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言知识整理集锦【35页】(3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言知识整理集锦【35页】(34页).doc(3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言知识整理集锦【35页】-第 34 页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文言知识整理集锦进学解 韩愈一 重点实词解释(是词类活用的,写出活用类型并解释)1 进学解 使有所进步2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实施3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提拔 同”俊”4 孰云多而不扬 提拔举用5 细大不捐 舍弃6 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名作动,古时鞋里垫的草,这里指填补. 张大7 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贬谪8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闲散 同“现”9 头童齿豁 光秃 缺损10 卓荦为杰,校短量长 卓越 同“较”,比较11 言虽多而不要其中 求12 乘马从徒 使跟从13 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 谋算 同“
2、卑”,低下14 障百川而东之 使向东15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翻阅二 重点虚词解释 业精于勤荒于嬉 由于 之 寻坠绪之茫茫 定后标志 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到 障百川而东之 代词于 公不见信于人 表被动,引出对象 宰相之方也 的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对于 辙环天下,卒老于行 在三 重点句式1 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宾语前置2 寻坠绪之茫茫 定语后置3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被动句4 荀卿守正,大论是弘 宾语前置四 句子翻译1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的精通由于勤勉,而它的荒废是由于嬉戏;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而它的败坏是由于因循苟且.2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3、;爬罗剔抉,刮垢磨光。具备很少优点的人都被录用,能治一种经书的人没有不被录用的;搜罗选拔人才并且培养造就人才。3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史书类典籍一定总结掌握它的纲要,论说类典籍一定探索出它深奥的道理。不厌其多,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让它漏掉。夜以继日地学习、研究,一年到头,孜孜不倦地研读。4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先生少年就懂得好学,勇于实践。成年以后,通晓事理,行为得体。先生的为人,可以说是很完美了。5 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
4、宰相之方也。选拔人才既明察又公正,聪敏和拙笨的人都能得到合理进用,委婉随和是一种美德,超然不群则可叫做杰出。比较衡量各人不同的优缺点,根据他们的才能给予合理的使用,这就是宰相的治国方术了。6 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然而圣君不加罪责,大臣也不予指斥,这难道不已是我的侥幸了吗?动不动就受到别人的毁谤,可是名声也随之增大了,被弃置在无关紧要的位置上,这正是理所当然的事。7 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钻研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独自广泛地发掘和继承它们,(阻止异端邪说)像拦截洪水一样,让它们东流入海,把将被狂澜
5、压倒的正气重新挽救回来。五 文章主旨及表达技巧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 有司的明不明、 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 的牢骚和不满,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 的讽刺和愤懑。 文章幽默中见深刻,含蓄中显丰赡。讽刺和批判是这篇文章的基调。本文用问答对话的方式写别人嘲讽自己失意,自己就进行解释,借以发泄牢骚。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文章中写先生对学生的教诲:“方今圣贤相逢
6、,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以及作者“投闲置散,乃分之宜”的引咎自责,都不过是反话正说。 朋 党 论一 实词1暂相党引以为朋者 结为私党,互相援引 2则同道而相益 互相帮助3则反相贼害 残害4则同心而共济 取得成功5则天下治矣 安定太平6更相称美 互相7而周用以兴 因而 8目为党人 看作9汉室大乱,后方悔悟 才10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讥诮,责备11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 拿12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通“餍”,满足13治乱兴亡之迹 事迹14而进元、恺君子之朋 进用,任用15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 比得上二虚词 君子与君
7、子以同道为朋 因为 以之修身 / 以之事国 用以 然纣以亡国 因为 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因为 然周用此以兴者 相当于“而”,连词,不译 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结成为 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表被动 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 是虽 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即使三特殊句式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被动句四翻译1 然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然而后代的人并不讥讽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所欺骗,反倒称赞舜是耳聪目明的圣人,因为他能辨识君子和小人啊。2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
8、保。当他们利益一致时,暂时互相勾结结为朋党,这种朋党是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各自争着想先得到,或者到了无利可图而相互疏远的时候,就反而互相残害,即使他们的兄弟亲戚也不能互相保全。3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奉行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誉节操。用他们来修养品德,那么彼此道义相同又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用他们来治理国家,那么能够同心协力,共同取得成功。4 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自古以来结为朋党的,从人数之多与规模之大都没有赶得上周的;可是周却因此而兴盛,那是贤
