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精选380题.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39012217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2.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精选380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精选380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精选380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精选380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精选380题文言文局部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以消除弟子顾虑,让弟子 们畅所欲言的句子是“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居那么曰:不吾知也!如或知 尔,那么何以哉? ”三句明确地提出这次谈话的中心,也是文章的中心一一述志。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问句来引导弟子表达治国 思想和措施的句子:如或知尔,那么何以哉?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子路率尔而对曰” 一句可以 看出子路的性格直率。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自信认为在“千乘之国

2、,摄 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馍”的情况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完成军事 强国的目标。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自己可以把千乘之国并 且内外交困的国家治理得“可使有勇,且知方也”。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夫子哂之” 一句传神的表现出 孔子含蓄委婉的表态,既以微笑表示对子路的政治抱负的认可,又含而不露地批 评了 “其言不让”。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认为在“方六七十,如五六 土”的条件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到达富民的目的。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求认为自己治理国家的效果是 “可使足民”。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冉有述

3、志时说“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中可以看出他比拟谦虚。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老师的询问,赤谦逊的说2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劝诫唐太宗“十思”,其中与“慎重赏罚”相关的两句是:“恩所加那么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那么思无以怒而滥刑J26、在魏徵的谏太宗十思书中,其中两思是“恩所加,那么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 那么思无因怒而滥刑J是说赏罚要有尺度。27、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刑法威吓都无法让百姓心服的句子:虽董之以严刑,震之 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28、谏太宗十思疏指出帝王是承受上天使命的两句是:凡百元首,承天景命。29、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王有重大权利和地位的两句

4、是: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 中之大。30、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告诫唐太宗只有“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才 能“永保无疆之休”。31、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以自谦的口吻,强调明智之人(帝王)比自己更懂得不 积德义不可能安定国家的句子是:臣虽愚下,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3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帝王在创业守业时德行方面有不同表现的句子是: 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33、国家的开展和稳定必须要有各项适宜的制度,在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奔车 朽索,岂可忽乎?”两句,以车做比喻说明这个道理,并用反问句加强了语气。3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君王按照十思去做,人们会各尽其才的句子 是:

5、那么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35、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 舟,所宜深慎”,和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一致的。36、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和“舟”的关系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的 句子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所37、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帝王不必耗费精力、违背顺其自然治理天下方针的两句 是: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38、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总结这“十思”,做到“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 从之”,就能使智者、勇者、仁者、信者都能为君所用,各尽其责。39、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明君王应善于选贤纳谏的句子:简能

6、而任之,择善而从之。40、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魏征认为唐太宗不需要劳神费思,代替百官执事而发问的 句子是:“何必劳神苦思,代替百司之职役哉?”4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到达的理想政治境界的是:鸣琴垂拱,不言而化。六、答司马谏议书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开宗明义,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直接点明 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的两句是: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 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说明只想简单些回信,不再辩白的句子是: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

7、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 冠之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 事”三句阐述了实行古代圣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 弊病,不算是制造事端的见解。6、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来论证新法 不算是制造事端。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两句从兴利除弊的角 度,阐述了新法的目的。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 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

8、因推行变法而 冠之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10、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 冠之以“侵官”罪名加以反驳的四句是:某那么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 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1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反驳对方所谓“侵官”之说时,陈述新法 经过了朝廷议定,且交付主管部门执行这一事实的句子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 廷,以授之于有司”。1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用“受一一议一一授”来说明变法并未侵 夺官吏们职权的句子是:某那么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 有司。13、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和司马光议事每不合

9、,主要是政见和 方法不同的原因,因此简略地写回信,不再辩白,但是又因为“重念蒙君实视 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希望司马光原谅他。1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盖儒者所争”,特别注重名义和 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实已明”,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楚了。15、答司马谏议书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 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1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 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1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文中揭示众官对他汹汹然的原因的句 子是:上乃欲变此,

