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代小说中的罪感与救赎意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代小说中的罪感与救赎意识.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哈代小说中的罪感与救赎意识 收稿日期 2008- 09- 02 作者简介 梅启波( 1977 - ) , 男,湖北人 ,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摘要 在对人本质的认识上 ,哈代超越了基督教的传统思想,但基督教的罪感与救赎意识仍深深地渗 透在他的思想和作品之中 。哈代以此塑造人物形象及对小说意象进行组合 ,描写人物深沉的罪感、灵与肉的 冲突 。由于哈代宗教观的矛盾性, 他并未给世人开出获得救赎的良方 。 关键词 哈代 罪感救赎 中图分类号 I561 .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6917( 2009) 03- 0102-04 关于哈代 , 一般研究者多关注他作品中的宿命 论和
2、悲剧色彩, 而忽视了其中隐藏的宗教意识 。在 讨论哈代宗教意识时 , 研究者往往关注哈代对基督 教的批判 , 而忽视了宗教思想对其影响的复杂性 。 罪感和救赎意识是基督教的基本精神, 也是西方文 化的重要特征。基督教原罪说认为, 人生来就有原 罪,必须在尘世经受磨难, 以求获得救赎 。因此, 西 方人持有强烈的灵魂救赎意识, 深怀对天国的渴望 与对上帝的追求 。原罪说是西方宗教道德的基础 。 基督教的宗教道德遭到了哈代的否定与批判, 但即 便是在对宗教道德的批判中, 哈代也没有摆脱基督 教罪感与救赎意识的影响 , 这一点充分地体现在他 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其小说意象的组合中。 一、 深沉的罪感
3、哈代早期的小说创作主要是枉费心机绿荫 下等一类田园颂歌式作品, 远离尘嚣则是此阶段 的代表作 。这一阶段哈代虽尽力赞美传统的宗教观 念,却总是力不从心。例如, 绿荫下中宗教影响下 传统的梅尔斯托克音乐队所遭遇的挑战 ; 远离尘 嚣中老底嘉中立区的人对宗教的不虔诚 ,体现出宗 教所面临的不可避免的危机 。哈代中期的作品逐步 显露出他对宗教的怀疑和不信任, 陆续创作出还 乡卡斯特桥市长等一系列表现社会悲剧的作品 。 后期哈代则进一步转向创作苔丝无名的裘德等 揭露西方人内心深沉罪感的作品。 圣经创世纪有这样一则故事 : 亚伯拉罕敬畏 上帝 ,要将惟一的儿子以撒作为牺牲奉献出来, 天使 在最后关头制止
4、了他并让他代之以羊 1。从此“替 罪羊”便成为救赎世人、警醒良知的代名词。它体现 了一种让人自觉罪感而勇于牺牲的宗教精神 , 也包 含了一种软弱无力 、任人宰割的悲剧内涵 。在哈代 的小说中 , 这种“替罪羊”的形象曾反复出现 , 如苔 丝、 淑等,而苔丝则最具代表性。在苔丝中 , 苔丝 赶车去集市, 老马与邮车相撞而丧命。这匹全家人 赖以生存的老马名为“王子”, 是幸福、自由的象征 。 它的死充满寓意 , 给苔丝的一生蒙上了阴影 。苔丝 自己认为“既然老马死在我的手里, 我想我应该做点 事”。这种赎罪心理使她甘愿将自己摆在顶替老马 这个经济支柱的位置上, 基于这种心理, 她自愿到冒 牌的本家
5、去做工 。苔丝的母亲对即将发生的一切早 有预感,送走女儿就等于为家人的幸福献祭 。苔丝 始终未能逃脱亚雷的魔掌, 这使苔丝终生打上了耻 辱的印记, 也拉开了她悲剧人生的序幕 。苔丝虽曾 竭力躲避亚雷, 但终未激烈地反抗, 她最后只是选择 了离开,这是“替罪羊”柔弱无力的天性所决定的。 克莱以苔丝命运中“天使”的形象出现, 但她无 法正视这种爱情 , 爱得愈深心中的负罪感就愈重 。 这种罪感冷酷地提醒苔丝不能接受, 她认定自己是 102 2009 年第 3期 ( 总第 165 期) NO . 3,2009 ( Cumulatively ,NO . 165) 个不洁的女人, 仿佛那份创伤不是那个恶
