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评估白皮书(2019 年).docx

上传人:帮**** 文档编号:3904750 上传时间:2020-11-22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4.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评估白皮书(2019 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中国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评估白皮书(2019 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评估白皮书(2019 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评估白皮书(2019 年).docx(5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评估白皮书(2019 年)所长导读当前,我们正处于科技和产业大创新、大融合、大发展时代,数据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地位日益凸显,大数据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动能持续释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系列政策推动下,我国大数据从无到有,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行业应用快速推广,大数据发展水平逐渐成为衡量国家和地方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十三五”时期迈向“十四五”时期的关键发展阶段,开展大数据发展水平评估可以为国家和地方总结“十三五”时期大数据发展成效经验、研判“十四五” 时期大数据跨越式发展方向路径提供参考。同时,开展大数据发展水平评

2、估是对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关于“建立大数据发展评估体系”要求的积极响应。在此背景下,赛迪智库信息化与软件产业研究所编写了中国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评估白皮书(2019 年)。文章聚焦基础环境、产业发展、行业应用三个大数据发展关键领域,构建由 3 个一级指标、13 个二级指标、30 余项三级指标组成的中国大数据区域大数据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对我国各省市大数据发展水平、层次和特点进行评估分析,期望本期内容能为推动我国及各省市大数据发展提供一定参考。本期内容由高婴劢、王宇霞、何明智、刘丽超、刘胜语、雒水稞撰稿,不足之处,请不吝指出。赛迪智库信息化与软件产业研究所所长张洪国201

3、9 年 11 月 15 日目 录本期主题:中国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评估(2019 年)3一、评估依据3(一)评估指标体系3(二)指标测算方法5二、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估7(一)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总体概况7(二)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分区域评估11三、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基础环境指数18(一)基础环境指数:总体概况18(二)基础环境指数:分指数分析22四、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产业发展指数30(一)产业发展指数:总体概况30(二)产业发展指数:分指数分析33五、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行业应用指数39(一)行业应用指数:总体概况39(二)行业应用指数:分指数分析41本期主题中国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评

4、估(2019 年) 一、评估依据(一)评估指标体系本文研究对象为大数据,从基础环境、产业发展和行业应用三个角度出发评估大数据发展水平。其中,基础环境是推动大数据发展的重要支撑,优化基础环境已经成为推动大数据发展的共同选择;产业发展是大数据发展的首要任务,成为大数据战略布局重点;行业应用是大数据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拓展行业应用成为推动大数据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2019)(见表 1-1)共包括 3 个一级指标,13 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 1 是基础环境,共 5 个二级指标,涵盖组织建设、政策环境、信息基础设施就绪度、集聚示范、智力保障。一级指标 2 是产业发展,共

5、4 个二级指标,涵盖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创新能力、数据资源。一级指标 3 是行业应用,共 4 个二级指标,涵盖政务应用、工业应用、重点行业应用、民生应用。10图 1-1 中国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表 1-1 中国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说明基础数据数据来源基础环境组织建设大数据管理机构设置情况省级、副省级/省会城市大数据管理机构设立情况、工作内容调研数据政策环境大数据政策发布情况政策发布数量、类别(规划、监管、激励)调研数据信息基础设施就绪度区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移动宽带普及率、4G 网络用户访问互联网时的平均下载速率、固定带宽用户平均宽带下载速度、数据中心

6、规模质量宽带发展联盟、IDC集聚示范国家大数据综 合 试 验区、大数据相关产业载体建设情况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大数据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软件名城、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软件服务外包基地等授牌情况发改委、工信部智力保障大数据相关领域专业人才培养情况教育部大数据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教育部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教育部、调研数据产业发展产业规模大数据产业总体规模按照大数据在软件产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产业中的占比进行测算调研数 据、工信部企业数量区域大数据企业总数大数据相关企业数量调研数 据、工信部创新能力大数据相关双创基地/平台数量以及大数据技术创新水平双创平台数量、区域