10、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1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写到,盘庚迁都之时,虽然“胥怨者民也”,且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但他并不是因为有人抱怨、反对就改变自己的计划。19、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盘庚迁都之例驳论时,“胥怨者民也,非 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两句,论述了从黎民百姓到士大夫都是反对的声音。20、作者重置因果关系,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人习于苟 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2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为善”揭露了朝堂之上官吏互相推诿、不问国事的丑恶现象。2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从“至于怨诽之多,那么固前知其如此

11、也”可 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23、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贝IJ固前矢口其如止匕也”。“如曰今日当一 切不事者,守前所为而已,那么非某之所敢知”,字里行间透露出会坚定自己的决 心。2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政见不一的原因是“所 操之术多异故也”,而“不任区区向往之至”那么表达了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敬慕之 情。25、答司马谏议书中“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 可悔故也”表现出王安石坚持改革,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2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可以说是 王安石的行事准那么,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12、2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表达虽无缘见面,但对司马光充满了仰慕 之情的两句是: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2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认为如果对方指责自己在位时间长,却不 能帮助君王福泽百姓,这种失误他是成认的句子是: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那么某知罪矣。39、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所不能领教的碌碌无为、墨守陈规思想是,“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 锋芒。七、阿房宫赋1、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疑问句来形容横在水上的长桥似蛟龙的 句子是“长桥

13、卧波,未云何龙?”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比喻手法描写楼阁之间通道壮丽之美的名 句是:“复道行空,不霁何虹。”4、杜牧阿房宫赋中通过描写宫女头发,从而表现宫女众多的句子 是:“绿云扰扰,梳晓鬟也。“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廊腰缪回,檐牙高啄”两句采用比喻的手 法,具体地描写了楼阁外观设计巧妙别致。6、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以比喻的手法写宫车碾过之声的一句是:W 霆乍惊。7、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翻开的妆镜,既贴 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予人以鲜明的画面的语句是:“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走廊曲折、屋檐高耸的句子是“廊腰 缪回,檐牙高啄” o9、杜牧在阿房宫

14、赋中描写高耸的建筑不计其数的一句是“矗不知 其几千万落”。10.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那么递三世可至 万世而为君”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 享天下这一观点。1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六国统治者年深日久,大肆掠夺囤积本 国人民珍宝财物的句子是: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12、在阿房宫赋中描写宫妃久久站立,吩望帝王来临的句子是: 缪立远视,而望幸焉。13、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 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像铢,用之如泥沙?14、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 米粒还要

15、多的两句是: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15、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 言语进行比照的句子是:“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16、阿房宫赋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 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1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一语一针见 血地指出,正是秦统治者自身的骄奢淫逸横征暴敛才导致其政权的快速灭 亡。1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宫室建筑的走势状态和结构的 精巧工致的句子是“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o19、杜牧阿房宫赋中“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逋迤”具体描 写了秦人对珍宝的态度,反映了秦朝统治者奢侈无度

16、的状况。20、阿房宫赋中,作者认为人心相同:既然秦人爱纷奢的生活, 可想而知“人亦念其家”,而秦一方面“奈何取之尽锚铢”,另一方面却 使用浪费它如泥沙一样。2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警示后人应该以史为鉴,否那么只会出现“垄 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悲剧。22、阿房宫赋用反面假设,说明秦王朝本可以“二世,三世至于 万世,传之无穷”的句子是“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那么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 君,谁得而族灭也? ”23、阿房宫赋中“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写出了人们置身宏伟壮观 的阿房宫中,无法区分地势和方向的主观感受。2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钩心斗角” 一句,来表现阿房宫宫室 结构的参过失落,精巧工致。25、杜

17、牧在阿房宫赋中,针对秦朝灭亡的史实指出,如果后人只 是为之哀伤而不汲取教训,将会陷入“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历史怪 圈之中。26、杜牧在阿旁宫赋中用互文的方法写六国宝藏的句子是“燕赵 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27、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保护自己的百姓, 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那么递三世可至万世而 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28、阿房宫赋中,杜牧用“使六国各爱其人,那么足以拒秦”两句, 假设六国统治者如果保护自己的百姓,就足够抵抗强秦了。29、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后人哀之而 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0、杜牧阿房

