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综合测试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38844789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选读综合测试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语选读综合测试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选读综合测试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选读综合测试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语选读综合检测一、名句填空(一)为政以德1、为政以德,居其所而 O2、道之以,齐之以,民免而;道之以,齐之以,o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 而患,不患 而患 o4、盖 无 ,和无 ,安无 o5、故远人不服,那么 以来之。来之,之。6、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而不能守也,而 o吾恐季孙之忧,不在,而在 也.(-)克己复礼7、克己复礼O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 o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8、非礼勿 ,非礼勿 ,非礼勿 ,非礼勿 o9、舞于 ,是可忍也,?10、天下有道,那么;天下无道,那么 o11、天下有道,那么政不在O天下有道,那么 O12、君子于其所不知,盖 也。名不正,那么 ; ,那么事不成;事不成

2、,那么 ; ,那么刑罚不中;刑罚不中,那么 O故君子名之必也,言之必也。君子于其言,而已矣。(三)知其不可而为之13、凤兮凤兮! !往者 ,来者 o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 !14、不仕无义。长幼之,不可废也;君臣之,如之何其废之?欲,而。君 子之仕也,也。道之不行,之矣。(四)仁者爱人15、弟子入那么,出那么, ,泛,行有,那么以学文。16、子路日:“愿车马 与朋友共,17.颜渊日:“愿无,无18,子日:“老者之,朋友 之,少者 之。”(五)君子之风19、志士仁人,无,有 o20、君子喻于,小人喻于 o21、贤哉,回也! _, -,在,人,回也 o22、饭,饮水,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3、于我o23、奚不日:其为人也,乐以,不知 o 24、乐水,乐山。动,静。乐,寿。25、曾子日:“土不可以不, o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不亦远乎?” (六)周而不比26 君子 而不, 小人 而不 o2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友,友,益矣。友 ,友,友,损矣。28、君子不以言,不。29、君子以文 , o(七)诲人不倦30、不启,不发。举,那么不复也。31、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之;由也,故。”(八)高山仰止32、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 而笑,曰:“?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小人学道 也。曰

4、:“二三子! o前言戏之耳。”33、颜渊喟然叹曰:“ , o 在前,在后。夫子我以文, 我以礼,欲罢不能。既 吾才,如有所立,虽欲从之,。”(九)沂水春风34、鼓瑟,铿尔。,对曰:“异乎三子者之35. 者,春服,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风乎, o36、夫子 叹曰:“!”(十四)中庸之道37、子贡问:“师与商也?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那么? ” 子曰:“o,38君子,小人 o39、不如乡人之,其 o40、乡原,也。二、写出10个出自论语中的成语。16273849510三、把以下语句组成前后衔接、语意连贯的段话。(只写句了的序号)一是贪恋高官厚禄,放弃原那么,与季氏沆源一气 在

5、去留问题上,孔子的气节为后世树立 了楷模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当时孔子有两条路可以走 一是坚持原那么, 丢掉荣华富贵 他坚定地选择了后者,弃大司寇之位如弃敝屣,开始了漫长的颠沛流离的生 活四、阅读论语与周礼相关的言论,回答以下问题。【原文】2 3子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J【原文】3 14子日:“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原文】31孔子谓季氏,“八伶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原文】6 25子日:“飙不飙,飙哉!毓哉!”【原文】162孔子日:“天下有道,那么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那么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

6、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 那么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那么庶人不议。”【原文】127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日:“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原文】12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 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周礼”的理解。五、山东曲阜孔庙前有一副对联“德侔天地,道贯古今”,请简要阐释你对这副对联的理解。六、简述论语中的“仁”有哪些内涵?七、有学者认为:“孔子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

7、会的构建与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推 动作用,从孔子思想中甚至可以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依据。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为什么?四、答:1、孔子认为西周是完美理想的社会,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2、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确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 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经、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 )o 3、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 度。所以孔子强调“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 者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样,到了这一步叫忠

8、了,所以忠臣必出孝子之 门。)4、礼的作用: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礼就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与法律互 补,其作用有时甚至比法律更大,所以,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 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六、答: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 地位。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 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 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四个

9、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 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到达“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 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到达“仁”的理想境界。说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 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 要明确对“仁”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儒学继承者不断加以强 化。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说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二、“仁”的价值内涵。从