6、魔的过错 , 而只是自己终生无法洗去的罪责。即使在情感战胜 理智, 苔丝最终接受克莱的求婚后, 那种罪恶感也时 时折磨着她。苦难与罪恶的意识已深植于苔丝的灵 魂中, 最后她心甘情愿地抛开个人幸福 ,全身心地投 入到奉献与牺牲中去 。苔丝的观念里已没有了自 我,作为妻子, 她只是丈夫的附属品, 而且这种附属 意识发自内心 。这种深重的罪感意识来源于基督 教,源于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偷吃智慧之树的果子 而犯下的原罪。原罪说坚持人有罪, 并用以论证上 帝拯救恩典 ,宣扬人到世上 , 要虔诚向上帝忏悔以获 拯救 ,求得来世的永生 。夏娃偷食禁果 ,而后又将它 拿给亚当吃, 从某种意识上而言 ,女人是男人
7、获得拯 救道路上的障碍,因而女人又比男人多了一层负罪感。 哈代的作品中, 许多男主人公也具有深重的罪 感意识。例如, 一直在忏悔而不得救赎中的亨察 尔,他在遗嘱中说: “不要告诉伊丽莎白说我死了 ,也 不要为我悲伤。不要把我葬进神圣的墓地。不要请 教堂执事为我敲丧钟。不愿意任何人来为我送葬。 ” 这个遗嘱表明了他深重的罪感意识, 他认为他所犯 下的罪行是无法获得救赎的 。即便是被人认为虚 伪、 轻浮和险恶的资产阶级代表特洛伊中士也无法 摆脱那种宗教罪感意识 , 因为在导致了范妮的悲剧 后,他始终无法摆脱那种罪感。罪感之下那苦难的 命运、烦恼的青春、沉溺罪恶的灵魂、畸形的占有欲 、 人与人的冷酷
8、等, 成为哈代笔下永恒的主题 。事实 上,正是因为哈代小说人物都怀有深沉的罪感, 其人 物的刻画才有血有肉 , 才那么具有悲剧性和对现实 的批判性 。 二、 灵与肉的冲突 无名的裘德是最能体现哈代宗教思想的小 说,就哈代创作的发展逻辑而论 , 它是苔丝的姊妹 篇,在宗教主题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小说讲 述了贫苦善良的孤儿裘德奋发自学欲赴高等学府深 造,却苦于无入门之道 。他与志趣相投的表妹淑双 双摆脱法定配偶而自由结合, 但遭社会排斥, 流浪街 头,最后家破人亡。哈代正是通过这部小说, 描写了 神恩与天性的感召 、异教灵魂的忧郁与孤独以及灵 与肉的冲突。 裘德和淑分别受神恩与天性的感召, 但
9、两人命 运迥异 。裘德的理想是献身宗教 ,传播基督教教义 ; 淑则遵从自己的天性生活。淑是一个圣物制造所里 的工艺家和设计师 ,虽然做的是神圣的宗教工作, 但 她的异教思想根深蒂固 , 且藐视宗教信条 。随着情 节的发展 ,裘德和淑的宗教观发生了转变, 圣徒裘德 变成了罪人, 而异教徒淑变成了圣徒。这种转变中 充满了异教灵魂的忧郁与孤独。爱美是人之天性 , 但在基督教看来这是一种异教精神。有一次淑情不 自禁地从小贩那里买了赤裸的维纳斯和阿坡罗石膏 像,偷偷地摆放在屋里欣赏, 她认为这两件异教神像 比那些无聊的教堂里的东西好得多。“哼 ,不论什么 东西 ,都比那种没完没结的教堂玩意儿 好! ”
10、2淑 的这种行为在当时是大逆不道的异教行为。而裘德 尽管立志献身基督教, 却深受异教文化的感染, 异教 文化与其天性相融 、 不可泯灭。“那时裘德反复地念 那首诗, 他的感情完全是受了多神论的支配 ,那是在 青天白日之下 , 他永远也不会想去满足的一种感 情。 ” 3有时哈代甚至直接表达对古希腊罗马精神的 向往,“我觉得咱们又回到古代希腊那种尽情享乐的 生活里去了; 咱们看不见疾病和忧愁了” 4。人的感 情是不可压制的, 裘德和淑真心相爱 , 不婚同居 , 这 是更大的异教行为 。哈代正是通过刻画人物的追求 而表现出对古希腊罗马文化中那种自由奔放精神和 性格的赞美。 裘德和淑的转变从根本上而言
11、体现了灵与肉的 冲突 ,哈代藉此揭开了人的“罪恶秘密” 。无名的裘 德中的主要矛盾正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 哈代在 小说序言中提到,他要将“灵与肉之间进行的生死斗 争毫无文饰地加以叙说” 5。在此, 哈代的社会批判 实际上是以宗教批判为基础的 。哈代指出, 这部小 说充满了对照,“淑和她的异教神灵同裘德阅读希腊 文圣约书的对照, 圣徒裘德和罪人裘德的对照, 异教 徒淑和圣徒淑的对照” 6 。淑和裘德宗教观的变化 悲剧性地揭露了两个痛苦灵魂的挣扎 。而阿拉贝拉 则是人欲与本能的化身 , 她折射出裘德身上作为人 性方面的弱点 对肉欲的贪婪 。裘德自己也意识 到: “就他整个人格而言, 他情欲太盛
