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2.1 环保知多少——绪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2.1 环保知多少——绪论.pdf(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章 环保知多少环保知多少绪论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的概念、 特性和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基本知识点:1环境的概念;2.环境的类型;3.环境的特性;4环境问题 的类型;5环境问题产生与发展的三个阶段;6我国的环境问题概况; 7环境保护的概 念;8人类与环境的关系;9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涵。 重点重点和难点和难点:不同学科意义上“环境”的区别和联系;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解决 一般了解的内容: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的内容和发展 一、一、环境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一)环境的概念 概念是理论阐述的基础,逻辑推理的前提,思维之网的纽接。自然资
2、源与环境保护法以 “环境”、“环境行为”、“环境社会关系”等概念为中心,通过形成概念体系而最终形成 理论体系。一般情况下,环境与资源既相互联系,但又有其区别。对它们内涵进行剖析,将 有助于我们了解环境问题的类型、 性质及其特点, 明确环境利用、 保护和改善的内容和意义。 一般而言,环境是指围绕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不同的学科,对环境有不同的定义。 1.环境科学所称的环境:环境科学以人类为研究对象,环境主要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 即围绕着人群的空间, 以及其中可以直接、 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 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生态学所称的环境:生态学以整个生物界(包括动物,植物和
3、微生物)为研究对象,环 境指环绕着生物界并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 和其他元机物质。所以,生态学所称的环境包括人类环境,但范围要比人类环境广泛得多。 3.宪法第条: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其 中,“生活环境”,是指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生态系统发展的各种生态因素,即环境条件。如气候、土壤、生物、 地理和人为诸条件的综合体。 环境保护法所称的环境 较之于自然科学而言, 环境保护法所保护的环境与通常意义上所说环境有所不同。 因为 当人们将法律适用于某一类行为或事物时, 如
4、果对有关专门术语未在立法上作出解释, 则会 导致人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认识而对这些术语在法律的适用上产生歧义。 所以, 在环境立法 中对专门术语的解释是不能含糊的。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 2 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 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 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 等”。既包括生活环境,也包括生态环境,体现了“大环境”的概念。与环境科学所称的环 境相比较,作为我国环境保护法保护对象的环境,是以前者为基础的,但其范围要小的 多。 本条内容前半部分是关于环境的
5、定义,后半部分列举的 15 种环境因素是当前与我国人 民关系最密切的, 既是其生存和发展所必需, 又是法律能够加以保护的自然因素。 可以预见,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法所保护的自然因素的范围将日益扩大。 与 1979 年 9 月 13 日发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所称的“环境相比较,1989 年 12 月 26 日通过的环境保护法和现行环境保护法都对环境的定义做了较科学的规定, 揭示了法律意义上环境的本质属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 现行 环 境保护法所列举的 15 种环境因素更加科学,范围也较广。 (1)从“水”中分列出“海洋”,并放置在诸环境因素的第三位,体现了海洋环境对
6、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日益显著的重要性; (2)将“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和“水生生物”概括为“野生生物”,使条文更 加精炼和简洁,避免重复,也使保护范围更加扩大(包括了微生物); (3)将“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概括为“自然遗迹”、 “人文遗迹”和“风景名胜区”,不仅更加简明,而且与现行的国内法和国际法所采用的定 义保持一致; (4)将“生活居住区”改为“城市”和“乡村”,使保护范围扩大了(包括了工矿区、 城市和乡村的其他非生活居住区),也便于对不同的区域做出不同的法律规定。 (5)从对环境的定义方式来看,环境保护法采用了概括与列举相结合的方式,显 然比 1979 年
7、环境保护法(试行)的列举式更加科学和明白。 (6)现行环境保护法第 2 条所规定的环境因素中增加了“湿地”(湿地,是指天 然或者人工、长久或者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者水域地带。河流、湖泊、水库、稻田及退 潮时水深不超过 6 米的海水也属于湿地。 湿地因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而被誉为“地球之肾”。环境因素中“湿地”的 增加对于地少人多的中国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二)环境的类型环境的类型 第一,根据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制约大小及关系的远近不同,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 境、地球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不同的规模和层次。 (1)宇宙环境。宇宙环境是人类环境的极限,也是人类能够继续发展的最宏观的制约 条件
8、。 (2)地球环境。地球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素的总和,包括 空气、阳光、水、土壤、矿物、岩石和生物等。这些要素在时空上呈现出圈层结构,即大气 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3)社会环境是人类社会制度等上层建筑条件,包括社会的经济基础、聚落结构以及 同各种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念和机构等。这些要素 组成了另一个圈层,叫人类智慧圈。 第二,其他环境的分类。 (1)按形成分为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2)按功能分为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3)按范围分为室内环境、村镇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4)按要素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
