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尔凯郭尔之影与鲁迅的易卜生观.pdf

上传人:奉*** 文档编号:3877930 上传时间:2020-11-0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23.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克尔凯郭尔之影与鲁迅的易卜生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克尔凯郭尔之影与鲁迅的易卜生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克尔凯郭尔之影与鲁迅的易卜生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尔凯郭尔之影与鲁迅的易卜生观.pdf(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比较研究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11期 克尔凯郭尔之影与鲁迅的易卜生观 易卜生的气质和思想暗合了现代中国的 文化变革需求 ,致使那个时期的文化人较普 遍地接受了易卜生的影响 。现代许多杂志都 曾为易卜生出过专号 , 较著名的有: 1918 年 的新青年专号( 4 卷 6 号) ,1928年的小说 月报专号( 19 卷 1、 3、4、 5 号) ,1928 年的奔 流专号( 1 卷 3 期) 等 。但是 ,普遍的时代精 神并不能遮蔽个体之间的微妙差异 。一个有 着独特个性的作家的文化接受绝非一般性的 知识贩卖 ,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相遇 ,空泛 的文化接受概念并不能穷尽其中的奥秘 。 比如,那个

2、时期许多作家都不同程度地 接受了易卜生的影响, 但是每个作家的易卜 生观却各有不同 。即使同处于一个精神星空 之下 ,每个作家也都是带着各自独特的“理解 前结构”趋近于他的影响源的 。鲁迅也正是 带着他独特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结构步入易卜 生的心灵广场的 ,那么他建构的易卜生雕像 自然不同于其他作家。也就是说 ,鲁迅的易 卜生观是鲁迅式的。 鲁迅的人生经历与性格倾向的确与易卜 生多有暗合之处 。比如 , 早年都曾经历家道 中衰的精神刺激 。鲁迅自不待言 , 易卜生 8 岁时父亲破产。“这可怜的人在兴旺时因慷 慨 而出名, 据着开阔的桌子 , 常请亲友到他 的家里来的。现在这家只以最节省的方法过 活

3、,但那些曾经受他恩惠的人们此刻都不再 理他了” 。 这与鲁迅对自身少年经历的忆叙 何其相似。两人都自幼喜恋美术 ,并将这种 兴趣延续到晚年 ,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 搜集 ,竟成了易卜生晚年的重要趣味之一; 鲁 迅更是在晚年不遗余力地搜求东西方各种版 画。他们两人都曾浸染于医学 ,文学的成功 使易卜生放弃了学医志愿, 鲁迅则干脆弃医 从文 。尤其是家道中衰的经历使两人成为真 正的个人并且终生对独异个人满怀情感认 同。哈孚洛克蔼理斯认为, 父亲的破产“在 伊孛生的性格开展上有绝大的影响” ,“伊孛 生在他的幼年时代已经达到了斯笃克曼在最 后达到的那种堂堂的孤立与对同市市民的反 抗之点了” 。 这

4、种由于早年家庭变故而导致 的对于“群”的疏离倾向在鲁迅那里也表现得 十分突出, 从而形成生命中独特的被逐感与 被抛感。鲁迅早就有“逃异地” 、 “寻异人”的 念想 ,这种念想在留学日本时期仍然追随着 他。周启明这样解释当时在日本“千叶 、 金泽 等处都有医专 ,而鲁迅挑了偏远的仙台”的原 因: 只“因为他在东京看厌了那些富士山 们,不愿意和他们为伍”。当时只有仙台医专 因为偏远尚无留学生入学 ,“这是他看中了那 里的唯一理由” 。 甚至可以说 ,鲁迅的一生 就是一个不断逃离“群”的遮蔽与追杀的痛苦 过程 。对独异个人的呼唤之声一直伴随到鲁 迅的晚年 。相似的经历形成了相似的精神气 质,他们虽未