7、创新基础、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工信部数据资源政府数据目录体系建设情况、政府数据共享和开放情况上报数据目录条目数、可共享目录数、可开放目录数、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建设情况调研数 据、各政府网站行业应用政务应用政务服务大数据应用水平政府在线办理成熟度、在线服务成效度、政府大数据采购额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工业应用工业领域大数据应用情况两化融合指数两化融合平台重点行业应用金融、商贸等重点行业大数据应用水平金融、商贸等重点行业大数据平台数量、试点示范数量等调研数据民生应用社保、医疗、教育等领域大数据应用水平社保卡普及率、健康档案、教育大数据平台数卫计委、人社部(二)指标测算方法本文采用无

8、量纲化处理和综合评价法,计算方法如下:1、指标无量纲化为了消除各指标单位不同的问题,首先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计算出无量纲化后的相对值。根据指标数据类型的不同以及指标体系 的差异,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和指标基值。记各评估指标的原始值为Xi(i 为指标对象、j 为指标编号),无量纲化后的值为Zi,指标j 的计算基值为X。数值指标的处理:在指标体系中,绝大多数的指标为数值类指标。为了避免原始值差异过大造成的指标区分度不均衡,这里采用取对数的方法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指标计算公式为:Xij Zij = ln1 +X * 50j 二值指标的处理:在指标体系中二值处理方法如下:如果Xi=1(表示“有”)

9、,则Zi=50;如果Xi=0(表示“无”),则Zi=0。指数指标的处理:在指标体系中的指数指标处理方法如下:由于该数据在计算时已经通过了无量纲化处理,因此只需将该数据归一化处理即可。指标计算公式为:Zij = Xij*50Xj基值的计算: 指标体系基值参考范围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所在省、市、自治区,=贵州、北京、天津、河北、广东、上海、河南、重庆、辽宁、内蒙古,基值计算公式为:j =nXix Xij其中,n 表示中元素的个数,即n=10。2、指标权重确定指标权重的确定采取专家打分法。由专家组对评估指标体系内二级指标的权重进行打分,各指标体系权重总分为 100。二级指标的最终权重为专家打分的平

10、均值h,一级指标的权重为所属二级指标权重 的加和。 由于本文所涉及的所有指标均为正指标,因此只列出正指标计算公式。3、指数计算大数据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中各对象的总体指数及一级指标指数的计算采用加权平均法,即:ljZi = ljZij 二、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估(一)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总体概况图 2-1 2018 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大数据发展指数全国大数据发展逐步形成了以 8 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引领,多区域集聚发展格局。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的大数据发展水平评估结果如图 2-1 所示。1、各省市发展阶梯分布特征明显从图 2-1 可以看出,全国各省市大数据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

11、异性,排名首位的为广东省,指数为 57.19,排名末尾的为西藏自治区, 指数仅为 4.67。从指数分布来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集团。第一集团由广东、江苏、北京、上海、山东、浙江、福建、四川 8 个省、市组成,这些省份的总指数均高于 30,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是省市间的差距仍然较为明显,广东省总体水平遥遥领先,紧随其后的是江苏省和北京市。第二集团由贵州、安徽、湖北等 9 个省、市、自治区组成,这些地区大数据发展水平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总指数介于 22 至 30 之间,省市间的差距相对较小,竞争较为激烈。第三集团由河北、湖南等 14 个省、自治区组成,指数均小于 22,

12、表明这些地区大数据发展相对滞后,需积极借鉴领先省市的发展经验,加快追赶步伐。2、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示范引领作用显著随着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各项工作的推进,贵州省、京津冀、珠三角、上海市、河南省、重庆市、沈阳市和内蒙古等以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和大数据应用为核心,以优化大数据发展环境为支撑,不断提升其大数据发展水平,并取得了显著成果。8 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示范引领作用日渐凸显,在全国大数据发展总指数中总体占比达到 39%,其中除内蒙古外,其余省、市均位列综合排名前 20,广东、北京、上海、贵州在综合排名前 10 中占据 4 个席位。表 2-1 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大数据发展水平排名省市名称大数

