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历史小说的独白叙事.pdf

上传人:奉*** 文档编号:3877134 上传时间:2020-11-0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67.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托尔斯泰历史小说的独白叙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托尔斯泰历史小说的独白叙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托尔斯泰历史小说的独白叙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托尔斯泰历史小说的独白叙事.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托尔斯泰历史小说的独白叙事 摘要: 托尔斯泰的历史小说否定了黑格尔的英雄史观, 但仍然坚守历史目的论的独白立场。因此, 由普通个体生 命的升华所构成的“ 历史合力” 在总体上形成了一种“ 超意志” , 并由此制约某些个人的否定性意志, 以保证历史发展 的目的性不被破坏; 其次, 作为个体的人被托尔斯泰从历史必然性中剥离出来, 按照他的人学观对其加以衡量, 从而 形成另一种价值独白; 而最终, 历史的必然性将与人的必然性达成统一, 任何个体的人虽然不能左右历史的必然性, 但他可以通过对自身局限性的超越来进入历史的必然性之中。 关键词: 托尔斯泰历史小说独白必然性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

2、号: ( ) 巴赫金在论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艺术时, 曾将托尔 斯泰的艺术表现作为对比, 称后者描写的为“ 独白型世界” , 即所有艺术内容构成因素, 均在作者的统辖之中, 人物的性 质、 立场, 都被嵌入作者的话语框架之内, 在这个世界中, “ 不 出现第二个同等重要的声音; 因此也就没有多声部组合的问 题, 没有用特殊方法处理作者观点的问题。托尔斯泰独白式 的直率观点和他的议论到处渗透, 深入到世界和心灵的各个 角落, 将一切都统辖于他自己的统一体之中。 ” 巴赫金是从 叙事声音的角度来看托尔斯泰艺术表征的。如果我们推究 这种艺术表征的成因, 则不能不回到作家历史主义的基本立 场上来看。

3、 我们说, 托尔斯泰尽管否定了黑格尔的英雄史观, 但不 过是将这个“ 英雄” 替换为“ 人民” 而已, 其历史主义态度并未 发生变化。从其整体创作而言, 他更是将黑格尔的历史目的 论做了形象的展示。当然, 作为一个具有浓厚宗教情结的 人, 他也自然而然地将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人的精神升 华, 从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独白型历史发展图景。 一、 作为普通人合力的历史进程 在历史与人的关系问题上, 黑格尔是持英雄决定论的, 他认为, 历史有一个向前进展的内在“ 精神” , 只有那些伟大 的人物, 比如恺撒、 拿破仑, 才能代表这种精神, 而“ 他们周围 的大众因此就追随着这些灵魂领导者, 因为他们感受

4、着他们 自己内在的 精神 不可抗拒的力量。假如我们进一步来观 察这些世界历史个人的命运这些人的职务是做 世界精神 的代理人 ” 。 也就是说, 是英雄引导着历史的进程。但在 托尔斯泰看来, “ 历史人物和他们的命令是以事件为转移的。 这个结论的无疑的证明就是, 无论有多少命令, 假使没有其 他的原因, 事件是不会发生的, 但事件一旦发生时, 无论 是什么事件, 则在各人的不断地表现出来的一切意志之 中, 总会发现一些意志, 它们在意义上在时间上对于事件的 关系是命令。 ” 也就是说, 不是人物决定什么, 而是“ 事件” 决定人; 而事件的发生则由某些“ 意志” 决定。那么, 这些“ 意 志”

5、是什么? 在托尔斯泰的解释中, 这些意志是一种历史合力, “ 是参 与事件的一切人们的活动, 并且他们总是这样地结合的, 即 是, 最直接参与事件的人负的责任最小; 反之亦然。 ” 每一个 人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这个历史合力的一个因子, 他们在无意 之中都参与了历史进程的创造; 只不过, 越是那些看上去直 接参与了事件的“ 英雄” , 对这个历史合力所产生的力量越 小, 相反, 那些看上去被事件裹挟的普通大众, 却是这个历史 合力的主要构成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 托尔斯泰否定了黑格尔的“ 英雄” 历史 观, 确立了他的“ 普通人” 历史观。因此, 在他的历史题材作 品中, 小人物成为历史进程中的