5、曾谋面 ,但在精神漫游之途中可 以称得上是一对伟大的同伴。因而鲁迅对易 卜生的接受就决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应答 , 而是一种精神气质的共鸣, 而且这种共鸣源 于鲁迅生命深处的血脉, 是一种挥之不去的 情结 。 据周启明回忆 ,鲁迅在日本时期“最喜欢 伊勃生的著作” 。 这与日本当时的精神氛围 60 有很大关系。易卜生最早进入日本语思想大 概是从 1892 年由坪内逍遥写的一篇文章 ,之 后易卜生的文字陆续出现于日本。1893 年 出版了人民公敌和玩偶之家的节译本, 1897年出版了勃克曼 , 1902 年出版了玩 偶之家的全译本, 1903 年出版了布兰特。 易卜生于 1906 年 5 月 23

6、 日逝世, 日本文化 界借悼念之机于当年 9 月在著名的早稻田 文学刊发易卜生专号 。1907 年在东京成立 了“易卜生学会” , 每月讨论一次因而影响甚 广。受此文化氛围的影响 ,留日时期的鲁迅 对易卜生就已相当熟悉。据黄乔生研究, 鲁 迅购读的有关易卜生方面的书籍主要有以下 几种 : 评传三种 ,分别是勃兰兑斯的亨利克 易卜生( 评传, 内附易卜生致勃兰兑斯的 12 封书信,有资料表明 ,鲁迅在东京时就已读过 此书) 、 恩斯特( P . Ernst) 的亨利克易卜生 和卡勒( B . Kahle) 的易卜生、比昂松和他们 的同时代人 。还有易卜生戏剧多种。前期 主要为德文本, 后期主要为

7、日文本。 在鲁迅 的早期论文中易卜生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上。在文化偏至论中, 他把易卜生与斯蒂 纳、 叔本华 、 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等彻底改变了 人类哲学( 文化) 走向的“先觉善斗之士”相提 并论 ; 在摩罗诗力说中 ,他把易卜生与拜伦 相提并论。他肯定的是易卜生那种敢于同 “群敌”抗争的个人独立意志。“盖人既独尊, 自无退让 ,自无调和 ,意力所如 ,非达不已,乃 以是渐与社会生冲突, 乃以是渐有所厌倦于 人间 。若裴伦者 ,即其一矣” 。而“所谓舆论, 实具大力, 而舆论则以昏黑蔽全球也” 。“此 其所言 ,与近世诺威文人伊孛生( H . Ibsen) 所 见合, 伊氏生于近世 ,愤世俗之

8、昏迷, 悲真理 之匿耀,假社会之敌以立言 ,使医士斯托克 曼为全书主者 ,死守真理, 以拒庸愚, 终获群 敌之谥” 。鲁迅肯定了这种“处世之道” ,并感 叹道: “地球上至强之人, 至独立者也 ! ” 这 就是鲁迅早期的易卜生观 。值得特别指出的 是这个易卜生是作为克尔凯郭尔的诠释者的 易卜生。正是由于经由克尔凯郭尔步入易卜 生,所以, 鲁迅的易卜生形象特别突出了其与 庸愚社会冲突并且抗争的作为“卓尔不群之 士”的一面 。 在文化偏至论中 , 鲁迅在论及克尔凯 郭尔之后紧接着指出: “其后有显理伊勃生见 于文界,瑰才卓识 , 以契开迦尔之诠释者称 。 其所著书 , 往往反社会民主之倾向 , 精

9、力旁 注,则无间习惯信仰道德 ,苟有拘于虚而偏至 者,无不加之抵排。更睹近世人生 ,每托平等 之名 ,实乃愈趋于恶浊,庸凡凉薄, 日益以深 , 顽愚之道行 , 伪诈之势逞, 而气宇品性 ,卓尔 不群之士, 乃反穷于草莽, 辱于泥涂 ,个性之 尊严, 人类之价值 , 将咸归于无有 ,则常为慷 慨激昂而不能自已也 。如其民敌一书, 谓 有人宝守真理, 不阿世媚俗 , 而不见容于人 群,狡狯之徒, 乃巍然独为众愚领袖 ,借多陵 寡,植党自私, 于是战斗以兴, 而其书亦止: 社 会之象,宛然具于是焉。 ”在这里,易卜生被作 为克尔凯郭尔的“诠释者”引入论述 。此论述 如果考证其材源应当在勃兰兑斯的易卜