10、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 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开展的 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到达理想人格的问题,“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表达就是“己 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 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 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表达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 社会开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开展的关切,

11、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 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三、“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保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 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 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 己的思想,是到达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表达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 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开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

12、上有问 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到达“仁”的境界的。四、“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 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开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 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表达, 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 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那么的事,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 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那么,多少“仁

13、人志士”在此原那么的指 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总之,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到达“仁”的境界,有 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 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 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 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 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工七、答:近代以来,中国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

14、样关注社会和谐问题,很显然,这是因为近代以来 中国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开展。世界在瞩目中国,中国人在思考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不管 哪个国家或社会,只有在基本消除外患与内乱之后,在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之后,才有可能考 虑社会的多元化协调健康开展。我们感慨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更冷静思索如何构建中国的和谐 社会。毫无疑问,任何社会的进步都首先应该是观念的进步。和谐社会是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当然 也是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协调与和谐。社会观念一定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没有民族文化 的根基,就没有民族的立足点,就缺少民族的自立与自信,从而难以真正吸纳世界上其它的优秀 文化成果。我们认为,在构建中国社会主

15、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比近代以来的任何时期都 特别珍视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把孔子智慧作为最基本的文化支撑。一、和谐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不懈追求和谐,即和睦协调。“和”有相安、谐调之意,又有平静、祥和之意。两汉典籍中,“和谐” 已被广泛使用。先秦典籍虽然还未见“和谐”一词,但和谐思想早已十分丰富。我国古代非常重 视和谐,古籍中谈到和谐问题者比比皆是。例如,在尚书中,已经有不少明确谈论和谐问题 的材料。人类文明形成以后,就应当有人思考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问题。尧舜时期如此,三代更是这样。 周代,为政治国更加重视人文教化。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周公制礼作乐,从而奠定了中国礼乐 文明的基调。周代实行分封

16、制度,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大批功臣、亲戚以及臣服于周朝的部族首 领成为周天子的大臣,而他们又继续分封,逐步建立起了周朝的统治体系。左传桓公二年说: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土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 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在周朝这样的统治系统中,权利与义务都有明确的规定, 从上到下,各司其职,只有如此,周朝的政治才能稳固。周礼是周人政治的根本制度,是周人追求社会平稳运行的结晶。在周礼中,周朝的 社会管理系统已经到达了空前的完备程度,它把官僚机构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 冬官六个部门。天官冢宰总管百官、朝廷以及国家大政,是王的直接辅佐;地官司

17、徒主管教化以 及分封土地、处理民事,春官宗伯主管祭祀鬼神和礼仪活动,夏官司马主管军队和战事,秋官司 寇主管诉讼和刑罚,冬官司空主管手工业及其工匠。在这六个部门之下,各分设几十个属官,形 成一个比拟细密的管理体系。从总体上讲,整个周官系统都是为了追求社会的和谐,他们希望通过社会的管理,到达一个 更高的境界。为了到达社会和谐的目标,对于社会民众,从外在的约束到内在的自觉,几乎无所 不有考虑。在社会政治与人际和谐方面,周礼就有许许多多更为具体的规定,例如地官司徒 “帅其属而掌邦教”,大司徒的职责之一是“施十有二教”,具体说来:“一日以祀礼教敬,那么 民不苟;二日以阳礼教让,那么民不争;三日以阴礼教亲

18、,那么民不怨;四日以乐礼教和,那么民不乖; 五日以仪辨等,那么民不越;六日以俗教安,那么民不偷;七日以刑教中,那么民不藤;八日以誓教恤, 那么民不怠;九日以度教节,那么民知足;十日以世事教能,那么民不失职;十有一日以贤制爵,那么民 慎德;十有二日以庸制禄,那么民兴功。”除了教民懂得敬、让、亲、和,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还对出现的种种问题做了周到的考虑, 如地官司徒中专有负责排解调和民众纠纷或有怨恨而相与仇恨的官员。这种官员称为“调人”, 据周礼记载:“调人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调人拥有一定的属员。周礼调人: “掌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凡过而杀伤人者,以民成之,鸟兽亦如之。凡和难:父之雕,