18、宫赋中,指出失尽人心的秦始皇,思想一天天更加 骄傲顽固,最终只能迎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的悲惨现实。31、阿房宫赋中,直接表现作者借古讽今目的的句子是:“后人 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o八、六国论1、作者苏洵在六国论中,开篇即摆明观点,通过“先破后立”的方式 直入主题点出六国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O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六国论的两个分论点是:, ;o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3、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至丹以荆卿 为计,始速祸焉)4、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 “”,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犹有可以

19、不赂而胜之 之势,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借古讽 今,发人深省;而“的告诫又是那样真切深沉。(弊在赂秦,为国 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6、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日:三 人行,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 (那么必有我师,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7、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 非秦也;,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战不善,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灭六国者六国 也,族秦者秦也,弊在赂秦)8、苏洵在六国论中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方法,“, ,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以 事

20、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9、在六国论中,苏洵说虽然齐国没有贿赂秦国,却也随着五国的灭亡 而灭亡,原因是:“J唇亡齿寒,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与嬴而不 助五国也)10、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 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O (至丹以荆 卿为计,始速祸焉)11、苏洵认为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这是“而燕国 “才招来大祸。(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12、苏洵对赵国开始的战略是很赞赏的,最初赵国曾与秦国交战五次,战绩 是“,但非常可惜的是“(二败而三胜,其 用武而不终也)13、六国论中的,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 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以地事

21、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14、苏洵用精妙的比喻“,,形象地批判了六国的赂 秦行为。(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15、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 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 欲无厌)16、苏洵认为燕赵的灭亡令人同情,因为他们“,: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17、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把贿赂秦国的土地用来“,把侍 奉秦国的心意用来“”,结果一定会大不一样。(封天下之谋臣,礼天 卜之奇才)18、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丢掉幻想,不去取悦秦国,而是“”, 那么一定会出现“”的结果。(并力西向,秦人食之不得下咽)19、杜牧阿房

22、宫赋主要借秦王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不顾百 姓死活,而苏洵的六国论那么是批评北宋王朝“,”,天天给贿赂辽国送,实在是不应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0、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 o (盖失 强援,不能独完)21、苏洵认为,齐国没有贿赂秦国,结果“”,原因是 “:(终继五国迁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22、六国论中记叙六国先人开拓疆土十分不易,“, , J前人隼路蓝缕,季苦创下而基 业,后又却不珍惜。(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23、苏洵在六国论中,用“, ”描写六国的祖辈创 业的艰难,但他们的子孙对得来的土地却不太珍惜。(暴霜露,斩荆棘)24、苏

23、洵的六国论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方法丰富多样,其中使用 了比喻论证来指出赂秦的诸侯国的国君对于祖先打下的江山毫不珍惜的句子是: , o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 芥)25、六国论运用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将赂秦者与被赂者的心理进行比照, 说明暴秦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 , , , o (然那么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26、六国论中引用古人的话,作比喻论证,说明赂秦的危害。古人云:“, , , J (以地事秦,犹抱 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27、六国论中从反面提出假设,“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 客不行,良将犹在。结果会怎样:, , , 0(那么胜负之数,

24、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28、六国论中,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 明确表达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而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29、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无力抗秦到底的句子:,,-(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 武而不终也)30、苏洵在六国论中讲述赵国败亡的原因时说 “,”,指出杀害良将是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之一。(洎 牧以谗诛,邯郸为郡)31、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假设论证的方法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朝廷继 续采取割地求和的政策,那么恐怕也会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的句子是:, ,o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 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5、古代诗词局部一、登岳阳楼1、登岳阳楼中“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两句外表看有初登岳阳楼 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2、登岳阳楼中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的句子是“亲 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3、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两句自叙如此落寞,诗的意境 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比照鲜明,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4、登岳阳楼中采用借代手法,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 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痛,意境深远,余韵无穷,表达了诗人一贯的忧国忧民的大 襟怀的句子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5、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句子是