9、土壤环境、地质环境等 (三)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三)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依赖于环境:人类是地球的产物,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无法离开 地球而生存,也无法脱离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环境)。 人类改造环境,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四)环境的特性(四)环境的特性 1.整体性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地球的产物。因而,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球的任一部 分或任一系统,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互相制约的关系。 所以环境的影响是整体的,无国界的(喜马拉雅山的黑雪)。 1991 年,我国登山队在征服珠峰的过程中,遇到了暴风雪,这对登山队员们来说已习 以为常。 但在老队员茨仁
10、罗布取下护目镜想休息一下时, 一个意外的发现令他忍不住惊叫起 来:“看,黑雪!”大家听到叫喊,取下护目镜,看到空中飘下的片片雪花果然是黑色的, 而且空气中还有一种刺鼻的臭味。不一会儿,四周是黑呼呼的一片,队长把这一情况报告给 大本营,大本营也很吃惊,由于怕黑雪吸热快,而进一步形成雪崩,因而这次登山行动只好 取消。 经分析化验,黑雪中含有大量微细的碳颗粒、沥青颗粒,同时还有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 的溶解物,所以有刺鼻的酸味。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黑雪的呢? 原来,它与远在中东的一场战争有关。在 1990 年 8 月的海湾战争中,科威特的几百口 油井起火燃烧而造成极大的污染。 2.有限性 到目前为止,地球
11、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其时空是有限的,环境容量也是有限的。所以, 人类生存的环境是脆弱而易受到破坏(生物圈一号与生物圈二号)。 科学家们将人类休养生息的地球称为“生物圈一号”, 为了试验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 美国从 1984 年起花费了近 2 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建造了一个几乎完全密闭的“生物圈二 号”实验基地。1993 年 1 月,8 名科学家进入“生物圈二号”。按照计划,他们将在里面呆 上两年,如不发生严重意外,实验结束前是不能出来的。两年中除了提供第一批包括种子在 内的物品外,其余的一切都需要他们自己解决。能源,取自太阳能;氧气,由他们种植的植 物制造;粮食,靠他们自己在里面种地获得;肉类
12、和蛋白质,取自他们养的鸡、鸭、猪、羊。 甚至包括里面的气温和气候,也是由他们来设法控制,并尽可能模拟地球气候。总之,他们 必须设法保证这个小小的生态系统的平衡。 一年多后, 土壤中的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部分二氧化碳与建筑“生物圈二号” 所用的混凝土中的钙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导致“生物圈二号”的氧气含量从 21%下降到 14%。加之由于没有调节好内部气候,致使粮食歉收,科学家们不得不吃种子勉强度日,结 果是,提前撤出实验室。更令人意外的是,“生物圈二号”运行三年后,其中的一氧化碳含 量猛增到 79%,足以使人体合成维生素 B12 的能力减弱,从面危害大脑健康。 1996 年 1 月 1
13、日,哥伦比亚大学接管了“生物圈二号”。同年 9 月,由数名科学家组 成的委员会对实验进行了总结,他们认为,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人类还无法模拟出一个类 似地球一样的,可供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 3.不可逆性 环境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 系统内外之间存在着物质的循环、 能量的流动和信息 的交流。环境系统是一个不可逆系统。它一旦遭到破坏,根据物质循环规律,可以实现局部 的恢复,但不能彻底回到原来的状态。 4.潜在性 除了个别情况(如:骤发性自然灾害和人为污染)可直观其后果外,一般情况下环境的 变化对人类的影响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示出来(日本水俣病)。 1953-1956 年,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
14、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 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 使人中毒。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 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 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 因不清, 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 1991 年, 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 2248 人, 其中 1004 人死亡。 5.持续反应性 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可以持续的,不仅对当代人,而且对子孙后代有着深远地影响。如 黄土高原的生态状况可以理解为我们祖先欠下的生态债,而这个债则要我们子孙后代偿还。 6.放大性 根
15、据系统科学的原理,系统对初始条件有极端敏感性。某一局部环境状况的较小变化, 经过系统的协同放大后,可能会对周边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蝴蝶效应)。 气象学家洛伦兹 1963 年提出来的。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 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一场龙卷风。 二、环境问题二、环境问题 (一一)环境问题的概念环境问题的概念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者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社 会经济发展、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及其他生物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根据产生原因,环境问 题可以分为两类 : (1)原生或第一类环境问题,即由自然界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如