19、 辟诸海外;兄弟之雕,辟诸千里之外;从父兄弟之辘,不同国。君之豌视父,师长之雕视兄弟, 主友之饿视从父兄弟,弗辟,那么与之瑞节而以执之。凡杀人有反杀者,使邦国交跳之。凡杀人而 义者,不同国,令勿解,雕之那么死。凡有斗怒者成之,不可成者那么书之,先动者诛之。”调人掌 理调解万民之间的仇恨,对于过失而杀伤人的,集合人民公议而和解,过失杀伤他人所畜养的鸟 兽也是一样。还有一套调解仇恨的原那么,对于杀父之仇、兄弟之仇、从父从兄弟之仇,对于杀君 之仇、杀师长的冤仇、杀所居异国的君主与朋友的冤仇等都有一定的处理方式,视不同情况不同 对待。对于人民言语相斗,加以和解,不愿和解的,记载事情发生的本末缘由,有先

20、行报复的, 要加以责让挞罚。对于周礼所反映的周人的管理制度,前人论述已经很多,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第一,由 于种种原因,我们以前对周代社会管理的水平估价严重缺乏,人们对周礼成书时代的后置便 是最为具体表现之一。第二,周礼是我国先人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成果,周礼不仅不像 现在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成书很晚,而且在此之前,它已经过了上千年的历史积累,是周初思想家 继承夏商以来的社会管理经验,从而斟酌损益,抉择去取的结果。周代的礼乐文明是整个中国传统文明的基石,就像周礼乃是“损益”夏商之礼而来那样,周 礼对后世中国封建政治的影响可谓既深且远。中国历代都在追求政治稳定,上下协同,因而也就 不断地调整制度,推陈出

21、新。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旨都是如尚书无逸中周公所说“用 咸和万民”。二、孔子的“大同”思想与社会和谐中国历代对于和谐社会的追求集中表达在“大同”社会政治思想上。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 诸侯征战不断,在这样的岁月里,人们自然更加向往和谐,希望战争停息,邦国和平安宁。孔子 认为,这是礼崩乐坏、政治失序带来的恶果,他总结历史,反思现实,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主张, 形成了他的儒家理论学说。孔子希望重整社会秩序,恢复古代圣王之治,他对于社会政治的最终 追求,就是他的“大同”社会理想。据孔子家语,孔子关于“大同”理想的表述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

22、 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人。是以奸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不作,故外户不闭。谓之大同。孔子认为,“大同”是指的大道实行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天下是人们所公有的,选举贤 能的人为政,人与人之间讲求诚信,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亲爱自己的双亲,不只保护自己的 子女,使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够安享晚年,所有的壮年人都有用武之地,年老丧夫或丧妻及失去父母、残疾的人都得到很好供养。人们痛恨财物被丢弃在地上,被糟蹋浪费,但并不一定为自己所 有;痛恨力气不出于自身,但并不一定为别人效命。因此阴谋诡计被遏制而不能施展,劫掠偷盗、 叛逆犯上的事也不会发生,所以外出也不用

23、关门闭户。孔子认为,“大同”是曾经存在的社会,它存在于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时 期。孔子认为,这是一个十分理想的社会状态。“大同”的“同”,郑玄注礼记礼运曰: “同,犹和也,平也。”郑玄以“和”、“平”释“同”非常正确,“大同”社会正是人类之间 “和”的理想状态。据论语子路,孔子还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 语此处的“同”是苟同、无原那么的趋同,与“和”有别,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同”与“和” 的矛盾,它只是说明“同”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和”而已。孔子关于“大同”的论述中, 在这样的社会里,“圣道”大行, 相处,互相扶持;彼此没有争斗, 其用,人人各尽所能,盗贼不作,

24、处处都可以理解成为他在诠释或描述着一个“和谐”的社会。天下为公,社会管理者惟贤是举,选才任能;人与人之间平和 各尽其力;社会上的每一个人生活都能够得到保障,而且物尽 夜不闭户。很显然,没有“和”,就没有这一切,人与人之间 就不能相互扶持,就没有人人各得其所,就没有社会风气的井然有序。可以说,人人都希望生活 在这样的和谐社会里。孔子的大同理想是社会富足前提下的和谐,它与不少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主张不同。孔子的 大同思想,追求的不是局部的和谐,而是整个社会的和谐,这一点十分重要。按照孔颖达礼记礼 运疏的解释:“是谓大同者,率土皆然,故曰大同。孔子有家国天下的胸怀,由此, 他的思想影响了无数的中国人。