12、,因此当不了好 牧师 ,充其极只能希望在一生永不息止的灵与肉之 间的内在斗争中 ,肉并不总是胜方 。 ” 7 哈代在提及 裘德与阿拉贝拉的交往时, 几次使用参孙与大拉利 的隐喻。在哈代笔下 , 裘德的人物原型就是圣经 里因好色而几度被其情妇大拉利出卖的参孙 。同 103 梅启波/ 哈代小说中的罪感与救赎意识 时,裘德对基督教深信不疑 , 发誓要当上学者, 退一 步也要做基督教神职人员 , 因此他常常为自己沉溺 淫欲而自责。后来他与阿拉贝拉在旅馆重逢, 并再 次与她同宿,事后裘德又悔恨不已 。因为在教会里 , 性爱被视为下地狱的罪恶 , 而裘德始终未能摆脱这 种罪感意识。而最具悲剧意味的是, 异
13、教徒淑最终 也无法摆脱基督教的罪感意识, 经过灵与肉的搏斗 后回到费劳孙身边。罗伯特海尔曼( Robert B . Heil- man) 认为在淑的身上始终存在着这样一个矛盾,“她 拥有思想的自由 ,却没有行动和存在的自由” 8。最 终淑完全屈服了 , 又重新回到她所不喜欢的丈夫那 里,过着那种灵魂和肉体分离的生活 , 她惩罚自己 , 希望通过献身上帝而获得救赎 。 哈代在无名的裘德中揭示了人的无意识和性 本能对人的行为的作用, 有些评论家视他为“弗洛伊 德之前的弗洛伊德” 9。哈代小说中众多男女主人 公都如裘德和淑 , 他们一生的奋斗 、追求, 最后在灵 与肉的冲突中幻灭 。痛苦的灵魂如何获
14、得救赎 ? 这 正是哈代一直追问和探索的。 三、 无望的救赎 哈代早期对基督教很重视 , 一直认为基督教应 该是西方社会的基石 , 希望以基督教的理性拯救人 的灵魂 。然而哈代深受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熏陶, 后 来又受达尔文进化论等思想学说的影响, 从而对人 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 , 这使他对基督教产生了一种 矛盾的思想。 哈代出生在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 从小便受 基督教文化的熏染。哈代的祖父、父亲及叔父都是 教堂乐队的成员。由于家庭的缘故, 哈代自小就认 识斯丁兹福特教堂的牧师亚瑟雪莱, 7 岁时便成为 雪莱创办的教会学校的首批学童。雪莱极度推崇宗 教传统 ,却又富有革新热情 , 这种自相矛盾的
15、心态对 哈代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一点, 可以在哈代 早期的几部田园小说中得到印证 。19 世纪中后期 , 哈代发现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 人文精神没有生 存的空间。无名的裘德中的一番话道出了哈代痛 苦迷惘的心声 : “依我看 , 咱们社会这套规范准是哪 儿出了岔子 , 这可得靠比我目光深远锐利的男男女 女去探明究竟。 ”维多利亚时代曾为许多资产阶级史 学家所津津乐道 , 被认为是大英帝国的鼎盛时期 。 但当时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权威力量只能是尊敬而顺 从,在正统价值观念之下, 是人们精神受束缚的苦 痛。因此哈代在很多作品中均批判那种认为维多利 亚时代“在宗教 、道德风尚方面都臻于至善的观 点
16、” 10,但其作品中的众多主人公始终无法摆脱宗教 道德的罪感意识,无法摆脱灵与肉的纠葛。 罪感意识就是根植于古老的灵肉冲突, 根植于 人心中的价值理想与感观欲望的冲突。新约马太 福音描写了人子耶稣受洗之后 ,在旷野接受魔鬼试 探的经过。这表明了对于人而言, 摈弃尘世享乐易 , 摆脱肉体欲望难 , 因为那根植于生命肉体的本能冲 动是那么强大 , 是折磨人们心灵和罪感的根源 。但 另一寓意也是极其明晰的 ,即人是有理性的 ,完全可 以凭自己的意志选择生活的方式。早期的基督教神 学家圣奥古斯丁在其名著上帝之城中就系统论述 了人的自由意志, 他认为人作为高等创造物 ,与低等 创造物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
