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讲稿2.pdf

上传人:奉*** 文档编号:3864121 上传时间:2020-11-0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07.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屈原讲稿2.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屈原讲稿2.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屈原讲稿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屈原讲稿2.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 二、从离骚看屈原精神(屈骚精神)二、从离骚看屈原精神(屈骚精神)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对我们理解屈原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屈 原精神又称作“屈骚精神” 。 (一)我们来解释一下“离骚”含义。(一)我们来解释一下“离骚”含义。 对“离骚”释义有多种,在诸种解释中,有三种具有代表性:一是司马迁和 班固的解释, “遭受忧愁”之说,司马迁屈原列传 : ”离骚者,犹离忧也。 ”这 一释义被班固所继承。 班固 离骚赞序 中说: “离, 犹遭也。 明已遭忧作辞也。 ” 第二种是王逸在离骚序中所说的: “离,别也;骚,愁也。 ”就是“离别的忧 愁” ,或是“告别忧愁” 。第三种是现代学者游国恩先生,他

2、认为“离骚”是乐曲 名,相当于“牢骚” 。 以上三种解释都说明了屈原创作离骚时的心境与处境, “离骚”这一篇 名揭示了屈原在政治上受到挫折与打击,被君王疏远时的悲伤忧愤的心境。 (二)(二)关于离骚关于离骚作于何时何地,也有不同看法。作于何时何地,也有不同看法。 其中主要有两种代表观点:一种认为作于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有一种认为 作于被顷襄王流放江南之时。我基本倾向于离骚作于被楚怀王疏远之时。 (三)(三)从离骚看屈原精神的内涵。从离骚看屈原精神的内涵。 离骚是一篇长篇政治抒情诗,下面我们结合离骚的结构来谈谈离 骚中蕴含的屈原精神。从离骚看,屈原精神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其一,不同流合污

3、的独醒精神。其一,不同流合污的独醒精神。长诗离骚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 (从开头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 ,主要是对现实政治经历的回 顾,这一部分主要表现了诗人的独醒精神。 “独醒”出自屈原的渔父 : “举世 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独自清醒,比喻不同流俗。个人认为能够具备 “独醒精神” ,说明此人天赋或者能力很高,他具备常人所不具备的区分真假善 恶并且弃恶扬善的能力,敢于对黑暗现实进行批判并表示勇不屈服的抗争精神, 所谓出污泥而不染,唯有如此,在“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情形之下,才能够 保持“独醒”精神。长诗离骚的第一部分从以下几个方面,给我们展示了屈 原的不同流

4、合污的“独醒”精神: 1 1、诗人自许、自命甚高、诗人自许、自命甚高 离骚开篇八句: 2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首八句大意是说自已是颛顼帝的后代子孙,父亲的字叫伯庸。太岁在寅的那 一年的寅月庚寅日,我出生了。父亲仔细观察了我出生的时辰,给我取了一个美 好的名字:给我取名叫正则。取字叫灵均。 首八句有三层层意思值得注意: 一是说自己是颛顼帝的后代子孙,道出了自己高贵的血统,与楚王同宗共祖 的关系,情深意厚。 二是出生时日的吉祥: 寅年寅月庚寅日。 王逸注 “庚寅” : “庚寅, 日也。 降,

5、下也。寅为阳正,故男始生而立於寅。庚为阴正,故女始生而立於庚。言己以太 岁在寅正月始春之日下母之体而生,得阴阳之正中也。 ” 其三、富有意义的美好的名字:是说父亲伯庸仔细地察看我出生时日,度其 日月,皆合天地之正中,故赐我以美善之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王逸 注曰: “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言正乎可法则者,莫过于 天。 养物均调者, 莫神于地。 高平曰原, 故父伯庸名我为平, 以法天; 字我为原, 以法地。 ” 古人对孩子的命名非常看重, 在名字中寄寓了厚望。 正则与灵均与 史 记屈原列传中所说的屈原名平字原,是吻合的。天地是公正无私的象征,因 为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屈

6、原父亲给屈原取此名,是希望屈原法夫天地,所以屈 原的橘颂云“秉德无私,参天地兮”与离骚开篇所说的取名的含义是一 致的。 2、精勤修德采摘香草,饮露餐菊 离骚 :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態) ;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内美:天赋予的内在的美好德性,就是以上八句包含的内容,主要指家世、 3 出生时辰、正则、灵均的名字的寓义。而“修态” ,字面思是指修饰容态,指下 文的佩戴香草、饮露餐菊。很显然这里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自然界的一些现 象来象征人类的品性,这就是“君子比德” 。如孔子说: “岁寒,然后知松柏

7、之后 凋也。 ”这里孔子不是在给学生们说生物学的知识, 孔子从松柏经冬不凋的品性, 说明在危难时方见到一个人在平时不易为人知的美好品德。同样陶渊明“采菊东 蓠下,悠然见南山” ,也是这种君子比德的反映。 3、批判精神及抗争精神: 离骚中对君王、对群小、对纷纷变节的“群芳”都有所批判: 如对君王: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 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就指责了君王听信谗言, 反复无常的性格。 又如他指责君王糊涂、 荒唐: “怨 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 对贪婪竞进的“群小”的批

