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美尔_布迪厄文化社会学及其政治哲学解读.pdf

上传人:奉*** 文档编号:3889063 上传时间:2020-11-1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63.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齐美尔_布迪厄文化社会学及其政治哲学解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齐美尔_布迪厄文化社会学及其政治哲学解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齐美尔_布迪厄文化社会学及其政治哲学解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美尔_布迪厄文化社会学及其政治哲学解读.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齐美尔、布迪厄文化社会学及其 政治哲学解读 内容提要当前 ,随着身份政治、认同政治以及承认政治的日益受重视 ,文化社会学的意义凸 显。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齐美尔与布迪厄文化社会学的主要思想内容 ,并对之进 行政治哲学解读 ,以期实现对文化与政治的关系的更加深入的把握。 从金钱文化出发 ,齐美尔看到 了文化对于政治的刚性影响力;从文化生产场出发 ,布迪厄则看到了文化对于政治的软性影响力。 因而 ,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看 ,齐美尔与布迪厄的思想实际上是具有互补性的。 关 键 词齐美尔布迪厄文化社会学政治哲学 尽管从狭义上说文化社会学意味着对文化的、 人为的各种形式和实践所做的社会学

2、考察 ,但是 , “作为一个结果 ,文化社会学家在阐释与解释之间; 在文化的历史范畴的具体化和社会还原之间;在参 照文化文本的形式性质的内部解读与参照社会和历 史的外部解读之间被拉扯着”。 因此 ,文化社会学 研究的共性在于 ,以一种特定的社会学眼光 ,去关注 艺术、文学 ,关注更一般意义上的美学生活、文化生 活 ,并且努力超出这些现象本身 ,从它们在包括政治 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当中更广泛的意义来说明这些 现象。 当然 ,也正因为上述情况的存在 ,文化社会学 的发展 ,无疑同时又具有深远的政治哲学意义 ,直接 关涉到通过文化社会学视域来帮助人们更进一步认 识政治的本质与作用。文化社会学自 19

3、世纪后期诞 生以来内容是极其丰富的 ,本文仅就作为创始人的 齐美尔与作为当代代表人物的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 思想进行具体研究 ,希望借助有着时间跨度的思想 分析与政治哲学解读 ,而对文化及其与政治的关系 形成更深入的把握。 一 一般而论 ,文化社会学是对现代社会 中出现的文化化的社会生活的一种回应 , 也就是说 ,它是“为了回应文化化的社会生 活而产生的对 于文化化的社会 学 ( culturized sociology)的要求”的一种认识结果。由于“齐美尔 的作品最先根据社会学阐述现代性文化的能力 ,来 确定社会学本身的范围和各种可能性”,因此 ,齐 美尔通常被人们视为文化社会学的创始人。 在

4、现代文化中的金钱一文中 ,齐美尔开宗明 义地说道: “如果社会学想用一种简明的方式表达现 代与中世纪的对立 ,它可以做如下尝试。 中世纪的人 被束缚在一个居住区或者一处地产上 ,从属于封建 同盟或者法人团体;他的个性与真实的利益群体或 社交的利益圈融合在一起 ,这些利益群体的特征又 38天津社会科学 2008年第 5期 同上书,第 432页。 布赖恩 特纳: 社会理论指南 ,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 社 2003年版,第 432页。 戴安娜 克兰主编: 文化社会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 第 170页。 DOI: 10.16240 /ki . 1002 - 3976.2008.05

5、.018 体现在直接构成这些群体的人们身上。 现代摧毁了 这种统一性。现代一方面使人本身独立 ,给予他一种 无与伦比的内在和外在的活动自由。另一方面 ,它又 赋予实际的生活内容一种同样无可比拟的客观性: 在技术上 ,在各种组织中 ,在企业和职业内 ,事物自 身的规律越来越取得统治地位 ,并摆脱了个别人身 的色彩。 ”在齐美尔看来 ,现代世界一方面给了个 体以自由 ,但同时也使个体的生活越来越物化 ,越来 越失去自身的个性色彩。 而这两个方面 ,都根源于货 币经济、货币逻辑对于现代社会生活的主宰。 齐美尔认为 ,文化产品增长方面的任何真正限 制的缺乏首先标志着对个体和社会的一个严重的理 智性的危

