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浅谈大学生就业现状(2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浅谈大学生就业现状(23页).doc(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毕业设计(论文)-浅谈大学生就业现状-第 22 页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 浅谈大学生就业现状 学 院: 专 业: 课程名称: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2015年 12月21日目录标题.4摘要.4关键字.4正文.4引言.4一严峻的就业现状.41.城市内就业难.62.体制内就业难.63.高薪就业难.7二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71.大学生自身因素.82.高校教育因素.93.市场环境因素.12三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影响.131.对人才资源的浪费.132.对社会主流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143.不利于社会的长久发展.14四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对策.151. 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
2、.152. 积极进行高校改革.173.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19 4.完善大学生的就业市场. 20结语.21参考文献.22浅谈大学生就业现状【摘要】本文研究的是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整体上来看,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十分严峻,集中凸显为就业难的问题。然而,大学生的就业难并不是说大学生真的“无业可就”,而是表现在特定地区、特定职业、特定薪酬等方面。具体而言,就是城市就业难、体制内就业难和高薪就业难。导致大学生就业现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分别从大学生自身因素,高校因素和市场因素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如果不妥善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势必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对社会的主流价值产生消极影响,并且
3、不利于社会的长久发展。因此,文章在最后一部分指出了相应对策,从大学生,高校,政府,市场四个方面四管齐下,紧密配合,从而解决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帮助大学生尽快找到满意的工作。【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高校 政府 市场 人才 引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己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全国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需要准确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顺利实现就业,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空前巨大,严峻的就业环境也对大学生构成了极大的考验。故本文从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简单地探讨大学生的就业现状的成因,影响以及对策。 一严峻的
4、就业现状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就业人数多,增幅快。近十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等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高校毕业生人数也急剧增加。下面是一张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统计图。这些逐年增加的数字充分说明了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现状的严峻性,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的迫切性和艰巨性。可见,在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竞争也日益激烈。而且,除了今年即将毕业的高校毕业生,还有往年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再加上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这些无疑都会加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大学毕业生人数多,并不是说真的供过于求,而是呈现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对自身的
5、期望值较大,倾向于到经济发达的城市和业绩、薪酬等方面都很好的单位、公司去工作。另一方面,有用人需求的用人单位则希望招录到各方面条件都符合自己要求的人才。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大学生期盼寻找到的有保障、有编制、工资待遇好的用人单位数量有限,而其自身也不能百分百地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错位,薪酬期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待遇错位,所学专业与经历等也不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这样就出现了就业“双重缺口”的困境,大量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和大量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员工。大学生就业呈现出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矛盾局面。 前面已经分析过,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这个严峻表现在特定职业
6、、特定地区、特定薪酬等方面。具体而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集中表现为城市就业难,体制内就业难和高薪就业难。1.城市就业难 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择业过程中,多数人希望到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的大城市就业。一方面,他们认为,北上广和东南部沿海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综合条件较好,能够给个人才能的施展提供较多的空间,也更容易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而且这些地区能够提供相对较高的工资收入。另一方面,大城市虽然生存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但信息更新也快,专业起点相对较高,不容易被社会淘汰。然而大城市就业岂是易与?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年轻人纷纷“逃离北上广”的事件,其原因不正是大城市就业压力大,大城市就业
7、难吗?毕竟只有少数精英才能在大城市找到理想工作,大多数大学生顶着“北漂”,“蚁族”的名头苦苦挣扎。2.体制内就业难 所谓的“体制内”,就是指那些有编制、有户口,工资、福利、待遇都有保障的单位,典型代表就是公务员,还有事业编制的员工、教师等。之所以成为热门职位,主要是因为考生认为该职位福利高,工作舒适安逸,而且所在城市吸引力强。中国历来就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大学生希望通过公务员这一渠道晋升仕途也无可厚非。不仅如此,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人们还要更倾向于选择稳定、有保障的工作。所谓的国考降温只是个笑话。2015年度国考计划招录人数为22248人,共有140.9万人通过资格审查,竞争比(即平均每招