9、能的人虽然多也总觉得不满足。五文章的主要观点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六写作特色(一)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二)转折句和排比句的交相运用,行文既纡徐有致,又富有气势名 二 子 说苏洵一 实词1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 作用2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除去,去掉3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掩饰4天下之车莫不由辙 循着,沿着5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参与6车仆马毙 倾覆 仆倒二 翻译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虽然如此,车翻马倒了,灾祸也不会波及车辙,这车辙啊,正好处在灾祸和幸福之间。三 课后习题杨慎说作者“深知二子”,从这篇短文你
10、能看出作者两个儿子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四 写作特色引物托喻,字少蕴深作者从轼、辙这两个字的本义出发,阐述他们对车的功用,进而引申开去,借以预料自己两个儿子一生的命运。依苏轼、苏辙二人的生平来看,作者对儿子人生的预测相当准确的。表现了苏洵对两个儿子深切的了解,以及伴之而来的希望和担心。一、重点实词:1.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迎接 2.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少 厚 3.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自降身份,屈己尊人 4.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带着臣妾 名作动 5.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
11、见于词色 让作王 使动用法 6.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气 相当 符合 二、重点虚词1.天下有大勇者,卒而临之而不惊 通猝,突然2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用,介词 .以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 凭借,介词 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而,连词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 来,目的连词 3.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用来,连词 所以 观其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 的原因三、重点句式1.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被动句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判断句四、句子翻译1.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
12、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人之常情所不能忍受的事情,一般人被侮辱,就会拔出剑来,冲上去搏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2.天下有大勇者,卒而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是因为他报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3.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张良从圯上老人那儿接受赠送的兵书,这件事实在荒诞不经。然而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地出来考验张良的呢?4.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贵族子弟,不愿死在盗贼手中,这是为什么
13、呢?这是因为他们懂得珍惜生命,不屑于在同盗贼相斗中死去。5.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一个人虽有复仇的大志,却不能屈己尊人,这不过是凡夫俗子的勇猛。6.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野草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圯上老人与张良平生素不相识,突然在荒野相遇,而命令张良去替他干奴仆所做的事,而张良却十分坦然地去做了,一点也没有惊诧愤怒的情绪,这就是秦始皇不能惊扰他的谋略(而使其盲动)项羽无法使他激怒(而去冒险)的原因。五。内容概要 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文章的中
14、心意思是认为“忍小忿而就大谋”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室的关键所在。先证以郑伯和勾践的“能忍”而胜,又以刘邦受张良指教“能忍”而胜再证,反复申论,充分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忍小忿而就大谋”,这种观点有其正确性,但把刘邦项羽的成败,完全归之于忍与不忍,又说忍是留侯品德节操的主要特点,而这特点也是经过黄石老人一次指教就形成,则是片面的。六、阅读与探讨2答案写这些人物,都是为了衬托张良。第三段写荆轲、聂政是反衬,写出张良当初的鲁莽不忍;第四段写郑伯肉袒牵羊和勾践卧薪尝胆,是引“忍而成事者作衬”,从正面衬托“子房之能忍,见其为天下勇”,是正衬;第四段写秦皇、项籍是反衬张良的能忍
15、;第五段写高祖是正面衬托张良能忍。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一 实词1盖将吊而更以贺也 慰问 2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 忧患3于是有水火之孽 灾难4有群小之愠 怨恨6而世之多嫌也 猜忌7而为世嫌之所加 凌驾8黔其庐,赭其垣 烧黑 烧红9宥而彰之 辅助 显现 10咸得开其喙 嘴11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 辅助12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相吊 慰问13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的原因14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 阐发表明二 虚词1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 认为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 因为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 来 连词自以幸为天子近臣 认为三 句式1惟恬安无事是望也。 宾语前置2士有好廉名者 宾语前置四 翻译1道远言略,