13、据发展指数1广东57.193北京45.184上海41.069贵州28.4912河南25.5313辽宁24.9114天津24.5916重庆24.0818河北20.1321内蒙古18.02图 2-2 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大数据发展指数在全国大数据发展总指数中的占比3、区域集聚发展态势逐步显现我国大数据发展已基本形成京津冀区域、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四个集聚发展区,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的集聚特色。京津冀区域以北京为引领,北京发展指数高达 45.18,在北京的带动下, 天津、河北大数据发展也处在全国中游水平,该区域大数据发展集聚程度相对较高。珠三角地区则主要以广东为依托,广东发展指数为57.1

14、9,处在全国首位,集聚程度相对较高,仅次于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大数据整体发展水平普遍较高,其中上海以 41.06 的发展指数位列长三角地区榜首和全国第三,江苏、浙江发展水平也处在全国第一集团之内,该地区大数据发展集聚程度适中,呈现出互相协同促进发展态势。中西部集聚区区则以重庆为中心,包括了重庆、四川、湖北、陕西和贵州 5 个省份,该地区四川、贵州发展水平处于相对领先地位,但省份间的差异不大,呈现出齐头并进发展态势。图 2-3 大数据呈现集聚发展态势19(二)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分区域评估从总体水平来看,东部地区大数据发展水平最高,大数据发展总指数达到 364.13,占全国大数据发展总指数的

15、46%,西部地区紧随其后,总指数达到 221.33,在全国总指数中占比达到 28%。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大数据发展指数分别为 138.69 和 58.82,在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总指数中的占比分别为 18%和 8 %。图 2-4 分区域大数据发展指数图 2-5 各区域大数据发展指数在全国总指数中的占比1、东部地区:成为大数据发展的前沿地带图 2-6 东部地区大数据发展水平东部地区涵盖了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三个大数据集聚发展区域,其大数据发展基础良好,整体发展水平较高,走在全国发展前列。东部地区多数省市大数据发展指数普遍较高,广东、江苏、北京、上海、山东、浙江、福建分别以 57.19、

16、45.92、45.18、41.06、40.18、39.54、34.17 的指数包揽全国大数据发展指数前 7 名。天津、河北紧随其后分别取得了第 14 和第 18 的排名。海南发展速度略慢,但随着珠三角集聚区域的发展,未来整个东部地区将成为全国大数据发展的领头羊,引领我国大数据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表 2-2 东部地区大数据发展水平排名省市名称大数据发展指数1广东57.192江苏45.923北京45.184上海41.065山东40.186浙江39.547福建34.1714天津24.5918河北20.1326海南16.162、西部地区:川黔成为西部地区“排头兵”图 2-7 西部地区大数据发展水平西部地

17、区包括贵州省、重庆市、内蒙古三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四川省、陕西省两个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基础雄厚的区域,以及新疆、广西、甘肃、云南等具有后发优势的地区。西部地区大数据总体发展水平仅次于东部地区,占全国大数据发展总指数的 28%,四川省、贵州省更是跻身全国排名前 10,成为西部地区大数据发展的“排头兵”。其中,四川省大数据发展指数达到 32.02,位列全国第 8名,贵州省以 28.49 的指数位列全国第 9 名。随着四川省、贵州省等大数据发展迅猛省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彰显,西部地区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将成长为与东部地区比肩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新增长极。表 2-3 西部地区大数据发展水平排名省市名

18、称大数据发展指数8四川32.029贵州28.4915陕西24.4416重庆24.0820广西19.3021内蒙古18.0224宁夏16.7127云南15.6728甘肃15.5229青海11.3930新疆11.0231西藏4.673、中部地区:安徽成为中部地区“领头羊”图 2-8 中部地区大数据发展水平中部地区地处中国腹地,被东部的京津冀地区、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西部的贵州、重庆、四川等大数据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环抱,涵盖了湖北、河南、安徽、湖南、江西、山西等省份。安徽省得益于较大力度的技术研发创新投入、人才培养,形成了以合肥为中心,淮南、宿州大数据产业基地为两翼,各地多园区共同发展的大数据

19、布局,大数据发展势头迅猛,发展指数达到 27.23,位列全国第 10 名,成为中部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领头羊”。湖北省依托良好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基础,其大数据发展指数达到 26.85,紧随安徽省排在第 11 名,中部地区排名第 2 位。河南省作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地区,不断完善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推进大数据产业和应用发展,但受技术研发创新投入不足、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程度较低等因素制约,其大数据发展指数为 25.53,暂列全国第 12 位。江西省大数据发展指数为 22.00,位列全国第 17 位,与接壤的安徽省和湖北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表 2-4 中部地区大数据发展水平排名省市名