8、录一个人背后的竞争者数量)达到64:1。但不要忘记了,今年的国考门槛提高,而且报名时有“诚信系统”,体制内就业依然还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3.高薪就业难 众所周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花费了相当多的金钱。这么多的教育投入,大学生必定是希望能够在高薪的工作中得到回收的。高昂的学费投入和不菲的求职成本都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比较青睐较高的工资待遇,自然而然地,高薪也就成为大学生的不变追求。然而,每个人都想高薪就业,但不可能每一个人都高薪就业。一方面,薪水高的职位本身有限,另一方面,用人单位青睐的能力强的学生亦是有限。这就使得对于广大的大学生群体来说,高薪就业是很难的。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大学
9、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不容乐观。二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口益严峻的背景下,许多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些现象的分析和思考,及结合各种资料,我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包括大学生自身、高等教育、市场环境等几个方面。1. 大学生自身因素(1)自我定位不准确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所谓的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大学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不充足甚至短缺,就高校大学生整体的就业情况而言,已经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一部分毕业生通过竞争,走上社会的精英岗位,必然也要有一部分毕业生从事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就业岗位。然而,一些大学
10、毕业生不愿面对这种现实的转变,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仍然固守传统的精英教育的就业观念,与现实脱节。他们过分自信,认为凭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找到一份理想的高薪的工作,从而轻视那些较累的,薪水较少的工作;但他们的自身能力又不足以取得这样的工作,所以他们“高不成低不就”,无法找到工作。(2)缺乏理智的就业观念在就业选择上,不少大学生缺乏正确理智的就业观念。有的存在着“铁饭碗”观念,在择业过程中,过分看中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外企等,把眼光只盯在工资、福利、医疗、养老保障等上,不愿意做其他工作;有的过分追求专业对口,无法灵活地对待专业问题;有的盲目乐观,认为找工作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不去慎重对待;有的消极悲观
11、,就是不相信自己的实力,不敢展示、推销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主动意识;还有的连就业规划也没有,毕业了才想起来要去找工作,在择业时没有明确的方向,自然处处碰壁。(3)自身素质不过关自身素质不过关首先表现在自身专业素质不过硬,也就是说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适应和满足想要从事的工作的需要。一方面,有些大学生自以为进入大学就是拿到了保障,在校期间一味地玩乐,荒废了学业,也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培养,自身素质和能力自然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高校专业设计不合理,脱离市场需求,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客观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自身素质不过关其次表现为综合素质的欠缺。
12、全社会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竞争不可避免,而竞争的核心则是大学生所具备的潜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竞争。有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排在前五名的依次是: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和可塑性、敬业精神、沟通协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学毕业生在应聘工作时展现出来的种种素质却并不总是令人满意,他们要么是学习能力不强,要么是缺乏实践动手能力,要么是团队合作能力不足,要么是创新能力欠缺总之,其综合能力就是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自然的他们就业就难。2. 高校教育因素(1)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失衡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主要是指研究生、本科、专科学生的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市场对不
13、同层次人才的需求结构。从我国宏观角度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工业化的初中级阶段,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是少量的高级研究型人才和中高级人才,大量的工程型技术人才、应用型技术人才,和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工人。而据调查显示:每年新增岗中只有25- 30%是大学毕业生传统去向的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70%以上是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岗位,这正说明高校培养出的人才结构和市场需求的人才结构已出现相当大的错位,较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缺乏在向社会告急。高等教育失衡导致了人才供给失衡,进而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难现象。 (2)专业调整相对滞后 当前,大学生毕业实现了市场化,但高校的专业设置并未实现市场化,专
14、业调整相对滞后。而且,由于高等教育专业调整受师资、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相对稳定性,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由此带来的职位、岗位的变化是经常性的,特别是对一些与市场结合比较紧密的专业,因此高校必须对市场作科学的预测,根据岗位需求的变化随时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调整专业,需要层层上报,由国家通过行政手段解决,高校专业调整的权力在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手中。这种僵化的专业设置模式调整机制与大学生就业市场化要求之间存在矛盾,使高校不能按照社会对大学生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3)教学内容不适应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对培养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除了学习成绩,还要求具有
15、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知识创新、团队合作等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因而在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我国的大学生书本知识掌握扎实,但是实践动手、创新及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并且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使得高校培养出的大学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上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往往社会急需的人才高校培养不出来或者培养的数量很少,而高校培养出来的大量“人才”又是社会所不需要的,造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一种巨大的人才和资源的浪费。(4)就业指导不完善首先,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开设有就业指导课程,但很少有高校像国外那样