16、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因路远,信中的话简略,还不能了解你那里的情况,假使真的烧得干净,而全部没有了,这是我更要向你祝贺的原因。2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您辛勤奉养父母,安宁的过日子,只是盼望平安无事。3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必是必信,是以中而疑也。这个道理宽阔无边,即使是圣人不能认为这是可信的,所以到中间又怀疑起来。4 士有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爱好自己清廉名声的士人,都害怕顾忌不敢称称赞您的高才。5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予而不栗。大火帮助了你,使你的实际情况显现出来,使那些把称赞你的话藏在心里的人,都能
17、张开他们的嘴,主持考试的人,授予你官职也不提心吊胆了。6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烧黑了房屋,烧红了墙壁,来表示你一无所有。7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现在我所说的这样的情况,跟古代有所不同,所以把慰问你改为祝贺你。五 问题作者写这封信,除了给朋友以精神安慰外,还有其他什么目的?为了表现当时社会的反常和病态的心理,折射出当时社会贪赃枉法,贿赂公行的黑暗现实。答司马谏议书一、重要实词1昨日蒙教 (承蒙指教)2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交游相处)3虽欲强聒 (勉强作解释)4故略上报 (写回信)、5蒙君实视遇厚 (看待)6于反复不宜卤莽 (往返) (同“鲁莽”,粗疏草率)7
18、冀君实或见恕也(希望)(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8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制造事端)(夺取财物)9设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修正)10以授之于有司 (交给)(负有专职之官吏)11举先生之政(推举、实行)12辟邪说(抨击)13难壬人(责难、驳斥)(巧言之人)14士大夫多以不恤同事(顾虑)15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计划、考虑)(适宜)16是而视不见可悔故也(认为正确)17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办事)18以膏泽斯民(施加恩泽)19则非某之所敢知(领教)20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不胜)(谦辞,用于自称)二、重要虚词1而议事每不合(往往)2故今具道所以/今君实所以见教者(原因)(用来的)3虽欲强聒(虽然)4
19、以致天下怨(因而),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因为) 以膏泽斯民(以便)5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认为)6上乃欲变此(才)7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相互)8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不仅)9不为侵官(算是)10以.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当作)11盘庚不为怨者故(因为)12未能助上大有为(作为)三、翻译句子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商讨起政事(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的缘故啊。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又想到君实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应
20、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3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4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5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
21、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四、内容理解1.王安石此信,没有感情用事,没有讽刺嘲笑,没有出语不恭,没有自我炫耀,也没有面面俱到、在一些细节上饶舌纠缠;而是就几个关键性问题,据理和对方辩论,说理鲜明,辞气盛满,又具有无懈可击的逻辑性。2.作者说给司马光回信的原因是“重念蒙君实视遇见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有没有其他原因?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只是一种礼貌性的话,真正的目的是对司马光的指摘进行针锋相对的驳斥.3.文中说:“盖儒者所争,尢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这封信看,作者和司马光之间对哪些“名实”的看法存在分岐?“侵官”“生事”“征
22、利”“拒谏”“致怨”。上 枢 密 韩 太 尉 书一 实词1 气可以养而致:修养 得到2 称其气之小大:相称3 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疏放跌宕4 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乡里5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埋没沉沦6 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尽情观览7 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微薄的俸禄二 虚词1以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凭借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因而闻一言以自壮:来2 为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写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句末语气词三 句式1 而辙也未之见焉。 宾语前置四 翻译1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
23、得到。2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3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4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况且一个人的学习,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5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丰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使自己心雄志壮,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6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
24、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五 主旨这封书信时一篇出色的论文。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鲜明的观点:“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全文围绕这个论点,论证严谨,恭敬而不谄媚,表达了他要求拜见韩太尉的心愿。丰乐亭记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修既治滁之明年(治理) 2、问诸滁人(相当于“之于”)3、顾而乐之(四下里看) 4、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率领)5、修尝考其山川(考察) 6、按其图记(研究) 7、何可胜数(尽) 8、四时之景,无不可爱(令人喜爱)9、因为本其山川(推求