6、险 ,同时它也标志着一场“文化悲剧”的危 险。 在这种悲剧中 ,越来越多的文化的客观化表现超 出了文化以任何有意义的方式吸纳大量知识的能 力。 当然 ,对于齐美尔来说 ,人类的文化产品在限制 人类行为的同时 ,也具有了一种它们自己的生活。 关 于这一点 ,正如齐美尔所指出的那样: “每个人都可 以对客观化了的文化内容储备有所贡献 ,而丝毫不 必考虑其他的贡献者。 这种储备在个体文化时代也 许有一种不容置疑的特色 ,也就是说 ,在此范围内 , 有存在着质的界限的可能 ,但不可能也是量的界限。 它没有理由不该从无限的方向得到增殖 ,书本没有 理由不该被增加到书本上 ,艺术品没有理由不该被 增加到艺

7、术品上 ,或发明没有理由不该被增加到发 明上。 客观性本身的形式拥有无限的实现能力。 ” 正因为依据客观文化不断增加的坚实性和自主 性来表示现代社会中金钱关系盛行的特点 ,所以 ,齐 美尔的论述以及他关于主观文化的解体是现代文化 的悲剧的认识是极为深刻的。 在齐美尔看来 ,主观文 化的衰落不仅是由于成熟的货币经济的发展 ,还表 现于现代社会中社会空间的根本性重组 ,在城市中 尤其如此。 齐美尔甚至强调不断增加的人口密度 人们为寻找经济机会而向城市流入 ,以及更一 般化意义上的城市化过程 是现代化最重要的社 会学成果之一。 齐美尔还认为 ,这会威胁到个人主义 本身 ,而之所以这样说 ,是因为整合

8、有赖于主观文化 的凝聚性。 二 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主要是围绕长时 段的结构再生产理论展开的 ,更确切地说 该理论是一种社会文化相互转换的理论 , 它抹去了社会范畴与文化范畴中几乎所有最为崇高 的救赎 ,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将冲突纳入了社会文化 再生产本身的机制之中。 布迪厄提供了一种方法 论 ,用来理解经济领域与社会领域之间根本性的动 态统一 ,在他看来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往往容易把这 两个领域割裂开来加以讨论。 布迪厄的目的是要描 述实践的动态结构过程 ,这不仅使他概括出结构的 长时段再生产模式 ,而且也使他发展出两个在日后 有关现代文化的社会学中得到了进一步补充的分析 程式: 一个是惯习 ,另

9、一个是符号资本。 布迪厄强调他所说的“是惯习 ( habitus) ,而不 是习惯 (habit)”。所谓惯习是“持久的、可转换的潜 在行为倾向系统” ,是一个社会或群体所特有的、基 本的那些特定的理解结构与习惯性的理解方式。 惯 习不是一套抽象的行为规则或对于世界的表现 ,而 是社会性情或倾向的结构 ,是“一些有结构的结构 , 倾向于作为促结构化的结构发挥作用”;它组织了实 践 ,但并没有主宰实践 ,也就是说 ,它“作为实践活动 和表象的生成和组织原则起作用 ,而由其生成和组 织的实践活动和表象活动能够客观地适应自身的意 图 ,而不用设定有意识的目的和特地掌握达到这些 目的所必需的程序”。在

10、布迪厄看来 ,“惯习就是一 种社会化的主观性”,并且最好是把它看作一个文 化中的“策略生成原则” ,而不是事先主宰各种策略 形式的原则。 由此 ,他开始了符号资本的分析 ,他把 符号资本界定为诸如荣誉、声望之类的非物质性的 形式、特性和价值观念 ,以经济性的方式发生的聚 合、交换和流通。 作为纲领性的表述 ,布迪厄一再地指出社会现 实具有“固有的双重”性质: 社会文化环境同时地、且 不可分割地既形塑着人的经验 ,又被人的经验所形 39 政治哲学研究 布迪厄、华康德: 实践与反思 ,第 170页。 布迪厄: 实践感 ,译林出版社 2003年版 ,第 80页。 布迪厄、华康德: 实践与反思 ,中央

11、编译出版社 1998年版 ,第 165页。 参见布赖恩特纳社会理论指南 ,第 315页。 参见尼科 斯特尔知识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年版 ,第 142页。 齐美尔: 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学林出版社 2000年版 ,第 2页。 齐美尔: 时尚的哲学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年版 ,第 1页。 塑。 换言之 ,参与到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行动者可以这 样来加以理解: 即行动者 具体地说就是他们的 习惯、品味、目标取向等 是周围的社会和文化结 构的体现。 按照这种方式理解 ,人的心智、活动完全 是由他们所处的时空中的社会力量和文化系统所决 定的。 在布迪厄那里 ,关于文化的社会学最终被理解