26、“吴 楚东南折,乾坤日夜浮”。6、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 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7、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两句,表现了诗人的凄凉之 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8、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9、杜甫登岳阳楼中虚实结合,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的 句子是: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10、杜甫登岳阳楼中逼真描画出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可 以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媲美的的诗句是:吴楚东南然, 乾坤日夜浮。11、登岳阳楼中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亲人的消

27、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 境的句子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12、“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 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13、杜甫在登岳阳楼中颔联“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写洞庭湖的浩 瀚无边。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稹赞为“雄跨古今”。14、清人仇兆鳌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 杜甫在登岳阳楼中“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两句表现了杜甫终于实现登 楼宿愿的愉快。15、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地域辽阔,气势恢宏,杜甫的登岳阳楼 中表达这一特点的句子是“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16、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登” 一句,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

28、庭湖的万 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 气势。17、登岳阳楼中“乾坤日夜浮” 一句,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 的笔下,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 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18、登岳阳楼中,诗人面对洞庭湖的广阔浩瀚,“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 舟”这种身世之悲愈加沉痛。19、登岳阳楼中,诗人更关心的是“戎马关山北”,自己的凄苦境况并未 使诗人伤心落泪,可想到国家诗人却“凭轩涕泗流”。20、登岳阳楼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诗人的情感已由自悲身 世上升到为国事而忧心,诗境深远。21、

29、登岳阳楼中,“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两句表达了诗人经历了岁 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念及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 交集。22、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是说作者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 何援助;老病有孤舟”,是指作者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 既老且病,漂流湖湘,以舟为家。23、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两句表达的是无所依托之 意,又加重了诗人自伤漂泊的感情。24、登岳阳楼中抒情结尾将诗的思想内容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凭轩 二字又巧妙地照应了 “今上岳阳楼,以此结束全诗恰到好处。25、登岳阳楼中,杜甫表达登临岳阳楼,表达人世沧桑的句子是:“昔闻

30、 洞庭水,今上岳阳楼”。26、登岳阳楼中,杜甫写眼前景,表达百感交集的句子是:“吴楚东南诉, 乾坤日夜浮”。27、登岳阳楼中,杜甫写眼前事,表达无限心酸的句子是:“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28、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加,乾坤日夜浮两句描绘洞庭湖气象的诗, 成了千古绝唱,为历代诗人和诗论家叹服。29、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登,乾坤日夜浮”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 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30、”不阔那么狭处不苦,能狭那么阔境愈空,登岳阳楼中“乾坤日夜浮与“老 病有孤舟”比照,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31、登岳阳楼中,表达前人评说“虽不到洞庭

31、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 的句子是:“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32、“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两句表现了作者的孤苦无助,凄凉愁苦。二、桂枝香金陵怀古1、南朝刘勰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文心雕龙诠赋)桂 枝香金陵怀古中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2、情以物迁,辞必情发。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登临送目,正故国晚 秋,天气初肃”为下片的怀古所描述的遥远的时间作铺垫。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 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气氛。4、“千里澄江似练”写水,“翠峰如簇”写山,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 更给全词描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

32、。5、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谢跳诗句,对仗严谨,点面结合,描写金 陵山水静态图景的诗句是:“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6、桂枝香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 特征的景物的句子是: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7、在“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在滔滔千 里的江面之上,无数征帆于落日余晖中匆匆驶去。“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 旗斜矗”-:句写景与“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相比,虽 辽阔者同,然而,前者壮丽,后者凄清,风格迥异。8、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由对美丽江山的描写转入对金陵人文的刻画, 愿意多多学习的句子是“非曰能之,愿学焉”。12、

