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12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8936750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12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12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12页).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第 12 页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中的一课,教材在本课之前编排了地球的卫星-月球、月相变化、我们来造环形山三课,通过对这三课的学习学生对月球已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本课学习月球遮挡住太阳光提供了知识基础。本课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日食部分又从“日食的发生” “模拟实验推测日食成因” “揭示日食成因”步步推进,月食的成因是在日食的基础上开展的。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本

2、单元要建立起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月食和日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本课之后学生还要学习太阳系、在星空中(一)、(二)、探索宇宙,开始走出太阳系走向银河系甚至是整个宇宙,而本课对宇宙中天体的运动也是学生了解宇宙的基础。二、设计思路页: 2本课教学以“日食”的探究活动为重点,“月食”的探究为延伸活动。根据对学生前概念的探测,结合本课教材内容的特点,用引导学生“从浅显的实际观测经验”逐步递进到“深入的科学探究”这一指导思路来设计教学活动。先让学生回忆观察日食的亲身经历,挖掘学生的潜在经验,发现日食发生时的一些特点,找出证

3、据来说明是月球挡住太阳光;再通过体验活动来感受天体的运动,同时初步认识产生日食时月球的位置;然后利用模拟实验收集到的证据,说明日食形成的具体条件,体验到不同区域观察到的日食现象是不同的,再综合所有信息合理解释日食成因,建构科学概念;最后期待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探究“日食”的方法,在课后继续展开“月食”成因的探索。本课设计强调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以学为本,把更多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通过模拟情境来进行探究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模拟、观察记录和交流研讨来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本课运用的自制教具,可以让学生从“地球上”和“地球外”两个视角进行观察,有利于学生迁移五年级所学的“光和影”的知识,有效理解日

4、食的成因,同时让学生长时探究成为可能。三、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知道日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就能观看到日食。(二)过程与方法 能进行较长时间的合作探究活动。能对模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记录,并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的成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模拟日食发生实验的过程中感受探索宇宙空间秘密的乐趣,并产生继续探索宇宙的欲望。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在模拟实验中对各种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进行逻辑推理,形成对日食的成因的认识。(二)教学难点 通过对不同地点观察

5、到的日食的现象,建立天体在空间内位置的关系。五、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模拟实验材料一套(白炽灯1个、月球1个、地球仪1个)学生:模拟实验材料一套、科学记录单六、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及特色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前谈话:播放日食照片观看帮助学生回忆日食发生时的情景。(一)视频导入 1、 谈话:他们拿着相机胶卷在看哪种天文现象?2、 播放视频3、描述日食过程回忆日食发生时的现象。观看日食的视频,描述日食的具体现象。摆一摆观察到的日食过程图2009年7月22日,重庆能观察到日全食现象。通过前概念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回忆日食时的场景,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忘记了日食现象,所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从

6、直观感觉上回忆日食,并让学生摆一摆日食发生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日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为之后分析日食成因做铺垫。(二)寻求证据,说明遮挡物是月球 1、 展现前概念2、谈话:说说你的猜测依据。根据视频中观察到的现象,以及课外获得的关于日食的信息有依据地说明遮挡物是月球。生:月球离地球近;月球不发光;月球会规律性地绕地球转;晚上看到的月球跟白天看到的太阳差不多大从课前调查中可以发现,半数以上学生认为是月球,学生根据观看回忆日食的过程以及遮挡物的特征,同时结合已有的前概念进行有根据的推测。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起寻找更多、更充分的证据,帮助学生建立实证的概念。(三)体验感受,初步认识日、

7、地、月三者位置关系谈话:月球绕着地球运动到哪个位置才能看到日食呢?体验活动:右眼模拟地球上观察者、拇指模拟月球,PPT中太阳图片模拟太阳,让月球绕着地球运动,看看怎样才能看到日食。用拇指简单模拟月球的运动,观察能看到日食现象时月球的位置。生:月球离地球比较近;月球运动到地球的前面(太阳和地球之间)月球的位置是日食形成的关键因素,通过简单的模拟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天体是在不断地运动过程中的同时也让学生直观地模拟观察到日食现象,通过体验活动认识月球离地球的远近会对地球上的人是否观察到日食产生影响,同时只有月球处在日地直接时才能观察到日食现象,这帮助学生初步建构日食形成的条件,也为之后更深入的模拟实