12、 为一种关系形成和再生产社会支配结构的符号权力 的政治经济学 ,而符号生产的场域 ,也即社会关系则 是经济结构和文化形式之间的中介。 布迪厄对文化社会学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 1979 年出版的区隔: 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 ,在该书中他 明确提出了所谓的“文化资本”概念。 布迪厄的资本 概念与马克思的有关论述以及传统经济学都有所不 同 ,它包含了对自己的未来和对他人的未来施加控 制的能力 ,因而 ,他所说的资本是一种权力。 在布迪 厄看来 ,“资本表现为三种根本的类型 (每一类下还 可以进一步划分出层次更低的类型 ) ,这就是经济资 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除了这些 ,我们还必须加 上符号资本”。

13、他认为 ,文化资本的独特之处在于 , “这个观念有很大的普遍性 ,要把这种普遍性充分体 现出来 ,实际上应该把它叫做信息资本。 它本身的存 在形式又有三种: 身体化的、客观化的和制度化的”。 至于社会资本“则是指某个个人或群体 ,凭借拥有一 个比较稳定、又在一定程度上制度化的相互交往、彼 此熟识的关系网 ,从而积累起来的资源的总和 ,不管 这种资源是实际存在的还是虚有其表”。 布迪厄主 张 ,当我们通过各种感知范畴 ,认可经济资本、文化 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各自特定逻辑 ,“如果你愿意说是 误识了这些资本占有和积累的任意性 ,从而把握了 这几种资本的话 ,我们就说这些资本采用的形式是 符号资本”。

14、 他甚至强调指出 ,经济资本是资本的 最有效的形式 ,表现了资本主义的特性;这种资本可 以以普通的、匿名的、适合各种用途的、可转换成金 钱的形式 ,从一代人传递给下一代人。 经济资本可以 更轻易、更有效地被转换成符号资本 (即社会资本与 文化资本 ) ,反之则不然。 虽然符号资本最终可以转 换成经济资本 ,但这种转换却不是即时性的。 三 我们知道 ,阿多诺曾经对现代资本主 义文化理论进行了激烈批判 ,尤其是对于 “文化工业”的本质特征以及社会功能进行 了深入的揭示。但实际上 ,在现代社会各种剧烈变 动不断发生的情况下 ,各种社会经济力量渗透到文 化领域的过程 ,似乎并没有使文化如阿多诺所预测

15、的那样彻底被同化到商品状况之中;正好相反 ,它们 使得文化的各种力量、能量和经验回流到政治和经 济的制度结构之中。 伴随着文化质询与文化问题的 不断扩张 ,其结果充分表明 ,各种文化和文化价值正 在大量滋生 ,不同的文化共同化、不同的文化少数群 体的竞争能力越来越强 ,而且形形色色的“身份政 治”、“认同政治”、“承认政治”也越来越重要 ,它们的 基础不再是传统的那些社会经济经验 ,而是对种族、 社会性别、年龄、生态之类的关注。 诸如此类的政治 组合大量涌现 ,不仅对文化社会学构成了一种持续 不断的挑战 ,同时也深刻地反映出文化与政治之间 的密切联系。 (一 )齐美尔文化社会学思想的政治哲学解

16、读 卢卡奇曾撰文评论齐美尔 ,他说: “韦伯、物洛尔 奇、桑巴特的文化社会学虽然在方法论上与齐美尔 保持距离 ,却不可能离开齐美尔所奠定的基础。 ” 由此可见 ,在文化社会学方面 ,相比于韦伯等人 ,齐 美尔显然更具开拓性。 在文化社会学领域 ,齐美尔的主要贡献在于 ,他 试图通过阐明现代文化客观化现象 ,寻求对现代社 会新的解释。 当然 ,也正是通过深入地阐释现代文化 客观化现象 ,齐美尔走出了由韦伯所创立的以分析 官僚制为特征的政治社会学发展框架 ,而强调了文 化对于社会生活以及政治生活的巨大影响力。 韦伯 对现代西方社会独特性格的诊断就在于它的理性 化 ,大体上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韦伯对于