16、地震、 火山爆发、海啸、泥石流、洪水泛滥、干旱、沙尘暴、雷电等自然灾害;(2)次生或第二 类环境问题,即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如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法是调整人们在环境保护中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 所以环境保护法学研 究的环境问题, 主要是指第二类即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 根据第二类环境问题的具 体表现形式, 它主要分为生态破坏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生态破坏指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开发 利用活动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浪费。即由于毁林开荒、过量放牧、掠夺性捕捞、乱 猎滥采、不合理浇灌、不适当的水利工程、过量抽取地下液体资源和破坏性采掘、不恰当种 植或者移民、人口增长过速和都市
17、化等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耕地锐减、森林蓄 积量下降、矿藏资源遭破坏、地面塌陷、水源枯竭,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渔业资源日益减少或 者一些品种灭绝、旱涝灾害频繁,以至传染病、地方病流行等。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们在生 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 振动、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使环境质量恶化,影响了人体健康、生命安全,或 影响了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以至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的现象。 世界现代史上的 “八大公害 事件” 1,以及 1984 年 12 月 3 日发生在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渗漏事件2和 1986 年 4 月 26 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
18、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事件 3,都属于这类环境问题。 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是密切联系, 相互影响的。 一方面, 生态环境的破坏,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生活环境,如破坏生活环境中的一些生态系统(如 江河断流造成城市缺水或者水位下降而减弱了对废水的稀释、净化能力)会导致污染加剧; 另一方面,生活环境的受污染也会或迟或早地影响生态环境,如使一些动植物品质下降、数 量减少以至灭绝,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等。但是,从总体上说,生态破坏对人类的危害 更大,影响更长久,甚至不可逆转(如物种灭绝、矿藏资源枯竭)。 (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可知
19、,环境问题自古有之 4,而且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变化的。 由于环境问题是特定生产方式的产物和具有地方属性, 使环境问题不仅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就是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环境问题也不一样。概括起来, 环境问题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环境问题的原始阶段。原始时期,由于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对环境的依赖程度 很高,主要是以采集和猎捕野生动、植物来充饥,与环境进行着生理上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 化,处在盲目利用环境的时期。这阶段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的自然增长、无知而乱 采滥猎,或者因用火不慎而使大片森林、草原被毁,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环境,使其数量 减少而引起部落
20、之间的争夺、破坏和发生饥荒等。 2.环境问题的农、牧业阶段。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 了很大的提高, 如兴修水利灌溉农田以抵御水旱灾害、 改良品种以提高农作物和牲畜的产量。 这一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由于缺乏科学知识而大肆砍伐林木、破坏植被、毁林开荒 而引起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因不适当兴修水利而引起土壤沼泽化、血吸虫病流 行,再加上战争和旱涝灾害,使原来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如古代地中海沿岸、中东和非洲 背部,印度北部和我国西北部等地区都变成不毛之地 5。 1 历史上的公害事件 ,载中国环境报1997 年 1 月 23 日。 2 李文政: 博帕尔的灾难 ,
21、载中国法制日报1984 年 12 月 12 日至 20 日连载。 3 “切尔诺贝利灾难十年以后”国际会议结束 ,载中国环境报1996 年 4 月 25 日。 4 调查显示,早在一万年前,古人对海洋生物的过量捕食造成了生态系统的改变,在海洋遭受的各种破坏 中, “人类捕杀生物造成的危害最大” 。参见破坏海洋环境古已有之 ,载参考消息2001 年 8 月 21 日。 5 王翊亭:环境学导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2 页。 3.环境问题的现代工业阶段。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城市化和大工业的出现,人口向城 它集中,使环境破坏加剧,伴随着工业化,人们排放了有毒有害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称“三
22、 废”)造成了环境污染危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飞速发展,煤和石油的消耗量猛增, 化学工业日新月异,所排放的姻尘、二氧化碳、酸、碱、汞、氯等有毒有害物质猛增,使环 境污染日趋严重, 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接连发生, 加上农药、 化肥、 放射性物质的大量使用, 出现了农药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放射性的污染危害。 此外, 随着大城市和汽车的出现而无 节制地抽取地下液体,使环境噪声、震动、地面沉降、电磁波辐射等危害也相继出现。20 世纪 90 年代,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光化学烟雾等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全球生 态系统遭受越来越大的压力,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大幅下降。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的 24 种 基