20、称大数据发展指数10安徽27.2311湖北26.8512河南25.5317江西22.0019湖南19.9823山西17.094、东北地区:辽宁成为东北地区中坚力量图 2-9 东北地区大数据发展水平东北地区包括辽宁、黑龙江和吉林三个省份,其中辽宁省大数据发展指数达到 24.91,位列全国第 13 名,黑龙江、吉林大数据发展指数分别为 17.27 和 16.64,分别位列全国第 22 名和 25 名,辽宁省成为东北地区中坚力量。辽宁省沈阳市作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大数据发展相对较快,自 2017 年沈阳市启动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开始,沈阳市不断加快优化政策环境,大力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

21、快完善大数据产业链条,不断深化大数据在工业领域尤其是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水平,并提出了到 2020 年,建成浑南区、沈北新区、铁西区等地的大数据产业带、打造 2-3 个大数据示范园区,实现大数据相关产业规模突破 1000 亿元、引领带动相关产业 7000 亿元,建成国家级工业大数据示范基地的一系列目标。相对黑龙江、吉林等地区, 辽宁具有更加优厚的发展条件,随着沈阳市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的不断深入,辽宁省大数据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表 2-5 东北地区大数据发展水平排名省市名称大数据发展指数13辽宁24.9122黑龙江17.2725吉林16.64三、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基础环境指数(一)基础环境

22、指数:总体概况大数据基础环境指数由组织建设、政策环境、信息基础设施就绪度、集聚示范和智力保障五个变量决定。当前,我国高度重视大数据发展,并将发展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动大数据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与此同时,我国在大数据方面已接连出台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大数据产

23、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等多项相关政策,大力推动大数据发展。各省市也以国家政策为蓝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纷纷出台大数据政策与配套措施,部分省市成立了专门的大数据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完善的机制体制,夯实发展大数据的产业与人才基础,持续提升当地大数据发展潜力。据研究机构统计,全国 17 个地方已设置省级大数据管理机构,30 多个省市制定实施了大数据相关政策文件,多层次协同推进机制基本形成。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大数据基础环境指数评估结果如图 3-1 所示,2018 年全国大数据基础环境总指数达到 246.37, 平均指数达到 7.95。图 3-12018 年全国大数据基础环境指数1

24、、各省市大数据基础环境存在较大差距从图 3-1 中可以看出,各省市由于基础禀赋不同,基础环境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广东以 14.71 的基础环境指数遥遥领先,江苏、上海、福建、山东、浙江、北京等省市指数都在 10 分以上,东南沿海地区省市占据前十名的 7 个席位。贵州作为大数据发展的策源地,指数为11.17,位列第 7 名,陕西指数为 10.55,位于第 9 位。上述省份,在组织建设、政策环境、信息基础设施就绪度、集聚示范和智力保障等 方面均有较为突出的表现与成就,因而位列大数据基础环境第一梯队。第二梯队指数得分在 7 至 9 分的区间,主要包括安徽、四川、河南、重庆等 11 个省市。由图 2-1

25、1 中数据可以看出,位于中游梯队的大数据基础环境指数显著小于第一梯队,这表明在基础环境建设上依旧存在短板。第三梯队主要由吉林、黑龙江、山西等 11 个省市构成,得分均低于 7 分,上述省份虽在大数据基础环境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配套的人才供给与产业环境仍有较大优化空间。2、东南沿海省市在 Top10 中占比达到 70%在基础环境指数的排名中,东南沿海省市在前 10 名中占有 7 个席位。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大数据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区域性建设工作对区域内省市的大数据发展有较大带动作用。同时,东南沿岸省市大多建立了省级大数据管理机构,一些省市还设立了市级大数据管理机构