10、生 论中 。据方锡德研究,鲁迅最早得知克尔凯 郭尔就在此文中 。勃兰兑斯在文中指出: 在 人民公敌中 ,“易卜生以前从未如此有力地 宣扬过这一教义,即多数人总是错的。确实 , 此剧得出了基尔克戈德式的似非而是的结论 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是最孤立的人 。在写 布朗德一剧时, 易卜生还没有像在此剧中 那样紧密地追随基尔克戈德的脚步 。这位伟 大的思想家在人民公敌问世前约三十年就 去世了。他的一生就是这一教义的例证 。但 却在此剧一批栩栩如生又带有幽默和辛酸讽 刺的人物的相互作用中得到了阐明 。这又为 基尔克戈德本人所不及” 。 在这里勃兰兑斯 是把易卜生作为克尔凯郭尔的文学阐释者来 看待的。鲁迅在文

11、化偏至论中的易卜生论 是与此相符的 。 那么, 鲁迅是不是确实接受了克尔凯郭 尔的影响 ? 如果接受了克尔凯郭尔的影响 , 61 这种影响又对于鲁迅接受易卜生的影响产生 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这是我们下面将要关注 的核心问题。 关于克尔凯郭尔在中国的接受情形, 刘 小枫指出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 尼采 和克尔凯郭尔都已进入汉语文化界, 但汉语 知识人很快就亲近尼采, 诠释尼采者趋之若 鹜,对 Kierkegaard 一直陌生 ,未见过有哪位文 化名人亲近过他 。 ”应当说此论是不十分恰 切的。其实 ,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 鲁迅、李 石岑、冯至等人都曾不同程度地亲近过克尔 凯郭尔。其中尤以

12、鲁迅与克尔凯郭尔的关系 最值得重视 , 只是尚未引起鲁迅学界的足够 重视 。 克尔凯郭尔最早是中经日本这一中介而 与鲁迅相遇的。自 19世纪末始, 日本知识界 热衷的研究对象是广义的存在主义思潮, 甚 至逐渐压倒了 19 世纪中叶以来对孔德、穆 勒、 斯宾塞等强调感觉经验和道德实证主义 的尊崇 ,这一精神倾向深深触动了留学该国 的鲁迅的思考。鲁迅注意到一批唯意志论者 和强调个体生存的哲学家 ,他们包括叔本华、 斯蒂纳和尼采以及克尔凯郭尔 。他阅读了克 尔凯郭尔文学性作品诱惑者的日记以及他 和女友的通信集索伦克尔凯郭尔及其对 “她”的关系 , 还有德文传记作为哲学家的 索伦克尔凯郭尔。从鲁迅早年

13、的长篇论文 文化偏至论中可以看出, 当年他对西方整 个近现代文明史已经有了一个较清晰的把 握。他批评18、19 世纪文明中的“重物质 ,轻 个人”之弊病 , 结合当时中国思想变革之急 需,鲁迅倾尽全力呼唤那些“其自觉之精神, 自一转而之极端之主我”的“先觉善斗之士”。 并把克尔凯郭尔等人“不和众嚣,独具我见之 士”所代表的精神视为“二十世纪之新精神”。 在鲁迅的心目中 ,克尔凯郭尔是西方现代个 体生存哲学系统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成员 。鲁 迅在当时有限的资料条件下给予了克尔凯郭 尔以充分的重视 。克尔凯郭尔批评黑格尔所 代表的思辩哲学全神贯注于世界历史而完全 忘记了做一个人有什么意义 , 他认为他

14、的时 代最大的病症就是对于个人的轻蔑 。鲁迅指 出: “至丹麦哲人契开迦尔则愤发疾呼 ,谓惟 发挥个性, 为至高之道德, 而顾瞻他事 ,胥无 益焉 。 ”即便是“汉语学界欠缺对基督教思想 传统的最低限度的知识积累 , 妨碍了对克尔 凯郭尔的思想品质( 尤其是基督教神学方面) 的恰切辨识” , 但这并不能彻底阻断汉语知识 人源于汉语文化语境的现代变革而通向克尔 凯郭尔的精神通道 。的确 , 克尔凯郭尔自称 是一位基督教作家 ,他的“基本主题仍然是信 仰问题,如他本人一再伸言的 ,他的全部著作 只围绕着一个中心 : 如何成为一个基督徒,成 为一个基督徒的生存意义是什么” 。 在如何 成为基督徒的问