17、近代西方 社会理性化进程的分析: 清教徒的一种具有价值合 理性的有关彼岸的“伦理预言的精神力量” ,在近代 西方的特定历史中推动催生了具有工具合理性的世 俗生活秩序的彻底合理化 ,其后 ,随着宗教信仰的死 去 ,工具理性走上了僵硬的例行化道路 ,成为一种自 主的而不是受控于人的力量 ,成为一只“铁的牢笼”, 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控制了人本身。 换言之 ,西方现 40天津社会科学 2008年第 5期 转引自苏国勋、刘小枫主编社会理论的开端和终结 ,上海三联 书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 303页。 参见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导言 ,重庆出版社 1990 年版。 布迪厄、华康

18、德: 实践与反思 ,第 161 162页。 代世界的理性化 ,在韦伯看来乃是清教徒实践自己 的宗教信仰的自我实践的副产品 ,但发展的结果却 是理性化的创造物控制了它们的创造者。 面对彻底 理性化的社会秩序 ,人们产生了空前的无力感。 与韦伯不同的是 ,齐美尔并没有在理性化上做 文章。 在他那里 ,文化是其分析近代西方社会的重要 要素。 正因为紧紧抓住了由货币经济的发展所带来 的外部客观化了的文化对于主观文化的压抑 ,因此 , 齐美尔能够比韦伯更生动地说明具有刚性的文化所 能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刚性影响力。 齐美尔认为 ,当成 熟的货币经济割裂了传统的个体与群体、与社会的 那种血肉相连的关系 ,只剩

19、下纯粹的功能或功利关 系时 ,一方面固然给了个体以摆脱束缚的“自由”,但 另一方面也消解了群体、社会的共同理想、共同精神 (如共同的宗教信仰 ) ,抽空了个体可以从中获取价 值信念的传统源泉 ,因而 ,货币经济最终带来的是被 客观化了的金钱文化。 齐美尔指出: “表面上 , (获得 金钱的人 )能够拥有做任何事情的自由 ,但是实际上 他没有任何方向 ,没有任何确定的内容 ,这样的自由 助长了空虚感和漂浮感 ,导致个体随波浮沉于每一 个偶然的冲动。 这样的自由堪与一个缺乏安全感的 人的命运相比: 他弃绝了上帝 ,但他由此获得的自 由 ,仅为他提供了在每一个流动的瞬间制造偶像和 拜物的机会。商人整

20、天为生意忧心忡忡 ,挖空心思地 想着要把货物出手 ,他所遭遇的命运事实上和弃绝 上帝的人的命运是一样的。 当商人钱到手真的自 由 了之后 ,他就会体会到食利者那种典型的厌倦无 聊 ,生活毫无目的 ,内心烦躁不安 ,这种感受驱使他 以极端反常、自相矛盾的方式竭力使自己忙忙碌碌 , 目的是为自由 填充一种实质性的内容因为金 钱所能提供的自由只是一种潜在的、形式化的、消极 的自由 ,牺牲掉生活的积极内容意味着出卖个人价 值 除非其他价值立即增补上它们空缺后的位 置。 ”由此可见 ,在齐美尔那里 ,正因为金钱文化的 存在 ,受制于金钱的人们 ,既得不到真正的自由 ,也 无法消除由金钱文化带来的精神空虚

21、、内心烦躁、生 活毫无目的。与韦伯强调工具理性影响力不同的是 , 齐美尔将众多的社会政治问题的成因归于金钱文 化。 前面曾谈到齐美尔对于“文化的悲剧”的认识。 其实 ,齐美尔是用这一术语来表示人类产品 特 别是文化的创造物 及其心理和社会、政治的结 果的客观化 ,因此 ,在他看来 ,在现代社会中 ,个体的 创造过程和这些过程的内容或产品之间有可能出现 深刻的隔阂。 齐美尔认为 ,虽然存在着一种与马克思 将之归因于经济商品的出现的那种“拜物教”明显相 似的东西 ,但是 ,商品拜物教只是文化内容的一般命 运的一个特殊情况。随着文化的增长 ,这些内容会越 来越处于一种悖论之中: 它们最初是由主体所创

22、造 的、并且是为主体而创造的;但是 ,在它们的客观性 的中介形式中 除了两种极端的情况之外 ,它们 也采取这种形式 它们遵循着一种内在的发展逻 辑。 在齐美尔看来 ,失去精神产品前进的力量是客体 的文化逻辑 ,而不是客体的自然科学逻辑。 而且就这 方面来说 ,一旦它越过了当下消费的范围 ,就会展现 出整个技术的内在趋势。因此 ,各种各样产品的工业 生产造成了一系列有着紧密关联的、准确说来并无 需要的副产品 ,只是对于业已生成的设备的充分利 用的强制性才对之有所需求 ,技术的过程实际上要 求它由不被精神过程所需要的那些联系来完成。 齐 美尔强调指出 ,当大量的产品供应开始出现时 ,也便 引起了一