23、本服务如淡水、食物、气候调节和空气质量等,其中就有 15 种在退化或者被不可持续地 使用.如果不加以控制,今后 50 年情况还会更糟糕。 6” (三)当今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三)当今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 质的环境问题:一是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二是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两类环境问题的性 质不同, 解决的方式和途径也不一样。 这是国际社会中人们对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性质的正 确表述 7。 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一般的是同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 8,即主要是由于高发展 和高消费造成环境的污染、 破坏和自然资源
24、的浪费。 如果发达国家能够正确认识并改变其发 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 其自身需要的能力” 9的道路,这些国家的经济能力和科学技术条件完全可以维护一个良好 的人类环境。 发达国家可以率先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 以降低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 污染、破坏和浪费;可以带头开发更洁净、非资源密集型的技术;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平等的 发展机会和社会服务;可以在财力和科学技术诸方面支持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大半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 10”要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 题,“发展中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牢记它们优先任务和保护及改善
25、环境的必要。 11” 这些国家,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一方面要扩大生产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需要, 另一方面又 6 世界观察所发表报告警惕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危机 ,载中国环境报2006 年 8 月 8 日。 7 曲格平: 中国环境问题及对策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132 页。 8 人类环境宣言中的第四个共同观点。 9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我们共同的未来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43 页。 10 人类环境宣言中的第四个共同观点。 11 人类环境宣言中的第四个共同观点。 必须更加有效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使用农药、化肥,要使用清洁的生 产设备和技术,
26、抵制来自发达国家的污染转嫁,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维持生物多样性,控制 人口,努方保护和改善环境。 总之,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由于经济高消耗和生活享乐,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 是自身发展不足造成的,越垦越穷,越穷越垦,也存在外部的污染转嫁和资源掠夺。 (四四)当前我国的环境问题当前我国的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 (2)生态恶化:林资源贫乏;草地退化严重;耕地质量下降;荒漠化现象严重;生物 物种减少。 (3)自然灾害:地震灾害;干旱灾害;洪涝灾害;水土流失灾害;滑坡灾害;泥石流 灾害;生物灾害。 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除了历史欠账过多、人口压力过重这些基本
27、原因之外,粗放 型经济增长方式、规划布局不当、结构性污染严重,特别是一些地方和部门以牺牲环境为代 价换取经济的发展是主要原因 12,环境保护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 环境保护产业落后等也是重要原因。 如果这些问题长拖不决, 我国环境恶化的趋势必将进一 步加剧。 三、环境保护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一一)环境保护的概念环境保护的概念 环境保护,就是指采取行政、经济、科学技术、宣传教育和法律多方面的措施,保护和 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更适合于人类 的生存和发展。20 世纪中叶以前,人们并末提出环境保护的概念。20 世
28、纪 50 年代以后,随 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日、美等国家出现了反污染运动,但仍比较狭义地把环境保护理解为只 是对“三废“的治理,是局部的问题。没有把环境污染与整个生态危机联系起来,对其危害 性与复杂性认识不足,也没有把环境问题与社会因素联系起来,所以未能提出解决的根源。 后来,美国的 R.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指出,农药污染会导致生态危机;70 年代初 期出版的别一本书 只有一个地球,提出环境问题不是局部总是,而是全球性问题,不 仅是技术问题,更主要的是社会经济问题。 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把人们对环境问题 12 执法如何突破“土围子”与“土政策”从固镇事件看地方保护主义顽疾的根由 ,载
29、中国环境 报2010 年 7 月 13 日。 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步,指出人类面临着各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揭示了两者的内在联系, 并提出了解决的途径。会议所发表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庄严宣布:“保护和改善人类 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愿 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从此,环境保护开始得到世界人民和各国政府的重视。1992 年的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使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有了一个新 的、飞跃的发展。 2002 年 8 月 26 日至 94 日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再次在约翰内斯堡召 开。 主要议题是消除贫困和保护环境。