8、评: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忽 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可以看到群小不仅竞进贪婪, 而且恕己量人, 兴嫉妒之心, 沉溺于追名逐利。 对纷纷变节的“群芳”的批评: 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方芷。冀枝 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诗人滋兰树蕙,比喻培养人才,希望兰蕙枝叶峻茂,加以任用。但是众芳芜 秽, 所以, 诗人痛心地说: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 哀众芳之芜秽。 ” 萎绝, 是凋谢, 枯萎的意思。含有遭受外在客观原因而凋谢之意。萎,又释为病。而芜秽,则是

9、指田园久不耕耘而荒废,也借指丛生的杂草。那么“哀众芳之芜秽” ,就是哀叹 众芳变成杂草。 而屈原的抗争精神则集中体现在以下一段而屈原的抗争精神则集中体现在以下一段, ,离骚 :离骚 :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 4 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 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 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

10、异道而相安;屈心而 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以上一段,屈原叙述一二句就发一誓,而且都涉及“死” ,如“虽不周于今 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宁溘死以 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虽体解吾犹 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但是我们从他的誓言中,从“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 死其尤未悔”的誓言,我们可以感受到屈原是一位不轻言放弃的诗人。所以,虽 然“死”是屈原经常说于口结束人生的一种方式,也是诗人默认的理想不能实现 之际的最后归宿。 “死”不

11、仅是诗人对现实的批判,同时也是诗人最后的抗争与 对自己的精神践履。我们也可以通过向死而生的誓言,看到屈原最终的自杀,决 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对生的超越。这正如诗人曾卓在吊屈原中所说: “苟活是比死更可悲的生。 ” 所以屈原庄严地选择了他自己的道路:“知死不可让, 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怀沙) 4、从离骚抒情上的一个特点来看诗人不同流合污的独醒精神 长诗的第一部分从以上三个方面表现了诗人的独查精神, 我们可以看到,离 骚抒情上的 一个特点,就是始终在与俗世的较量与对比或曰对峙中抒情,从 而表现出不同流合污的独醒精神。如: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

12、相安? 言鸷鸟执志刚厉,特处不群,比喻忠正之士亦不随俗人,自前世固然,非独 于今。方与圆不能相合,异道不能相安,道不同则不相与谋。 另外,诗人也从进退两个方面表达自己对自我信仰与精神的坚守: 进不入以离忧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 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5 正是由于前面 “向死而生” 、以死抗争的琤琤誓言,所以,这里的“退将复 修吾初服” ,并不是指隐居,而是指自己政治上遭受排挤,不在位时,也要“复 修初服” ,保持初心,以芰荷为衣,以芙蓉为裳,出汙泥而不染,所谓“不吾知 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诗人可以被剥夺政治上参政的权力,但是唯一可以 持守且不能被他人

13、剥夺的就是“余情其信芳” ,即高洁的品格。因而,这里也从 进与退两个方面表现了诗人不同流合污的“独醒”精神。 其二,不懈的上下求索精神。 这主要在长诗的第二部分(从“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 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得到集中体现,诗人运用超现实的笔法,对自我 灵魂进行拷问,并展开“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历程,体现 了诗人不懈的求索精神。 首先诗人借 “女媭” 之口对自己规劝: “众不可户说兮, 孰云察余之中情?” 劝说自己要和光同尘。诗人听了女媭规劝后,便来到九嶷山,陈辞重华.以历史 上兴衰成败之道说明自己选择的正确。 诗人在确证自我理想合乎“中正”之道后,便

14、开始了“上下求索”上叩 帝阍, 下求佚女。诗人上征天庭,希望见到天帝,但是“帝阍”并不听从诗人“开 关”的指令,反而是“依阊阖而望予” ;诗人又转而求女,但三次求女,或因理 弱而媒拙,或因女子“信美而无礼”都以失败告终。所以诗人慨叹: “世溷浊而 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 能与此终古。 ” 这一段感慨既收束上文的上下求索,象征自己在楚国寻求实 现理想途径的破灭,又开启了长诗第三部分去国求合的想法。 其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其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宗国情怀】 :我们可以从离骚表现出的言与行两个方面体会到,屈原 对楚国有着一种深深的眷念。从他的

15、“言”来看,他自比千里马,他一生的愿望 就是辅佐君王,实现美政。所以, 离骚中说: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6 屈原感受到岁月就像流水一样消逝,他看到草木凋零,便会产生一种美人迟 暮之感,所以他希望君王能够趁着自己的壮盛之年,改掉不好的法律制度,并表 示愿意君王乘上千里马驰骋天下,自己作为他的先锋,共同实现“美政”理想。 从屈原的“行为”来看,更可以说明他的深深的宗国情怀。屈原至死未离开 楚国,最后以身殉国。这在长诗的第三部分【从“索琼茅以筳毬兮,命灵氛为余 占之” 至结尾】 表现最为明显。