6、主角, 是他们真正体现着历 史发展的目标精神, 代表着历史进步的推动力; 相反, 那些所 谓英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历史进程的反作用力。例如, 在塞瓦斯托波尔系列故事中, 参加反击侵略战斗的俄国军 基金项目: 教育部 年度重大课题招标项目“ 关于历史题材创作与改编中的重大问题” ( ) 成果。 作者简介: 王志耕,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天津, 。 官 这些似乎决定着战争动向的大人物 脑子里想的 并不是国家利益, 而是个人的荣耀与升迁。米哈伊洛夫上尉 贪生怕死, 却又幻想立战功晋升, 因此, 只有靠撒谎欺骗, 而 对于整个战斗的胜负以及士兵的生死, 根本是与他无关的 事: “ 归

7、老规矩我就该晋升大尉了。然后逐级晋升, 今年很容 易就可以升为少校, 因为许多人被打死了, 而且在这次战役 中, 我们中间一定还会有许多人被打死的。 ” 同胞的死亡成 为米哈依伊洛夫的晋升条件。而小说中的加利钦公爵口口 声声强调“ 贵族的那种美妙绝伦的英雄气概” , 同样是胆小如 鼠。在托尔斯泰笔下, 大人物们都被塑造成了卑鄙小人, “ 英 雄” 成为构成历史必然性的反作用力。这也就是作家说的 “ 最直接参与事件的人负的责任最小” , 因为他们的行为来 看, 其逻辑结果是反侵略战争的失败, 即正义性受挫, 而这恰 恰与历史必然性构成悖谬。 当然, 托尔斯泰的历史独白更多地是从正面意义上体现 出

8、来, 也即从他上面所说的“ 反之亦然” 的角度上体现出来: 越是看上去与事件决定性相关度小的人, 对历史进程的责任 或许影响越大。这, 就是托尔斯泰历史小说的“ 小人物英雄” 观。 同样是在塞瓦斯托波尔故事中, 那些只是听命参战的下 级士官, 却表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 为了国家利益毅然赴死。 刚从军事学校毕业的沃洛佳初上战场, 同样有胆怯的心理。 听着炮弹的轰响, 看着弹片在身边飞溅, 他“ 突然感到非常害 怕: 他老觉得炮弹或是弹片马上就会飞过来打中他的脑袋。 天啊!难道我会被打死吗?正是要打死我吗?天啊, 饶恕我吧! ” 然而, 根据托尔斯泰的历史逻辑, 这样的“ 小 人物” 必然会与历史

9、进程同步成长, 所以, 沃洛佳会在灵魂之 中自我完善。夜晚, 躺在黑暗之中, “ 他首先感到的就是厌恶 自己的紊乱和凄凉心境。 我是个孱头, 我是个懦夫, 是 个卑鄙的懦夫! 他突然想到, 于是他心里又涌起了蔑视自 己, 甚至厌恶自己的那种沉痛之感。 ” 而就在这样的内省过程 中, 沃洛佳发生了灵魂的蜕变: “ 他心里却突然清晰地出现了仁慈的、 万能的、 什么都能 办到的、 任何祷告都能听到的上帝。于是他便跪下来, 画了 十字, 像小时候教他做祷告那样合上双手。这颗幼稚 的、 受惊的、 狭隘的心突然变得成熟起来, 开朗起来, 看到了 一片广阔的、 光明的新天地。 ” 这里, 托尔斯泰贯穿了他的