8、验奠定知识基础。(四)模拟实验,探究日食形成的条件1、 提问:日食的形成还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怎么继续研究?2、实验指导:太阳、地球、月球的模拟物,月球的运行轨道。月球在轨道上从右往左运动,我们分别从地球仪上的重庆、兰州和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这三点去观察太阳。3、引导交流汇报,解释日食成因。模拟实验在“地球上”观察:让月球在轨道上运动,分别从重庆、兰州、乌兰巴托三地观察,将观察到的现象画下来。在“地球外”:观察此时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同时观察地球表的月球的影子,文字或者画图记录下来。分享自己组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全班根据各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总结归纳能观察到日食的地点日、地、月三球一线以及在月

9、球影子里的人才能观察到日食。分析各组不同现象的原因,发现一次日食时不同地点观察到的现象不同。本环节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日食形成的条件,这也是本课的重点。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发生日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情况,我对教具进行了改进,通过在一个地球模拟工具上钻出重庆、兰州、乌兰巴托三个地方,让学生重新回到2009年那次日全食观测的情景中,更接近真实地去模拟日食的形成。月球的高度是能够调节,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不同,调节月球高度所看到的现象来分析日食形成的条件。通过设置三个不同的地点希望能让学生注意到在发生某一次日食时各个地点观察到日食的现象是不一样的,甚至一些地方是观察不到日食的。这也是造成某地观察到日食

10、现象较少的一个原因之一。在“地球”外观察的同学又能清晰地看到月球的影子,这在以往的本课教学过程中是比较容易忽视之处,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处。通过这套实验器材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日食现象的同时也观察到了月影,更好地帮助学生模拟宇宙中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对日食的成因有更深入的认识。(五)拓展研究1、 展示课前调查关于日食学生想要知道的。2、 谈话:很多同学都提到日食多久来一次,老师搜集了相关资料。3、 关于日食你还有什么新问题?4、 出示月食照片,月食是如何形成的?课后继续研究阅读日食发生时间表,说说自己的发现如:日食都发生在初一 学生提问出示日食形成时间表让学生简单了解日食形成的时间,同时也

11、提供学生一种解决的问题的方法就是搜集资料。通过阅读发现规律从而产生新问题,如此带着问题进课堂同时带着问题出课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月食现象也如日食现象一般引起学生关注,将月食形成留在课后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后继续探究的欲望。七、板书设计日食现象:地日 成因: 月日食模拟实验观察记录表 观察者:在“地球上”观察到: 在“地球外”观察到:让月球在轨道上从右往左运动,分别从重庆、兰州和乌兰巴托 观察此时太阳、月球、地球的位置关系,同时看看 三地每位同学轮流观察,将观察到的现象画图或者用文字表达。 地球表面是否有月球的影子吗?影子是怎样的?画图:可以用阴影表示月球遮挡的部分 可以用文字或者画图记录

12、下来观察到的现象日、地、月三者的位置月球的影子重庆兰州乌兰巴托完成实验后,小组轻声讨论:日食是怎样形成的?“翻转”课堂,有效探究 以日食和月食一课为例一、教学特色分析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在课前我对温州地区4所代表性学校(1所为本市较为知名的学校,2所为辖区学校,1所为民工子弟学校)的651名学生做前概念调查,发现60%以上学生对于“日食中遮挡物”、“日食形成的条件”已经有初步的认识,这可能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曾经历2009年和2012年两次“日食”有关,另外,网络、电视、课外阅读也为学生了解宇宙提供了一定的信息。但在描述中也存在一些事实性错误,如将月球的位置画在太阳和地球正中间;昼半球全部被月球

13、产生的影子罩住等,这也说明学生对日食形成还是存在认知偏差的。这是本节课教学的基础。根据前概念调查中了解的学生情况和本课的教学内容,对于空间想象能力还在逐步发展的小学生,想象宇宙中的天体运动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创设更接近真实的情境,所以对本课的教学形式进行了“翻转”。首先,课堂形式的“翻转”。改变课桌以往的摆放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改成辐射状。这是为了更接近真实地模拟太阳、月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的情境,更方便地观察、探究。其次,教学方式的“翻转”。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干预较多,教师的“导”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本课设计强调“以学为本”、“让学课堂”,将

14、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指向关键学习活动的设计、展开和落实,有效落实“长时探究”。最后,教具设计的“创新”。由于日食是在地球上的人们观察到的现象,但是成因又和日、月、地三个天体的位置有关,这就要求我们从“地球上”和“地球外”两个视角去观察。但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具的限制难做到让学生同时从两个视角去观察,所以我对本课的教具进行了改进。我选择了美术学具里一种类似面具的纸浆制品模拟地球,在上面打孔作为观察点,从孔中观察的到的现象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观察到的现象。为了保护学生的眼睛,我还特地贴上了滤光膜片。学生还可以从外面观察面具表面也就模拟了从宇宙的视角观察地球表面的情形,从而解决了两个视角观察的问