23、种从主体文化的角度看来是毫无意义的人 造需求。 换句话说 ,我们此时遭遇到某种法则的“恶 魔般的严厉” ,这种法则保证了客体在其发展中 ,“具 有一种它们自己的逻辑”。 无疑 ,齐美尔诊断出的文化悲剧与其说是人类 行动中的手段和目的的颠倒的结果 ,不如说是文化 形式的内在逻辑和个体无法吸收这些形式 ,并使其 内在化为有意义的东西的结果。 因为对他而言 ,“文 化的概念就是说 ,精神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客观性 ,借 助于这种客观性 ,主体的发展踏上了它自己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 ,整合性的和文化方面制约性的要求 被限于一种独一无二的发展之中 ,这种发展仍然消 耗其他主体的力量 ,仍然吸引它们进入它的

24、路程 ,从 而并没有把它们抬到它们自己的顶峰。 主体的发展 不可能采取其他的客体所采取的同样的道路”。当 然 ,也正因为将文化概念视为精神创造出来的独立 41 政治哲学研究 尼科 斯特尔: 知识社会 ,第 314 315页。 尼科 斯特尔: 知识社会 ,第 314页。 G. Simmel, The Philosophy of Money , London :Rutledge 传 统社会权力作用在无中介的主体之间 ,而现代社会 则借助于资本的不平等分布 ,通过非个人的社会结 构或体制发挥作用。布迪厄认为 ,文学场是历史的发 明 ,其标志是文学自主性即“为艺术而艺术”观念的 确立。 以前 ,人们认

25、为“文以载道”或者“美是道德的 象征”这一类观念是天然合法的 ,而对布迪厄来说 , 文学场是围绕着对文学的幻觉而被组织起来的 ,相 对于日常世界 ,它是个颠倒的体系 ,其特征就是它遵 循着“输家即是赢家”的游戏规则。 在布迪厄看来 ,在结构上文学场有两极: 一极是 “为了生产的生产” ,作家们创作作品只是为了给同 行看 ,因为曲高和寡 ,别人也一时看不懂 ,这当然在 经济上就容易陷入窘境 ,但是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 , 却能在未来获得较多的经济收益 ,因为以后成了名 著必然会畅销;另一极是“为了受众的生产” ,那些作 家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而创作 ,这主要就是畅销书 作家 ,当然 ,这些作品会迅

26、速获得市场效应 ,同时不 久也会被别的畅销书取代。 前者在文学艺术场上由 于具有较多的文学资本 ,因而据支配地位;后者只是 具有较多经济资本 ,因而只能处于从属地位。 因此 , 布迪厄认为 ,政治权力、经济资本、道德声誉等 ,在文 学场中只有相反的作用。当然 ,也正因为努力证明越 是受到政治权力、经济资本与道德声誉影响的文化 作品 ,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价值反而会在未来大为贬 值 ,所以 ,从本质上说 ,布迪厄不仅强调了文化作品 相对于政治权力、经济资本与道德声誉等的独立性 与独创性 ,而且 ,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关于文化只 是附属于政治的传统认识 ,缩小并弱化了政治对于 文化的影响力。 第二 ,

27、布迪厄明确指出了文化消费的形式提供 了阶级区分的“标记” ,从而引发了关于阶级区分的 重新思考。 众所周知 ,阶级区分一直以来都是建立在经济 地位之上的 ,但正是从文化社会学出发 ,布迪厄却另 辟蹊径地认为 ,文化消费的形式提供了阶级区分的 “标记” ,它在再生产和合法化社会不平等方面发挥 着关键的作用。 不过 ,由文化消费的模式所维持的 “趣味”的区分 ,并不只是将某人自身与落入社会意 42天津社会科学 2008年第 5期 乔纳森 特纳等: 社会学理论的兴起,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第 263 264页。 义范畴之中的客体联系在一起 ,而且还包含一种在 客体之间进行区分时实施判断的