16、将就业指导课程看作是一门学科来研究。不少高校在就业指导理念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他们对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意义认识不清,对其重视程度也不够,这无疑不利于发挥就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其次,大多数高校没有关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明确规范,也没有对就业指导课程的体系化规划。关于就业指导的书籍不少,各高校在教材的选择上也是各不相同。但是这些教材随意性较大,在大纲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实施等方面明显缺乏严谨、科学的态度。尤其是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十分严重的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有,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队伍师资不足。一方面,近几年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高校就业指导
17、专业人员匮乏,明显满足不了大学毕业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不仅包含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等多门课程,还涉及到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多种文化背景和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理论和就业实践经验,同时还得对用人单位和人才需求有较深的了解。然而,目前的就业指导队伍缺乏这样的专业人员。3. 市场环境因素 (1)市场竞争机制欠公正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以市场为导向对资源进行基础性的配置,从而实现劳动力资源和生产资料的最佳组合。市场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公平竞争和双向选择的机会,高校大学生应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
18、和实际工作能力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从而谋取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用人单位也应该通过市场招聘的方式选择优秀的大学毕业生。然而,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市场缺乏公平性、规范性,不公平的竞争现象时有发生。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一部分用人单位通过非市场渠道公布用人信息,暗箱操作招聘用人时有发生;而一部份大学生找工作时也过分依赖于家长、亲朋好友等人际关系网;这些现象体现了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不公平的就业竞争机制。(2)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 作为市场的需求方,用人单位的选材标准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用人单位对人才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是大势所趋,但并不
19、是任何用人单位和工作岗位都需要高学历的毕业生。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动不动就提出必须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而不顾自身实际情况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呈现出了“研究生多多益善,本科生等等再看,大专生靠边站”的盲目求高现象,人为地提高了选招录用标准,重学历而轻能力。(3)用工制度不合理 在当前的企业用工中,用工制度不合理、存在就业歧视等问题制约了用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也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一些用人单位存在着用工制度不合理的问题,因为其用人的苛刻性、随意性等原因,没有形成良性的留住人才机制;一些单位存在着用人机制比较滞后的问题,由于用人单位自身的人才体制和激励机制的制约,导致其招不到急需的、“
20、优质低价”的毕业生;一些用人单位则是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不能保障,让大学生看不到发展提升的空间;还有些用人单位存在着严重的就业歧视现象,比如性别歧视、身高歧视、健康歧视、户口歧视等。三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影响大学生算是高级人才了,其就业状况关系到其自身的价值、家庭的期望、学校的教育、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的稳定。如果不妥善处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势必会在给大学生及其家庭带来极大压力的同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1.对人才资源的浪费 众所周知,大学毕业生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中的一个优秀群体。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人长期的人力资本投资,而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则是
21、评判这一投资的收益的有效标准。大学生因长期未能找到满意工作处于待业状态,不仅导致过去的人力资本投资没有产生任何收益,而且人力资本的自然损耗也会降低其在将来的投资收益。毕业后的长期待业,使得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处于闲置甚至是荒废状态,对个人和社会将是一种知识、人才的极大浪费。面对国家和家庭的巨大投入,他们并没有展示自己的才华,更不用说回报社会。以巨大投入培养出来的人才,却没有真正体现出他们的价值。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最终可能会沦为边缘群体,成为社会中新的不稳定因素。2.对社会主流价值造成负面影响 中国的许多家长希望孩子通过教育这一途径来让孩子甚至是家庭获得更好的生活,尤其是农村家庭,他们对孩子
22、实现“鲤鱼跳农门”更是寄予了极大的期望。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家长在投入了巨大的教育投资后面临的是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者是就业难的现状。人们期望通过不断累加的教育投入以便能在若干年后带来一个较为丰厚的回报的愿望彻底破灭,更别提改变孩子的命运乃至是整个家庭的命运了。就业难的状况不仅严重挫伤了家长进行教育投资的积极性,也增长了子女的厌学情绪。这种情况实在是与教育培养人才、发展人才的初衷相去甚远。更有甚者,大学生就业难还会增长反智言论,给社会公众带来一种上大学费钱费时费力,到头来还不一定有工作;有了工作也不一定是高工资,甚至还不如没上过大学的心理暗示,让各种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3.不利于社会的长久发
23、展 面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我国也不能独善其身。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党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帮助大学生摆脱目前的困境,但是大学生就业难依然没有完全解决。这一问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无疑不利于转型期中国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长此下去,也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长久发展。 在教育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就业难的事实无疑会影响到家长们对孩子上学的成本投入。有调查显示,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新世纪以来农村孩子在大学生源中所占比例几乎下降了一半。这就意味着,农村孩子希望通过高考来实现向上流动的渠道正在变窄。如果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必定不利于人才的