3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呼应冉有的“非曰能之,愿 学焉”两句话可以看出公西华更为谦虚。1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赤在回答中说明自己政治志向 的句子是“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1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 认为自己能力缺乏仍需要学习,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方面,他的志向是“端 章甫,愿为小相焉。”1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听到老师的问话,曾皙“鼓瑟 希,铿尔,舍瑟而作”,表达了曾皙回答师长问话时恭敬的态度,可见其温文有 礼之态。1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老师的追问,曾皙推脱不 愿表达说道:异乎

34、三子者之撰。孔子为了消除曾皙的顾虑回应道:何伤乎?亦各 言其志也已矣。1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莫春者, 春服既成”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18、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曾皙所描绘的盛世图景是:“莫 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19、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曾皙描绘了自己理想的政治图 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乎,咏而 归。”2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了 “暮春咏归图”,它 的具体内容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

35、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雪,咏而归。2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观点“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雪,咏而归”表达了孔子追求的大同社会。2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雪,咏而归”是曾皙向往的生活美景,也是孔子追求的仁 政、礼乐治国的理想社会。2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 风和畅的美景,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同时也表达了曾皙淡泊宁静的心态的句子 远近动静结合的诗句是:“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9、桂枝香一词中,在大背景之下对景物进行具体

36、描写,点出时下是黄昏 时节,具有典型的秋日景物特点的句子是:“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10、桂枝香一词中,“归帆去棹残阳里“酒旗斜矗两句是暗写在秋日 黄昏里来来往往的行旅,人事匆匆,由纯自然的活动景物写到人的活动,画面顿 时生动起来。11、桂枝香一词中,“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如同电影镜头的进一步推 开,随着征帆渐渐远去,词人的视野也随之扩大,竟至把水天上下融为一体,在 一个更加广漠的空间写出长江的万千仪态。1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雄壮宽广的气度,开阔旷远的视野与王勃的 滕王阁序,千古传诵的骈文警句“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可谓 异曲同工的名句是:“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彩13、桂

37、枝香金陵怀古中,星河鹭起用的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三 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诗意。14、与林逋宿洞霄宫“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所言意境相同,写眼 前所见,美不胜收,难以尽述,因此总赞一句“画图难足”,结束上阕”,结束 上阕。15、桂枝香一词中,“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所念 者,是揭露以金陵建都的六朝统治者,利用江南秀丽山川,豪华竞逐,荒淫误国; 所叹者,是鄙夷他们到头来演出了一幕又一幕“门外楼头式的悲剧,实在是既可 悲又可恨。16、桂枝香一词中,“繁华竞逐” 一句,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 陵繁华外表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17、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念往昔,繁华竞逐”

38、两句,由登临所见自然 过渡到登临所想,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外表掩盖着纸醉金迷的 生活。18、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繁华竞逐”四字道出了六朝更替的根 本原因。19、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此语出自杜 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化用其意,以典型化手法,再 现当时隋兵已临城下,陈后主居然对国事置假设罔闻,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 欢作乐的可悲。20、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一声叹息,化用杜牧的台城曲诗句, 再现陈后主亡国悲剧,而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江南各朝覆亡相继的名句 是:“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相2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

39、辱二句写出了对历 来凭吊金陵之作的看法。2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 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 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的句子是:“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23、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的下阙中,借景抒情,抒发物是人非的悲叹 之情的诗句是:“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24、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两句 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 鹏鹃飞上越王台”之意。25、桂枝香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 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

40、是: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26、桂枝香一词中,“至今商女,口寸时犹唱,后庭遗曲”抒发了诗人深沉 的感慨: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 充满在金陵的市井之上。27、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如再不改弦易辙,采取富国强兵的措施, 必然如六朝一样悲恨相续。桂枝香一词中,结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 庭遗曲”无异于对北宋当局的警告。28、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指斥正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 之音充满金陵的句子:”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29、词有以景结,而桂枝香却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议论作结,其中寄托着作者对重大的现实政治问题的看法