15、题上, 克尔凯郭尔认为最为 关键的莫过于先成为一个真正的个人 ,在他 看来 ,信仰问题是一个纯粹的个人生活事件 。 这是他从神学波及到哲学的最为关键的一 步,也是克尔凯郭尔思想中最具革命性的一 点。也正是这一点构成了他思想中最具经典 性的张力之一 。这一“思想的现代性事件”表 明: “思想被引向个体的生存差异 ,成为偶在 的个体的我的呢喃, 哲学言述不再围绕普遍 性知识 ,而是围绕着这一个人 。 ”论已至 此,我们已较清晰地彰显出克尔凯郭尔思想 的一个关键性层次 ,即个体生存论层次。这 正是鲁迅步入克尔凯郭尔思想广场的通道 。 而由于到鲁迅一代文化人已逐渐将民族衰败 的深层根源勘定在传统文明对

16、个人的遮蔽 上,应当说 ,鲁迅是在克尔凯郭尔的思想与中 国的文化变革需求之间找到了关联点的 。 晚清以来, 中国人的思考逐渐从单纯的 器物文化转移到人的方面来。但是 ,对人的 问题的认知也经历了一个思考理路的重大变 动。严复在对西方富强之秘密的破译上, 虽 然看到了人的问题的重要性 , 但他置重的重 心仍然在所谓的“公心”方面 ,在多数场合他 都将个人看作是促进“民智民德”以及实现国 62 家整体目的的手段。梁启超对人的问题的认 知也置重于“群”的方面。张灏认为 :“梁最关 心的不是个人的权利 ,而是群体的集体权利, 或更具体地说是中国的国家权利。 ”“这样,梁 在新民说中对个人权利所作的激动

17、人心的 辩护带着一种强烈的集体主义特色 。一部 分之权利 ,合之即为全体之权利,一私人之权 利思想 ,积之即为一国家之权利思想。故欲 养成此思想, 必自个人始 。 ” 11可见, 梁启超 仍然持个人工具论。 在对人的问题的认知上, 至王国维 、 鲁迅 诸人方为之一变 ,他们认为欲达国家之目的 必先彰显个人之价值 。这一变可视为中国思 想从近代向现代过渡的标志与象征 。首先是 日本的思想新倾向影响了敏感的王国维和鲁 迅,他们以此为契机超越了洋务派的物质文 明论和维新派的近代民主论。王国维入于康 德而直抵叔本华和尼采, 而浸染于叔本华的 唯意志悲剧论 ,并最终将思考勘定在个人生 命一维 。姚锡佩认

18、为 : 从鲁迅留学日本时期 的购读书目来看 ,这些书的作者包括克尔凯 郭尔在内“都是从个人的存在中感到生存的 困惑, 最后选择了孤独的个体存在。而正是 这种无助的孤独 ,使他们不再按人们习以为 常的思路 ,从政治、 历史、社会 、 经济等方面来 观察时代 ,而是透过自己内心的反省,直觉人 的存在先于物质 。因此, 他们给予鲁迅的,并 非是点滴言行 ,而是一种新型的、深沉的、整 体的 、 有智的审视人生的态度 ,这就使鲁迅毕 生的思路, 以无限的反省为媒介” 。 12这真是 一种深刻之论。正是鲁迅完成了由“群”的人 向“个”的人的重心位移。虽然鲁迅并不是从 基督教知识背景切入克尔凯郭尔思想, 但