10、启示性理念。即, 人的生命 是一个上升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一个从世俗性到超验性的蜕 变; 因为现世中的人被世俗事务所牵累, 无法从逻辑上发展 到精神的高级阶段, 因而必须经历一种升华性巨变, 在灵魂 中获得对上帝的完整体认, 是为启示。也就是说, 对生命高 级形式的认识不是理智思辨的结果, 而是灵魂醒悟的结果, 如他所说: “ 对上帝无论如何不能用智力去理解。我们知道 他是存在的, 这只是因为我们不是用智力去认识他, 而是我 们在自身意识到他。 ” 人一旦意识到了上帝的存在, 于是便进 入了生命的永恒状态, 与历史必然性达于同步。“ 人只为肉 体而生, 他和他的一生就是那注定要死亡的人的一生。

11、而人 为了灵魂而生, 则那寄托着他幸福的东西, 在他生活中就会 日复一日地发扬光大, 死亡对他来说也就并不可怕。 ” 塞瓦 斯托波尔战役中的沃洛佳正是在灵魂中经历了这样的启示 性升华, 由一个懦夫成长为一个真正的英雄 他在与敌人 的贴身肉搏中战死沙场。由此, 他完成了对历史建构的责 任。 而在 战争与和平 中, 这种升华更明确地体现为对“ 英 雄” 的超越, 对历史根本目的性 灵魂生活 的皈依。 安德烈和彼埃尔都曾经历过类似的灵魂顿悟。最初的彼埃 尔是一个标准的纨袴子弟, 没有理想, 没有目标, 只凭着本能 去生活, 去应对生活中出现的一切。但当他在一次无聊的决 斗中打伤对手后, 他的良知受到

12、谴责, 于是他开始思考生活 的意义问题, 尤其是在接受了共济会的思想之后, 他进入了 “ 自觉” 的生活阶段。如果说, 此前他的生活是一种混沌状 态, 那么他现在的生活便充满了思考与困惑, 因为当一个人 直面尘世生活时, 他不可能不陷入世俗与灵魂这两种生存行 为的悖谬性处境。战争开始, 他走上战场, 并试图单枪匹马 去刺杀拿破仑, 后被法国人当作纵火犯逮捕, 险些被枪毙。 在囚禁之中, “ 他不是凭文字, 不是凭理论, 而凭他的直接的 感觉, 忽然明白了他的老保姆从前向他说过的话: 上帝是在 这里, 在那里, 在一切的地方。从前他不能在任何东西 里面看到那伟大的, 难理解的, 无限的东西。他只

13、觉得那东 西一定在什么地方, 并且寻找着这东西。在一切的眼前的可 解的现象中, 他只看到有限的, 渺小的, 平凡的, 无意义的东 西。然而, 现在他学会了在一切之中看见伟大的、 永久 的、 无限的东西, 因此, 自然而然地, 为了看到这个, 为了享受 这种观察, 他抛弃了一直到现在他从人们的头上观察远方所 用的望远镜, 高兴地观察他身边的永远变化着的、 永远伟大 的、 难理解的、 无限的生活。他看的愈近, 他愈是心安而幸 福。 ” 也就是说, 启示的结果便是对对现世物质性 包括战 争胜负 的最终超越。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安德烈也是 如此。他参战之初有着强烈的英雄情结和恢弘的抱负, 但当 他第一次

14、负伤, 便在“ 天空” 意象的启示下, 领悟到了尘世生 命的渺小。他倒在地上, “ 在他头上, 除了天, 崇高的天, 虽不 明朗, 然而是高不可测的、 有灰云静静地移动着的天, 没有别 的了。 多么静穆、 安宁、 严肃啊, 完全不像我那样地跑, 不像 我们那样地奔跑、 喊叫、 斗争; 完全不像法国兵和炮兵那样地 带着愤怒惊惶的面孔, 互相争夺炮帚, 云在这个崇高无 极的天空移动着, 完全不像我们那样的哦。为什么我从前没 有看过这个崇高的天?我终于发现了它, 我是多么幸福啊。 是的!除了这个无极的天, 一切都是空虚, 一切都是欺骗。 除了天, 什么、 什么都没有了。但甚至天也是没有的, 除了静