26、,从组织机制上为大数据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外,东南沿岸省市的信息基础设施条件优越,移动宽带的高度普及和高速的下载速度为大数据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图 3-2 大数据基础环境前 10 名各分项指标情况30表 3-1 大数据产业基础环境指数排名省份基础环境指数1广东14.712江苏12.863上海11.984福建11.825山东11.296浙江11.218北京10.8214天津8.2919河北7.4827海南4.723、黔陕两大西部省市跻身 Top10位处西部地区的贵州和陕西以第7 名和第9 名在大数据基础环境Top10 中榜上有名。贵州省作为大数据发展的策源地,高度重视政策环境营造,出台

27、了一系列促进大数据发展的政策文件。同时,贵州省高度重视组织机制建设,2017 年,贵州省设立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围绕大数据标准、大数据安全、大数据交易出台了一系列战略规划, 为大数据的蓬勃发展提供组织保障。陕西省作为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基础雄厚的省份,积极推动校企联合,弥补人才缺口,推动技术创新,加速大数据崛起。此外,作为国家 8 个电子政务综合试点省份之一,陕西已经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省级电子政务平台,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全省统一的政务云资源统配和监管。4、安徽成为进入 Top10 的唯一中部省市在所有中部地区的省市中,安徽省的组织建设指标最高,相较于其他省市有明显优势,因此,安徽省以基础环境指

28、标为 9.02,位列第10 名,成为唯一进入 Top10 的中部省市。为促进安徽省软件和大数据产业发展,安徽省编制并发布安徽省“十三五”软件和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旨在壮大大数据产业规模,推进产业集聚,突出产业特色,强化数据驱动,促进产业融合,加快服务转型。同时,安徽省还不断加大政策落实力度、突出做好重点工作、着力推进产业招商、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四项保障措施,确保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此外, 2018 年,安徽省数据资源管理局(省政务服务管理局)成立,机构建设水平领先于国内大多省市,为安徽省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保障。(二)基础环境指数:分指数分析1、组织建设:大数据管理机构渐成标配,推进

29、机制加快完善强化大数据相关的组织建设是优化外部基础环境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大数据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在该项指标测算中,主要参考了各地省级、副省级/省会城市大数据管理机构设立情况,以及其工作内容和工作情况。当前,地方政府为落实中央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要求,应对大数据的快速发展,纷纷组建政府大数据管理机构,中西部地区对这方面的重视尤为明显。该项指标的排名情况如下图 3-3 所示,指标总数为 873.66,平均指数为 28.18,广东、浙江、贵州、安徽、山东为该项指标得分前五的省份。图 3-3全国大数据组织建设指数从图 3-3 中的统计图中不难看出,广东、浙江在大数据组织建设方面领先全国,

30、该分项指标得分已分别达到 60.14 与 59.12,分别占全国总指数的 6.88%与 6.77%。广东省于 2014 年 2 月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设立了大数据管理局;2015 年,浙江、贵州也在省级层面先后新设了大数据管理机构;2018 年,安徽省数据资源管理局(省政务服务管理局)、山东大数据局成立。各地重点聚焦数据资源管理、产业生态建设、数据治理等重点领域,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大数据发展路径。因而上述省份在该分项上得分较高。2、政策环境:顶层设计不断加强,贵州省成为标杆在政策方面,自从 2014 年“大数据”这个词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我国大数据发展的政策环境掀开了全新的篇章。我国从中央到

31、地方的大数据政策体系已经基本完善,目前已经进入落地实施阶段。在该项指标的测算中,主要考虑的是大数据政策发布情况,包括政策发布数量、政策的类别(规划、监管、激励),数据来源为调研数据。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各省市加快出台大数据产业政策与配套措施,推动整体政策环境加速优化。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的政策环境指标总数为 772.91,平均数为 24.90,根据该项统计指标显示, 当前贵州省以 71.46 领先于全国其他省份,占比 9.25%,福建、广州、山西、广西紧随其后。从图 3-4 可以看出,贵州省高居全国榜首。贵州作为大数据的策源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划、管理规范、激励政策,高居榜首。201

32、7 年,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7-2020 年)出台,2018 年2018 年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工作要点正式印发,2019 年,贵州省大数据战略行动 2019 年工作要点发布,在两年多间,贵州省发布省级、市级大数据产业的政策法规 65 份,为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有利支撑了产业的数据驱动。图 3-4全国大数据政策环境指数3、信息基础设施就绪度:总体发展向好,第一梯队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就绪度已成为推动大数据发展的关键支撑。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互联网普及和应用水平不断提升, 各省市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但由于各省市发展基础不同,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程度高的省