19、鲁 迅已紧紧抓住了克尔凯郭尔思想的核心即个 体生存论 。克尔凯郭尔“个”的思想已融入到 鲁迅对中国问题的思考和对自身文化人格的 模塑和定位上去 。鲁迅早期认同克尔凯郭尔 之“惟发挥个性 ,为至高之道德”的思想。克 尔凯郭尔认为个人被遮蔽于“类”与“群”中从 而泯灭于大无 ,这是一种最为可怕的精神褫 夺。在破恶声论中鲁迅指出: “寻其立意 , 虽都无条贯主的,而皆灭人之自我 ,使之混然 不敢自别异,泯于大群”。正是克尔凯郭尔诸 人的个体生存论引领鲁迅超越了洋务派和维 新派而设定出属于自己一代人独有的救国方 略:“将生存两间, 角逐列国是务, 其首在立 人,人立而后凡事举 ; 若其道术 ,乃必尊个

20、性 而张精 神。 假不 如是 , 槁 丧且 不俟 夫一 世。 ” 13这振聋发聩之声标志着现代思想在中 国的真正诞生 。 抛开鲁迅的人生经历不谈 ,仅以知识结 构言之,应当说克尔凯郭尔是鲁迅接受易卜 生影响的“理解前结构”之一。正是由于鲁迅 是踏着克尔凯郭尔之桥而步入易卜生的心灵 世界的,所以, 鲁迅无意识放大了易卜生强调 独异个人与社会抗争的侧面 , 即鲁迅更多的 是从个体生存论哲学的角度来理解易卜生 的。这里的易卜生是作为现代个体生存论哲 学的开启者的克尔凯郭尔的诠释者而存在 的。在文化偏至论中, 鲁迅在论及克尔凯 郭尔之重主观时紧接着指出: “伊勃生之所描 写,则以更革为生命 ,多力善斗

21、 ,即迕万众不 慑之强者也。夫诸凡理想 ,大致如斯者 ,诚以 人丁转轮之时 ,处现实之世, 使不若是 ,每至 舍己从人 ,沉溺逝波 ,莫知所届 ,文明真髓,顷 刻荡然; 惟有刚毅不挠 ,虽遇外物而弗为移 , 始足作社会桢干。排斥万难, 黾勉上征 ,人类 尊严 ,于此攸赖 ,则具有绝大意力之士贵耳。 ” 在这里鲁迅突出了易卜生强调以孤独者的强 力抗争社会俗见的精神。在易卜生那里, 独 异个人总是处于和普通社会公众意见冲突对 立的位置上。这一基本思考架构也同样反复 出现于鲁迅的意识深处。他把这一冲突对立 的双方分别表示为“个人的自大”与“合群的 爱国的自大” 。前者“就是独异 , 是对庸众宣 战”

22、。“他们必定自己觉得思想见识高出庸众 之上, 又为庸众所不懂 ,所以愤世疾俗 ,渐渐 变成厌世家, 或国民之敌 ” 。而后者则“是 63 党同伐异 ,是对少数的天才宣战” 。但因为他 们人数极多,“只须用mob 的长技, 一阵乱噪, 便可制胜”。 14这简直就是对易卜生名剧国 民公敌的主题阐释 。1923 年 12 月 26 日鲁 迅在北师大的著名演讲娜拉走后怎样中在 论及易卜生的娜拉时紧接着谈了下面一段 著名的话 :“群众 , 尤其是中国的, 永 远是戏剧的看客 。牺牲上场, 如果显得慷慨, 他们就看了悲壮剧; 如果显得觳觫 ,他们就看 了滑稽剧。 ”面对这样的群众 ,欲振拔文明就 必须呼唤

23、敢于向社会俗见宣战的精神界战 士。在破恶声论中, 鲁迅热烈期待在扰攘 的世界中能“洞瞩幽隐 , 评骘文明 ,弗与妄惑 者同其是非,惟向所信是诣,举世誉之而不加 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 ,有从者则任其来, 假 其投以笑,使之孤立于世,亦无慑也”的“不 和众嚣,独具我见之士”的出现。因之, 他把 易卜生晚年“名成身退, 向大众伸出和睦的 手”视为“胜者的悲哀” 。 15他也痛心地看到一 些早年介绍过易卜生思想的人后来颓唐了。 确实 ,在易卜生的早 、 中期思想中明显地渗透 着尼采和克尔凯郭尔的精神 , 向社会向庸众 进行个人主义的精神反叛是其主调 。鲁迅看 重的正是易卜生的这一精神侧面。的确, 易