15、湖南社会科学 年第期 穆与安宁, 什么也没有。谢谢上帝! ” 这样的镜头在托 尔斯泰的笔下反复出现, 从巴赫金的角度看, 这是托尔斯泰 基于其类似“ 多神教” 立场的生命理念: “ 他的上帝更像是多 神教的 潘 或 佛 , 而不像是基督教的神: 那并不是由我生 发的东西, 在其中见不着 我 的东西, 才是好的。 ” 也就是 说, “ 我” 的意义在“ 非我” 之中。其实这不过是托尔斯泰人学 思想的一种基本原则, 即, 人的生命意义就在于超越肉体的 虚幻之我, 领悟真正的灵魂之我。而这, 也便是历史发展的 最终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 托尔斯泰所谓的“ 历史合力” 正是由这 些小人物个体的生命升

16、华过程所构成的, 它们又在总体上形 成了一种“ 超意志” , 反过来制约某些个人的否定性意志, 以 保证历史发展的目的性不被破坏。 二、 不以人力为转移的历史必然性 如果这个历史合力成为一种超意志, 则托尔斯泰还是回 到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立场上去了。这样, 历史必然性成为 了一种先验存在, 它不以任何人, 包括托尔斯泰理解的“ 普通 人” 的力量为转移。 就此而言, 人的具体历史行为又被淡化。或者说, 作为 个体的人被托尔斯泰从历史必然性中剥离出来, 按照他的人 学观对其加以衡量, 从而形成另一种价值独白。因此, 我们 说, 托尔斯泰在其历史小说中, 尤其是 战争与和平 , 他对人 物形象的塑

17、造是非历史化的, 或者说, 是一种对既有历史书 写的抽离。 例如, 许多评论家都注意到一点, 即, 托尔斯泰将战争中 的所谓伟人赋予了普通人的品性。在 战争与和平 中, 一系 列大人物 拿破仑、 亚历山大一世、 库图佐夫等, 在托尔斯 泰笔下并未成为黑格尔式的“ 英雄” , 而是被刻意塑造成日常 事物中的普通人。重要的是, 小说在塑造人物的时候是将其 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相分离的, 即, 作为战争正义方的个人, 其个体价值未必是正面的, 反之, 作为战争非正义方的个人, 其个体价值未必是负面的。比如小说对拿破仑这一形象的 塑造。 小说写拿破仑出场是在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受伤的时 候, 这位不可一世的

18、皇帝信马由缰和法军士兵们打着招呼, 而负伤的安德烈“ 听到他们用 陛下 称呼这个说话的人。但 是他听到这些话声, 好像听到苍蝇的嗡嗡声一样。他不但不 对这些话发生兴趣, 而且也没有注意, 立刻就把他的话忘记 了。他知道这是拿破仑是他心目中的英雄, 但是这时 候, 他觉得, 拿破仑, 和当时在他的内心与那崇高、 无极、 有飞 云的天空之间所发生的东西比较起来, 是那么一个渺小、 不 重要的人。 ” 拿破仑在这里被还原成一个普通人, 一个富有人情味的 普通人, 而不是一个在历史文本中被书写成纵横捭阖、 睥睨 万里的欧洲枭雄。他听到了安德烈的呻吟声, 于是说道: “ 啊, 他是活着的, 把这个年轻人

19、抬起来, 送到裹伤站去! ” 当 他看到另一位俄军俘虏时说“ 他太年轻了” , 对方反驳道: “ 年 轻是并不妨碍勇敢的。 ” 于是拿破仑称赞道: “ 回答得漂亮, 年 轻人, 您前途远大! ” 在鲍罗金诺战役中, 拿破仑看到遍地死 伤的场景, 他以往作为其“ 美德和伟大” 象征的精神力量被战 胜了, “ 他坐在折椅上, 面色发黄、 浮肿、 愁闷, 眼睛无光, 鼻子 发红, 声音沙哑, 不自觉地听着炮声, 没有抬起眼睛。他怀着 痛苦的忧闷的心情, 等候着这个战斗的结束, 他认为自己和 这个战斗有关, 但是他不能停止这个战斗。一种个人的人类 的情绪, 在短时间内, 胜过了他信奉了那么长久的、 人