25、例如,晋代的陶渊明曾经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他描述道:“林 尽水源,便得一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这是陶渊明理想中的和谐社会,其中既有孔子思想的影子, 也有道家的思想因素,显然,这种超脱虽有对美好生活的超然向往,而更多地透露了人们被世事 所累时的逃避与解脱。为了政治理想的实现,历史上的仁人志士都在不断努力着、思想着。宋代的李纲以“病牛” 作比,他写到:“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明 代的吕坤那么追求一个“清平世界”,呻吟语卷五治道记载了他的说法:“六合之内有一 事一物相陵夺假借,

26、而不各居其正位,不成清世界;有匹夫匹妇冤抑愤懑,而不得其分愿,不成 平世界。”但是,“众生皆饱”、“清平世界”的到来是艰难的,直到近代,人们仍然在不断为这样的 理想而奋斗,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提出“天国”理念,向往天下男子尽兄弟,天下女子皆姐妹, 公布天朝田亩制度,希望天下人共耕天下之田,他们认为应当“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后 来,康有为继承孔子的“大同”思想,提倡“世界大同”,主张在礼记中取出礼运篇, 与儒行、大学、中庸合为“四记”,以代替宋儒的“四书”,作为儒家的基本典籍。 再后来,孙中山也曾以“大同”理想作为自己的最高政治追求。三、孔子学说体系就是建立和谐社会从本质上讲,孔子的思想是关于

27、社会政治的思想,孔子的学说是关于社会治乱问题的学说。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但归根结底,孔子的思想学说都紧紧围绕着一个主题,那就是建立一个有 序的社会,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值得重视的是论语篇的记载,该书首篇学而中记曰: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和”。所谓“和”,即和合或人心和顺,指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睦、和谐。 贾子道术:“刚柔得道谓之和,反和为乖。”“和”为礼之所有,行礼以和为贵,和可以 看成礼。礼主分,乐主和,故梁皇侃、宋邢曷有“和谓乐也。乐主和同,故为乐为和”的说法。本章论述“以和为贵”和“以礼节和”思

28、想。有子认为,礼的作用,以和为贵,从前圣王治 国,都以和合为好,无论大事、小事,都以此为出发点,按此原那么行事。“和”指的是乐,这里 所说的“和”也可以看成是“人和”。人和就是人心和顺,使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但有时候, 如果知道和合可贵而一味和合,也就难以行得通了。这里是讲行礼与贵和的关系,礼贵得中,知 有所节,那么知所中,能得中庸之常道,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无论对人、家庭还是对社会、国家, 乃至整个世界,“和”都极重要。要保持“和”,重要的是守礼、有道。论语首篇记述有子关于“和”的论述,实际是借有子之口明确了孔子思想体系的本质方 面。“大同”社会是孔子的追求的政治理想,他推崇先王,宣扬“先王

29、之道”,为了达至“圣王 之治”,他进行过很多的论述”。孔子心目中的古代“明王”,其治理天下都已经到达了和谐的 状态。他们的做法无非是用人得当,其行身正,乐善好施,政平民和。在孔子家语执辔篇 的记载中,孔子心目中的理想政治乃是“壹其德法,正其百官,以均齐民力,和安民心”,就是 “令不再而民顺从,刑不用而天下治”。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仁”、“礼”、“中庸”、“道”、“义”、“和” 等等都是其有机的组成局部。以前,在孔子研究中,何者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学者们的看法却有 重大分歧。学术界多数人强调“仁”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认为“仁”应该是孔子思想的核 心;有的那么认为“礼”贯穿于孔

30、子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史学、教育等思想中,孔子之学 就是礼学,它从大到细,面面俱到,“礼”应该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另外,还有的人认为孔子的 思想核心是“道”、是“和”、是“中庸”等等。其实,细细想来,在孔子思想核心问题上的分 歧,主要是人们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认识上存有不同的认识,例如使用的方法不同,对材料的占有 与分析理解有异等等。我们认为,要对孔子思想核心有正确的认识,关键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必须看到孔子思想是一个动态开展的过程。在他人生的不同时期,他的思想所表现出 来的具体特征亦有不同,这就是必须认识到孔子思想开展中的阶段性表现。他的思想产生的早期, 他关注最多的是“礼”,即周礼,他念