24、卜生引起最广泛重视的作品当然是其社会 剧,这些社会剧“就是对于个人的合理的自由 社会环境不应加以束缚的热烈的主张, 和对 于一般世人所视为社会柱石 的那些习俗的 虚伪全部的深恶痛恨而已” 。“在社会之敌 里的斯笃克曼医生说 : 政党正像一个腊肠的 机器; 它想在一磨之下把各人的头脑都压挤 在一处 。 ”“在千八百七十年所写下来的话 里,他很简明地把他以为是这问题的真髓说 明在那里: 这些政治家只在希望部分的革 命,希望外部形式上的革命和政治上的革命。 但是这些不过是不足道的小事情而已。眼下 只 有 一 个 唯 一 的 革 命 就 是 人 心 革 命 。 ” 16而人心革命的主体只能是那些伟大

25、然而却一时不被大众理解的先觉者 。应当说 贯穿鲁迅生命始终的重个人重主观的思想是 与易卜生的精神浸润分不开的 。直到 30 年 代鲁迅仍然认为“当今急务之一,是在养成勇 敢而明白的斗士” , 17“但愿有英俊出于中 国” 。 18当然 , 这样的斗士和英俊主要侧重于 精神的也即人心的革命。应当说 ,鲁迅早期 重视精神革命的思想也是与易卜生的影响分 不开的。 要进行精神革命就必须仰仗那些特出之 士,这就必然会与群众发生冲突并且导致特 出之士的孤独 。在克尔凯郭尔 、 易卜生和鲁 迅那里,孤独者与群众的对立性并置是最基 本的思维构架 。在 1941 年冯至写的介绍克 尔凯郭尔的文章里也突现了克尔凯

26、郭尔精神 的这一侧面。克尔凯郭尔认为 ,人们生活空 虚,不能认真生活 , 其表现之一即是“对于特 出的人的嫉恨” , 而所用的方法是“平均一 切”。“嫉恨在庸凡的、 无能的人心中隐伏着 , 蔓延着 ,到了相当的时候, 会摇身一变 ,变为 光天化日下的道德的标准 ! ( 看中国有多少 称赞平庸、无能、污秽和蠢笨相的道德 ; 它们 不但要窒息扼杀特出之士, 并且每每要预防 他们的产生。 ) 所取的方法是平均一切 。 ” “若是平均一切能以成功 ,基氏说 ,必定要 先制造出一个幻像 , 一个精神, 一个非常抽 象,一个包罗万有 , 而又是虚无的事物 ,一座 蜃楼 这个幻像就是公众。 公众把 一切的个

27、人 溶在一起, 成为一个整体 ,但是 这个整体是靠不住 ,最不负责任的 ,因为它任 什么也不是 。 ” 19易卜生名剧国民公敌正是 对这一思想的经典性文学表达 。而鲁迅文字 中随处可见的这一对立性并置可以视为这一 西方思想在中国现代特殊语境的经典阐发。 易卜生在清末民初就已进入汉语思想 界, 林纾将易卜生的群鬼改译为小说梅 孽 ,陈虾也早就译介了傀儡家庭 。1922 年胡适在英文版的泰西文学的序文中说 : “我是把易卜生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个人。 ” 显然是不确切的 。就评论而言 ,最早介绍的 64 是鲁迅,他 1908年在河南月刊第 2、 3、 7 号 连续发表两篇论文( 即摩罗诗力说和文化

28、偏至论) ,说近世挪威易卜生“瑰才卓识” ,其 所描写“则以更革为生命 ,多力善斗, 即迕万 众不慑之强者也” 。认为易卜生“愤世俗之昏 迷,悲真理之匿耀”, 于是作剧社会之敌 ,司 托克曼医生宣传科学 ,为民请命,“死守真理, 以拒庸愚 ,终获群敌之谥” 。这就是鲁迅早期 的易卜生画像 ,它明显地勘定在与克尔凯郭 尔相通的方面 ,即鲁迅心中的易卜生是克尔 凯郭尔化的易卜生, 鲁迅此后对易卜生的把 握也大致沿着此路向 。 五四期间在中国确实出现了易卜生热。 1925年茅盾指出 : 新青年介绍易卜生时 期,这位北欧文豪的名字“传达于青年的口 头,不亚于今日之下的马克思列宁” 。 20而鲁 迅在解