20、为的生 活幻想。他在自己身上感受到他在战场所看见的那种痛苦 与死亡。头脑和胸脯的沉重, 使他也想到他的痛苦与死亡的 可能。他在这时候不想要莫斯科, 不想要胜利, 不想要光荣 了。( 他还需要什么光荣! ) 他现在所希望的唯一的事是休 息、 安静与自由。 ”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 在小说中, 拿破仑是托尔斯泰预设 的非正义战争的代表人物, 但作家并未刻意丑化这一形象, 或者夸大其邪恶与侵略性的一面, 而是既表现了他的豪气, 同时也表现了他的平易。托尔斯泰这样做的意图, 与他把代 表战争正义方的库拉金家族塑造成势利小人的手法背后的 理念是相同的。 面对强敌和国家危难的局面, 库拉金一家想的不是如何

21、抵御侵略者, 为国家尽忠效力, 而是千方百计谋取个人的最 大利益。虽然他“ 并不向自己说: 这个人现在有势力, 我一 定要获得他的信任和友谊, 通过他去替我谋得特别津贴, 也 不向自己说: 现在彼埃尔有钱, 我一定要引诱他娶我的女 儿, 向他借来我所需要的四万卢布; 但他遇见了有势力的 人, 并且他的本能立刻向他说, 这个人会许有用, 于是瓦西里 公爵和他接近, 并且在第一个机会当中, 没有预备, 就本能地 阿谀他, 和他亲近, 说出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 所以, 为了要 彼埃尔娶他的女儿艾伦, 他不遗余力讨好对方, 为他的职位 奔走, 四处游说, 心机费尽。而他的儿子阿纳托尔也一样, 为

22、了金钱, 他并不拒绝父亲为他安排的, 去讨好一个富有而丑 陋的公爵小姐: “ 假使她很有钱, 为什么不娶她呢?这是决不 碍事的。 ” 而老库拉金的女儿艾伦也被描写成一个轻浮、 刻薄 的女人。 在大家的想像中, 作为正义之师的俄国军人, 应当是义 无反顾、 舍家卫国, 然而在托尔斯泰的笔下, 我们看到, 俄国 士兵表现得并非想像中的一贯英勇无畏, 正义凛然, 实际上, 他们在很多场合都贪生怕死, 混乱不堪。在俄军出征法国的 战场上, 由于士兵们的混乱, 致使统帅库图佐夫受伤。小说 描写到, 当他们突遇法军的时候, 一个人高喊一声: “ 弟兄们, 完蛋了! ” 于是, 大家听到这个声音, 拔腿就跑

23、, 军队一片混 乱, “ 不但要使这个人群停止是困难的, 而且要自己不跟着这 文教历史 个人群向回跑也是不可能的。 ” 库图佐夫受了伤, 安德烈跑过 去询问, 统帅却指着奔跑的士兵说: “ 伤不在这里, 却在那 里! ” 所以, 托尔斯泰总结道: “ 我们不是生在那时候的人, 不 觉地以为那时所有的俄国人, 自平民到伟人, 所做的事情, 只 是为了牺牲他们自己, 拯救祖国, 或者哀哭祖国的灭亡。那 时的传说与记载, 没有例外地, 都只说到俄国人的自我牺牲, 爱祖国, 失望, 悲哀, 和英勇。其实并不如此, 我们以为如此, 只是因为我们对于过去只看到那时的历史上的共同利益, 却 没有看见当时人们