33、市仍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在该项指标测算中,主要综合了移动宽带普及率、4G 网络用户访问互联网时的平均下载速率、固定带宽用户平均宽带下载速度、数据中心规模质量的发展情况。主要的数据来源为宽带发展联盟、IDC。相应的统计结果如下图3-5 所示,信息基础就绪度指标总数为 912.28,平均数为 29.43,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天津、辽宁、河南等 10 个省市综合指数得分较高,信息基础设施就绪度优势明显。图 3-5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就绪度指数统计表北京大数据信息基础就绪度指数得分高达 50.41,在全国遥遥领先,高居榜首;上海、广东、江苏、浙江指数均在 35 以上,位居第一梯队。第

34、一梯队地区高度重视信息基础建设,如北京加快建设国际一流信息化之都,全面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民生服务、城市治理、产业升级等重点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强化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2010 年,上海正式提出“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战略,在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下,上海的信息化应用已全面渗透民生、城管、政务等领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开始推动产业加快向高端发展,信息安全技术支撑和保障机制不断完善,通信质量、网络带宽、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已基本构建起宽带、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到 2021 年,全市将基本建成以 5G 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总体架构。4、集聚示范:

35、集聚示范工作不断推进,区域布局持续优化加强载体建设成为推动大数据发展的重要路径。在该项指标测算中,主要综合了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大数据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软件名城、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软件服务外包基地等授牌情况,数据来源主要为发改委和工信部。在党中央与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8 大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和 5 大国家新型工业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等试验区/示范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软件名城、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等产业载体建设也持续推进。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的集聚示范指数排名情况如下图3-6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江苏、广东、上海作为经济强省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发

36、达省市,位列第一梯队。福建、山东、陕西、辽宁、北京等试点示范区域集中省市位列第二梯队。图 3-6我国集聚示范指数5、智力保障:各省市差距较大,发达省市仍是人才主要集聚区人才培养为大数据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国各省市加大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的力度。在该项指标测算中,主要综合了教育部大数据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教育部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数据来源主要为教育部和调研数据。相应的统计结果如下图 3-7 所示,智力保障指标总数为 864.44,平均数为 27.89。图 3-7 我国智力保障指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加快推进,各省市的大数据人才供给能力稳步提升。从图中可以看出,人

37、才大战中, 各省市人才吸引力仍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市排名第一,江苏省排名第二,显著领先于其他省市,这些经济发达省市对人才吸引力更大,成为人才重要集聚区。同时,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北京、江苏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外,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大数据人才培养情况差距不大。来自西部的陕西、四川,来自中部的河南,得分甚至超过了东部的上海、广东等省份,这些省市在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科开设情况方面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这充分表明,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对大数据专业人才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加,纷纷开始设置大数据专业相关课程,各地大数据人才培养与供给情况相较以前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四、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产业发展指数(一)

38、产业发展指数:总体概况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由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创新能力和数据资源四个变量决定。近年来,大数据产业的覆盖范围、发展潜力和对社会经济影响力得到广泛认可,截止 2019 年上半年,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等多个部委印发了一系列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各省市以国家政策文件为指引,纷纷出台措施推动大数据发展,大数据产业发展速度逐渐加快,进入稳步增长阶段,并逐步开始辐射其他领域,扩大自身影响力。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评估结果如图 4-1 所示,2018 年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总指数达到 217.09,平均指数达到 7.00。40图 4-1 全国大数据产

39、业发展指数1、大数据产业发展级差显著各省市以国家政策文件为指引,纷纷出台措施推动大数据发展, 大数据产业发展速度逐渐加快,进入稳步增长阶段。但由于各省市发展基础和发展速度差异,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级差明显,广东以 26.75 的指数领跑全国,北京、江苏、山东位列第二梯队,上海、浙江紧随其后,绝大部分省市大数据产业指标得分在 10 分以下,50%的省市得分在 5 分以下。广东省作为发达的省份,经济基础优势明显,为大数据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西部省份,如河南、江西等省份, 受制于省内经济发展速度,大数据产业发展相应变缓。2、广东成为大数据产业发展“领头羊”由图4-1 可知,广东省在大数据产业发