29、释那时“何以大家偏要选出 Ibsen 来” 时认为: “也还因为 Ibsen 敢于攻击社会 ,敢于 独战多数 ,那时的绍介者 ,恐怕是颇有以孤军 而被包围于旧垒中之感的罢, 现在细看墓碣, 还可以觉到悲凉, 然而意气是壮盛的 。 ” 21在 谈到 1918、1919 年的文学创作时鲁迅指出: 那时“输入易卜生的娜拉和群鬼的机运” “也恰恰成熟了 ,不过还没有想到人民之敌 和社会柱石” 。可见鲁迅更加重视后者。 在鲁迅译的有岛武郎的伊孛生的工作态度 中有这样的话: “而对于故国的人们的知力之 愚劣 ,迟钝 ,也很绝望 , 从这时候起 ,伊孛 生尤其是对于所谓多数者, 开始怀了疑”。 “一八一二年

30、他给 Brandes 的信中 ,曾有了刻 骨的苦楚 ,写道 ,无论怎样,我总不能加入有 着多数的党派那一面去。Bjoernson 说, 多数 常是对的 。 但我却相反, 不能不说 ,少数 常是对的 。 ”在文化偏至论中 ,鲁迅认定西 方19 世纪文明中“至伪至偏”之处在于物质 和众数。由于“人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从 而导致“主观之内面精神 ,乃舍置不之一省”; 由于“同是者是 ,独是者非”从而导致“以多数 临天下而暴独特者” ,“夷隆实陷” , 最终“伧俗 横行” ,“全体以沦为凡庸” 。针对此病症, 鲁 迅提出他独特的救国之道 : “张精神”和“尊个 性” ,即“掊物质而张灵明”和“任个人

31、而排众 数”。这与易卜生的表述是一致的 。关于“张 精神” ,易卜生认为政治革命是外部的 ,只有 精神革命才是唯一有效的形式; 关于“尊个 性”, 易卜生的典型表达是 : “世界上最强壮有 力的人,就是那孤立的人”( 见国民之敌 ,鲁 迅曾直引此语) 。在鲁迅看来易卜生之“示主 观倾向之极致”与克尔凯郭尔之“惟主观性 , 即为真理”是完全一致的 。 任何一个有独特个性的作家在吸纳其他 作家影响的时候都不是全盘接受 ,而是根据 自己的个性和文化语境有所选择有所取舍 。 鲁迅对易卜生也是如此, 他只是突现了易卜 生的一个重要的侧面 ,即集中在国民公敌 中所表达的那一个精神侧面, 也即“尊个性而 张

32、精神”的侧面 。正是这一个侧面笼罩着浓 重的克尔凯郭尔之影 。可以说 ,鲁迅正是踏 着克尔凯郭尔的精神林荫道步入易卜生的心 灵广场的 。 注释: L. Aas伊孛生的事迹, 梅川译, 见奔流杂 志 1卷 3 号( 1928 年) 。 16哈孚洛克蔼理斯伊孛生论 , 达夫译, 原 刊见同 。 周启明鲁迅的青年时代 , 见止庵编关于鲁 迅,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3月版。 周启明鲁迅的故家 , 原刊见。 12见陈漱渝主编世纪之交的文化选择 。 湖 南文艺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27页。 坟摩罗诗力说。 勃兰兑斯第三次印象( 易卜生论之第三 部分)。 见易卜生评论集 , 外语教学与研究

33、出版社 1982年 12 月版, 第 8283页。 刘小枫克尔凯郭尔文丛总序 。 见非此 即彼 , 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7 年 10月版。 刘小枫论怀疑者/哲学片断中译本导言。 见克利马科斯( 克尔凯郭尔) 论怀疑者/ 哲学 片断 , 翁绍军等译, 三联书店 1996 年 11 月 版。( 下转第 80页) 65 感、 小说中, 甚至可以看到绍兴人的奇崛之 气,假若不是这一本书的存在 ,我们对他的以 往的过去 ,以及后来的发展,就缺少了因果的 依据 。这一本书的重要, 是不亚于呐喊、 彷徨的 。对于青少年而言 , 它似乎有着更 为切实的引力。 中国当代的小说家, 偶写起回忆的文章, 没有谁重

