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pdf(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必修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概念: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聚落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分类:城市和乡村北方平原地区: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的人口较多 。地形的影响南方丘陵和山区:规模一般较少 ,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的人口较少。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自然因素:地形、气候、 水文等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等我国交通线路空间分布差异:西部稀疏,东部稠密平原地形:限制较少 ,一般呈网 状分布地形的影响山区地形:
2、限制较大,多呈之 字型分布,造价较高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交通线路选线的基本原则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科学技术的影响: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全球气候变化1、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地质时期, 地球表面历经了三次大冰期: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 第四纪大冰期。大冰期之间为大间冰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总体来看, 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 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3、2、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变化,一次是公元前5000 年到前1500 年的温暖期;另一次是15 世纪以来的寒冷期。3、近现代的气候变化自 1861 年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由此造成了:1、近现代全球陆地降水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2 页2、 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二十世纪南北极以外地区的高山冰川普遍退缩。3、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二十世纪全球海平面升高了0.1 0.2 米。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 、 第一,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第二,全球气
4、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第三,全球气候变化还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第四,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影响更为显著。第五,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 气候事件,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2、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 不利方面 :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 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一、自然资源概述1、自然资源概念概念:是指存在
5、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 与能量的总称。属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2、自然资源的分类按自然属性分:矿产 资源 、 气候资源 、水 资源 、土地资源 、生物资源按自我再生的性质分:可再生资源 、 非可再生资源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1、前煤炭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能源以木柴、 水力 等为主,煤炭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而木柴在能源消费中居首位,被称为“木柴时代” 。2、煤炭时期以 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形成了十九世纪俄国的顿巴斯、德国的鲁尔、美国的阿巴拉契亚矿区等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骨
6、干的大型工业区。至二十世纪初,世界能源进入了以煤为主的“ 煤炭时代”。3、后煤炭时代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石油消费量超过了煤炭,煤炭在世界能源中的优势地位,逐渐被石油和天然气所取代,世界能源进入了“石油时代” 。从长远看, 能源消费结构将从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主, 转向以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水能 、风能、 生物能等)为主的能源多样化利用阶段,在转换的过渡时期,仍以石油 、天然气、 煤炭为主。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农业社会阶段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 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2、工业社会阶段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煤、铁、石油、天然气、铜、铝等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
7、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石油工业城市:大庆、克拉玛依、东营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2 页钢铁工业城市:鞍山、 本溪、 攀枝花有色金属工业城市:金昌、铜陵、 个旧3、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的后期,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各种后天性资源(如人工合成原料、 智力资源、 信息网络等)的地位则迅速上升。而后天性资源的运输成本较低 ,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少,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也日趋弱化。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
8、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 事件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 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按照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 海洋灾害等。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有复杂性、潜在性、群发性、多因性、突发性、周期性。二、自然灾害的危害1、自然灾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 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2、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洪涝和 干旱最为常见,并且危害范围较广。三、中国的洪涝灾害1、 洪涝灾害包括 洪水 和雨涝 两大类型。洪水 : 指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 或因山洪爆发而使江河
9、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雨涝 :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灾害的现象。2、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洪涝灾害的成因较为复杂, 如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流域地貌特征、江河的洪枯流量变化大 、植被分布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都可能引发洪涝灾害。一般来说, 洪涝灾害的发生受气候 因素的影响较大。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的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匀,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季节分配不均,因暴雨容易酿成洪涝灾害。3、夏季风的进退与降水地区分布时间强降水集中地区原因春夏之交(4、5 月)华南地区夏季风开始盛行,冷暖空气交绥,锋面雨带控制,暴雨时常发生
10、6、7 月份江淮地区随着夏季风的向北推进,锋面雨带在此徘徊,形成梅雨7、8 月份华北地区东北地区随着夏季风的进一步北移,锋面雨带控制本地,出现盛夏暴雨西南地区受西南季风影响,时降暴雨8、9 月份东南沿海受热带气旋,尤其是台风影响,形成狂风暴雨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2 页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 ,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
11、口政策等。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人口模式特点时代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原始社会传统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初期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18 世纪中期 -19 世纪末 20世纪初发展中国家20 世纪中期 -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4、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2、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3、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 、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 、对外开放程度(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
12、水平(成反比)。4、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第三节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长期性2、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 :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
13、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2 页对人口迁入地: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4、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经济因素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还包括交通通讯发展。政治因素 :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 、政治中心变更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
14、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根本原因 :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5、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 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 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
15、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自然因素影响结果原因实例地形平原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便于农耕、交通、节省建设投资我国城市大多在第三级阶梯上高原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巴西利亚山区城市沿河谷谷底或开阔低地分布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汾河、渭河谷地气候气候适宜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湿润区的城市比例高气候恶劣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河流供水城市常沿河分布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长江沿岸城市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
16、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2 页运输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货物在此集聚、转运赣州干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宜宾、重庆、武汉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上海、广州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伯尔尼、巴黎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如株洲) 、矿产资源(大庆) 、旅游资源(桂林) 、商业贸易等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深圳) 、外交、宗教(拉萨)、军事、科技教育(班加罗尔)等。2、城市土地利用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及城市的功能分区地租高低主要取决于距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高低3、