40、展中具有绝对的引领优势, 全国遥遥领先。广东省作为国内率先关注并推动大数据的省份之一, 抓住发展机遇,依托强有力的经济基础,积极推动产业合作,推动大数据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预计在 2020 年,大数据及其相关产业产值达到 6000 亿元。同时,广东省高度重视产业主体集聚,广州开发区大数据产业园、肇庆大数据云服务产业园等 15 个省级大数据产业园入驻大数据企业近 600 家,在建重大项目 78 个。此外,广东省数据规模全国领先,为大数据产业发展和行业应用落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大数据产业发展头部区域呈现“一点一线”特征图 4-2 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分布图4-2 展示了全国各区域大数据产业发展情况

41、。从图中可以看出,大数据产业发展头部前 8 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组成的 东南沿海“一线”,主要是因其经济基础和信息基础所决定的,东部沿海省份在大数据发展中走在先列,引领全国大数据发展。此外, 四川以 10.44 的指数也进入了全国前 8 强,成为中西部地区唯一进入前 8 强的省份。(二)产业发展指数:分指数分析1、产业规模:步入黄金发展期,广东、江苏成为“排头兵”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文件的指引下,我国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大数据的新业态、新业务、新服务加速涌现,产业链进一步成熟和扩张,产业规模稳定快速增长,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步入黄金期。据统计,2019 年上半

42、年互联网大数据服务、大数据服务(纳入软件产业统计部分)增速突出,均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长水平。图 4-3 2019 年上半年互联网大数据服务、大数据服务(纳入软件产业统计)增长情况产业规模指标测算中,主要按照大数据在软件产业和电子信息制 造产业中的占比进行测算,数据来源为调研数据和工信部的相关数据, 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的产业规模水平评估结果如图 4-4 所示。图 4-4 全国各省市产业规模指数2018 年,产业规模总指数达到 593.56,平均指数达到 19.15,其中,广东、江苏、北京、山东、上海、浙江、四川、福建、重庆、湖北等 10 个省市的产业规模指数高于平均值,总值高达 445.

43、39,占比全国为 75.03%。同时,产业规模在 70 以上的省份达到 2 个,在 30以上省份达到 8 个,占比达 25.80%。此外,产业规模指数在 15 以下的 13 个省份的平均指数也达到 2.15。其中,广东、江苏两省分别以88.85 和 78.50 的指标得分远超其他省市位列全国第 1 名和第 2 名。广东省在广东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 年)中提出, 到 2020 年,基本形成高端智能、新兴繁荣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新生态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新格局,培育 8 家左右核心龙头企业、200 家左右大数据应用、服务和产品制造领域的骨干企业,建设20 个左右大数据

44、产业园,形成一批服务经济社会民生的大数据融合发展新业态,大数据及相关产业规模达 6000 亿元。2、企业数量:各省市差距明显,北京成为高科技企业集聚中心受产业基础、政策环境等因素影响,各省市集聚高科技企业的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的企业数量水平评估结果如图 4-5 所示。图 4-5 全国各省市企业数量指数2018 年,企业数量总指数达到 441.98,平均指数达到 14.26,其中,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四川、湖北、福建、山东等 9 个省市的企业数量指数高于平均值,总值高达 358.30,占比全国为81.07%。企业数量指数低于平均值以下的 22 个省份的平均指数

45、也达到 3.80。北京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领先城市,成为高新科技企业落户首选,以 86.57 的企业数量指数得分位居第一位。广东以 67.01 位居第二,上海、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城市紧随其后。西藏、甘肃、青海等省市对企业吸引力较差,需要加大企业招引力度。3、创新能力:阶梯化特征明显,经济发达省市成为创新“先行者”各省市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力度、积极承建国家级实验室、打造“双创”平台等方式,充分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我国信息产业领域基础研究和专利能力不断提升。2017 年,我国大数据领域的专利公开量全球占比 40%,位居世界第二名;2018 年,国内信息技术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 18.5 万件,同比增长 10.8%。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的创新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