17、上帝给了人们自由意 志。也即人可以而且应该对自己的命运负责 , 应该 自己作选择 , 而人们赖以作选择的则是上帝所赋予 的至高无上的理性 。但是基督教的这种理性是排除 了人的本能欲望的, 是一种禁欲主义的理性 。 19 世纪中期 ,基督教的理性逐渐遭受怀疑 ,非理 性思潮开始蔓延。哈代于 19 世纪 60 年代阅读了达 尔文、斯宾塞 、 赫胥黎、米尔等人的著作, 动摇其了对 上帝的信仰 。真正对哈代一生产生转折性影响的则 是荷雷斯穆尔 。荷雷斯毕业于剑桥大学女王学院 , 从事古典文学的研究和文学评论工作, 正是他引导 哈代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 也是他促使哈代在宗教方 面成为一个怀疑论者 。至此
18、, 哈代对人的本质有了 新的认识: 人并非是完全拥有自由意志的理性动物 , 人除了理性之外还有非理性的一面。因此, 哈代特 别注重从人的本能与理性的冲突塑造人物, 寻觅人 物悲剧产生的根源 , 这实际上是对基督教理性救赎 意识的一种超越 。值得注意的是, 哈代并不赞成废 除基督教, 而是寄希望于基督教进行改造 。在 1922 年发表的晚期和早期的抒情诗的前言辩解中 , 哈代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 “的确, 宗教和完美理性的 结合可能只是一种渺茫的希望 ,一种梦想 。然而, 如 果要世界永存 ,两者须臾不可或缺 。 ” 11显而易见, 哈 代希望人们对基督教理性精神加以审视, 剔除基督 教教义和信
19、条中不符合人性的糟粕。以现代的眼光 看,哈代对人性深层底蕴的透视, 揭开了人意识的多 104 广西社会科学 2009 . 3/ 文学艺术 层面和复杂性, 对人本真面貌的认识进了一步, 追求 的是一种超越宗教的完美理性精神 。正是在这一意 义上,J. C. 戴夫先生认为, “尽管哈代缺少来自信仰 上帝的安慰 , 但比起那些指责他为异教徒和离经叛 道者的人 ,哈代更加接近真正的基督教” 12 。 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 , 哈代未能给在灵与肉冲 突中挣扎的灵魂开出获得救赎的良方, 但是他的作 品展现了时代的先进思想 ,对旧有的 、习以为常的观 念和制度提出挑战 。因此 ,对于哈代的作品, 一方面 应看
20、到他对宗教的批判 , 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宗教 对其创作的深远影响 , 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哈 代的小说 。 参考文献 1 圣经 创世纪 M . 南京 : 中国基督教协会印 发,1994: 18. 2 3 4 5 7 英 托马斯哈代 . 无名的裘 德 M . 张谷若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04: 123; 38; 128; 2 ; 2. 6 陈焘宇 . 哈代创作论集 C . 北京 : 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92: 380. 8 Heilmen, Robert B. Hardy s Sue Bridehead A . R. P . Draper. Thomas Hardy :
21、The Tragic Novels C . London : Macmillan, 1975: 217. 9 Rosemary sumner . Thomas Hardy : Psycho- logical Novelists M . New York, US . 1981 : 2. 10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 Z . 中国大百 科全书出版社 ,1982 : 397 . 11 ThomasHardy . Late Lyrics and Earlie M . London: Macmillan, 1922 : 17. 12 Jagdish Chandra Dave . The Human Predica- ment in Hardy s Novel M . London: Macmillan , 1985 : 137 . 105 梅启波/ 哈代小说中的罪感与救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