15、题,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同时,这个面具为白色,更容易帮助学生发现“地球表面”月球的影子,也突破了“月球影字中的人能才观察到日食”这一思维盲点。同时提供能调节高度的月球,以及设置三个不同的观察点,这也给学生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探究空间,给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以一定的探究梯度。这套器材也为学生能长时自主探究以技术支持。二、授课效果在改变了课堂教学形式及调整了教学出发点后,学生在实验前的回忆、体验阶段充分展现了其原有的认知。授课中发现,学生基本上认为遮挡物是月球,这跟前概念调查的结果相吻合。并且能根据课外知识和观察到的日食现象找出证据说明是遮挡物是月球的理由。这提供了生生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6、对“日食形成的具体条件”的模拟实验是本课的重点。在课堂上发现,虽然教师提供了月球的高度,但学生可以调节,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探究环境,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认知基础自主进行模拟、观察。在讨论、交流环节,通过综合各组观察到的现象能总结出日食形成需要“日、地、月三者成一条直线”这一核心概念。而一些观察更为细致的学生,还发现了在一次日食过程中,重庆能观察到日全食,兰州观察到日偏食,乌兰巴托看不到日食,从而得出“不同地点观察到的现象不同”的结论,这让课堂内学生的发现更加丰富,也帮助大家更深入地认识日食形成的条件。由于月球影子较难观察到也是学生认知的盲点,但是利用自制教具,学生很容易就观察到“

17、地球表面”的月球影子,而且能将月影与发生日食的地点联系起来,从而得出“月球影子里的人能观察到日食”,突破认知上的难点。在拓展探究环节,根据课前调查,学生对日食的周期比较感兴趣。在课堂内也发现日食发生时间表能引起学生注意,并从中发现新问题。如此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同时带着问题出课堂也符合当前“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的科学新课改理念。三、课后反思1对教材改进的反思本课的教材编排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由于月食的成因和日食的成因有相似之处,且采用的研究方法类似,所以当学生充分理解了日食的成因后,能根据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究月食的成因。若根据教材安排在一节课内分别分析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由于课堂时

18、间有限,容易造成面面俱到却蜻蜓点水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研究都不够深入。所以本课教学过程中主要研究日食的成因,月食的成因作为课后延伸活动。在授课后从学生反馈中可以看出,对日食成因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学生能对月食的成因进行合理的推测。对学生的前概念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月球挡住太阳光”的事实认定清晰,所以本课并没有按照教材安排特地引导学生关注遮挡物的特点,弱化对遮挡物的推测。在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概念非常清晰,能有根据地说明是“月球挡住太阳光”的理由。根据学生前概念以及教学内容的重点,对教材进行了改进,简化了课堂,节省了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长时探究。通过对教材的改进,也就是

19、提倡的“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让学生在课堂内的学习更加有效。2对教具开发的反思本课的自制教具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由于日食是在地球上的人们观察到的现象,但是成因又和日、月、地三个天体的位置有关,这就要求我们从“地球上”和“地球外”两个视角去观察。但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具的限制难做到让学生同时从两个视角去观察,也就限制了学生的探究和发现,所以我对本课的教具进行了改进。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套教具很感兴趣,拿到之后不停地试验,这说明教具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模拟实验时,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调节月球的位置,从而有不同的发现,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教具是科学课堂

20、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教具是学生探究的载体,好的教具让学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特别是“宇宙”部分,学生对宇宙很感兴趣,但却只能采用模拟实验观察探究,这就更需要合理的模拟教具。通过对教具的改进、开发,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观察、实验的落脚点,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3对长时探究的反思科学课内的探究活动是科学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课堂的亮点。但也经常看到这样的课,一堂课内活动有4、5个,每个活动持续2-3分钟,感觉课堂内学生活动很活跃。但是仔细思考发现,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却被限制了。出现这样情况并不在少数,一是由于教师对学生信任度不够,不敢放手让学生真正的进行自主探究;二是由于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课堂内提供学生一个相对长时间的自主探究的空间。之前的课堂上,也出现过“扶”的过多的情况,发现这时学生只能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方向走,呈现的内容比较单一。在改进教学设计,简化、弱化不重要的环节,给模拟实验环节充分的时间后,发现学生探究的时间更充裕,观察到的现象更加丰富,有时间思考更长,同时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长时探究给学生探究充分的时间与空间,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自己的发现和思考,真正符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