17、城市空间布局特点(城市主要分布在):人 口稠密、交通发达地区沿江、沿湖、沿海及河流交汇、河流入海口交通运输枢纽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商品集散地、边境口岸4、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关于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人口等概念。中心地等级服务范围数量中心地之间的距离提供服务职能的高低高大少远高级低小多近低级名称占地比重区位特点其他特征住宅区是 城 市 用 地 最 广 泛的形式出现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的趋势距母城较远的交通干线上出现卫星城商业区占 用 城 市 用 地 面 积的一小部分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中心商业区特点:
18、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工业区占 用 城 市 用 地 的 一部分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交通干线分布。每个工业区的占地面积和人数要适当,工业区的数量要因地制宜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2 页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2、城市化的标志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3、城市化的新特点: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城市化特点原因发达国家起步早工
19、业化早城市化水平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大量土地被占用,大致耕地面积减少 1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资源短缺,地面下沉、海水入侵、水质恶化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2、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3、如何建设“ 生态城市 ” :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
20、、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农业发展服务业发展剩余劳动力工业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城市化社 会 经济发展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2 页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1、生产协作联系 :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投入产出联系、纵向联系)工业聚集 零部件工厂之间的生产联系(横向联系)工业分散复杂生产联系(生产链)工业聚集2、商贸联系 :区域贸易、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业)3、科技与信息联系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1、农业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热量、光照、地形、
21、土地(土质、肥力)、水分(降水、水源)科学技术因素: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市场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类型。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国家政策 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状况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农业地域类型地域分布生产特点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集中分布在东亚、 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 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大牧场放牧业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地具有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距海港近的优势
22、采取的措施(以阿根廷为例):培育良种牛 ,加强牛群病害的研究;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开辟水源 ; 种植饲料 。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等优势生产规模大、 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 南非、 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将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有机结合起来澳大利亚小麦牧羊业的优点: 农场成为一个 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 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 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第三节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23、-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2 页1、五种工业指向类型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2、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 生产上的 投人一产出联系,例如:棉布厂就是经过多道工序生产出来的,纺纱厂、 织布厂、印染厂等各工厂
24、间存在投人一产出联系。形成全球生产系统和地方生产系统。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有些工厂间并没有生产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这种工厂之间的联系是多方面的,如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共同利用廉价的劳动力等。非物质的信息联系,如信息网络联系。3、工业集聚和分散集聚 ( 1)有利意义: 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2)不利意义: 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交通拥挤,资源紧张。 分散 区位因素: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
25、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优: 寻找各地的最优区位,充分利用不同地区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环境问题劣: 加大运输成本,难以形成规模效益4、产业转移的原因- 选择最佳区位(资源原料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国家政策) ,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工业区环境压力日益沉重,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产业转移的方向: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东南亚、拉丁美洲、我国沿海(进一步内地)5、工业集聚(集中垄断)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高、迅速创新的产品和高度专业化的服务,因其产品性质特异、利润丰厚、经济效
26、益好,不仅具有广泛的品牌效应,有些产品还涉及到国家机密和安全问题,因此,发达国家一直维持着高端产品的垄断地位。6、工业与地理环境污染物排放量与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之间关系成反比考虑工业对环境的影响,部分工业企业微观布局原则:居民区和工业区之间最好用绿化带或水面隔离。A、有 大气污染的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盛行风(主导风、最大风频)下风向地带,在季风区应设置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B、有 水体污染的工厂,污水排放口应该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C、有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厂,应远离居民区和农田;污染越严重,越应远离居民区;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精选学习资料 - -
27、-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2 页1、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大城市都与主要交通干线相连。在南方,河流干、支流汇合处,河流入海口,因拥有发达的水运条件和频繁的商贸活动,更有利于形成较大的城市。2、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区域城市、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便利的交通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城市的分布和发展也刺激了交通的发展和交通网络的形成。3、交通运输影响着聚落的空间形态北方 因地形平坦开阔,道路呈棋盘式网状分布,聚落布局多呈团块状 ,规模较大;南方 河网密度大,地形破碎,平地狭小,道路呈带状 分散分布,聚落多沿河道、铁路或公
28、路分布,布局形态多呈 带状 ,规模较小。4、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便于农耕,且交通便利,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5、沿河设城的类型:河运的起点或终点:赣州河流的交汇处:宜宾、重庆、武汉河口 :上海、广州、天津、纽约陆上交通的过河点:南京、伦敦6、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的崛起和繁荣如石家庄、郑州、株洲和怀化的兴起;京九线主要经过落后地区,是为了带动这些地区的城市、经济的发展。7、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城市的布局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兴旺或衰落)。8、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分布的关系:沿江、沿海以及铁路、公路沿线,水陆
29、交通便利的枢纽地带或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既有利于货物集散,也为其他社会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场所,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从而发展成为商业中心。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和京广、京沪、陇海等铁路沿线,集中了许多全国性和地区性商业中心城市。9、交通运输对商业中心(网点)区位的影响组织形式区位因素原因商业中心(商业街、商业小区)市场最优原则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交通便捷,消费者集中利于商品的运输和销售,也有利于人流的集散交通最优原则位于市区环路边缘或高速公路沿线。交通便利,利于商品和人们的集散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30、 页,共 12 页商业网点便民最优原则方便居民购物和提供服务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 森林砍伐、 土地荒漠化、 生物物种的减少资源的枯竭、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部分资源短缺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地思想发展阶段人类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特点后果崇拜自然采猎文明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
31、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微弱环境问题 不严重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减弱,对抗性增强环境 趋于恶化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增强,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矛盾 迅速激化谋求人地协调后工业文明时期寻求人地协调的道路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2、主要人地关系观点古代: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思想现代: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生态和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20 世纪 80 年代)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12 页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可持续发展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32、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图表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结构和基本内涵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生态 、经济 、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复合系统。内容地位目标生态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核心思想 :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追求的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四个基本观念: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图解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控制人口规模转变发展模式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环境污染人口增长基数庞大增 长 率 较高物质需求超过环境供给能力人口压力大资源短缺废 物排 放超出 环境 自净能力生态恶化环境问题控制人口规模人地协调发展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