24、社会流动。 不仅如此,目前大学生就业的体制内流向也反映了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的“求稳”心态。大学毕业生纷纷选择体制内,也是当前社会人们缺乏安全感的表现。长此下去,社会必将缺乏创新的活力,如此一来,必定不利于社会的长久发展。四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对策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的一个社会性综合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国家政府、高校和大学生本身等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和共同支持。因此,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1. 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 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就是能力和素质的较量,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就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1)注重就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就业素质和能力不仅包括合理
25、的知识结构、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包括良好的择业技巧及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索质。由于当前大学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知识面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另外由于学校重理论学习轻实践的传统教学,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必须利用在校时间筑牢宽博扎实的基础,利用学校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要坚持培养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升组织管理能力;等等。总之,毕业生在就业“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必须针对用人单位看重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两个方面,全面包装自己,以实力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2)树立科
26、学就业观,走多元化的就业道路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口益严峻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必须解放思想,积极转变观念,树立科学就业观,在择业道路上走多元化道路。具体地说,一要树立勇于面对竞争的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竞争,竞争意识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面对就业竞争的现实,大学生应当摆脱被动依赖、消极等待的状况。提高自身知识、实践创新、沟通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做好多方面的竞争准备。二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意识。大学生要认清就业形势,及早调整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的就业观。要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三要树立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的观念。随
27、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自主创业将成为今后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作为大学生更是应该成为创业、努力创造就业岗位的领头羊。同时,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大学生还要牢固确立延伸学习和重新学习的终身学习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 积极进行高校改革高等教育步入人众化,高等学校冷静审视当前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把握提高教育质量这一关键环节.推进改革深化,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1) 调整专业结构首先要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高校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上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首先,高校要加强市场调查和科学顶测,根据行业的
28、发展趋势、技术要求、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等,及时、主动调整高校专业结构以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其次,高校应把毕业生的就业率及用人单位的评价反馈和社会声誉作为今后高校调整专业结构的重要标准,对连续几年就业率低或者是用人单位评价不高的专业,应采取减少招生规模。再次,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设置专业。高校对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在重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的同时,还必须根据自身具有的科研水平、教学条件、实验设备与图书资料和师资队伍对专业设置优化调整,加快传统专业的改造,保持自身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2) 改革教学内容 目前高校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教学薄弱的不良现象,使大学生所学的内容
29、与社会现实存在着较大差距,使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较差,严重阻碍大学生素质的提高。要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必须进行教学内容改革。第一,及时更新理论教学内容。要根据社会需要的变化,尽早删除过时的教学内容,补充反映时代发展的新知识,推动教材的版本更新或重新编写。第二,强化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高校应强化实践教学,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大学生在为人处世、实践操作、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第三,调整教学计划。高校尽可能多地开设社会急需的课程,淘汰那些不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课程。(3)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高校开展就业指导的根本目的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
30、学的就业观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使他们毕业时顺利就业。一方面,高校要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其顺利就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则是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的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地与工作岗位结合,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高校还应构建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各有侧重。一年级重点是进行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了解当前的社会就业形势和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制度;二、三年级重点开展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项社会能力;四年级重点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正确地求职定位,讲授求职择业技巧、途径及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