34、复过鲁迅的笔法, 因为人们对自我 的审视,大多不会像先生那样冷静 ,将旧我远 踢到另外一端, 似乎有着身首分离之意的。 当代人的回忆 ,喜欢溢美, 或怨恨一切, 惟独 不愿抉心自食 , 压出自己的真魂来。关键在 于对环境的判断 ,以及文化的视角。倘不跳 出士大夫情调, 文章再好 ,亦不过赋得子曰诗 云之类,有什么真性情呢 ? 鲁迅的文字 ,背后 总有些怪异的东西, 好似受到了西洋版画的 影响,有着明暗对比中的张力, 意绪是深广 的。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看似忆旧,其 实乃翻译了小约翰时的副产品, 文章的深 处,就留有荷兰作家望 蔼覃的影子 。倘不是 译了小约翰 , 鲁迅不会写了如此美妙的散

35、文,那文章的意境、 手法, 都染有望蔼覃的色 彩,虽然先生将这一色彩中国化了 。朝花夕 拾的一些篇章 ,也有旧式笔记 、 札记体的,有 的像书话 ,间杂了日本随笔的某些风格 ,静穆 沉着、自如舒展 , 老到智慧之处比比皆是, 读 之令人悦目。鲁迅的文风 ,不像徐志摩那样 西崽气,亦无胡适那样平直。我读他的文章, 好似嗅出六朝文章的古奥 ,汉唐书法的韵致, 加之德文的谨严, 日文的典丽, 真真杂糅种 种,自成一调, 读之如古风阵阵 ,又浴着现代 的气息。大凡读了先生的著作的 ,谁不发自 内心地敬佩呢 ? 骂鲁迅者 , 大多没有这样的 功力 ,他们只攻一点 ,不及其余 。如稍看看先 生文字的功夫

36、,他治学时的甘苦,以及学识的 广博, 当瞠目结舌。如今可以与鲁迅平坐对 视者 ,还是十分稀少的。 前几年鲁迅热的时候 , 有人著文讥笑先 生的如何趋时 ,言下是心态浮躁,被左翼思潮 所囿 ,那其实只见树木,未看到森林 。好像是 文坛的儿闹 。我们看先生朝花夕拾的后 记,那里的谈古典 , 言现代 , 都有很深的学问 做根据 ,决无胡闹的地方 。孩子可以从中看 出天然之趣,学人可窥到治学的玄机,而作家 呢,又分明从那里得到超然象外的性灵 ,真是 一个万花筒,每一次相遇 ,都有着新鲜感 。经 典之所以是经典,不是靠吹捧得来的。 现在的中国青年 , 大多已看不到鲁迅少 年时的氛围了 。前几日去绍兴 ,

37、见到高楼林 立的城市, 仿佛鲁迅已远离了几个世纪。但 他的文章, 却记下了人类心性中的永恒的一 隅。人的怎样受囚 ,怎样出逃 ,怎样寻找别一 类的人们 ,那文章都多少有过暗示 。我曾说 , 先生的文字,有着人本的魅力 ,这正如荷马的 史诗, 莎士比亚的剧本 ,普希金的诗 ,那里隐 含着人间的预言 。我们今天的人们 ,谁敢说 出离了这些先驱者的预言世界 ? 2002. 5. 29 ( 上接第 65 页) 11参 见 张灏 梁 启超 与 中国 思 想的 过 渡 ( 18901907), 崔志海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1 月版。 13 坟文化偏至论。 14 热风随感录三十八。 15 21 集外集 奔流编校后记( 三) 。 17 书信340609致杨霁云 。 18书信300327致章廷谦。 19冯至一个对于时代的批评, 冯至学术精华 录 ,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88年版。 20王忠祥易卜生与中国现代文学, 见智量主 编比较文学三百篇 ,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0 年版。 ( 作者通讯处青岛大学中文系邮编 266071) 8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