24、的、 一切合乎人情的人、 个人的利益。然 而, 在实际上, 那些个人的眼前利益是远比一般的利益重要, 使人从来不感觉到, 甚至没有注意到共同的利益。那时大部 分的人并不注意大局, 只被目前个人的利益所驱使。这些人 就是那时候最有用的活动者。 ” 表面上看这样的描写与托尔斯泰的“ 历史合力” 观相矛 盾, 实际上, 它表明了这种合力中的另一极, 这的存在正是为 了体现历史合力总取向的不可折冲。同时, 这里要表达的另 一重含义是, 战争的正义与否并不能成为参战方作为个体的 价值的评判标准。也就是说, 战争的胜负, 或曰历史进程的 目的性, 并不依赖于某些个体的行为, 它在总体上是一种先 验于人的独

25、立存在。这也就回到了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 历史观。即, 托尔斯泰对个体意义的命名与对历史事件的评 价抽离, 表明了历史必然性的先验意味。 三、 对历史与人的肯定性独白 托尔斯泰肯定了先验的历史必然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 成为被历史捉弄的对象, 从这一意义上看, 托尔斯泰又不同 于黑格尔的“ 历史诡计” 说。在这点上, 我不同能苟同巴赫金 的说法, 他虽然承认历史是自我创造的, 但对人的理解却是 偏颇的, 他认为: “ 人们不过是命运手中随意支使的小卒、 任 意驱使的傀儡、 恣意捉弄的玩物而已。 ” 因为在托尔斯泰看 来, 历史的必然性是与人的必然性同一的, 或者说, 历史的必 然性并非神秘叵测

26、, 只要一个人能够超越自身的局限性, 就 能够把握这种历史必然性, 并与之达成同步。这并不是说, 人可以左右历史的必然性, 但他可以通过对自身局限性的超 越来进入历史的必然性之中。这就是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托 尔斯泰对历史与人的肯定性独白所在。 首先, 历史必然性是可以预测的。 我们注意到, 战争与和平 的开头像作家的许多小说一 样, 从事件直接进入, 看上去平淡无奇。实际上, 托尔斯泰借 助安娜巴甫洛芙娜的口, 对整个战事进程做了预言性命 名。当时大家在女官安娜的聚会上谈到欧洲战局, 安娜宣 称: “ 只有俄罗斯应该做欧洲的救星我们应该单独地为 正义者的血去复仇普鲁士已经声明了, 波拿巴是不可征

27、 服的, 整个的欧洲毫无力量反对他我一个字也不相信。 我只相信上帝, 相信我们的可爱的皇帝的崇高的使命。 ” 这种 表述看上去与作者本人的立场无关, 但小说赋予了安娜与作 者本人平等的评判者权力, 这从安娜对瓦西里库拉金公爵 的态度上体现了出来。她直率敢言, 对库拉金的私欲不加掩 饰地加以指斥; 同时, 这个惯以肯定语气说话的女人并非冰 冷的宫廷女官, 当别人提到她所敬重的太后时, 她的脸上又 显出诚挚现时忧郁的神色, 这使她在冷峻的同时具有了可爱 的人情味。总之, 小说通过简洁的描写, 将这个人物塑造为 一个“ 可靠的叙述者” , 这样, 她的话便自然而然成为与叙述 者同步的肯定性声音。此外

28、, 她的话被置于整部小说的首要 部位, 其效果也等同于小说的宣言, 从而成为了作者本人的 叙述声音, 为此后全部事件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小说中另一个对历史必然性了然于胸的人物便是库图 佐夫。作者刻意对这一人物进行了全面的平凡化处理, 从形 象上看, 他老迈、 臃肿、 迟钝, 对战事常常流露出悲观神色; 但 在战场上, 他却从来都是气定神闲, 处变不惊, 在奥斯特里茨 战役中, 面临会战失败的局面, 他却在军事会议上酣然入睡。 他正是用他这种镇定的气度来影响他的士兵。在这一点上, 巴赫金将其理解为“ 宿命论者” : “ 他看出, 与正导引着战争的 那种粗鲁的、 自发的力量相抗衡, 是没有什么结果