41、。三、念奴娇过洞庭1、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写出了中秋的洞庭湖,碧波万顷,水波不兴, 幽然之境令人神往的句子是: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2、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的句子是:洞庭 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3、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万顷”极言湖面之广,写秋月下浩浩汤汤、 一碧万顷的湖水的诗句是“玉鉴琼田三万顷”。4、“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两句,极状皓月朗照下洞庭湖的广阔 可爱,仿佛一个琼玉铺就的空明的神仙世界。在这个广阔无垠的世界中,个人显 得那样的渺小。5、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句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以世间万物的 主人翁而自居的思想境界。

42、6、作者泛舟洞庭,一边欣赏着自然景色,同时也在大自然中寄托着他的美 学理想即本词的主旨句是“表里俱澄澈”。7、“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作为上片的结语,同时巧妙引出下片抒情, 回顾岭海一年。8、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天人合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句是:“悠 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9、”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那么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会合,这一会 合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人生最高、最美、最富有诗意的高峰体验,因此 诗人用“怡然心会,妙处难于君说”作为上片的结语,同时巧妙地引出了下阕。10、写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 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句子是“悠然

43、心会,妙处难与君说”。11、写想起作者在岭南的这一年,只有月光可以见证的忠肝义胆,高洁品质 的句子是“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12、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由洞庭湖的澄澈,想起自己在岭海一年因 被谗而免职的经历,感慨系之的句子是: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13、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这三句是结合他被谗免职的经历来 看的,表示自己问心无愧的意思。14、“孤光自照”,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 面想起自己的岭表一年,不被人所理解,同时诗人也无需别人理解,只能与孤月 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15、“肝肺皆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与上

44、片“表里俱澄澈” 虚实相映,写人写景内外一片澄明。16、中国文史馆馆长袁行霖认为,念奴娇过洞庭中“表里俱澄澈” 一 句可以与杜甫诗“心迹喜双清”集成一副对联,而且给人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的 准那么,此言良是。17、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写出了屈子自己内美与外美的统一。张孝祥那么用“明河共映,表 里俱澄澈”两句进一步写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澄澈的相会与相合。18、”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是写月华星辉,波光水色的景象,表现 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19、只有八个字,却具体而生动地显示了诗人的才华,点出了天空的特征, 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

45、的美景的句子是:“素月分辉,明河共影”。24、词人借明亮的月光和灿烂的银河,说自己“表里俱澄澈”的两个句子是: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20、”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三句既是对洞庭湖的夜景加以补 充,同时又是作者爱国抗金这一高尚人格的具体写照,暗地里还反映了作者对南 宋小朝廷腐朽黑暗政治的憎恶和不满。21、念奴娇过洞庭中,“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三句的景 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22、写作者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诗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 的句子:”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23、”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两句语意双关,既写了月

46、夜泛舟的 具体感受,又以“稳泛沧浪”的沉着之举,象征着对群小进谗、众口银金的世俗 风气的蔑视,显示了 “举世非之而不加泪的气魄。24、”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两句是进一步抒发积郁于胸的堂堂 正气,暗示出尽管屡遭谗害,环境险恶,但自己依然两袖清风,稳操航向。25、念奴娇过洞庭中,描写词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词句 是: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26、”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三句是词中的传神之笔,它进一 步表现出作者襟怀坦荡、见识超迈与乐观豪爽的性格,颇有居高临下,对投降派 不屑一顾的气势。27、全词的高潮所在,也是诗人感情的高潮所在的句子“尽挹西江,细斟北 斗,万象为宾客”。28、念奴娇过洞庭“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三句以丰富的 想象、夸张的比喻表达了词人超然物外的襟抱。29、念奴娇过洞庭中,以江为酒,对星细酌,万物为友,用奇崛想象 之语表达词人愉悦的心境和豪迈的气度的句子是: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 宾客。30、念奴娇过洞庭中“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三句写一个 被谗免官的人,如此自信,如此心胸,真有李白当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 杯一向之”,或“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大无畏的浪漫主义精神。31、写拍打着船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