31、等。高校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加强对就业指导老师的培训,提高就业指导老师的理论素质和专业水平。3.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 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政府主管部门应在就业政策上对毕业生加以引导,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到科学宏观调控。(1)加大就业政策引导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 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过于集中于某些城市和地区,政府必须在政策上对大学生就业加以引导。首先,政府应不断加强并逐步完善大学生就业补偿和支持政策,出台更为有效的激励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同时,在补偿上应采取多种优惠方式,如提高工资、提前晋职、提供深造及发展机会、工作期满流动等,鼓励吸引大学生到西部、农村、基层工作。
32、通过保证其相关待遇的落实,创造有利于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良好条件和环境。引导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一是要政府引导高校尽快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和高校实际的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二是要加快发展大学生创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要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2)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 一是要加强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宏观调控。我国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情况,在广泛学习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规划和实施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建设。二是要加强对专业调整的宏观调控。政府应发挥掌握有最全面的信息自身的优势,在专业调整上应主动为高校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指导。三是要加强对招生规模的
33、宏观调控。政府还应将经济调控手段引入到高校的招生工作中,对一些暂时“冷门”却对国家和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专业,给予财政上的鼓励。4.完善大学生的就业市场 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重要的体制保证。因此,促进就业市场规范化发展,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体系,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1)健全就业市场体系 首先要打破劳动力市场的部门分割,整合劳动力市场资源。目前,劳动保障部门、人事部门、教育部门等都在兴建和管理劳动力市场,但需要把大家的积极性引导到建立发展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上来。这样做,有利于减少市场设施的重复建设,有利于扩大求职者的选择领域,有
34、利于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其次,要改变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区域分割的局面。建立全国统一、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行业等限制。再次,改造我国人才市场的组织架构,推进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体制改革。通过改革,逐步做到公共人才服务业务与经营性人才服务业务分开管理,建立不同的管理机制和体制,促进人才市场供需主体到位。(2)促进就业市场规范化发展 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出台大学生就业法,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时效性,如果无法可依,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会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高校三者之间的责、权、利就会模糊不清。因此,高校毕业生就
35、业市场必须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之上,使毕业生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推荐或招聘方式、就业后的劳动关系、就业合同、协议、收费事项等方面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以保证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在毕业生就业法中明确政府、学校和中介机构的职责以及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还应明确就业程序,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公平竞争。结语: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有利于我们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具有重大的意义。 文章旨在通过讨论当前的就业形势,并在深入分析就业现状的成因与影响之上提出应对之策。论文虽己完成,但仍存在不太完善、不甚满意的地方。一方面,本文基本都是文
36、字,缺少大量的数据来论证我的观点;另一方面,本文提出的建议大都大而空,缺乏具体的实行方案。由于缺乏相关的调研研究和个案研究,使得文章不能通过定量定性的分析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的把握;再加上本人才疏学浅,自身的理论知识有限,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研究也只限于表面研究,无法上升到更高的理论高度。所以本文只是浅谈,也只能是浅谈,许多观点和意见还有待进一步修正和改进。 总之,应对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而要解决就业这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仍需要我们多加努力。参考文献:(一)著作类1胡钟华,姜玉峰.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杨邦勇
37、.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3宋成学.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4霍平,郝丽艳.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曾湘泉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二)期刊论文类1卢倩.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D.河南:河南大学,2013.2张虎.当代大学生就业观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江苏:江南大学,2010.3马鹏.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0.4莫鹏毅.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10.5祝金旭.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9.6刘志侃.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培育研究D.陕西:西安科技大学,2006.7刘和忠,马东薇.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问题及对策J.高校理论战线,2011, (11):44-47.8程森大.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4).9姜爱贤,孟亮,刘桂英.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 (11 ).10邵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