29、的, 于是他 便全身心地听从那种力量的导引。 ” 实际上, 在小说的描写 中, 库图佐夫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战胜自身的悲观态度, 他相信历史, 并不是一味逆来顺受, 而是探求顺应历史发展 最本质流向的途径。所以, 在战场上, 关键时刻都是他运筹 帷幄, 稳定军心, 给人带来希望。小说写道: “ 由于多年的战 争经验, 他知道, 并由于老年的智慧, 他了解领导几十万人与 死亡争斗, 不是一个人所能办到的事; 并且他知道, 决定会战 命运的不是总司令的命令, 不是军队驻扎的地方, 不是大炮 和杀人的数目, 而是那种不可捉摸的力量, 这种力量叫士气。 于是他注视着这种力量, 在他的权力范围之内, 领

30、导这种力 量。 ” 而实际上, 库图佐夫也将自己真正融入了这种力量。 托尔斯泰对库图佐夫的肯定性描写还体现在库拉金这 一形象身上。当他以诱敌深入战术放弃莫斯科城的时候, 小 说以简洁的笔法描写了库拉金公爵对库图佐夫态度的迅速 变化。他先是盛赞库图佐夫的伟大: “ 我总是说, 只有他一个 人能够打败拿破仑。 ” 第二天俄军似乎处境不妙, 于是他闭口 不谈库图佐夫的事了, 而当莫斯科被法军占领的消息传来 时, 库图佐夫在库拉金口中成了“ 国贼” , “ 对于一个瞎眼而荒 唐的老人是没有什么好期待的了” , “ 我感到奇怪的只是, 怎 么能把俄国的命运托付给这样的人呢? ” 我们知道, 库拉金自 小

31、说开始便成为作者反讽的对象, 是一个“ 不可靠叙述者” , 所以, 这里的以他的外位视角来评价库图佐夫, 表现效果正 是肯定了库图佐夫的“ 可靠” 性。而小说也正是按照这样的 必然性完成了库图佐夫形象的塑造 卫国战争胜利, 印证 了库图佐夫对历史必然性的同步意义。 其次, 历史的必然性在本质上体现为人的精神成长。从 湖南社会科学 年第期 这一意义上来说, 历史必然性也并非与人的存在全然相异。 从塞瓦斯托波尔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 小说描写了正义 战争的暂时失利, 但从其整体上看, 人却是在这种无望的战 争中得到了精神的洗礼。在以第二人称叙事的 十二月的塞 瓦斯托波尔 中, 正如 战争与和平 的开

32、头宣言一样, 它表达 了人对历史事件的确定性理解: 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守卫者 们面对强大的敌人, 面对不断的牺牲, 却保持着豪迈的感情, “ 这种感情使得他们在枪林弹雨下, 在人人都会遭受到的九 死一生的境遇中, 以及在这种不断的劳动、 熬夜和泥泞的条 件下泰然地生活。为了十字勋章、 为了加官晋爵, 或者在威 胁之下, 人们是不可能接受这种可怕的条件的: 一定另有一 种崇高的、 使人鼓舞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俄国人心里的一种 羞涩的、 难得形诸于色的、 但是藏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的感 情 对祖国的爱。 ” 或者说, 如同牺牲的沃洛佳一样, 人 只要超越自身的肉体性局限, 克服怯懦, 放弃私利, 便会

33、进入 托尔斯泰所谓“ 豪迈” 的状态, 也即精神升华的状态。这正是 历史必然性的本质表现, 而并非从世俗角度理解的某一次正 义战争的获胜。 历史必然性体现为人的必然性, 因此, 托尔斯泰在人物 塑造上遵循的是一种清晰化原则。尽管他相信历史合力是 一种复杂而神秘的存在, 但当他同时想表达他对生命意义的 宗教性理解时, 则体现出强烈的独白欲望。这也是在他笔下 不会出现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伊万那样的本质怀疑论者的 原因。 安德烈保尔康斯基本来是最有可能成为怀疑论者的 人物。在心如止水的库图佐夫面前, 安德烈的内心始终充满 了矛盾, 他曾在荣耀与亲情之间徘徊: “ 在想到死的时候, 忽 然在他的想像中出