30、会议全面审议了 1992 年里约会议等文件的执行情况, 讨论了今后工作的战略和措施行,为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成了一些成果。 (二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 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 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我国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的补充: 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 载能力的、 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 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 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1)古代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 只钓鱼而不用大
31、网捕鱼;射鸟,不射栖息在巢中的鸟。这里既尊重了生物的规律- 不竭泽而渔,又包含了仁爱之心-保护老幼。 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管仲 山林虽然离得近,草木虽然长得好,但建房屋必须有个限度,封禁与开发必须有一定的 时间。 2.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1)蕾切尔.卡逊夫人寂静的春天对人类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 (2)增长的极限 引起全世界反响的“严肃思考” 罗马俱乐部(the Club of Rome,代表人物梅多斯 )正式出版的第一个报告是增长 的极限(The Limits to Growth),该报告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影响。增长的极限第 一次强调了环境的重要性,它与人口、能
32、源问题有重要的联系,带有非常浓厚的悲观情绪和 危机意识。 (3)无极限论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为代表的“无极限论”者,该学派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现实, 提出人类社会经济增长“无极限”的发展观。这种观念虽然可以使人们从原来“极限论”的 沉闷氛围中解脱出来, 但实际上却使人们又陷入了更深的认识误区, 更加变本加厉地追求经 济增长,大肆挥霍和消耗原来就很有限的资源。 (4)我们共同的未来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布伦特兰夫人领导下, 系统地研究了人类面临的重大经济、 社 会和环境问题,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纲领,从保护和发展环境资源、满足当代和后代的 需要出发, 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目
33、标和行动建议。 提交给联合国的调查报告 我们共同的未来 以其“可持续发展”思想为 1992 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铺平了道路,被誉为 人类可持续发展宣言。 (5)我们共同的未来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布伦特兰夫人领导下, 系统地研究了人类面临的重大经济、 社 会和环境问题,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纲领,从保护和发展环境资源、满足当代和后代的 需要出发, 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目标和行动建议。 提交给联合国的调查报告 我们共同的未来 以其“可持续发展”思想为 1992 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铺平了道路,被誉为 人类可持续发展宣言。 (6)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环
34、境与发展的里程碑 又称“地球会议”。为纪念斯德哥尔摩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召开 20 周年,1992 年 6 月 3 日,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组织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7)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责任与义务的体现 2002 年 8 月 26 日至 9 月 4 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第一届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全面审查和评价21 世纪议程执行情况,重振全球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 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 第一,鼓励经济增长。 第二,提倡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三,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第一,公平性内涵 代际公平历史延续,这一代
35、人只有一个地球,但地球不仅是这一代人的。 代内(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公平)公平发达国家已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能源,对环境 变化影响大,理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承担主要责任。 种群公平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 己 ” 。 第二,持续性内涵 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 这种物质上的稀缺性和在经济上的稀缺性 相结合,共同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且应该重视后代的人的利益,既 要兼顾各代人的利益,要为后代发展留有余地。 第三,共同性内涵 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地区性问题全球性问题(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全球合作能否成功) 关键是能否在资金和技术转让等问题取得实质性进展 思思考考题题: 1.当今世界存在的两类环境问题是什么?环境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是什么?我 国以至你所在地区的环境状况如何? 2.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从全球利益出发许多环境问题的解决,不是单靠某一个国家就能得到很好解决的, 而是需要国际合作,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获得解决。如: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蔓延、臭氧层空 洞等。有缘学习更多+ 谓y g d 3 0 7 6 考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