31、念不忘以周礼重整社会,他被社会广泛认可,也是他精通 周代的礼乐制度。以后,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更加深化,他到处推行自己的主张,企图用自己的 学说改造社会,但事与愿违,处处碰壁。他不得不思考“礼”之不行的深层原因,于是,他开始 越来越多地提到“仁”,议论“仁”与“礼”之间的关系,使他的仁的学说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和 完善。进入“知命”之年之后,孔子的人生境界逐渐提高,以至于最后到达了 “从心所欲不逾矩” 的佳境。他晚而喜易,并作易传,对自己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具体的阐发,他的“中庸” 的方法论观点也臻于成熟。如果把孔子的一生进行这样整体的分析,或许会有助于对其思想核心 问题的理解。第二,孔子是一位思想家,

32、首先是一位政治思想家。他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更 关注社会政治问题。但是,归根结底,孔子的思想都是围绕社会政治问题阐发的。他谈论“礼”, 是希望社会上下有序,政治安定;他谈论“仁”,正是为了人们自觉地遵守“礼”,以之为手段, 他的“仁”的学说乃围绕政治统治来阐发。认真研究孔子的“礼”的政治思想,不难发现,他的 这一思想乃是激愤于“天下无道”的现实,希望发扬“先王之道”,最终归宿乃是建立“有道” 之世。所以,有学者认为,孔子思想中,“道”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进一步分析,那么孔子的 “道”,其实就是他理想的“大同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和”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位置就 显而易见了。从以上的

33、分析看,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社会和谐问题乃是孔子思考的根本问题。孔子也的 确常常说到“和”,在孔子丰富的思想宝库中,他的论述总是围绕着“和”,他希望通过各种方 式到达思想上的统一,行动上的一致,社会上的协调,国家中的安宁。而说到底,就是一个“和” 字。“和”既是调和的手段,更是和谐的状态,孔子希望到达一种和谐的状态,和平的环境,和 洽的气氛,即到达一种远比“和”的手段更高、更深、更广的和谐机制。四、孔子智慧是社会开展的不竭源泉孔子与儒家的哲学是一种关于和谐的哲学,它追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孔子和儒家不仅讲人 与自然的和谐,也讲人与社会的和谐,讲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儒家哲学影响了无数亿万的中国人,

34、影响到了历代中国社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孔子智慧在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中将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文化动力。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要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显然,和谐社会不仅仅是经济的快速开展,也不仅仅是一个社会 的稳定,它要求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实现。按照这样的目标,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 少应当具备如下特征:首先,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以维护社会的稳定;第二,要协调各方面的利 益关系以维护社会的公平;第三,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气氛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第四,要调动 一切积极因素以增强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五,要处理好人与自

35、然的关系以保证可持续开展。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人与人之间应当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 要以和谐为基准,从而安邦兴业,而最为紧要的还是应当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 处。这其实正是千百年来无数中国人所孜孜以求的梦想,从本质上讲,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本 质认识的深化和开展。毋庸讳言,我国目前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离真正的社会和谐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然而, 尽管构建和谐社会知易行难,但作为一个既定的奋斗目标,我们应当不懈地努力,俄国作家柯罗 连科脍炙人口的名篇火光所描述:火光冲破朦胧的夜色,明明在那儿闪烁。不过船夫是对的: 事实上,火光确实还远着呢然而,火光啊毕竟毕竟就在前头!既然和谐社会是一种很 理想的社会模式,那么,构建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永不停止的努力方向,而我们要做的便是加劲 划桨,直至到达理想此岸。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吸取孔子的智慧。其实,自从上个世纪以来,中华 传统文化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断裂,这种断裂的不幸不仅表现在文化传统的中断,更造就了一批否 定传统的学人,他们不理解本来面貌的孔子儒学,从而丧失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但是,文 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没有自身文化的“民族”将是十分危险的,甚至难以称得上是民族。民族 的兴旺与兴旺,其根本标志应当在于其民族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