25、) 10、道其风俗之美(叙述)二、区别下列词的不同用法耸然而特立(表并列)仰而望山,俯而听泉(表修饰)掇幽芳而荫乔木(表并列)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表承接)而孰知上之功德(表转折)而故老皆无在也(表转折)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率领)升高以望清流之关(连词,来)辟地以为亭(介词,把)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连词,来)三、翻译下列句子:1、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自从唐朝政治颓败,全国四分五裂,天下豪杰并起,相互争夺,到处都是敌对政权,哪能数得尽呢?2、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百姓生下
26、来就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养老送终。谁能知道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如雨露滋润、阳光普照达百年之久呢!3、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水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乘阴凉于茂密的乔木,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的峭刻裸露,春夏的清幽秀茂,四季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4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于是我为他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胜,叙述这里的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快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四、问题探讨:文章第二段从远处落笔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有什么作用?答:第二段着力续写与
27、之相反的“五代干戈”,正是为了衬托“丰乐太平”,同时为结尾点明“宣上恩德”的主旨伏笔。五、主旨归纳:文章先叙述丰乐亭修建的经过,侧重描写了山泉景色之美,突出“乐”情;然后记叙滁州在五代时的历史,包含以古鉴今的意味。由战乱到治平,由唐、五代到宋,感叹宋朝承受天命,统一海内,百年间山高水清,人民安享太平。最后叙述自己安闲游乐于山水,欣赏山泉四时景色的乐趣,点明丰乐亭的含义:宣上恩德,与民同乐。全文赞美丰衣足食、民享安乐的太平景象,但其中也包含着作者的政治理想和追求。木 假 山 记主旨及文章特色本文从议论时,以议论终, 这是宋人以论为记的特点,本文尤其明显。本文主要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叙述与议论高度
28、结合,使文章变得厚重,耐人寻味。文章先借助树木生长之艰难、发现木假山之难,形象地比喻了人才成长之艰难,含蓄的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不重视人才的不满。然后借对家中那座木假山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做人应该具有的品德和气节。全文笔力雄健,感慨深沉,颇耐玩味,联系作者的生平,其中好像也蕴含着苏洵自己的人格个性。一、实词 1、予见中峰,魁岸踞肆:魁岸:强壮高大的样子。踞肆:仪态自然得蹲在高处。 2、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岌(j及)然:高耸的样子。阿附:逢迎依附。3、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服:佩服,这里用为使动,使倾服。 虽其势服于中峰:倾服 4、而荒江之濆:水边高地。5、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野人:村野之人。薪:木柴。此
29、处用为动词,伐而为薪。 6、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数(sh术):指非人力所能及的偶然因素,即命运,气数。7、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急流的水。8、非徒爱之 :只二、虚词1、其可敬也夫! 它们 其最幸者 其中 则其最幸者之中 那些2。且其孽而不殇:再说且重得罪:将三、句式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 被动句四、翻译1、木之生,或孽而殇,或拱而夭。 树木的生长,有的才长出嫩芽便死了的,有长到两手合围粗时而死了的。2、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我看到中峰,高大雄壮,仪态自然得蹲在高处,意气端正庄重,好像颇有使它旁边二峰倾服的气派。3、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
30、之患。侥幸能够没有折断,没有腐烂,那么就会被人当作木料,于是就面临斧头砍伐的灾祸。五、问答1、比较第一、二段文字的异同,说说为什么第二段很多内容在第一段已经写过却没有重复之感。第一段围绕“幸”与“不幸”,叙述亩的生长过程和由木到木山的演变过程。第二段写“予家有三峰”的木假山,正是经历了上述演变过程,经历了多种磨难,成为苏家的珍爱物。这一段内容基本上是第一段的反复,但不是简单重复,字句有所改变、更换或节略,产生一种“回环”的美感。2、作者对木假山“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说说作者所“爱”所“感”所“敬”的分别是什么?“爱”字表现作者对木假山的喜爱,是爱木假山本身;“
31、所感”的是由木假山联想到做人;“所敬”的是从木假山身上所看到的值得敬重的“意气端重”“服其旁之二峰”“无阿附意”等可贵的品格。墨池记一 实词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做官 池水尽黑 变黑、染黑而尝极东方 穷尽,到达 岂其徜徉肆恣 纵情游览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同“彰”,彰明、彰显 推王君之心 推测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人 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标明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推广二 虚词 以 以临于溪 而 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而 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因为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来三 句式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被动句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宾前四 翻译1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