28、能力 ,以及这一方 式将实践的内容给予某人地位的能力。 因此 ,文化产 品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场所 ,在其中地位差异的实质 被详细地阐述 ,并被给予了客观的地位。 在布迪厄那里 ,阶级区分的“标记”并不再像马 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说的那样是由经济地位所提供 的 ,而是由文化消费的形式所提供的 ,因此 ,阶级变 成了一个与文化相关联的概念。 布迪厄的思想显然 是带有颠覆性的 ,但是 ,从客观上说 ,这种颠覆性并 不是根本性的 ,因为 ,它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对阶级区 分与阶级本质的重新思考。 原来人们往往忽略了对 文化在区分阶级的过程中的作用的思考 ,但这是一 个客观事实 ,而布迪厄实际上提示我们 ,对于

29、阶级这 种特殊政治现象的分析应该从两个维度进行 ,即经 济与文化。 很显然 ,布迪厄的思想是开放的 ,它改变 了人们只是单一地从经济维度把握阶级现象的思维 模式 ,特别是在今天 ,随着文化在经济与政治生活中 的作用日益明显 ,这种改变显得格外重要。 第三 ,布迪厄重新阐发了阶级结构再生产理论 , 走出了强调制度设计的传统认识 ,引发了人们从文 化层面对制度问题的重新思考。 布迪厄的阶级结构再生产理论中有关“趣味”批 判的一个核心的含义是 ,社会定位的主体的能力被 固定于可以理解的制造物的性质之中;在制造物中 体现出的实践感 ,使社会行动者能够以这样一种方 式来行动 ,即它将行动者和行动定位于一

30、个情境之 中 ,并确保合理的行动将为使之成为可能的那些条 件的再生产做出贡献。对于布迪厄来说 ,客观世界是 “由作为客观化操作的产物的客体所构成的 ,这些客 观化的操作是根据与惯习运用于它们的结构相同的 结构而被结构的”。 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相同的原 则去认识、阐释和理解制造物所具有的实践的深刻 意义 ,这些原则支配着使它们自身得以被生产出来 的那些“客观化操作”。 显而易见 ,布迪厄的上述看法不仅仅对于理解 阶级结构的再生产颇有意义 ,而且 ,对于其他社会性 的构造的区分也具有一定意义 ,因为 ,这些区分实际 上是对应于一种被更好地加以细化的制度秩序分析 的。 正因为鲜明地强调客观化操作的

31、“被结构性”,所 以 ,在布迪厄的分析中 ,制度秩序不是被设计出来 的 ,而是长时期自然形成的 ,是为了适应惯习的结构 而“被结构”的。当然 ,在布迪厄那里惯习是与文化相 关联的 ,是应被看作一个文化中的“策略生成原则” 的 ,所以 ,在此他不仅反对亚里士多德、密尔等人积 极主张的制度是理性设计结果的看法 ,而且 ,最终所 强调的是文化对于制度秩序形成的影响力。 当代西 方学者阿切尔曾形象地说道: “关于文化的观念依然 模糊不清无论从哪方面看 ,文化 都只是结 构 的不起眼的配角。 ”因此 ,更进一步说 ,正是通 过布迪厄的分析 ,阿切尔的观点实际上也受到了挑 战 ,这是因为作为惯习的文化 ,

32、其结构业已具有作为 制度秩序这种结构形式形成前提条件的意义 ,由此 它显然不能再被简单地视为结构中不起眼的要素。 综上所述 ,一方面 ,从思想内容来看 ,齐美尔的 文化社会学刻意强调了金钱文化导致现代文化、现 代社会的病态发展;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则刻意强 调了惯习的存在 ,以及归属于符号资本的文化资本 所具有的权力意义。 另一方面 ,从政治哲学解读来 看 ,就共性而言 ,无论是齐美尔还是布迪厄都积极主 张文化是影响政治的重要因素 ,齐美尔是从金钱文 化出发来说明这一点的 ,而布迪厄则是从文化生产 场角度来说明这一点。 就差异性而言 ,正是从金钱文 化出发 ,齐美尔看到了文化对于政治的刚性影响力; 而从文化生产场出发 ,布迪厄则看到了文化对于政 治的软性影响力。 因而 ,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看 ,齐 美尔与布迪厄的思想实际上是具有互补性的。 43 政治哲学研究 转引自戴安娜 克兰主编文化社会学 ,第 2页。 戴安娜 克兰主编: 文化社会学 ,第 174页。 参见戴安娜克兰主编文化社会学 ,第 174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