16、 诗人在上征天庭下求佚女失败后, 想到求国求合, 远逝自疏。诗人通过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的方式,劝自己去国求合。诗人再次回 顾了楚国黑白颠倒的现实, 决定去国求合, 远游自疏。 正当诗人驾龙升至天空时, 忽然低头看见了“旧乡” ,而此时“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仆御悲 感,我马思归,蜷局结屈而不肯行,去国求合被眷念故国之情压倒。 离骚 “乱”云: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必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王逸注: “乱,理也。所以发理词指,总撮其要也。屈原舒肆愤懑,极意陈词, 或去或留,文彩纷华,然后结括一言,以明所趣之意也。 ”彭咸,王逸注: “殷贤 大夫,谏其君不听,自

17、投河而死。 ” “乱”就是总括全篇之旨,乱词说明了,楚国没有志同道合之人,那么就离 开楚国吧,但是远游自疏又被眷恋故国之情压倒,而留在故国又不能实现美政, 所以短短乱词, 提示了屈原去与留的矛盾冲突与留在故国却又无法实现美政的内 心挣扎,所以最后只能以死殉志、以身殉国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以上我们结合离骚的内容与结构分析了屈原精神的主要内涵,即独醒精 神、 求索精神及爱国主义精神。而这三个方面的内涵又是互相包含却又各有侧重 的,为了便于分析,我们结合离骚的结构作出如上的分析。如第一部分所讲 的不同流合污的“独醒”精神,就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好体现;他的上下求 索精神也是独醒精神及爱国主义精神的

18、体现。 (四)屈原精神的基点:对自我与社会的双重固持(四)屈原精神的基点:对自我与社会的双重固持 向来研究屈原精神的,都往往在伦理道德层面,对屈原精神作出概括,我们 以上所讲的也主要属于这个方面的概括。 但是我觉得一种精神之所以能长久地影 响后世,不仅是在道德上能给予后世以影响,其中必然包含着一种哲学内涵。因 7 此,我们对屈原精神的理解,还应该进一步思索,即对屈骚精神给以哲学上的提 升。 从哲学层面上看,我认为屈骚精神蕴含着的屈原精神基点对自我和社会 的双重固持。所谓 “双重因持”是指既要在社会中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又要 保持独立的人格。 从离骚来看, 离骚体现了屈骚精神基点的三层精神结构:

19、 首先,表现为对自我“秉德无私,参天地兮”人格精神的固持。诗人把这种 精神看作是与生俱来的“内美” ,并在后天精勤修持。当他遭受党人的谗毁,政 治上遭受挫折时,他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可以看到天地公 正无私精神的崇仰已经内化为自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所以,他又说“进不入以离 忧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 其次,表现为对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执着。不论从开篇的追述祖先,交待皇 考赐名所包含的期望以及诗人日后的不断修持,都表现出诗人对自我才能、品质 持有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高度自信,而这一高度自信又是和诗人强烈的用 世之心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诗人把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投注到了他所赖以

20、生 存的社会,自我意识因蕴含了社会价值而显得崇高,也显得更加富有理性。更进 一步,诗人表现出了一种强烈地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执著精神。从“来吾导夫先 路”的表白,到“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再到“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的矢志, 都可以看出诗人为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执著精神与追求意志。 屈原这一精神基点,将其精神与儒道两家文化区别开来。 “儒道互补”中国 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生模式。 儒道两家之所以能够互补, 关键在于二者都有退守。 第三,表现为对自我与社会契合的追求。 离骚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是诗人 在现实政治中遭受挫折后,欲寻求政治出路的一种超现实的表现。寻求“两美契 合” (在古代来讲是君臣遇合,在现

21、代来说,则是自我与社会契合)的去留取舍 的冲突构成了长诗后部分的中心。屈原与楚王“同宗共祖”的特有情感,使得他 在寻求“两美契合”的途径中举步维艰,或者说,他的宗国之情,使得“两美契 合”除却楚国之外,别无选择。而当楚君昏庸, “两美契合”在楚国破灭之后, 诗人只能发出“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 咸之所居”的悲叹。因而屈原纵身汨罗,是其对承载自我价值、意识、理想的社 会彻底绝望之后的必然选择。有缘学习更多+ 谓y g d 3 0 7 6 考证资料 8 儒家有“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明哲保身”等退 守的说法,道家则有“和光同尘;与世推移;随波逐流”等言论,虽然儒道两家 一积极入世,一消极避世,二者退守的落脚点也不相同,儒家着重于对道德的修 养,而道家的退守则向着大道自然,但正是由于二者有着共同的退守理论,使得 二者能够形成互补。 而屈原与儒道两家最本质的区别, 就在于屈原以 “余心所善, 九死未悔” 的精神拒绝了妥协、 退守, 屈原对自我和社会双重的固持的精神基点, 将其精神与儒道两家区别开来, 同时也是他在后世遭到儒道两家共同批评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