34、现了整串的最久远的和最亲密的回忆; 他 想起了他和父亲、 和妻子的最后分别; 他想起他对她的爱情 的初期; 想起她的妊娠, 他开始为她和他自己觉得难受了, ” 于是“ 在神经质的柔情的激动的心情中” 走出住所, 在屋前徘 徊; 但当他想到战争的荣誉的时候, 另一个声音占据了主导 地位: “ 虽然我有许多宝贵的、 亲爱的人 父亲、 妹妹、 妻 子, 我最宝贵的人, 但是, 为了片刻的光荣, 对人们的胜利, 为 了我不认识也不会认识的人们对我的爱, 为了这里这些人的 爱, 我会立刻放弃所有最宝贵的人, 虽然这似乎是可怕而不 合情理的。 ” 他也曾在杀死敌人和普世博爱的问题上在自身 形成对话: 当彼

35、埃尔为自己的决斗表示忏悔, 安德烈却说: “ 杀死恶狗也是件很好的事。 ” 这时的他本可以发生类似拉斯 柯尔尼科夫式的质疑, 即, 亲手铲除邪恶在历史意义层面上 是一种正义行为, 尽管它违背了上帝普世之爱的意志, 从而 形成独立于作者话语之外的复调式声音。在这次谈话中他 还反驳了彼埃尔要给农奴以福利的想法, 他指着身边走过的 一个农奴对彼埃尔说: “ 你想要使他脱离他的畜生的状况, 使 他有精神的需要, 但是我觉得, 唯一可能的幸福, 就是畜生的 幸福, 而这正是你想要剥夺他的。我羡慕他, 你却想要使他 变成我这样, 但是你没有给他像我这样的资产。你说到另外 一件事: 减轻他的工作。在我看来,

36、 体力的劳动对于他是那 么必要, 是他的那么重要的生存条件, 正如同脑力的劳动对 于你和我一样。你不能够不思考。我夜里两点多钟上床睡 觉, 各种各样的思想来到我的脑子里, 我睡不着, 我辗转反 侧, 直到早晨才能睡着, 因为我在思考, 不能不思考, 正如同 他不能不犁田、 不割草一样; 不然他便要进酒店, 或者生病 了。正如同我受不了他的可怕的体力的劳动, 我做了一个星 期就会死的, 同样的他也受不了我的身体的懒惰, 他会发胖, 会死的。 ” 我们看, 这一声音具有完足的合理性, 正像 卡拉马佐夫 兄弟 中“ 宗教大法官” 故事中的宗教大法官对耶稣的质疑一 样铿锵有力。然而, 所有这些质疑在安

37、德烈的思想中均未得 到深入展开, 或者说, 托尔斯泰强烈的独白欲望不允许安德 烈的质疑进行到底。他要在这个人物身上进行他对人的必 然性的悲壮实验, 即, 死亡是生命的一种境界, 死亡使人超越 自我的局限性存在, 真正进入永恒的灵魂生命, 从而与历史 必然性达成一致。 注释: 巴赫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 白春仁、 顾亚 铃译, 三联书店, 年, 第 页。 黑格尔: 历史哲学 , 王造时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 年, 第 页。 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 四卷本) , 高植译, 上海译 文出版社, 年, 第 页。所有引文均出自该译本, 卷 码和页码标于引文后。 托尔斯泰: 五月的塞瓦斯托波尔 , 芳信译, 见 托尔 斯泰中短篇小说选 , 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 第 页。 托尔斯泰: 一八五五年八月的塞瓦斯托波尔 , 芳信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 第 、 页。 托尔斯泰: 生活之路 , 王志耕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 年, 第 、 页。 巴赫金: 俄国文学讲座 , 晓河译, 见 巴赫金全 集 第四卷, 河北教育出版社, 年, 第 、 页。 托尔斯泰: 十二月的塞瓦斯托波尔 , 芳信译, 人民 文学出版社, 年, 第 页。 兰 文教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