32、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确实是这样吗?2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纵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 3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4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
33、于巩曰:“愿有记。”教授王君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5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6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何况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五 文章内容文章简述王君盛对
34、王羲之与墨池的表彰,推究其向作者要求写“记”的缘由,意在兼顾:既期望保持墨池遗迹,又勉励后学继承古人优良的学风,同时强调“一能”之外,重视品德修养的意义。当然,这里所谓的“道德”,是有历史、阶级的局限性的;但所阐述的学习的重要性,是有积极意义的。超然台记一、解释下列字词:凡物皆有可观(大凡) 美恶之辨战乎中(区别)彼挟其高大以临我(依仗) 岁比不登(连续,庄稼成熟)狱讼充斥(案件、诉讼) 而使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习惯)于是治其园圃(修整) 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业绩)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哀叹) 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表示)洁其庭宇(使. 洁净)二、区别下列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所为求褔
35、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因为,连词)彼挟其高大以临我(来,连词)是以美恶横生(因,介词)因城以为台者旧矣(把,介词)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来,连词)三、指出下列句式特点1、吾安往而不乐(宾语前置)2、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判断句)3、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定语后置)4、美恶之辨战乎中(介词结构后置)四、翻译下列句子1、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2、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
36、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3、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4、於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5、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於物之外也。子山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为“超然”,以说明我到哪里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五、本文被视为“一字
37、利骨”的典范,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是怎样围绕这字展开的?答:本文用“乐”字贯穿全文,先写超然物外,就无往而不乐,不超然物外,则必悲哀,证面写乐,反面写悲,终不离乐字;再写初到胶西之忧,写初安之乐,治园修台,登览游乐,以游衬乐,愈显可喜可乐。以乐开头,以乐结尾,全文处处显乐。六、主旨: 游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黄州快哉亭记一 实词1、始得平地 才;流到2、其流奔放肆大 疾驰;浩大3、其势益张 强大4、即其庐之西南为亭 就着5、江流之胜 美景6、风云开阖 合7、变化倏忽 迅速8、草木行列 成行成列9、皆可指数 一一指点出来10、王披襟当之 敞开;迎11、楚王之所以为乐 原因12、风何与焉 和风
38、有什么关系13、使其中不自得 他心中14、窃 会计之余功 私下;征收钱粮等公务15、濯长江之清流 洗涤16、揖西山之白云 引17、以自适也哉 使自己舒服畅快18、不能胜者 忍受19、将蓬户瓮牖 即使;用蓬草(名-状),编门(名-动);用破瓮做窗户20、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从前; 带领21、朔日 初一日二、虚词1. 其流奔放肆大 代词,它2. 以 以览观江流之胜 来不以谪为患 把3. 之 故城之墟 的兰台之宫 不译披襟当之 代”风”4. 玉之言盖有讽焉 大概 5. 乌睹其为快也哉 哪里三、翻译 句式:1. 今乃得玩之几席 之上,举目而足.(省略句)现在却能靠在几旁,坐在席上赏玩眼前的
39、景色,只要抬眼就能看个够.2.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 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至于长洲的边上,故城的废墟,是曹操、孙权傲视的地方,是周瑜、陆逊驰骋的地方,他们流传下来的英雄事迹,也足以使世俗之人称颂畅快了。3.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宾前)读书人活在世上,假使他的心中没有自得之乐,那么走到哪里他会不忧愁呢?假使他的心里坦然,不因为外物而影响他的心情,那么走到哪里他会不快乐呢?4.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省略句)现在张君不把贬谪当作忧愁,私下
40、利用征收钱谷的剩余时间,自己在山水之间纵情游玩,在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别人的东西。5. 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省略句)更何况在长江的清流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竭尽耳目所能取得的美好景物,来自求安适呢!6. 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此句为前面已经证明了的张君过人之处,反衬得更为充实有力)不这样,那连绵的群山、幽深的峡谷、宽广的森林、古老的树木,清风吹动着它,明月照耀着它,这些都能成为诗人思士悲伤、容貌憔悴而不能忍受的原因,哪里能看到这些是畅快的呢!四 内容1作者登临快哉亭在哪些方
41、面获得了快哉的感受? 登临快哉亭,昼夜可以于几席之上尽情览赏雄壮景色,放眼四周,可见西边武昌冈陵起伏的诸山,草木成行成列,渔夫樵父的屋舍,清晰可数.沿江两岸的沙洲,是当年曹操,孙权傲视的战略要地,也是周瑜,陆逊为争夺此地奔走劳形的地段,这也可以让世俗之人睹此称快.2 文章应用楚王和宋玉关于”快哉”之风的对话并加以发挥,这样写对文章的结构和思想感情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交代快哉二字的出处.为了借题发挥,引出议论,表明主旨.3 “王之言盖有讽焉.”讽什么? 宋玉是对楚襄王微妙地进行了讽刺,寓意在借风之雄雌来说明人间之不平等.钴鉧潭西小丘记一、重点字词解释1、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沿着2、其石之突怒偃蹇:山石奇崛之状3、其嵚然相累而下者:山势高峻的样子4、贾四百:“价”5、其冲然角列而上者:突起的样子;作状语,象兽角;动词,向上冲6、丘之小不能一亩:不足7、可以笼而有之:完全,包罗;占有8、货而不售:卖9、得西山后八日:找到10、更取器用:轮番,一次又一次11、铲刈秽草:割12、烈火而焚之:动词,燃起烈火13、以效兹丘之下:尽力贡献14、虽古好事之士:即使;爱好山水的人15、农夫渔父过而陋之:意动,以为陋16、是其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