜爱。使我们醍醐灌顶的这种爱之涵义的表述决非说教似的灌输,而是像一条暖和的河流,从安德烈或托尔斯泰那里直接流淌到我的心中。 读了这部书,我印象最深第一是这种“神圣的爱”,其次就是俄国农夫的生活和思想。作为一名“忏悔的贵族”,托尔斯泰有着他关怀底层人、体谅农夫的一面。这不仅表现为力图还原他们的自由身份,他躬身垄亩,作为一名观看者和不完全的实践者,与那些农夫呼吸着同样的空气,甚至在取得阅历的基础上努力建立了一套思想体系。这种思想力图使俄国走向贵族与人民思想上的大同,结合为一个

22、接近“同呼吸,共命运”状态的一种共同体。 在书中消失了普拉东这样一个农夫的形象,他和皮埃尔同处在战俘营里,用他的乐观和淳朴感动了皮埃尔,使他重拾了信仰。将普拉东描绘为一个圆形的形象,说他身体的各个位置都是圆形的,说他是“一切俄罗斯的、和善的和圆形的东西的体现”。我想这是一种象征,象征着观看到的许很多多俄罗斯底层的农夫:他们贫困,落后,然而欢乐、圆滑,可以在任何艰苦的条件下生存。我读到这里不由得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同样处于底层,同样以一种欢乐的姿势示人,甚至连死亡都一样,被上位者所枪决。二者的共同点让我看到了普拉东本质的愚昧和低微,但割去了他的阶级属性,从人性的角度来讲,他又是那么单纯和欢乐,以

23、致我难以对他下任何干脆的断语。在当时的状况下,革命的火焰尚未燃起,农奴制难以被轻易根除:这种欢乐的处世态度,毕竟是该提倡还是反对?若反对,农夫岂不是失去了幸福的权利? 或许信仰也是一方面,支持起被压迫的农夫的是例行的晚祷,即使他们不知晓宗教的意义,但仍能感受到一种安慰作用。我想,这可算做另一种精神成功,但那个时代俄国的农夫是没有条件进行抵抗的,因此他们比阿q值得怜悯得多。想到面对苦难却难以做出反应的这一人群,一种无奈之感会油然而生。就像当时的托尔斯泰,面对农夫们的满意和乐观停止了物质上的施舍,开头苦痛地反思自己与他们的不同点以及转变的可能。 他反思的结晶我并不了解,但列宁评价说:“作为一个创造

24、救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是可笑的,所以国内外的那些偏偏想把他学说中最弱的一面变成一种教义的”托尔斯泰主义者“是非常可怜的。作为俄国千百万农夫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心情的表现者,托尔斯泰是宏大的。”这或许是一个革命者能赐予他的最公允的评价了。 不管怎样,托尔斯泰伯爵尽管没有领导革命,甚至没有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预言到革命,但他的作品却成为革命的土壤,鼓舞着一代代的年轻人。他以自己贵族的身份,深化浸泡到农夫“兄弟”的现状和心灵中去,并揭示出这些苦痛却不渺小的灵魂。这种行为本身就值得每一位人类赞美,他正是自己所写的“神圣的爱”最为深刻的践行者。 每一位宏大的作家,其人就像其作品一般崇高而令人敬佩。我想,即使不阅读这样的巨着,只要能理解托尔斯泰的行为,体察到他的生活,也足以为其所倾倒了。就如维特根斯坦所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人,他有权写作。” 战斗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